维生素D受体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生素D受体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许笑雷
【摘要】维生素D是维持人体生命所必需的营养素,只有在体内转变成1,25-(OH)2D3后,才成为有生理活性的有效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各个靶器官发挥作用.维生素D受体(VDR)是介导1,25-(OH)2D3发挥生物学效应的核内生物大分子物质,VDR是由VDR基因编码,VDR基因是研究骨代谢性疾病遗传基础的候选基因之一.该文就VDR基因与钙吸收、骨量、VDR基因的协同作用以及与其基因、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对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14(020)016
【总页数】3页(P2958-2960)
【关键词】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骨密度
【作者】许笑雷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昆明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3.2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位居第7位,据统计70~80岁的人发病率几乎为100%,成为老年人常见病之一[1-2]。

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是多基因调控、遗传性疾病[3]。

研究发现,儿童时期骨密度持续增长对提高成年早期的骨峰值有重要作用,是影响获得最佳骨峰值的关键时期[4]。

Morrison等[5]研究表明,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与骨密度相关以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许多相关性的结论,临床意义重大,现对VDR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予以综述。

1 VDR的多态性最新研究
1.1 VDR VDR为亲核蛋白,属于类固醇激素、甲状腺受体超家族的成员。

VDR是一种配体依赖的核转录因子,在维持机体钙磷代谢、调节骨骼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

VDR基因位于第12号染色体(12q13~14),长度>100 kb,由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组成,其多个位点的多态性导致其转录效率不同,从而影响维生素D的结
合及活性发挥[6]。

维生素D是人体骨骼代谢的核心调控因子,其中VDR起着重
要作用,即使VDR表达数量或活性出现轻微差异,通过基因网的成倍放大效应,也可引起其下游基因表达的明显差异,导致某些疾病的发生,如维生素D缺乏性
佝偻病、老年性骨质疏松等,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1.2 VDR多态性的影响因素 VDR基因的单个碱基突变在人群中有一定的频率,其中BsmⅠ、ApaⅠ、TaqⅠ、FokⅠ被普遍认为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位点,其中
BsmⅠ和ApaⅠ酶切位点位于第8内含子上,TaqⅠ位于第9外显子上,FokⅠ酶切位点位于基因的5′端。

不同基因、不同位点对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有很大的影响,在不同人群甚至不同个体中极易引起VDR基因多态性的表达,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其发生率高达0.1%[7]。

VDR等位基因分布有种族特异性,BsmⅠ的B
位点基因频率在白种人分布为42%,黑种人为34%。

韩昕等[8]检测了北京地区230名健康汉族男性VDR基因FokⅠ多态性位点基型,结果显示,FokⅠ位点FF、Ff、ff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FF 36.96%、Ff 46.96%、ff 16.08%,与Morita等[9]所报道的FF 38.7%、Ff 47.7%、ff 13.6%接近,而与Gross等[10]对白种人研
究得出的结果FF 31%、Ff 55%、ff 13%存在一定差异。

郑敏等[11]研究发现,中国广西地区儿童VDR基因FokⅠ多态性分布频率有其自身的特点,VDR FF、Ff、ff 在研究人群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9.85%、48.13%、22.02%,F、f等位基因频率为54.66%和45.34%。

对高加索人的ApaⅠ研究显示,A等位基因频率占绝大多数[5]。

黄琪仁等[12]对上海人群ApaⅠ研究a等位基因频率占70.2%。

姜夏等[13]研究发现,朝鲜族人群A和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3%和67%;汉族分别为52%和4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以上研究说明,VDR基因位点多态性分布存在种族差异。

胡明月等[14]研究发现,VDR基因BsmⅠ位点的多态性与体育锻炼存在交
互作用,交互作用系数为3.208,VDR基因多态性与环境因素存在交互作用。


鹏鹏等[15]研究发现,高纬度人群f等位基因频率高于低纬度人群,高纬度人群B 等位基因频率低于低纬度人群;总人群及亚组人群3个遗传模型分析均显示,佝
偻病组f等位基因暴露比低于对照组,且低纬度人群较高纬度差异更显著;BsmⅠ:总人群显性、共显性模型,高纬度人群3个遗传模型分析均提示,佝偻病组B等
位基因暴露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低纬度人群暴露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aⅠ:仅在总人群隐性模型分析中发现多态性与佝偻病易患性、关联性有统计学意义;TaqⅠ:仅在总人群与高纬度人群隐性模型分析中发现多态性与佝偻病易患性关系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VDR的基因型与个体因素等也有关系。

1.3 VDR对骨代谢的影响研究表明,VDR基因多态性与1,25(OH)2D3和钙代谢
相关[16]。

VDR基因多态性与人骨骼生理参数的正常变异有关,因此VDR基因被认为是调控骨钙代谢平衡的候选基因之一。

钙的吸收机制比较复杂,其中维生素
D通过诱导钙结合蛋白参与钙吸收过程,它既能控制和调节钙的吸收和平衡,又
是调节骨代谢的重要体液因子,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通过1,25(OH)2D3与活化
的细胞核内受体,即VDR相结合,从而调节维生素D靶基因的转录水平发挥作用。

目前发现的与钙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第8内含子上的Bsm,一般用b表示此内
切酶多态性位点,而用B表示缺乏此多态性位点。

Kurabayashi等[17]研究发现,Bb基因型的骨钙素和骨碱性磷酸酶水平较bb基因型高20%~30%。

Scopacasa 等[18]研究发现,在低钙摄入情况下,BB基因型个体钙的吸收率低于bb基因型
个体,而在高钙摄入的情况下,这一效应在两组之间的差别不明显。

Eelen等[19]研究发现,VDR 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可预测儿童钙吸收和骨密度水平,ff基因
型个体钙的吸收率及骨密度水平低于FF基因型个体。

Ames等[ 20]也对72例
7~12岁的健康儿童的FokⅠ位点进行了研究,得出FF型个体比Ff和ff有更高
的钙吸收值。

由此可见,VDR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与营养性佝偻病具有相关性。

黄振武等[16]在分析受试者VDR基因BsmⅠ或FokⅠ酶切多态性分布的基础上,发现VDR基因BsmⅠ或FokⅠ酶切不同,育龄妇女膳食钙的表观吸收率不同,呈
现Bb<bb、ff<Ff<FF。

由此可见,VDR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VDR mRNA的表达与稳定性,影响靶基因的转录水平,造成其受体蛋白在数目或活力上的轻微差异,从而影响钙的吸收,造成不同VDR基因型人钙的吸收率不同,进而影响骨的代谢。

位于肠道的VDR可增加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位于肾脏的VDR可增加肾脏近端
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位于骨组织上的VDR的作用则是双向的;位于成骨细胞上的VDR可促进骨桥蛋白、骨钙蛋白的合成,参与骨的形成和矿化;位于破骨细胞上的VDR可抑制其增殖并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促进骨Ca、P 的释放。

VDR
基因在骨组织,通过调控与软骨代谢有关的细胞因子的表达,对软骨细胞的生长增殖起重要作用,同时,促进骨桥蛋白、骨钙蛋白的合成,参与骨的形成和矿化,VDR功能异常直接影响软骨的发育及骨钙沉积。

由于环境因素对基因的遗传有很
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时还必须综合考虑基因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2 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
2.1 VDR基因对骨峰值的影响骨密度通常指骨矿物质密度,是评价骨量、预测骨
质疏松、骨折等疾病易患性的重要指标,人体腰椎、股骨颈是早期监测骨密度的最
敏感位点。

骨量峰值代表个体一生中所能达到的最大骨密度值或骨矿含量值,骨量峰值的高低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密切相关。

目前研究表明,提高儿童、青少年时期所积累的骨量使骨量峰值达到最高可有效预防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21]。

遗传因素对BMD的影响可达60%~80%,尤其是对峰值BMD更加明显。

VDR
基因FokⅠ多态性将改变转录的起始点,影响蛋白质结构及功能。

有研究提示,VDR基因FokⅠ多态性可能影响膳食钙吸收,不同基因型之间钙吸收率不同,FF>Ff>ff,这可能导致不同基因型间骨量的差异[22]。

范勇等[23]选取湖北省浠水县213例6~10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VDR-FokⅠ基因分布频率是
FF 25.8%,Ff 62.0%,ff 12.2%;FF基因型携带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D
和血清钙水平最高,FF基因对应较高的BMD,Ff对应较低的BMD,ff的BMD
介于两者之间,3组基因型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Abrams等[24]研究发现,VDR基因位点FokⅠ多态性通过作用于钙的吸收进而影响骨质的增加,由
于FF基因型对应较高的BMD和血钙水平,表明在不同基因型的携带者中FF基因型更有利于骨钙代谢。

2.2 VDR基因对骨密度的影响 Horst-Sikorska等[25]发现,等位基因f对VDR基因多态性和骨密度存在一定的影响。

通过多项研究表明VDR基因FokⅠ多态性影响BMD的发育[23]。

Eelen等[19]研究发现,VDR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可预测儿童钙吸收和骨密度水平,ff基因型个体钙的吸收率及骨密度水平低于FF基因型
个体。

研究发现,VDR基因Fok I酶切位点多态性与BMD相关,由于F型VDR
基因5 C端的ATG突变为ACG,当f型VDR基因从第一位起始密码子ATG开始转录时,F型VDR基因却从下游6个核苷酸后存在ATG起始密码子开始转录[10]。

因此,F位点的VDR蛋白质较f位点短3个氨基酸长度,故与配体亲和力、mRNA的稳定性和转运的活力较f位点高,从而增加肠道对钙的吸收而增加BMD。

另外,VDR基因因遗传因素、种族差异、地理或环境因素不同,均可通过影响
VDR基因表达,进而影响BMD。

VDR基因和骨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应用VDR基因预测骨密度,但是还有一部分研究未能证实VDR基因多态性与骨量的关联。

Kaneko等[26]发现VDR基因多态性与蒙古儿童佝偻病无相关性。

目前还难
以解释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骨代谢的机制很复杂,并非由一个基因决定的骨代谢,不仅由多种基因参与代谢过程,环境因素对其也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VDR基因
各多态位点上等位基因组合与骨密度的关系密切。

基因间的交互作用也比较明显,如钙敏感蛋白受体、骨钙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基因及胶原基因(胶原Ⅰ型SP1位点)对骨代谢都有一定的影响,并在骨代谢过程中同VDR基因产生交互作用。

目前对VD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影响VDR功能的途径尚需进一步研究。

3 小结
维生素受体基因与骨量变化有密切关系,VDR基因对钙的吸收及补充有十分显著
的影响,膳食中钙长期摄入不足,不仅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骨密度,也会影响中老年人的骨健康。

研究VDR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是当前的一个重点课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VDR的分子结构已较清楚,并对其结构和功能及其VDR介导的转录激活及机制、磷酸化、转录活性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VDR
对骨代谢的遗传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在老年性骨质疏松、儿童佝偻病等疾病的诊断中,应用VDR基因与其他基因共同检测可预测疾病风险。

参考文献
[1] 李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2012,3(2):115-116.
[2] 李晓昊,邓伟民,黄海,等.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1):86-88.
[3] Sweet MG,Sweet JM,Jeremiah MP,et 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Am Fam Physician,2009,79(3):193-200.
[4] 韩彦彦.儿童骨骼发育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4):123-
124.
[5] Morrison NA,Qi JC,Tokita A,et al.Prediction of bone density from vitamin D receptor alleles[J].Nature,1994,367(6460):284-287.
[6] 苏倩,向颖,胡代玉,等.VDR基因多态性、环境因素与重庆地区肺结核病的联系及交互作用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4):361-364.
[7] Jones N,Ougham H,Thomas H,et al.Markers and mapping revisited:finding your gene[J].New Phytol,2009,183(4):935-966.
[8] 韩昕,詹志伟,张红红,等.北京部分汉族男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24):4763-4766.
[9] Morita A,Iki M,Dohi Y,et al.Prediction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from vitamin D receptor polymorphisms is uncertain in representative samples of Japanese women.The Japanese Population-based Osteoporosis(JPOS) Study[J].Int J Epidemiol,2004,33(5):979-988.
[10] Gross C,Eccleshall TR,Malloy PJ,et al.The presence of a polymorphism at the translation initiation site of the vitamin D receptor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low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postmenopausal Mexican-American women[J].J Bone Miner Res,1996,11(12):1850-1855.
[11] 郑敏,罗建明.广西地区儿童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Ⅰ位点多态性分布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11):1061-1063.
[12] 黄琪仁,章振林,秦跃娟,等.维生素D受体基因ApaⅠ多态性与男性骨量的关系[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3,25(3):254-257.
[13] 姜夏,吴美延,祝红梅,等.中国吉林省地区朝鲜族和汉族健康人群维生素D受体ApaⅠ酶切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6):786-788.
[14] 胡明月,李嫱,包其郁,等.VDR基因多态性与环境交互作用对体能影响[J].中国
公共卫生,2011,27(2):219-220.
[15] 张鹏鹏,陈莉莉,李颢,等.不同纬度下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佝偻病易感性关联性Meta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3):191-197.
[16] 黄振武,董杰,朴建华,等.育龄妇女VDR基因酶切多态性与其膳食钙吸收间的关系探讨[J].营养学报,2007,29(2):138-141.
[17] Kurabayashi T,Matsushita H,Kato N,et al.Effect of vitamin D receptor and estrogen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etary calcium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in Japanese women[J].J Bone Miner Metab,2004,22(2):139-147.
[18] Scopacasa F,Wishart JM,Horowitz M,et al.Relation between calcium absorption and serum calcitriol in normal men:evidence for age-related intestinal resistance to calcitriol[J].Eur J Clin Nutr,2004,58(2):264-269. [19] Eelen G,Gysemans C,Verlinden L,et al.Mechanism and potential of the growth-inhibitory actions of vitamin D and analogs[J].Curr Med Chem,2007,14(17):1893-1910.
[20] Ames SK,Ellis KJ,Gunn SK,et al.Vitamin D receptor gene Fok1 polymorphism predicts calcium absorption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children[J].J Bone Miner Res,1999,14(5):740-746.
[21] 李继斌,黎海芪,王松艳.儿童、青少年骨矿含量影响因素多元岭回归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764-1765,1771.
[22] 黄振武,董杰,朴建华,等.青年女性膳食钙的吸收与VDR基因FOKI酶切多态性间关系的探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40(2):75-78.
[23] 范勇,张春莲,易国勤,等.VDR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骨密度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1):1317-1318.
[24] Abrams SA,Griffin IJ,Hawthorne KM,et al.Vitamin D receptor Fok1 polymorphisms affect calcium absorption,kinetics,and bone mineralization rates during puberty[J].J Bone Miner Res,2005,20(6):945-953.
[25] Horst-Sikorska W,Kalak R,Wawrzyniak A,et al.Association analysis of the polymorphisms of the VDR gene with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the occurrence of fractures[J].J Bone Miner Metab,2007,25(5):310-319. [26] Kaneko A,Urnaa V,Nakamura K,et al.Vitamin D receptor polymorphism among rickets children in Mongolia[J].J Epidemiol,2007,17(1):25-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