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考试!
河北衡水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3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一调考试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良渚古城由宫城、王城、外郭城组成,宫殿区的面积近30万平方米。
古城已经有配套的引水渠直达城内。
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域及外围水利工程均为人工堆筑而成,其体量之大无疑需要长时间的建设施工。
这说明良渚文化A.或已存在公共权力B.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标志C.已经使用铁制工具D.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2.周代都邑及近郊称为国,近郊以外广大地区称为野。
国人受教育,可担任官职,但要服兵役,战时成为主要军事力量;野人属被征服种群,居住在城外,向国人提供粮食与劳役,没有政治权力,不准受教育也不服兵役。
这表明国野制度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建构了中央直管属国的朝贡体系C.是军政合一的异化D.具有城乡对立和分而治之的特征3.表1为有关《墨经》与墨家的部分评价。
据此可知表1B.墨家学说以发明和改进科技为宗旨C.《墨经》属于中国古代总结性科技著作D.墨家具有注重经验和实用性的特征4.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夺回河套地区后,于公元前211年迁3万户居民到北河、榆中,垦田开荒,开拓边疆,当时人们把这一新开垦的地区叫做“新秦”。
这次大规模的移民A.阻碍了民族间的交融B.加强了秦朝北部边防C.有效阻止了匈奴南下D.均衡了社会人口分布5.西汉前期,流民多为豪族商人所用,是谓“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
汉武帝后期,“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上”,流民与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虚”之事频繁发生。
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A.社会救济与优抚机制的失灵B.国家专营政策存在一定弊端C.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D.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流民增多6.东汉初年,政府实行“赋民公田”“假民公田”之策。
2018全国卷新课标(Ⅱ卷)历史试题、答案、解析

2018全国卷新课标(Ⅱ卷)历史试题、答案、解析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
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必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
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将捕捉鸟兽的网去掉三面,体现了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拥护,推翻了夏桀,故A正确。
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C选项不是材料主旨。
D项对材料解读错误。
25.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了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由于西汉需要缴纳高额人头税,于是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导致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直接后果就是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受阻,故B正确。
重农抑商是汉代的重要经济政策,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粮价低的后果是国家免除了实物田租,征收人头税,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税收由政府征收,富商大贾无法操纵税收,其操纵的是物价,D错。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武则天增加宰相数量,缩短宰相任职时间,分散了相权,目的是防止宰相把持朝政形成专权、加强君权,因此C 正确。
增加宰相数量并非扩大二省职权,A 错误。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下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西周时期,中原的音乐舞蹈不论动作、曲调还是词意表达,都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四夷乐舞"则反映人本来的生活状态与情趣,其内容大多是歌颂自然、生活和爱情,表现形式热烈奔放、真挚感人。
这反映出A.各地民俗融和宗法理念B.礼乐制度浸入主流文化C.儒家思想确立正统地位D.音乐舞蹈促进民族联系2.汉代,张骞通西域后,很多人向政府上书,请求"使外国""开外国道"。
"宜西北万里,富昌长乐"成为一时流行的祝词。
材料说明A.大一统局面进一步巩固B.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C.社会热潮关联大政方针D.思想文化控制有所放松3.南宋画家李嵩的《货郎图》描绘的是"卖货郎"摇鼓走巷、肩挑杂货穿梭往来,引来妇女儿童争相购买的情形。
该作品可用来印证当时A.自然经济高度发达B.城乡交往趋于活跃C.坊市制度日臻成熟D.贸易流通形式丰富4.马戛尔尼访华时,看到中国的拦海造地,说∶"为了防止海水的冲洗,前面筑了一条三十尺高的土堤……我们怀疑花费这样大的力气搞出这么一小块土地是否合算。
"这反映出当时()A.沿海农业水平提高B.人地矛盾十分突出C.水利技术进步巨大D.中英文化存在差异5.下图为明代某知识分子的读书单。
这反映了当时A.选官制度走向僵化B.科技落后于世界潮流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D.市井文化发展较缓慢6.晚清时期,地方疆吏办军工,都不是奉旨作为,而是事后奏报,疆吏能够自行其是。
据此可知A.汉族官僚地位上升B.地方自主权力扩大C.国家财政困难加剧D.列强渗透背后支持7.1911年11月2日,袁世凯指示刘承恩致信黎元洪,强调朝廷已下诏罪己,宣布立宪,开放党禁,禁止皇族干预国政,大家的目的差不多都已达到了。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二调考试历史试卷A.周王室同姓分封占主导地位B.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C.周王室的同姓亲族封地富庶D.分封对象具有多样性4.2008年在安徽蚌埠出土了春秋时期圆口镂空龙耳罍,“罍”是我国古代一种酒器,流行于商周时期。
《礼记》中说“庙堂之上,罍尊在阼(zuo,东阶),牺尊在西。
”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进行探究,对“罍”作如下介绍,其中正确的是()A.反映西周时期小农经济发达B.折射了商周时期的礼仪文化C.体现了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D.演变为国家政治权力的象征5.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
”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应是()A•道家B•墨家 C.儒家 D.法家7.(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B.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8. 《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孝经 > 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
”《左传》中记载:“夫氏,神之主也。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神学D.说明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开始关注民生9.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河北省衡水董子高级中学等校2024届高三2月入校考试历史试题

河北省衡水董子高级中学等校2024届高三2月入校考试历史试题1. 仰韶文化濮阳西水坡遗存、龙山文化的陶寺遗址以及西周何尊铭文中都发现了“天下之中”的理念,只是“中”由原来的南北居中,发展为东西南北的四方之“中”,从而使“居中而治”不再限于同族内部。
这反映了()A.政治制度的创新发展B.中华文明的扩展C.早期国家的雏形显现D.“家天下”的形成2. 有学者指出:“在《商君书》《韩非子》中,‘尊君权’是一个基础性理论观点,但在他们生活的时代,无论是君主还是法家,都不大可能追求‘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的专制政体。
”该学者意在强调,战国时期()A.君主尚未高度集权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C.国家认同观念形成D.法家思想兼采了百家之长3. 1972年,考古学家在甘肃嘉峪关市东北戈壁滩境内的古墓中相继发现了600多幅精美的魏晋壁画。
下图《耙地图》位于古墓前室西壁。
画面中一男子披发,蹲于耙上,双手牵着缰绳,驾一牛在耙地,周围绘有三棵粗壮的树。
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中外交融不断加强B.河西地区农耕化的发展C.少数民族全面汉化D.牛耕技术在各地的普及4. 辽初,契丹人曾自认为“番”,但辽兴宗以后宣称契丹为轩辕之后,承后晋统绪和德运,自称“中国”,标榜中华正统;金朝自熙宗以后也自认“中华”,多次讨论德运问题,斥南宋等政权为“夷狄”。
这体现出()A.中原王朝与北方各族关系融洽B.边疆与内地呈现一体化趋势C.北方少数民族的华夏认同增强D.北方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5. 明人王丹丘在《建业风俗记》中记载:“正德中,士大夫有号者十有四五,虽有号,然多呼字。
嘉靖年来,束发时即有号。
末年,奴仆、舆隶、俳优,无不有之。
”这反映出明朝后期()A.注重伦理教化B.等级秩序受到冲击C.倡导个性自由D.社会主流思想异化6. 某英国学者指出:直到1841年7月底,道光帝及其大臣也只将此(鸦片战争)称之为“边衅”,即使英国人用当时最新的军事技术打败了中国军队,英国人在清政府的文件中仍然被看作是“丑类”“匪类”。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I卷II卷Ⅲ卷42题参考答案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42.(12分)评分标准: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二小说情节: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过得很很富裕”历史现象:反映出近代西欧人文主义思想。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产生,其核心是人文主义,抨击了教会的腐败,解放了思想,发现了人的力量,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的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
促进了文学、艺术、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西方的近代化,但过度的追求发财和物质享受,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一面。
示例三小说情节: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是“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2页,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其中每小题1分,共50分。
)1. 1949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下列促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潮”出现的是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B .“大跃进运动”的发展C .“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D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2. 下表中新中国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是因为A .建立起了人民教育事业B .确定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方针C .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D .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3. 右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一个纪念首日封,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A .邓小平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B.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工作正在进行C.《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制订D.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4.“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能证明此观点的史实是A.“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票证制度的普遍实施B.“南优二号”选育成功、“革命样板戏”广泛流行C.“神舟”飞船发射成功、教育战线的“停课闹革命”D.“银河一号”研制成功、互联网的普遍应用5.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任何运动着的事物都必然有推动者”,造物主就是那个“第一推动者”。
下列理论思想最先推翻这一观念的是A.莎士比亚的人文思想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C.达尔文的进化思想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6.“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卷Ⅱ)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历史1.A【解析】材料意在通过商汤对鸟兽不赶尽杀绝而获得诸侯拥护这一历史事件,来体现商汤的成功缘于其“仁爱”之心和基本道德意识。
故选A。
材料中没有捕猎与其他生产活动进行比较的信息,不能得出捕猎是夏商主要经济活动,B错;材料未体现商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C错;材料不能体现资源争夺,D错。
2.B【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
答案选B。
自商鞅变法以来到晚清,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A错;材料没有提及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C 错;富商大贾并没有操纵税收,D错。
3.C【解析】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C对。
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错;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错;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错。
4.D【解析】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明代到清代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江南士大夫也用昆曲以示高雅,说明昆曲属于上层文化和官场文化,这也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主要原因,D对。
陆王心学提倡“心即理也”,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昆曲关系不大,A错;昆曲流行于京剧之前,是京剧的渊源之一,京剧吸收了昆曲的部分元素,B逻辑错误;昆曲是“官腔”“雅乐”且很受江南士大夫欢迎,这反映了社会上层的文化取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强化,C错。
5.D【解析】材料中地方督抚的主张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说明依然存在朝贡观念;第二,主张中国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依据,联合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参与评判是非曲直,明显带有近代外交观念,D正确。
历史必修二: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2)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农业区,但经济实力有限。( × )
提示 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并非农业区。 3.特点 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 不平衡 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C.经济重心南移带动文化重心南移
D.南方人更热衷于当官
123456
解析 从表中可明确看出,明朝内阁大学士中南方人数大大多于北方人数。从经济
与文化的关系层面来分析,题干表格信息实际上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带动了文化
重心的南移,故选C项。
南方
北方
南浙福四广贵江湖广云北山山河陕
直江建川西州西广东南直东西南西
应用1 画像砖的整幅画面以船纹为主,反映出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生活状况,显示 了这一地区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 落后,开发缓慢的经济特征。
史料二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 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不得不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 许南北方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
知识结构
返回
贰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汉代司马迁划分的四大经济区
应用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图中A 是 山西 、B是山东 、C是龙门碣石以北 、 D是江南 。其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 地位,属于黄河流域的传统农业区的是 A(山西) 和 B(山东) 。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一 下图是汉朝反映江南地区百越族经济生活的画像砖。
判断正误 经济重心南移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基、中唐以后开始、南宋时期最终完成的发
河北省衡水市崔庙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衡水市崔庙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下图为西周康王时期的青铜器大盂鼎、大盂鼎铭文拓片及其部分译文,联系商周历史,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西周的青铜铸造以煤炭为燃料B.铭文字体为统一的隶书C.拓片部分内容为战争卜辞D.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属于第一手史料参考答案:D商周时期青铜器属于当时遗留下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
D正确;煤炭为燃料是汉代,A 错误;铭文字是金文,B错误;卜辞属于甲骨文,青铜文字属于铭文,C错误。
2.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侵略权益,其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协定关税②通商口岸开设工厂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A.①④③②B.①②④③C.①④②③D.①③②④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①协定关税出现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②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在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取得的,③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在《南京条约》附件中的取得的,④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是在1901年的《辛丑条约》中取得的,所以答案选择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强侵华3.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参考答案:C4. 下列是一组人类早期的象形文字图片,其中影响以后字母文字创造的是:()A.楔形文字 B.埃及象形文字 C.印章文字 D.甲骨文参考答案:B5. 1949年5月,刘少奇在天津与资本家座谈中指出:“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我们容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不是消灭”“今天在我国资本主义的削是有功劳的,是进步的”“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今天是功大于过”,刘少奇的“天津讲话”A.体现出右倾错误倾向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C.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D.严重损害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参考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刘少奇都是在说民族资产阶级在现阶段是有功劳的,有利于联合民族资产阶级来筹建和发展新中国的经济,故答案为B选项。
河北省衡水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有答案

试卷类型:A卷河北冀州中学下学期期末高一(文)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54分)1.据俞森《荒政丛书》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A.农本商末观念开始改变 B.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C.商品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D.家庭手工业是主要收入来源2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法家著作《韩非子·解老》也强调:“极力于田畴,必且粪灌。
”这些论述的应用A. 导致以农为本思想出现B. 促进了铁力牛耕的推广C. 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D. 反映了儒法思想的融合3.唐朝中期始,经明清两代,封建赋税制度不断改革并最终定型,其特色有①“唯以资产为荣,不以丁身为本”②“量地计丁”纳银代役③滋生人丁,永不加赋④“摊丁入亩”征地丁银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②④4.宋代行业组织曾一度空前发展。
在“行”的数目上,曾发展到440行。
如北宋后期的开封城内,有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属160种行业。
这些行业组织的发展A.反映商业环境的变动B.改变了传统经济结构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D.扭转了北方经济颓势5.元代纸币的流通数量,中统元年(1260年)发钞73352锭,平均每人为62文;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时,发行数额猛增至5098285锭,每人合13134文;再过20年左右,纸币流通数量又增长数十倍。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全国百强校】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化学试题1. 下列关于硫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 自然界中不存在游离态的硫B. 二氧化硫的排放会导致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产生C. 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体现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D. 浓硫酸可用来干燥SO2、CO、Cl2等气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自然界中存在游离态的硫,如火山口附近就有单质硫,A错误;B.排放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形成酸雨,但不会导致光化学烟雾产生,B错误;C.二氧化硫能使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褪色,体现了SO2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与漂白性无关,C错误;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干燥SO2、CO、Cl2等气体,D正确;答案选D。
【考点定位】考查含硫物质的性质,侧重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性质【名师点睛】该类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的能力。
注意性质与现象、用途的关系即可解答,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题目难度不大。
在硫及其化合物中,SO2的漂白性容易形成理解误区,全面把握SO2的漂白性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SO2使酸性高猛酸钾溶液、氯水、溴水、碘水褪色,是SO2的还原性而不是漂白性;②SO2的漂白性具有选择性,如不能使酸碱指示剂褪色;③SO2的漂白性具有可逆性,如溶有SO2的品红溶液(无色),加热后溶液变红。
2. 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A. 稀硫酸中:K+、Mg2+、A1O2-、S2O32-B. NaHS 溶液中:SO42-、K+、C1-、Cu2+C. K W/c(H+)=10-13 mol·L-1 的溶液中:Fe3+、NH4+、Mg2+、SO42-D. 通人大量CO2的溶液中:Na+、ClO-、CH3COO-、HCO3-【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AlO2-和S2O32-在酸性溶液中均不能大量在在,故A错误;B.S2-与Cu2+生成CuS不溶物,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C.K w/c(H+)=10-13mol/L溶液显酸性,Fe3+、NH4+、Mg2+、SO42-均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彼此间不发生离子反应,故C正确;D.HClO的酸性比碳酸弱,通入大量CO2的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ClO-,故D错误,答案为C。
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含解析版)

中心区”。1949 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 年 已有棉纺厂 99 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 年,设立议会和市政 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 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 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 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 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 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 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 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 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解答】依据表格可知,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有高级官员、中级官员、低 级官员以及无官职记录,其中无官职记录人数最多,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进 行科举制改革,使得做官范围大大扩大,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 B 项正确。
南宋时期高级官员的数量大大下降,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 A 项错误。 表格反映的是两宋时期宰相祖辈任官分布情况,不能得出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 同因素。
第 4 页(共 24 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用 20 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 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分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 意的问题。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9.(4 分)公元前 5 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
2018年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学%科网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
2。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 南宋(62)高级官员20 8中级官员15 10低级官员12 8无官职记录24 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3。
【完整版】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英语试题2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英语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90分〕第一局部听力〔共两节, 总分值2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题1分, 总分值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 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正确选项, 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 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答复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er.i.th.man?A.I..restaurant..........B.I..hote.room..........C.I..dinin.room.s.weekend?A.Windy............B.Sunny..............C.Rainy.3.Wha.tim.wil.th.pi.b.ready?A.A.4:35............B.A.5:00............C.A.5:20.4.Wha.i.th.woma.goin.t.do?A.Leav..bi.early........B.Mak..speech..........C.Joi.th.discussion.5.Wh.i.Jack?A.Th.woman’.neighbor......B.Th.woman’.brother........C.Th.man’.friend.第二节〔共15小题;每题1分, 总分值1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 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正确选项, 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 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 每题5秒钟;听完后, 各个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 答复6.7题。
6.Wha.doe.th.ma.thin.o.th.firs.photo?A.I.i.excellent..........B.I.i.funny............C.I.i.disappointing.7.Whic.phot.doe.th.ma.dislike?A.Th.on.o.he.o.th.beach.B.Th.on.o.he.wearin..dress.C.Th.on.o.he.o.th.boat.听第7段材料, 答复第8、9题。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二调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纸上将该项涂黑)1.西周时,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并非拥有独立主权的诸侯接受周王授权而进行代理统治。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西周是主权统一的国家 B.西周没有出现最高统治权威C.诸侯在封国内独立实行统治 D.分封体制以宗法血缘为基础2.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家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3.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
这反映了汉代A.提倡愚孝思想 B.强化宗法伦理 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文化教育4.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5.《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徐业以稽市物,物踊腾案,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材料反映了A.汉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 B.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C.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 D.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6.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
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高考押题(二)历史试卷

河北高考押题试卷历史(二)本试卷卷共16页,46题(含选考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地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地。
24.平王东迁后,在各封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险恶地国际关系。
他们都了解国王地权力和荣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唯有凭借H身力量才能生存。
下列孟子地哪一言论与其背景相近A."地方百里而可以王"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舍生而取义者矣"D."教亦多术矣"25.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在《唐宋概括论》中说道:"唐代以后以舞乐为主,舞地动作不过足附属品,乐律亦重形式,少有模仿动作地意思。
宋代以后,随着杂剧地流行,模仿事物一类通俗艺术较盛,动作较为复杂,品味较^代地音乐下降。
"据此可知A.唐代音乐形式比宋代地更受欢迎B.唐代舞乐仅供皇族欣赏C.宋代以后音乐形式地世俗化倾向D.宋代音乐多模仿唐代26.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随,"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地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材料表明在南宋时期A.中原地区足棉花主产区域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D.衣被原料地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27.明代以后不再设置宰相地官职,实际卜执行宰相之职地是殿阁大学十。
而明清时期,大多皇帝对臣下上奏地批答都像命令仆从一般,言语粗暴。
这说明A.内阁大学十是名副其实地宰相B.明清地君主专制独裁程度极高C.内阁权力不来源于皇帝D.明清所有君主亲自批阅所有奏折28.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地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地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地改革足由他们开始地。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调研检测二 历史 含答案

河北省2025届高三年级11 月阶段调研检测历史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 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品。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诸侯出仕王室的情况在典籍和彝器铭文中记载颇多。
如,文献和青铜铭文记载,二虢在文王时分封后,世为王室公卿;齐、卫、晋、鲁四国“并事康王”的史实在文献与彝器中也有印证。
这说明西周时期A. 朝廷与地方的关系较为密切B. 贵族等级秩序逐渐遭到破坏C.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趋于缓和D. 家国一体政治局面开始形成2.“物勒工名”是中国古代一项铭制,指器物上要刻上其制造者的名字,以方便管理者监察产品或追究产品质量责任。
该制度于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发展到后来,器物上不仅要刻上制造者的名字,而且要记录包括制造地、督造人、计数、制作年号等。
据此可知,“物勒工名”A. 促进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B. 扩大了雇佣劳动者的队伍C. 推动了手工业生产的规范化D. 创新了工商业销售的方式3. 据考证,我国早在秦始皇时就设有博士,但不是学位,而是官名。
《汉书·百官志》里说:“博士,秦官,掌通古今”。
三国时期,魏明帝采纳卫觊的意见,在“廷尉”之下,正式设置律博士,专门负责增长司法官的专业素质与办案水平。
从魏至宋,几乎每朝都有律博士。
律博士的设置 A. 完善了国家的司法程序 B. 践行了依法治国的理念C. 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D. 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4. 据记载,武则天偏重佛教,但明白宣示,三教任务相同,令人撰写《三教珠英》;朝廷遇有大典,常令三教代表人物上殿宣讲各自的经典。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试题 历史 含解析

2025届上学期质量检测二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的原始村落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
这里发掘出房址170余座,出土了大量的精制石器、陶器、玉器、蚌器等,还有大量的猪、鹿等动物骨骼。
由此可知,当时这一地区( )A.社会分工的出现B.以渔猎生活为主C.具备国家的形态D.处于旧石器时代2.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这些现象(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趋势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3.秦朝推行文书制度,自郡一级自上而下行文,要求遵照执行。
如果县道属曹不受命的话,则按图所示进行反馈,由县、道向上行文报郡后进行责罚。
对该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向上行文完全可以越级上报B.体现了文书流转的科学规范C.郡县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D.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执行4.图为“周公辅成王”画像砖。
此类画像砖在东汉以后才大量出现,周公个人的形象不再是先秦、西汉人心目中“践祚当国”、大权独揽的摄政王,而是一位承受先王托孤之重、率领群臣一心扶保幼主的忠厚长者。
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正统思想的确立B.政治形势的需要C.抑制王侯的诉求D.社会风俗的变迁5.武帝时,御史大夫寮舍设于宫门之内,武帝常引为内朝官,以至于御史大夫张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
这一做法( )A.扩大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B.平衡分配了中枢权力C.使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D.提高了中枢决策效率6.夏商时期,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是氏族,至西周春秋时期则是宗族。
春秋中期,一个地域的民众,非必只有一族,居于某地的民族就被称为某地之人;普通民众,一般都同时有两种身份,一是某族之人,二是某国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二调考试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
从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纸上将该项涂黑)1.西周时,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并非拥有独立主权的诸侯接受周王授权而进行代理统治。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西周是主权统一的国家 B.西周没有出现最高统治权威C.诸侯在封国内独立实行统治 D.分封体制以宗法血缘为基础2.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家为道德极峰。
这说明先秦士子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3.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
这反映了汉代A.提倡愚孝思想 B.强化宗法伦理 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文化教育4.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此举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5.《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徐业以稽市物,物踊腾案,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材料反映了A.汉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 B.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C.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 D.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6.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
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
这说明汉代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 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 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7.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由此可知汉代A.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C.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8.下表是正史中的孝义传、孝友传所记载的“义门”(累世同居的大家族)代表人物粗略统计表。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经济发展助推伦理规范 B.宗法制度的范围扩大C.政治统一促进思想统一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9.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10.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
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11.隋唐时期,皇帝常常要携宫廷到洛阳“就食”。
682年关中地区饥荒,唐高宗让太子留守长安,自己率宫廷到洛阳“就食”,因为情况紧急,出行仓促,随从人员竟有半途饿死者。
这种现象A.导致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B.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C.推动政治中心逐渐东移 D.推动经济重心逐渐南移12.在唐朝,尽管市场上的货物种类已经很多,已是“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城内的交易场所却仅限于东、西二市。
这反映了唐朝时期的长安A.商品的种类并不丰富 B.是对外贸易的中心C.商业管理仍较为严格 D.商品交易时间受限13.《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锉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
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廉慎”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
这反映了A.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 B.儒家思想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C.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 D.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14.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15.南宋的戴表元说:“名卿士大夫,十有八九,出于场屋科举。
”有人曾统计过文天祥为状元的宝佑四年(1256年)那榜进士,来自平民家庭与出于官员家庭的人数比约为7:3。
据此可知,南宋科举制A.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致力于维护下层民众权益C.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D.有利于社会阶层间的流动16.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人商人的行列。
这一现象说明宋代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 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士商阶层相互渗透17.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
每一交易,动辄千万。
这表明北宋汴京A.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B.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C.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 D.商业活动打破了唐代坊市制度的界限18.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学者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人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
这表明元朝A.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 B.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C.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 D.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19.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无论是作为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抑或作为常设的地方最高官府,其代表中央进行政治控驭和军节镇遏的色彩,一直非常浓厚。
”该同学研究的政治制度A.拥有大权,不受中央节制 B.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C.使得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使得专制主义空前强化20.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生产技术的成熟 B.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 D.生产效率的低下21.战国时商鞍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认为工商皆本。
这些古代商业思想A.与历代商业政策的调整基本一致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上C.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D.反映出“本末”观念的长期存在22.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土地买卖、土地所有权是宋朝法律的重要内容,史称“官中条令,惟(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 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 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23.宋朝统治者规定“不以文字罪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不仅有助于士人们施展才智、自由争鸣,且有助于士大夫们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明。
由此可知,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得益于A.政治运作的文明与理性 B.统治者对科举制的完善C.文人士大夫的精心钻研 D.理学抛弃儒学禁锢思想24.宋神宗在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之贰左、右仆射为宰相,而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职,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行中书令之职,而别置侍郎以佐之,则三省互相兼矣”。
这有助于A.裁汰官吏冗员 B.促进科学决策 C.推动政务统一 D.规范行政流程25.从南宋开始盛行的以职业划分户种的做法,全面实行于元代,到明代依然被保留下来,文献中明代的军户、灶户(制盐)、乐户、果户、菜户、渔户、捕户等,随处可见。
这一长时段的现象可以佐证南宋以来A.社会变迁具有内在延续性 B.政府对专业民户的人身控制加强C.分户经营稳固了小农经济 D.社会生产的专业分工基本停滞26.据学者统计,从南北朝到元末的近千年中,东南地区有记载的虎患仅6起;到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虎患记载则多达514起,几乎平均每年发生一次。
这反映了明清时期东南地区A.人口增长与耕地矛盾突出 B.生态环境逐步好转C.已逐步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D.文化教育水平提高27.明末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汉语、穿儒服、敬祖先、祀郊天,宣扬“耶儒合流论”,以致传教士“出人宫廷,颇形利便,与太监往来,常乘机言圣教道理”。
由此可见,西方传教士在华势力得以发展主要是因为A.获得社会上层的大力支持 B.天主教与儒学宗旨一致C.传教士尊重中国文化习俗 D.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增多28.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
这表明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宦官与内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29.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表。
清前期人口比明初增加的政府因素是()A.大量耕地开垦可以养活更多的人 B.摊丁人亩政策使百姓不再隐藏人口C. “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D.重农抑商政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0.明代大学士徐阶说:“阶惟国家建都燕蓟,百官六军之食咸仰给于东南。
漕运者,盖国之大计也。
自海运罢,而舟之转漕,独兹一线之渠,其通与塞,又国之所谓大利大害也。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分离存在矛盾C.明朝商品生产区域分工明显 D.保障漕运是明朝维护统治的根本大计31.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倾向专业化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32.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
这种现象表明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C.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D.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33.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的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特免勤职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