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无论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均作了深入地开掘。

在李白心目中,这种美的物质集中地表现为“清”。

“清”的含义极其丰赡。

既有自然之清,又有人物、事物之清。

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必含自然之清。

所谓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即是一例。

至于风清骨峻,则是指人物风神、品格之清;而清词丽句,又是指诗文之清了。

“清”,既含内容,又含形式。

澄清、净洁,虚空,均可曰“清”。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雅久不作。

吾衰竞谁陈?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依贵清真。

”这里抒发了诗人对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的慨叹,指出了建安以后,延及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的弊端,并用“不足珍”句坚决否定之。

所谓“绮丽”是特指六朝所染的风习,而不是泛指诗风的美丽。

因为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与淫艳无涉,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六朝的淫摩诗风影响极大,下逮隋唐,仍未绝迹。

故李白抚今追昔,以古论今,提倡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以振兴圣代(唐朝)的文学。

因而李白所强调的“清真”,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给中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积极的影响。

李白对于“清真”的理解,不仅跨越了古今悠远溟漠的时空而显示出超越性。

同时还表现为人物风神的清虚、灵动、请酒、自由,艺术作品的清朗、谆真、精妙、传神。

且看他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右军本清真,游酒在风尘。

山阴遇羽客,要比好鹅宾。

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王羲之爱鹅,山间一道士说:“你为我写《道德经》,当以群鹅相赠。

”王欣然命笔,写讫欣然携鹅而去,这个小故事原载《晋书》。

李白为了突现“清真”的自由,自然,特以“王右军”为题,作诗以颂之。

为了追求清真,李白决心付出毕生精力。

他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高呼以清真取代绮丽,赞美群才“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紧接着表示自己的态度:“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虽如有立。

绝笔于获麟。

”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文,并以作品证实了自己的诺言。

大自然本身就是“清真”的:自然美客观地存在着,它不加修饰地呈现在人的眼前。

诗文也以“清真”为贵,尤其是山水诗文更应如此。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从李白以下诗句申得到启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

无时不招寻……剪凿竹石开,蒙流涨清深。

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

”这里强调出水芙蓉的自然美,诗情雅兴,油然而生。

吟诵之间,不觉清光大来,清音暗生,不禁飘然而有清举、清扬之感。

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才可见出它那本真的状态,才不会将大自然不需要的矫饰强加给大自然。

(选自《大众日报》)
1.下列对于文中“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 集中地表现了李白在美学理论上或艺术实践上对于美学的主要对象“美”的追求。

B.“清”的含义极其丰赡,它主要指自然之清,也可指人物、事物之清,而且既含内容,又含形式。

C.“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表现了自然之清,即大自然不加修饰、雕琢,以天生状态取胜。

D.“清”表现出李白对于“美”的开掘,对“清”的执着追求也能表现李白具有“品格之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其一》中指出了梁、陈推崇靡艳,诗风巨变弊端,坚决否定“绮丽”风习。

B.建安以后,“大雅不作,诗道式微”,六朝的淫靡诗风影响极大,所以李白才倡导恢复远古朴实、清真的诗风。

C.作为文学艺术风格的“绮丽”不同于六朝所染的“风习”,所以,李白的批判并不是针对“诗风的美丽”。

D.李白所强调的“清真”,不仅发扬了王勃、陈子昂反对六朝风习的战斗精神,而且也积极地影响了韩愈的古文运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所描绘的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某种程度上既表现了“潇酒、自由”的人物风神,又表现了艺术作品“淳真、精妙”的特点。

B.李白对“清真”的理解跨越了古今悠远汉漠的时空,他用自己一生的大量创作来践行对于“清真”的追求。

C.“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诗人应将自然美不加雕饰地呈现出来,如此才会有“清光大来,清音暗生”的审美感受。

D.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清照,才不会将大自然不需要的矫饰强加给大自然。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劳动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当然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但是,劳动依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依然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之一。

新时代的社会特征反映到教育上,主要表现为对专业知识和高精技术的需求。

基础教育的课程越来越偏重知识和技术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

然而,知识和技术的实践应用过程以及驾驭知识和技术的思想意识的基础依然是劳动。

劳动的两大特征“实践”和“行动”,以及学校教育的目标指向“实践意识”和“动手习惯”,是贯穿、渗透、融汇在所有培养目标和手段中的基础素养。

劳动及实践意识和情感是创新的基础,是把知识技能变为创造行动的桥梁。

在当今时代,创造价值的过程依然是劳动。

新时代的劳动形式更加多样化,然而,归根结底,一切真正创造价值的活动都是以身体力行为基本特征的劳动。

不能因为劳动的多样化形式而否定其本质——创造价值的活动。

随着劳动含义的扩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也相应有所扩展。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更应强调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学校教育需要把握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必备的基本劳动素养、基本劳动品质和基本劳动习惯,通过学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过程,培养学生成为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和以劳动为荣的社会公民。

马克思说:“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任何一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基础性关联。

(摘编自耿申《劳动教育的定位及意义》)材料二:
“大学生邮寄脏衣服回家洗”曾在网上引发热议。

一名大学生连自己的生活小事都解决不了,还怎么指望他学有所成,报效祖国?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不会剥鸡蛋、系鞋带,真是不折不扣的劳动“小白”。

劳动教育缘何被弱化?一些家长一味地无条件疼爱孩子,向孩子灌输“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不需要管”的观念,导致一些孩子没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教育越来越边缘化。

一些学校片面强调智育至上,劳动教育不被重视,不安排劳动课或劳动课由其他学科取代,即使开设也是蜻蜓点水、走马现花。

受金钱第一等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一些孩子认为劳动可以雇人,一切都可以花钱买到。

《关于全而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可谓是及时雨,必将使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焕发活力。

家庭是劳动教育的启航地。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须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家长应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从“重知识教育、轻劳动教育,重智能教育、轻体力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注重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随时随地、坚持不懈进行劳动,培养其勤劳向上的品格和素养。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操练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学校当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承担起劳动教育主体责任。

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不挤占、挪用劳动实践时间。

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实践台。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担当。

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协调和引导企业公司、工厂农场等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开放实践场所,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

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把劳动光荣作为新时代的价值
尺度,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

”让我们通过实打实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真正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摘编自边建军《让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劳动教育。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劳动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未能与变化了的环境相适应。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

这种状况不仅影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而且与新时代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不相适应。

改革开放后,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片面强调智育的重要性,忽视劳动教育的倾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变得比较薄弱。

还有些人有意无意淡化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简单看成一种技能训练。

这些错误思想和行为不仅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负面影响非常大,而且严重影响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把握育人导向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首要价值,也是最核心的价值。

(摘编自杨业华、王南芳《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在何处》)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教育主要是专业知识和高精技术的教育,而基础教育的课程越来越偏重知识和技术教育,这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悖。

B.学校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就可以使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C.劳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各级政府部门应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参与新型服务性劳动。

D.在教育实践中,不能片而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而忽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是一种技能训练,劳动教育与智育一样有育人的功能。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教育被弱化,其原因是一些家长无条件疼爱孩子,向孩子灌输“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不需要管”的观念,以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B.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劳动教育中,家长应做孩子的榜样,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
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

C.劳动教育应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强调劳动观念、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成为尊重、热爱劳动和以劳动为荣的社会公民。

D.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反映出我国的劳动教育不能适应劳动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的实际现状。

6.下列表述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

B.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亟待改进。

C.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D.劳动可以使我们摆脱三大灾祸:寂寞、恶习、贫困。

7.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8.劳动对人有哪些意义?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综观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人类不断抗击灾难的历史。

不同的灾难对人类文明的意义也不一样。

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方式,文艺也在对灾难的表现中不断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接通人类有关灾难的思想传统,不断攀升精神与审美的高度。

所以,如何真实地描绘灾难,刻画灾害中的人物,挖掘特殊情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并进而对灾害进行反思,从而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更理性地面对自然和人类自身,是文艺家们应该长久探索的问题。

可以想见,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灾害将长久地留在中国和世界人民的记忆中,对它的书写也将继续下去。

②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如果对世界文艺史上优秀的灾难文艺进行考察,它们大概体现出如下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可以作为此次抗疫文艺创作的参照。

③首先是强烈的现场意识。

现场感最能体现出文艺在灾难面前的人类担当意识。

在富于现场感的灾难文艺作品中,灾难仿佛就发生在读者自己的身边。

它们以逼真的方式将灾难告诉世界,为人们的记忆提供了完整的灾难地理坐标,复现出真实的灾难场景,特定的事件、人物、气氛如在眼前,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强烈震撼。

当然,这一切要经过精心的选择、剪裁,力求将有代表性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与事件呈现出来,从而构成完整的灾难叙事。

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提供令人难忘的人物与故事,尤其是那些堪称中流砥柱的英雄,他们可能本身就是杰出人物,但也可能是平头百姓。

许多作品都将镜头对准了“草根”阶层,普通的、来自各行各业的平头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平凡得让人无法记得住他们的面孔,但当灾难来临时,他们却迸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智慧人民创造历史,正是他们在灾难中的人生轨迹、性格命运,
灾难中的生存与死亡、希望与绝望,彰显出人类社会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④其次是自觉的超越意识,在发现与反思中建构人文精神。

在优秀的灾难文艺中,反思型的作品令人瞩目,它们常常从一些新的角度去把握,去打量,将灾难中的一切作为思考对象去反思,以忏悔之心检讨错误与教训,以善良的愿望祈祷人类的平安,以建设性的态度呼吁社会的改革,帮助社会成员树立自觉的灾难意识。

对此次新冠肺炎而言,可以预见,我们的文艺将会从人与自然、生命,自我与他人,个人利益与公共关系,疾病与病毒的意义,药物与医疗的本质,国家制度与卫生防控体系及其国民安全保障体系,国际间的救助合作机制,科技创新与科研伦理,社会的文明水平等方面作出思考。

它应该,也必将会把十几年前的非典文艺的灾难美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⑤最后,优秀的灾难文艺总是能对灾难文艺本身的发展做出贡献。

它们不断丰富世界文艺史上灾难美学的含义,使灾难文艺成为有别于一般文艺的特殊类型。

在题材、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思考方式、抒情手段等诸多方面,灾难文艺已经形成和积累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灾难往往可以作为重大题材,优秀的灾难文艺从不以为题材就能决定一切,更不会企图只以悲情换取眼泪,它们时刻警惕以浅薄的心灵鸡汤拉低精神的天际线,杜绝以虚假和恶劣的个性化哗众取宠、博人眼球。

唯有坚持艺术良心与艺术理想,椎心泣血,精益求精,才会创作出感天动地的优秀之作。

正因为志存高远,伟大的灾难文艺常常因为其无可比拟的独特性超越其自身,站到了人类思想与艺术的巅峰。

⑥客观地说,中国的灾难文艺总体水平并不高,与中国多灾多难的历史与现实相比,中国为世界贡献出的优秀灾难文艺作品还不多。

现在,中国的文艺家们又一次站在了灾难面前。

相信我们的文艺家们一定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继承灾难文艺的优秀传统,创新创造,奉献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能与世界灾难文艺经典对话的作品。

(摘自汪政《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优秀灾难文艺总能超越局部灾难的表现,因而能够不断提升其精神与审美的高度。

B.灾难文艺要有突出的现场感,就应全面呈现出灾难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人物与事件。

C.只要坚持艺术良心和艺术理想,杜绝虚情假意,就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灾难文艺作品。

D.灾难面前,我国的文艺家,应担承使命,创作出能与世界灾难文艺经典对话的作品。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优秀灾难文艺的特点,最后发出呼吁。

B.文章以此次新冠病毒灾难为契机,提出了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的中心问题。

C.第⑤段主要从反面论述,有力论证了好的灾难文艺作品能为其自身的发展做出贡献
D.第⑥段客观地指出我国虽然有着多灾多难的历史,但优秀的灾难文艺作品却并不多。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挖掘特殊情境中人性的复杂性,对灾害进行反思是文艺家们应长久探索的主要问题。

B.当灾难来临时,普通的百姓可能比英雄人物更能进发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和智慧。

C.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冠病毒能使灾难美学的含义不断丰富而展现出其美好的一面。

D.灾难文艺作品应在题材、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诸多方面形成自己艺术表达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

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而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

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

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

夫事有起奸,势有召祸。

老聃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

语曰:‘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

’智禁于微,次也。


昔者,卫侯朝于周,周行人[1]问其名,曰:“卫侯辟疆。

”周行人还之,曰:“启疆、辟疆,天子之号也,诸侯弗得用。

”卫侯更其名曰“煅”,然后受之。

故善守上下之分者,虽空名弗使逾焉。

古者周礼,天子葬用隧,诸侯悬下。

周襄王出逃伯斗,晋文公率师诛贼,定周国之乱,复襄王之位。

于是襄王赏以南阳之地,文公辞南阳,请即死得以隧下。

襄王弗听,曰:“周国虽微,未之或代也。

天子用隧,伯父用隧,是二天子也。

以地为少,余请益之。

”文公乃退。

礼,天子之乐宫悬[2],诸侯之乐轩悬,大夫直悬,士有琴瑟。

叔孙于奚者,卫之大夫也。

轩悬者,卫君之乐体也。

繁缨者,君之驾饰也。

齐人攻卫,叔孙于奚率师逆之,大败齐师。

卫于是赏以温。

叔孙于奚辞温而请轩悬,繁缨以朝,卫君许之。

孔子闻之,曰:“惜乎!不如多与之邑。

夫乐者,所以载国,国者,所以载君。

彼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亡而君从之。

惜乎!不如多与之邑。


宓子治亶父[3]。

于是齐人攻鲁,道亶父。

始,父老请曰:“麦已熟矣,今迫齐寇。

民人出,自刈负郭者归。

可以益食,且不资寇。

”三请,宓子弗听。

俄而,麦毕资乎齐寇。

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子曰:“岂不可哀哉!民乎,寒耕熟耘,曾弗得食也。

弗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夫子弗听!”宓子蹴然曰:“今年无麦,明年可树。

令不耕者得获,是乐有寇也。

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

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

”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岂忍见宓子哉!
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

故邪不前达。

(取材于贾谊《新书·审微》) [1]行人:官名。

掌管朝觐聘问的官。

[2](宫、轩、直)悬:钟磬等乐器挂在架子上的形制。

四面挂,如宫室,
称“宫悬”;去其南面,挂三面,称“轩悬”;挂两面为“判悬”;挂一面为“直悬”。

[3]亶父:地名。

12.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故子民者谨焉谨:小心
B. 余请益之益:增加
C. 于是齐人攻鲁,道亶父道:取道
D. 麦毕资乎齐寇毕:完成
13. 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以:认为
B. 于是襄王赏以南阳之地以:把
C.以地为少以:因为
D. 繁缨以朝以:表修饰
14.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
小小的火苗不扑灭,到了熊熊烈火时就没办法了;萌芽时不砍除,等到长成后再砍伐将会折断斧柄B. 故善守上下之分者,虽空名弗使逾焉
因此善于恪守上下名分的人,即使是空名也不允许超越规定
C. 周国虽微,未之或代也
周国虽然微小,未来或许是可以替代的
D. 民人出,自刈负郭者归
百姓出城,自行把城郭附近的麦子收割回来
15.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轻视事情的开端,忽视事物细节,会渐渐地形成大错。

B. 登高则自然望远,临渊就向下看,这是人的天性使然。

C. 起初卫侯僭越天子名号,因此周行人拒绝了他的朝见。

D. 孔子认为如果礼乐崩坏就会导致国家灭亡、国君身死。

16.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

17. 第六段中季孙对宓子的态度先愤怒后惭愧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请分条作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