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筛查中二维、三维超声的作用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8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年2月 第2卷第4期
医学统计证实,我国每年新生儿出生缺陷例数在120万左右,其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类型为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而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发生不仅会大大增加社会和家庭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而且也会给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早期筛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对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筛查中二维、三维超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之间我院产科接受产前检查的654例产妇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产妇年龄在22岁至39岁之间,平均(26.8±5.7)岁,其中,单胎598例,双胎56例。

全部产妇均建立健康档案,接受系统的产前检查,对于胎儿异常的产妇,及时终止妊娠。

1.2 方法
孕妇妊娠18~24周时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三维 STIC成像及经腹二维超声检查,观察胎儿是否存在心脏畸形问题,妊娠22周左右接受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

本研究所用检查设备为ESAOTE S.p.A.MyLabTwic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参数设置:腹部探头频率:3.5MHz,腹部容积实时三维探头频率:3.5MHz。

主要检查内容包括:三血管平面(3VV)、三血管气管切面(3VVT)、右室流出道切面(VOTV)、左室流出道切面(VOTV)和四腔心切面(4VC)。

由2名以上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检查结果进行阅片[1-2]。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临床实践过程中所得的全部临床资料均使用SPSS17.0软件加以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其余数据资料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如果两项数据比较P<0.05,则说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之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超声切面对心脏畸形胎儿的诊断
单纯4AV对于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诊断率最低,仅为66.51%,而4CV+3VV对于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诊断率则最高,达到95.69%,不同超声切面对于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临床诊断率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超声切面对心脏畸形胎儿的诊断情况分析[n/%]
超声切面诊断例数诊断率
4CV+3VVT39895.22%
4CV+3VV40095.69%
4CV+VOVT37088.52%
4CV+[AR-SAV]33078.95%
4AV27866.51%
2.2 产前超声检出胎儿心脏畸形类型
产前超声检查对于肺动脉瓣闭锁、永存动脉干、单心腔/单心室、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和心脏外翻等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检查与随访结果符合率最高,达到100%,产前超声检查对于不同类型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临床检查结果准确性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如表2所示。

表2 产前超声检出胎儿心脏畸形类型分析[n/%]
畸形类型产前超声诊断随访结果符合率
室间隔缺损1384074%
伴室间隔缺损301875.59%
肺动脉瓣闭锁46100%
永存动脉干66100%
右室双出口10870.91%完全性大动脉转位121280%
法洛氏四联症141490%
左心室发育不良61880%
单心腔/单心室46100%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1010100%心脏外翻66100%
合计13843695.87%
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筛查中二维、
三维超声的作用研究
廖常丽
(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堂医院 四川 成都 610400)
【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筛查中二维、三维超声的作用。

方法:本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之间我院产科接受产前检查的654例产妇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全部产妇均接受二维、三维超声检查,统计分为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检查结果及其与随访结果的符合率。

结果:不同超声切面对于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临床诊断率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产前超声检查对于不同类型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临床检查结果准确性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二维、三维超声联合用于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筛查,有助于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控制和预防,提高新生儿的质量。

【关键词】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二维超声;三维超声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04-0098-02
99
3 讨论
产前超声检查是一种临床常用的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筛查方法,实现了胎儿心脏产前检查水平的逐步提高,二维、三维超声联合检查,能够经断层显像、反转成像、表面成像等技术进行全面的处理,从而为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筛查提供了新的思路,并直观检查胎儿的大动脉、心室和心房的解剖结构和空间关系[3-4]。

由本次医学研究结果可知,单纯4AV 对于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诊断率最低,仅为66.51%,而4CV+3VV 对于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临床诊断率则最高,达到95.69%,不同超声切面对于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临床诊断率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5)。

产前超声检查对于不同类型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临床检查结果准确性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0.05)。

综上所述,孕妇产前接受系统的产前检查,应用二维、三维超声联合技术进行检查,有助于胎儿先天性心血管畸
形临床检出率的提高,且这一检查方法产妇更加容易接受,无创伤,操作方法简单易行,因而有必要将其纳入孕妇产前检查的必选项目,从而保证新生儿的质量,实现优生优育目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英金,张荣,席茹茹,等.三维超声在不同孕周产前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7,25(3):95-97.
[2]王铭,王新霞,岳丽芳,等.超声产前规范诊断在胎儿肢体畸形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3):4-6.[3]陈晓梅.实时三维超声成像在诊断胎儿形体畸形中的临床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5,46(4):343-345.
[4]王海玉.二维超声联合四维超声对不同孕周胎儿畸形诊断的价值分析[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5,23(1):38-40.
磁共振检查技术是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临床诊断中获得了广泛运用,能为诸多疾病的确诊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1]。

然而,随着该项技术的应用,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被发现,操作过程缺乏规范化就是其中之一。

基于此,本研究为了优化磁共振检查技术的临床工作细节,就如何进行规范化的腹部磁共振检查进行技术探讨,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科室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行腹部磁共振检查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检查技术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规范组,每组各50例。

常规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9~83岁,平均(57.1±10.9)岁;平扫7例,平扫后行增强扫描43例。

规范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9~82岁,平均(57.4±10.7)岁;平扫8例,平扫后行增强扫描42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 >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应用常规检查技术进行扫描,规范组应用规范化检查技术进行扫描。

选用Siemens skyra 3.0T MRI 扫描仪,选择8通道体线圈,应用呼吸门控检测呼吸,呼吸频率14~18次/min。

患者体位为仰卧位,脚先进,身体居中,双臂交叉抱头。

扫查腹部呼吸最显著的部位,外加呼吸门控,磁体上的呼吸提示上下变化幅度应大于全长的1/3。

在呼吸门控软管边缘放一软垫,以防线圈对其造成压迫。

线圈中心正对胸骨剑突,让肝脏处于线圈中心。

剑突正对线圈中心并以此点为0点。

线圈上下片要求平整、对齐。

利用三平面定位像评估肝脏信号区域与线圈之间的匹配度。

常规进行屏气校准扫描定位方法图像、T2_haste_cor_mbh、T1_vibe_dixon_tra_caipi4_bh、T2_blade_fs_tra、ep2d_tra_diff_b50_400_800、T1_vibe_fs_tra/cor_caipi4_bh+C,必要时加延迟增强成像[2]。

操作完成后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并传送到PACS 系统。

检查过程中,以注重细节、优化流程为原则,做好各个操作流
腹部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化和临床应用
孙嗣麒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中医医医院放射科磁共振室 广西 柳州 545000)
【摘要】目的:分析腹部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化和临床应用。

方法:选取本科室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期间行腹部磁共振检查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检查技术将其分为常规组与规范组,每组各50例,常规组应用常规检查技术进行扫描,规范组应用规范化检查技术进行扫描,对比两种检查技术所获得的影像信息质量。

结果:常规组患者的影像信息质量得分为(22.1±1.7)分,规范组患者的影像信息质量得分为(27.0±1.1)分,规范组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异显著(P <0.05)。

结论:对腹部磁共振检查技术进行规范化操作,可确保各操作流程的连贯性与精细化,有助于提升影像信息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腹部;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化;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18)04-0099-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