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第1课时 课件—2020年秋高中语文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第四段中,“不仅如此”的“此”指的是什么?第五段 中“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的“这样”指的是哪两个 发现?
我的见解:“不仅如此”的“此”指代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 史的发展规律。“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指代的是 “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发现。
6.马克思逝世,“在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 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 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我的见解:①因为这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马 克思逝世的准确时间。②交代具体时间,强调了这是世界 无产阶级应当永远记住的时刻。③交代具体的时间,表明 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来说都十分宝贵,同 时饱含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与赞扬。
4.第二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第二段两句话总领后文,是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 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 心,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2.写作背景: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伦敦 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冯·威斯特华伦(1881年12 月2日逝世)葬在一起。参加安葬仪式的有共产主义者同盟 时代的老战士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威廉·李卜克内西、弗 里德里希·列斯纳、格奥尔格·罗赫纳、哥特利勃·雷姆克, 还有自然科学界的权威动物学教授雷伊·朗凯斯特和化学 教授卡尔·肖莱马等。在安葬仪式上,恩格斯用英语致悼 辞。该悼辞被刊登在1883年3月2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 上。
8.“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意是什么?为 什么用一个“将”字?
我的见解:恩格斯最后庄严地宣告“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 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是由马克思的丰功 伟绩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 一个“将”字,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第四单元
1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
课前预习
2
课内动脑
课前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诽.谤( fěi ) 忌.恨( jì ) 卓.有成效( zhuó ) 2.根据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诬.蔑( wū )
衷.心( zhōng)
坚 rěn( 忍 )不拔
Hale Waihona Puke zǔ( 诅 )咒jǔ( 沮 )丧
【卓有成效/立竿见影】二者都有“见效”的意思,不同之 处是“卓有成效”效果十分显著、突出。比如“用这个方 案整治班上的纪律卓有成效”。“立竿见影”比喻行事能 马上看到效果或付出能马上得到收获。侧重点是见效非常 快,比如“他改进了学习方法,效果立竿见影”。
作家作品
1.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 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 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之一。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 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 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 运动的重担。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 《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国家的 起源》等。
不可估量 掩盖 繁芜丛杂 奠基 浅尝辄止
领域 诽谤 诅咒 忌恨 撰稿
词语辨析
【估计/估量】估计:对事物的性质、时间、意义、作用以 及质量好坏等的推测。估量:对事物或现象的大小、好坏 等情况的测度。“估计”运用范围比“估量”广。它们可 通用,如“中央的4万亿的振兴计划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难以估量”;但有的用“估计”不用“估量”,如“石渠 的长度估计有二十米”。
新课标导学
语文
必修② ·人教版
阅读欣赏
挽刘道一 孙中山 半壁东南三楚雄,刘郎死去霸图空。 尚余遗孽艰难甚,谁与斯人慷慨同。 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 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赏析】 这首诗首联既表现了一位革命家对革命事业高瞻 远瞩的襟怀,又充满着对死难者的无限惋惜、哀悼之情。 颔联紧承首联抒发自己的深悲剧痛。颈联描绘了一幅外患 内忧交相煎迫的景象。“秋风”喻侵略者磨刀霍霍,同时 也是以秋风萧瑟、战马悲鸣烘托悲凉的气氛。“落日”则 喻清王朝的摇摇欲坠。笔墨酣畅饱满,情思悠悠不绝。尾 联从眼前的沉痛一笔宕开,描绘出一幅革命胜利的前景。 整首诗哀悼死者,激励生者,慷慨悲歌,沉雄豪壮,不愧 为伟大革命家的杰作。
课内动脑
识记字音
豁.然开朗( huò ) 诅.咒.( zǔ zhòu ) 悼.念( dào ) 卓.有成效( zhuó )
给.以( gěi ) 浅尝辄.止( zhé ) 诽.谤.( fěi bànɡ ) 空.白( kònɡ )
识记字形
繁芜.( wú ) 诬.蔑( wū ) 肤.浅( fū ) 半身不遂. ( suí )
dào( 悼 )念
繁 wú( 芜 )丛杂
3.马克思发表《资本论》近一个半世纪,当代资本主义的 形态已与《资本论》所描述的有了差异,因此一些人提出 《资本论》已经过时的观点。你认为呢?
答:《资本论》的真理价值并不会过时,它在批判当代资本 主义制度、为人类历史指明新的前进方向等根本性问题上, 依然闪烁着耀眼的思想光芒。中国学者应深入研究《资本 论》的当代价值,回应现实社会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总之, 正如聂锦芳教授所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概括提炼 出的探讨社会历史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 的重要内容,对于探究当代社会历史现象仍然具有重要指 导意义。”
2.本文主要讲到了马克思的哪些贡献?
理论方面 实践方面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① ②
创办各种报纸、小册子 ③ ④
我的见解:①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②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 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③在巴黎、布 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工作 ④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3.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辞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 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地写出时和刻?
【忠心/衷心】“忠心”是忠诚的心。比如“我学到的是责 任,友情以及忠心”。“衷心”是指出于内心的想法、感 情等,适用范围较宽泛,如“衷心拥护”“我衷心祈求两 岸人民和平幸福”。
【摸索/探索】二者都有“寻找”的意思。不同之处是“摸 索”是在方向不明,经验不足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寻找。 它还指人四肢试探着进行某种活动,如“摸索着前进”。 “探索”是为解决疑难问题而多方寻求答案,试图发现、 求得隐藏的事物,比“摸索”更自觉,更进一步,如“探 索苍穹的奥秘”。
【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二者相同之处是都有“坚持”的意 思,不同之处是“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坚强, 不可动摇。侧重精神方面的力量,比如“古之成大事者, 唯有超世之才,有坚忍不拔之志”。“锲而不舍”意思是 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学习有恒心;带有比喻性,更加 形象。比如“执着是锲而不舍的追寻”。
3.悼辞:我国古代称为“哀辞”“吊文”“祭文”等。现 代悼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悼辞指向死者表示哀悼、 缅怀与敬意的文章。狭义的悼辞是指在追悼会上对死者表
1.这篇演讲辞共分几部分?请简要概括。
我的见解:第一部分:(第1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 点和情景。第二部分:(第2~7段)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 活动,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第三部分:(第8~ 9段)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 切的悼念。
【从而/进而】二者都是连词,但引导的关系不同。“从而” 是从此就……的意思。它用来引出前文所述行动的目的或 结果,表示相因相成的关系。比如“我们应该不惜任何代 价地去保持友谊,从而使它不受到玷污”。“进而”是进 一步的意思,它的作用在于在前文所述行动的基础上引出 进一步的行动,表示递进关系。比如“天才能够洞察眼前
我的见解: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 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 致命的打击。他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 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 的作用和地位。
7.怎样理解“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我的见解:在当时,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领袖, 无论专制政府还是共和政府,无论保守派的资产者还是极 端民主派的资产者,都是他的敌人,但这些敌人是整个无 产阶级的敌人。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 利。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 高精神的热烈赞颂,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成语辨误
【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二者都有“忽然明白”的意思。不 同之处是“豁然开朗”强调顿时现出开阔敞亮的境界,引 申为顿然晓悟。比如“我们只要掉个头,换一种思维方式, 一切就会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比喻闭塞的思路,由 于受到启发,忽然开通,豁然领悟,也写作“顿开茅塞”。 侧重点是有外力的帮助,比如“勤学可让人渐渐淬炼出无 厚之刃,有时会使迟钝的人茅塞顿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