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种专家——程相⽂
2019-06-11
冬去海南,夏回河南,他像⼀只候鸟。

50年抛家舍⼦,风⾬磨难,只为那块⽟⽶地。

(图1)
图1 河南鹤壁市农科院院长程相⽂
农历⼤年三⼗。

晚上,农业专家程相⽂和他的助⼿并没有在家⾥看春晚,⽽是来到了⼀块⽟⽶地⾥。

他们要在除⼣夜进⾏⼀次灭⿏⾏动。

(图2)
每年这个时候,是程相⽂最忙碌的时候。

这块⽟⽶地是程相⽂的实验⽥,他刚刚培育的⽟⽶新品种,每亩单产达⼀千多公⽄,有⼈说,程相⽂创造了⼀个⽟⽶神话。

现在正是⽟⽶穗饱满甜嫩的时候,也是⽼⿏活动最频繁和猖獗的时候,与农业打了⼀辈⼦交道的程相⽂,对⽼⿏的活动规律相当了解。

⽆论如何,即将丰收的果实不能落⼊⽼⿏的⼝中。

刚结穗时就被⽼⿏破坏,肯定减产。

所以,才有了今晚这场⽣物灭⿏⾏动。

75岁的程相⽂家在河南鹤壁,今晚,是他在三亚度过的第47个春节。

图2 程相⽂和助⼿在⽟⽶地灭⿏
图3 程相⽂⼀家
47年前,程相⽂作为河南省浚县农业局的农技员被派到海南进⾏⽟⽶育种,第⼀次到三亚,程相⽂还闹了个⼤笑话。

程相⽂说,从没来过海南,当时穿着棉裤来到这⾥,到三亚车站后,很多⼈跟着我跑,他们从没见过穿棉裤的。

那是28岁的程相⽂第⼀次出远门,他没想到,坐了15天的车,竟把他这个⼟⽣⼟长的中原⼈送到了天边⼉。

当时有⼈跟他讲这就是天涯海⾓。

尽管程相⽂的试验⽥就在著名景区天涯海⾓旁边,可直到今天,程相⽂也没有专程到景区⾥游玩过。

⼀个地道的河南⼈为什么要千⾥迢迢来到海南,并且在春节的时候,都不回家过年?这⽚被他称作天边的地⽅究竟有什么在吸引着他呢?
⾛路有点跛的程新建是程相⽂的⼤⼥⼉。

她是程相⽂海南育种基地⾥唯⼀⼀位⼥性。

程新建说,我爸说,看到⽟⽶⽐看到你们还亲。

我越看越愿意看,越看越有意思,越感兴趣。

程相⽂有3个孩⼦,3个孩⼦出⽣时他都在海南的⽟⽶地⾥。

51年前,程新建半岁时,患了⼩⼉⿇痹症,落下了终⾝残疾。

(图3)
程新建是3个⼦⼥中的⽼⼤,在她印象中,⽗亲从来没有在家⾥过过⼀个春节。

从1964年开始,程相⽂所有的春节都是在海南度过的。

为了⽟⽶,他花去了所有时间,但也留下了终⾝遗憾。

程相⽂伤⼼地说,⽗母去世我没在家,⽼伴去世我也没在家,这些事情我不能回忆。

程相⽂不愿意提及家事。

2007年的⼀天,他接到单位的电话,说家中有急事,让他速回。

⽽程相⽂从海南回到河南之后,并没有回家,⽽是直接去了单位的⽟⽶地。

他每次出差回来都要先到实验地转⼀圈。

程相⽂不知道,家⾥有⼀个噩耗在等着他。

程新建说,俺妈弥留之际已不能说话,两个眼珠却来回转,好像在等⼈。

我妈肯定在等我爸,但是她知道我爸出差回不来。

当程相⽂回家看到⽼伴时,⽼伴已经去世3天。

⼀张⼏年前在海南拍摄的全家福,陪伴着妻⼦⾛完了⽣命中最后的⽇⼦。

程相⽂说,她⼀个字都没给我留下,她⼀⽣没要求过我任何事情,现在想起来,还是很难受。

程新建说,那⼀次俺爸趴在我妈的棺材上哭了。

我妈不恨我爸,我妈经常跟我说,你爸不在家,是为了事业。

下⾬了,这场⾬带给程相⽂的除了忙碌还是忙碌。

第⼆天⼀早,天还没有放晴,程相⽂便卷起裤腿下了地。

程相⽂说,真正搞技术的,越刮⼤风,下⼤⾬,越下地,要看倒下的⽟⽶是根倒还是茎倒,然后看选育的品种。

昨晚的⾬对这⽚⽟⽶地的影响不⼤,程相⽂费了很⼤劲⼉,才把⼀株⽟⽶从⽔⾥拔出来。

程相⽂说,这个⽟⽶杂交品种根系是往下⾯扎的,根系发达,抗倒性能强。

抗倒,仅仅是程相⽂杂交⽟⽶的⼀个⽬的,他还想让⽟⽶的抗⾍能⼒有所增强。

有两亩地是程相⽂专门种的易发⽣病⾍害的种系,他想把⼀个容易⽣病⽣⾍的品种,改良成能抗病抗⾍的优质种。

没有⼈能说得清,程相⽂究竟要在⽟⽶地⾥呆多久,才能从上万棵⽟⽶中挑选出⼀株优质的植株,但是⼈们知道,只要刮风下⾬,准能在⽥间地头见到这位⽼⼈。

程相⽂说,⾃然灾害,对⽣产有损害,但对培育新品种,是⼀个很好的机会。

农历⼤年初⼀,⼲完地⾥的活,程相⽂便匆匆赶到⼀户⼈家拜年。

1986~2009年的23年间,程相⽂是在这⾥度过的。

2010年,因为单位在育种基地盖了⼏间宿舍房,程相⽂才离开这⾥。

在房东黄⽣忠的眼⾥,程相⽂这个吃公粮的国家⼲部,⼲的活与农民没什么两样,⽽程相⽂⼀⼲就是47年。

程相⽂不仅每天忍受酷热的天⽓,繁重的农活,有时还有不期⽽遇的意外。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庄稼地⾥种⽥,竟然也会有⽣命危险。

⼀次在地⾥⼲活时,程相⽂遇到了在河南从没遇到过的毒蛇。

程相⽂说,我拿铁锨⼀锹把它斩断了,当时不知道是什么蛇。

天⼀亮,有⼈⼀看,吓了⼀跳,说我命⼤。

程相⽂遇到的蛇,是毒性很⼤的银环蛇,被这种毒蛇咬伤,得不到及时救治,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窒息甚⾄死亡。

虽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但是为了避免动物破坏⽟⽶幼苗,程相⽂还是⽀个棚⼦,每天睡在⽟⽶地⾥,为他的8亩实验⽥站岗放哨。

然⽽,不管他对⾃⼰的实验⽥多么精⼼照顾,程相⽂没想到,海南竟然还有⼲旱的时候。

为了给⽟⽶苗浇上⽔,程相⽂⾃⼰动⼿引了个⼩⽔渠,⼀桶⼀桶地舀了14天⽔,才将8亩⽟⽶苗⼀棵⼀棵地浇完。

海南的天⽓就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刚结束实验⽥抗旱没⼏天,⼀场暴风⾬⼜降临了。

⼤⾬击倒了8亩⽟⽶苗,程相⽂愣是把这些⽟⽶苗⼀棵⼀棵地扶了起来。

苗保住了,却⼜出现了更让程相⽂头疼的状况。

原来,地下⽔位⼀升⾼,苗的根系就烂,苗发黄。

眼着着⽟⽶苗死了不少,程相⽂⼼急如焚。

他知道,必须抓紧时间给⽟⽶施上肥料。

当时没有化肥,只能⽤⼈粪尿。

黎族村寨⾥⼈⼝稀少,到哪⼉才能弄那么多⼈粪尿呢?正是⽟⽶⽣长的关健时期,如果不及时添加肥料,极有可能颗粒⽆收,必须想办法。

⼏公⾥外⼀家部队医院的化粪池,为程相⽂解决了燃眉之急。

每天,程相⽂挑着粪桶奔波在⽟⽶地与医院之间。

眼看着8亩⽟⽶地都能施上粪了,程相⽂却突然出了意外。

⼀天,程相⽂掏粪时,脚下⼀滑,掉进了粪池,⼏个黎族姑娘把他从粪池⾥拉了上来。

姑娘们不仅把程相⽂从粪池中救了上来,还帮助他⼀起挑粪。

程相⽂说,6个⼈如今只剩4个了,我还没兑现当时的承诺呢。

原来,在⼀起挑粪的⽇⼦⾥,程相⽂曾向她们许诺,将来带她们到⼭寨以外的内地看⼀看,程相⽂的话成了6位姑娘的梦想。

40多年过去了,她们的愿望却没有兑现。

程相⽂计划,在退休之前,⼀定带她们到北京、河南玩⼀玩,看看天安门,游游少林寺。

⼤年初⼆凌晨5点,程相⽂便到院⼦⾥,利⽤早上的时间,抓紧对⼀些已经成熟的不同种系的⽟⽶种进⾏质量分析和评估。

他的⽬标都是⾼产,抗病、抗倒、适应性强、品种好。

春节期间,正是给⽟⽶授粉的最佳时期,程相⽂总要亲⼿为⽟⽶授粉,每授完⼀株,他都给⽟⽶挂上⼀个⼿写的⾝份证,这样做是为了找到更持久优质⾼产的⽟⽶品种。

但这也意味着,100亩的试验⽥,程相⽂要做⼗⼏万次的重复动作。

(图4)
收获的季节到了,每取下⼀个⽟⽶,程相⽂都会在表格上做个记号,那是只有他⾃⼰才能看得懂的杂交密码。

47年来,由程相⽂亲⼿培育出的⽟⽶杂交新品种多达40种,⽟⽶的产量也从过去的⼏百⽄提升到如今的⼀千多公⽄。

许多⽟⽶产区的⽼百姓并不知道程相⽂的名字,但是对浚单18、浚单20等⽟⽶品种却⾮常熟悉。

程相⽂说,我只要到⽟⽶地,什么苦恼都没有了。

每当听外地⼈说河南浚单长得不错时,我从⼼⾥感到⾼兴。

这个品种已达到全国第2⼤品种,每年在全国增加⼀千万亩的种植⾯积。

2011年1⽉22⽇,总理的亲⾃到访,给了程相⽂这个⼀线科技⼯作者更⼤的信⼼。

(图5)
程相⽂说,没想到,提到我搞的实验⽥,总理对我的⼯作,那么了解,特别是我向总理汇报⽟⽶实验情况时,总理听得很认真,他说你搞出了浚单20,希望有浚单30,我很受⿎舞。

春节过完了,紧张的授粉和收割⼯作也告⼀段落。

清明节前,程相⽂挤出两天时间,回了趟河南⽼家。

回到鹤壁,程相⽂照例到分⼦⽣物实验室⾥看了看,从当年成⽴浚县农科所时的光杆司令,到如今拥有了88名包括博⼠后、博⼠、硕⼠在内的市级农科院,程相⽂的⾝边拥有了很多伙伴和助⼿,他感到⾮常欣慰,他已经不是⼀个⼈在战⽃。

程相⽂说,在技术上我没有考虑退休,我⼀⽣就对⽟⽶感兴趣,现在我天天想着⽟⽶,看着⽟⽶,⼲着⽟⽶,搞⽟⽶就是我最⼤的动⼒。

程相⽂⼜要向海南出发了。

程相⽂说,要培养⼀个既⾼产,⼜适合社会需要的品种,还有很长的路要⾛,我愿意在有⽣之年,利⽤积累的经验,和现在的品种资源,选育出更好的品种。

虽然在⽟⽶培育的道路上还要义⽆反顾地⾛下去,但是,春天⾥,程相⽂决定先停下⾃⼰忙碌的脚步,带着曾经帮他挑粪的⼏位黎族妇⼥到北京的天安门,去兑现⾃⼰当年的承诺。

(图6)
图4 程相⽂为⽟⽶授粉
图5 总理向程相⽂询问育种情况
图6 程相⽂和帮助过他的黎族妇⼥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育种专家——程相⽂
被举报⽂档地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