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1.2 地球的运动》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的《1.2 地球的运动》一节,主要介绍了地球
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后的第二次接触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是在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地理位置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通过简单的文字和生动的插图,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地球运动
的概念和原理可能还不是很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知识。
同时,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会在这一节内容中得到满足。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能够用科学
的语言描述地球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认识
到地理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形成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
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地球仪、模型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地球自转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
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类型和特点。
2.新课导入: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定义、特点和规律,并通过生
动的插图和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
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巩固所学内容。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在
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将采用简洁明了的图表和文字,突出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八. 说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将采用课堂问答、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
况进行全面评估。
评价重点将放在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运用上,以及对相关地理现象的分析和解释能力上。
九. 说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同时,我也会积极听取学生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知识点儿整理:
《人教新课标地理七年级上册》的《1.2 地球的运动》一节,主要涉及以下知
识点:
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即
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
2.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365天。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的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等。
3.地轴:地球自转轴,地球绕地轴转动。
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极点,
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线是赤道。
4.极昼极夜现象:在地球的两极附近,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
面的倾斜,当地球某一极朝向太阳时,会出现连续几个月的极昼现象;当地球某一极背向太阳时,会出现连续几个月的极夜现象。
5.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
的位置发生变化,每年春分和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每年夏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每年冬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
6.地球五带:根据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将地球表面划分为热
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
热带位于赤道两侧,气候终年炎热;温带位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气候四季分明;寒带位于两极附近,气候终年寒冷。
7.地球仪:模拟地球形状和地表特征的球体模型。
地球仪上可以展示经
纬网、国界、地形、气候等地理信息。
8.经纬网:由经线和纬线交织形成的网络,用于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
地点的位置。
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纬线是环绕地球仪一周并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9.经度和纬度:用度数表示地球表面上某个地点的位置。
经度表示东西
位置,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向东向西分别划分为180度;纬度表示南北位
置,以赤道为基准,向北向南分别划分为90度。
10.时区: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时间差异,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时区。
每个时区相差一个小时,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11.地理现象的成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四季变化、
五带划分等地理现象。
这些现象的成因主要与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的特征等因素有关。
12.地球运动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地球运动在导航、航空、气象、农业
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导航仪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来确定位置;
气象预报员根据地球运动情况来预测天气;农民根据地球运动来安排农事活动等。
以上知识点是《1.2 地球的运动》一节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
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效果。
同步作业练习题:
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A. 顺时针
B. 逆时针
C. 无法确定
2.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A. 一周
B. 一个月
C. 一年
D. 两年
3.下列地理现象中,由地球自转产生的的是()。
A. 四季变化
B. 昼夜交替
C. 地球公转
D. 极昼极夜现象
4.下列地理现象中,由地球公转产生的的是()。
A. 太阳东升西落
B. 昼夜长短的变化
C. 地球自转
D. 五带的划分
5.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最多的地带是()。
A. 热带
B. 温带
C. 寒带
D. 无法确定
1.地球自转的周期是_____,地球公转的周期是_____。
答案:一天,一年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_____、_____、_____。
答案: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时间差异
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_____、_____、_____。
答案:四季的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4.地球表面的温度带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请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答案: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其周期为一天。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其周期为一年。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四季的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
2.请说明地球五带的划分及其特点。
答案:地球五带是根据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划分的,包括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热带位于赤道两侧,气候终年炎热;温带位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气候四季分明;寒带位于两极附近,气候终年寒冷。
3.请举例说明地球运动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答案:地球运动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导航仪利用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来确定位置;气象预报员根据地球运动情况来预测天气;农民根据地球运动来安排农事活动等。
以上练习题涵盖了《1.2 地球的运动》一节的主要知识点,通过完成这些练习题,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