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认识论与佛教天台宗认识论的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认识论与佛教天台宗认识论的比较
姓名:龙治宇学号:10440640 班级:S10E06 课程班班号:西方哲学史(一)
在西方思想史中,康德的认识论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康德强调直观形式范畴统觉的能动性决定。
作用,将主体在认知中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试图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矛盾,认为认识。
的客观性既不来自脱离经验的抽象思辨,也不来自被动接受的感觉印象,而只能是由主体根据范畴对感性杂多进行规整的结果,即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来自主体他虽没有否定纯粹的客观事物,但却。
将它推到物自体的不可知领域康德并不反对知。
识是认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符合关系,只是把传统知识观颠倒过来,认为知识不是认识主体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了认识主体的认识结构或直观能力的结构。
一康德认识论的理论背景
康德的认识论受大陆唯理主义与英国经验论的深刻影响唯理主义方面主要受笛卡尔和莱布尼。
茨影响,经验论方面主要受休谟影响笛卡尔将我。
“思确认为知识的最终根据,在康德那里成为经验”主体性统一条件的先验自我,笛卡尔以清楚明白作为知识的标准,转换成为康德先天知识的普”。
遍必然性问题莱布尼茨认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
识只能建立在心灵本身的原则上,归纳得来的知识不具有必然性,必然真理的证明只能来自知性本身,这为康德先验演绎中的客观演绎提供了重要依据最后,休谟打破了康德教条主义的迷梦,使康德。
认识到因果范畴先天必然性根据与经验无涉。
二康德认识论核心问题的提出
康德认识论的宗旨是解决知识的客观必然性问题他首先区分了经验知识和先天知识他说:“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开始于经验,但它们并不因此而全部来自经验,知识中还有不来自于经验的”东西,知识是由知性改造感性印象而形成的我们。
的知性用以改造感觉杂多的因素,并不来自于经验,而是人的先天认识能力先天的认识能力具有。
普遍必然性,而经验并不具备。
康德区分了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知识都是通。
过判断来表达的,判断分为两类: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分析判断是宾语对主语无所增加,或者说,宾语本来就包含在主语中如物体有广延,物体概念。
本身就是含有广延的含义,所以分析判断并没有增加我们的知识综合判断是谓语是主语之外的事物,是通过经验,加到主语之上去的例如物体有重量,重量并不包含在主语之中,因为在真空条件下,物体没有重量既然综合判断能够增加人类的知识,那么科学的表达形式就应该是综合判断但是。
仅仅是综合判断就足够了吗?康德又把综合判断区分为先天综合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后天综合判断可以是感觉的任意连接,并没有客观必然性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是知识客观性的必备条件世界上存在先天综合判断吗?这个问题在康德看来,早已解决了,因为当时科学的繁荣已经使问题不证自明,他仅提供了几个例证。
三、康德先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康德批判时期所写的全部著作的基础,是确信改造理论哲学、道德学、美学和自然哲学应该以批判地研究这些哲学部门所依赖的认识能力为前提。
首先,康德把“批判”理解为准确地弄清楚每一个知识部门和哲学部门都要借重的认识能力或精神能力。
其次,康德所谓“批判”,是指研究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艺术哲学和自然哲学由于意识本身的结构造成的那些无权超越的界限。
(一)认识三阶段论
康德继承和发展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认识过程的三分法,用“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构成了他的整个认识论的体系。
康德说:“我们的一切知识从感性开始,进到知性而终于理性。
”“感性”是其认识论的第一个环节。
“感性”是一种借助于经验而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
“感性”这种先天认识能力和经验相结合,形成关于数学的先天综合判断,使数学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知性是康德认识论的第二个环节。
“知性”是一种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的感性对象加以综合,使之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
“感性”管直观;“知性”管思维,二者结合形成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
“理性”是康德认识论的最后一个环节。
“理性”指人先天具有的一种要求把握绝对的无条件的知识的能力,即要求超越“现象世界去把握“自在之物”的能力。
认识三阶段理论,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
原始时代的人类认识是感性直观阶段,古代科学是知识性阶段,哲学的产生则表明人类的认识进入理性阶段。
(二)对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是主体的“综合作用”。
康德结合休谟和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的思想,主张知识既要有感觉经验的内容,又要有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
他把认识的全过程理解为主体能动地综合认识材料的过程,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
一方面康德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从而产生感觉的客体,即“自在之物”;另一方面,他又断言这个客体本质上是不可知的,所以它不是科学知识的对象,而只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对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人类普遍意识的主体的“综合作用”,主体靠自己的“综合作用”把多样性的东西统一于普遍性、必然性之下,从而构成科学知识。
康德把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归属于理性思维的先天形式。
(三)“二律背反”理论
康德认为,理性运用知性范畴规定“世界”时出现了“二律背反”。
形而上学理性宇宙论和机械唯物主义宇宙论在关于“世界”问题上观点截然对立。
凡是理性宇宙论用知性范畴对“世界”所作的似乎是有力的论证,都遭到来自机械唯物主义宇宙论同样有力的反驳。
这两种观点都能自圆其说,谁也驳不倒谁。
这说明人的“理性”一旦运用“知性”范围去规定“世界”这一“自在之物”时,就会陷入不可克服的矛盾。
康德称之为“二律背反”,即对同一对象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而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又能同等程度地得到证明。
康德宣布“理性”
想要追求绝对完满的实体就会陷入“二律背反”的矛盾。
理性陷入“二律背反”表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自在之物”。
(四)“物自体”理论
“物自体”在康德整个哲学中处在这样一种枢纽地位,它的内容和含义便十分复杂。
在认识论上,它基本有三层意思:一是感性的源泉,二是认识的界限,三是理性的理念;最后由此通向“道德实体”的伦理学领域。
这三层意思交织在一起,相互包含和沉浸在“不可知”这个总的含义之中。
第一和第三是“物自体”的两个对侍的方面,第二是第一向第三的过渡。
四、佛教天台宗认识论
佛教认为一切存在(包括人本身)都没有永恒的绝对的实体,因此佛教认识论的目的就是认识“万法皆空”,以便控制、减少和停止人的活动,从而达到涅槃状态,进入解脱境界。
佛教的宇宙观是缘起论,即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合和而起的。
就认识问题而言,佛教认为,认识的成立必须具备三个因素:认识的器官或机能(根)、客观的对象和主观的认识。
从根本上说,佛教讲“缘起性空”,无论人类个体或外界的其他事物都是空无自性的,因此,以上认识的三方面因素实际上都是相互攀缘的,哪一方离开了另一方都将不复存在,即任何一方都没有独立的自性。
比如大乘佛教就明确提出“万法为识”、“唯识所变”的思想,从主客一体的角度强调一切存在都是主体意义的变现。
质而言之,佛教完全是在主体意识上“假说为我”,其目的是控制人的自我意识,这里包含了否定内部和外部世界的区分,进而取消外部世界实在性的思想倾向。
天台宗是中国第一个独立的的佛教宗派,它源于北齐、南陈,创于隋,盛于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天台完整的佛教哲学体系。
但真正在理论上有建树的、开创天台宗局面的是陈、隋间的智者大师,正因为这个缘故,智者大师成了天宗的真正创始人。
在佛教理论上,智者大师采取了“六经注我”、“随义立名”等手法,从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印度佛教经典进行了随意取舍、发挥和再创作;又把中国哲学中有关人的心理活动、精神修养、人性等理论吸收到天台宗思想中,提出种种命题,并用一系列的范畴进行思辨论证,建构了天台宗完整的佛教哲学体系。
一心三观的认识论,表明天台宗人已会运用相当缜密的辩证思维。
次第三观的认识程序,类似于辩证思维中的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再到理性具体的逐步深化的发展过程。
这在认识论上具有积极合理的因素。
天台宗空假中的思维方式反映了思维从抽象到具体逐步深化的发展过程,但实质是离开了社会实践,诉诸超越理性的神秘直觉,来解决思维的至上情与非至上情的矛盾,所以止观学说以主体在精神上的自由,为主体在现实社会中的不自由开脱,带有强烈的粉饰阶级剥
削和压迫色彩
由此看来,佛教认为世俗所谓的知识都是有局限的,包括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所得的知识都不是绝对的真实。
佛教所谓的真理则具有恒常性和普遍性的品格,这里的恒常性是指对于一切时间都是恒常如此,普遍性是指超乎空间而存在,可以遍于一切物、一切处,比如真谛和中道就是这样。
佛教所讲的这种真理不仅和世俗常识,而且和西方哲学的真理都有所不同,也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和直觉主义气息,和道家的真理倒是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总结:
首先,是认识事物的感应器官不同。
凡夫认知事物是靠眼耳鼻舌身意,声色香味触法诸相,而佛虽然也要用眼耳鼻舌身意来认知事物,但得道者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敏感性要比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要高,更重要的是佛还有天眼,彗眼,法眼,佛眼,这才是最大的区别所在。
就如站在大象的后面看大象,不移动位置,凡夫靠肉眼只能永远看到大象的屁股,后腿和尾巴,不能认知大象的真正全貌,这是感觉器官受到维数的限制。
在太空看地球一样吗?用哈勃望远镜看宇宙一样吗?而佛则可认知大象的全貌,知三千大千世界,知八万四千劫轮回。
佛在菩提树下得道时,也运用天眼,彗眼,法眼,佛眼看世界,既看了过去,也看了未来,形成了佛的宇宙观,形成了佛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其次,是认识事物过程与结果的不同。
凡夫只能认识眼前的事物,不能时光倒流,也不能超前认知事物,所以只能执着眼前脚下的一切相,执着自身的过程。
而佛既然能认知过去和未来,对整个过程自然了如指掌,佛知道事物的因缘幻化过程,但更注重其结果。
人一但知道自身的过程结果,过程的参与就变的毫无意义,正因为人不知这个过程结果,才会执着这个过程,志在参与,想明白结果。
就象我们炒股的股民,总以为自己运气好,聪明,一定会赢的,谁知一踏进股市后悔不已。
如果你早知道大盘和个股的走势,如果你早知道自己参与的过程结果,你还觉得这个过程有意义吗?你就会感到自己的所有分析都是毫无意义,只是一种愚昧,你面对那些整天左分析右分析的股民,围绕着K线而烦恼,你会不笑吗?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人不也是一生执着这个过程吗?自以为很聪明,其实上帝看见你的所谓聪明才智也会发笑,你的所谓聪明才智只不过是一种愚昧。
从结果看,人类所谓聪明才智都是愚昧的。
从过程看,人类是聪明才智的,但这个过程是必须的。
这是自然的法则。
在认识论方面,西方哲学要比中国哲学发达,其道理就像西方科学要比中国科学发达一样。
不能否认的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中国人对认识论问题也不是没有自己的思考,其思考也曾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至今我们也还有重新学习的必要。
总的来说,中国认识论不像西方哲学那样和宇宙论、伦理学有着截然分明的界限,因此直觉主义和知行合一是这种认识论的一致特征。
两者大体上都是唯心的。
佛教天台宗认识论是主观唯心,康德是先验唯心。
西方的认知方式总是将事物剥离为空间形式,天台宗则在于它从未将事物的空间形式当成事物的本身。
中国哲学中唯有佛学对精神现象颇为关注,经过这番比较不难发现,佛学与西方哲学的最大对话之处在于本体论。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主要作为认识论哲学,其时空观与天台宗的异同就在于他将时空从本体论中剥离出来而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而天台宗的时空观仍然滞留于本体论的原地徘徊不前,使得与康德认识论意义上的时空观基本上失去了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