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的破坏性心理表现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幼儿的破坏性心理表现及对策
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幼儿对物的损坏的行为,在成人看来是一种破坏性行为。

所谓破坏性行为是指幼儿对物的有意或无意的情绪发泄行为,造成物的位置、形态、结构等的改变。

幼儿破坏性行为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探索活动中的损坏。

早期幼儿对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自身感官和与物体接触来获得物体性质特征的。

幼儿受知识经验的局限,求知欲比较强,对世界存在着好奇心理,喜欢到处摸摸、敲敲,由于认识方法不当,造成物的损坏。

如婴幼儿拿着小花棒敲来敲去,在动作中感知声音、色彩和物的存在,而无节制的敲击,往往造成损坏。

四五岁的幼儿玩电动玩具,玩着玩着就把它拆开了,探究它怎么会动的,在拆卸中无意损坏了玩具。

2.爱好、占有心理。

幼儿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只顾满足于当前需要而不顾及后果。

如看见花圃里的花很美,趁他人不注意时将花摘下来,或将自己喜欢的他人物品据为己有,而造成物品的损坏。

3.嫉妒心理作怪。

在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由于教养不当和环境的影响,使幼儿养成嫉妒心理。

如在幼儿园里经常发生争抢他人玩具的现象,又如小班幼儿在进行积木构建时,一幼儿很快搭成—个新颖的造型,开心得叫起来,旁边还没有搭成的幼儿被吸引过来,看了后乘人不备,伸手将积木推倒。

4.拒绝参与的反抗或挫折心理。

人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阶段性。

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独立能力的发展,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相对减少,他们可以随意选择活动的对象和方式,在生活中产生突出“我”的强烈愿望。

当这种愿望与成人生活秩序和意愿相违时,就会产生拒绝参与的反抗行为。

如当成人要求幼儿把玩具收拾整齐时,他偏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要求他不要穿着鞋子爬到床上,他偏穿着鞋子在床上乱蹦乱跳。

有的幼儿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受到挫折时,会产生愤怒的情绪。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受挫的个体对引起挫折的原因有很强的攻击倾向,但又不能直接报复时,就会把攻击的情绪发泄到无辜的局外人或物上。

特别是任性的幼儿,经受不起挫折,一旦在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极易产生破坏性行为。

5.慌张、冲动行为。

五六岁的幼儿手和脚的动作已协调自如,脑发育逐渐完善,求知欲也比较强,对周围一切充满兴趣,但由于大脑的抑制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差,所以“手不停,脚不住,做事没有长性”,往往无意中将物体损坏,如吃饭时将碗打坏、跑动中将地上东西碰倒等。

6.引人注意行为。

有的幼儿由于教育环境的影响,为了突出自己或自己的成果来吸引他人,获得他人的注意、关心、夸奖,而故意将物品损坏。

如某幼儿被关在门外,家长不去理睬他,他便故意用脚踢门或砸东西。

又如某老师家访时,
幼儿很兴奋,端来自己的小凳子给老师坐,当老师还站着与家长谈话时,他便故意把小凳子推倒。

7.残忍的或反社会的行为。

幼儿心理受到压抑,如父母不和,被当做“出气筒”;或成人不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正当需求,随心所欲地施以“高压手段”,都容易使幼儿产生发泄的冲动,在发泄的场合若遇到不如意时,就会产生破坏性行为。

自卑感和受歧视感也是幼儿产生破坏性行为的原因之一。

如揉烂鲜花,虐待小动物,把昆虫的翅膀拔去,把小狗扔到水中,把玻璃瓶子砸碎在马路上等。

幼儿从这些行为中得到“乐趣”,以暂时消除内心的不满情绪和压抑感,借破坏和残忍的行为来证实自己的强大,以求达到心理平衡。

幼儿的破坏性行为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认知特点,幼儿积极的探索欲、求知欲造成的损坏;二是教育不当,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娇生惯养,易使幼儿形成自私、固执、自我中心等不良心理;三是环境因素,家庭气氛紧张,父母修养差,对子女态度冷淡,意外遭遇,与品行不良的孩子合伙,他人引诱等均易使幼儿产生“破坏”行为。

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往往引起家长、老师的反感,面对孩子的行为,成人常用的手段或责怪,或打骂,这是不妥当的。

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是由于某些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且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他们毕竟还是孩子;只要教育得法,有些破坏行为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1.给幼儿充分的爱。

关心幼儿,亲近幼儿,为幼儿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气氛,使他们体验到家庭、社会的温暖,激发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也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宽容幼儿的破坏性行为。

引导幼儿正确认识世界的方法,针对幼儿的好奇心理为幼儿提供一定的合理的物质条件和场所,满足幼儿的探究心理,同时适当限制幼儿的不正当行为,并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

3.培养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

利用自然和社会提供条件来锻炼幼儿的生活能力,增强幼儿的心理强度,正确对待各种外来刺激,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冷静处理问题。

总之,对幼儿的破坏性行为,我们应用积极的眼光来对待,合理分析,积极引导,减小“破坏”程度,提高幼儿对世界的认识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