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研究——以安徽省万涧村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4
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2
protec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raditional village and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s; residential buildings; cultural values; rural revitalization
在快速城镇化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承载着人们乡愁的传统村落也面临着严重的空心化问题,传统村落发展动力不足,生活在村落古建筑中的村民也有提升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的迫切诉求,传统村落及传统民居建筑亟须保护和振兴,这些都是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需要和正在面临的严峻挑战。

安徽省潜山市万涧村坐落在大别山东麓,紧邻国家5A 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四周群山环抱,山水秀美幽静,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散落于村中的古建筑群具有鲜明的徽派古村落民居建筑特点,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文化遗存。

本研究以万涧村的徽派民居建筑群——“大屋”的保护实践为例,从不同的文化层次视角,审视传统村落徽派民居建筑承载的文化资源价值内涵,更好地理解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1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工作背景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

传统村落是我国69万多个村庄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传统民居建筑也是极为宝贵的活态文化遗产。

如何以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思路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如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模式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

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
摘要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

传统村
落和民居建筑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人们世代的乡愁记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

万涧村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其民居建筑是皖南地区丰富的历史风貌与徽派建筑文化内涵的典型代表,集中承载和体现了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意识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不同层次的意义,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价值。

文章以安徽省万涧村工作实践为例,对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工作中的文化背景认识和工作重点及方法进行尝试性分析,以期更好地把握乡村发展规律,激活乡村文化振兴,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及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 传统村落;民居建筑;文化价值;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 TU241.5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892/ki.csjz.2023.12.25
Abstract Culture is the sum of spiritual and material achievements created by humans.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residential buildings contain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carry the people’s nostalgic memories for generations, and are one of the main carrie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anjian Village is a national level traditional village.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Wanjian Village are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rich historical style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Huizhou architecture in the southern Anhui region. They collectively carry and reflect the significance of different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culture, 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material culture with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ve rich cultural resource value. This paper takes the work practice of Wanjian Village as an example, and tentatively analyze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understanding, work focus and methods in the protec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raditional village, in order to better grasp the laws of rural development, to activate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o explore replicable and promotable new paths for the
作者简介:李利(1965-),女,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建筑文化保护。

作者单位: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文化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研究
——以安徽省万涧村为例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raditional Village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A Case of Wanjian Village in Anhui
李 利
Li Li
95 2023.12 / Study 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 and Historical Area传统聚落与历史地段研究
原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部门启动传统村落调查。

经过持续多年的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保护了五十多万栋濒临灭失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传承发展了大量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202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发文公布,将第六批1 336个村落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此全国已有8 155个传统村落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按照上述各部委联合通知要求,各地要按照“一村一档”建立完善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在规定的要求日期前完成挂牌工作。

要指导被列入名录的传统村落编制保护利用规划或方案,明确保护范围、重点和要求,提出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措施。

并且明确要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或方案内容简洁、易懂、实用,效果要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

提出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的规划师团队正是应安徽省住建厅和潜山市政府工作人员的要求,以开展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工作为契机,开始了在潜山市万涧村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和民居建筑保护修缮工作,根据不同阶段工作要求,以持续驻村工作的方式组织实施规划保护与修缮工作,深度参与组织了乡村振兴等探索实践工作。

2文化的结构层次和价值特点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文化通常被分为意识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次。

意识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包括思想观念认知方式等纯意识文化,也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对象化的意识文化,是文化的核心。

制度文化反映的是社会形态基本制度和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和家庭婚姻等方面制度,也反映在具体的奖惩、规章管理条例中。

物质文化则是指在物质产品中融入的意识文化要素,比如建筑、服饰、饮食等都有文化内涵,是意识文化的载体。

文化的三个层次互相渗透,意识文化相对抽象,而物质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直接、可感受。

认识文化资源的价值,需要把握文化资源价值的潜在性、滞后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衡量价值的前提是需要对象具象化,而文化的存在方式往往具有潜在性,衡量文化资源价值有很大难度,但是文化的影响是巨大且客观存在的,优秀的文化具有强烈的冲击力、震撼力和感召力。

优秀的文化价值资源具有持久性,同时也具有滞后性。

文化价值资源的滞后性体现在随着供求规律物以稀为贵和不可再生,有些文化产品可遇不可求;人们对文化产品价值的认识因文化素养不同,感受也不同,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分析,人们追求文化价值的滞后性还体现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高层次文化价值消费的需要是逐步释放出来的。

历史文化资源价值体现在传统村落建筑的选址、布局,特定的山水格局、园林布局,社会活动中传统民俗、宗教等活动中,与自然资源密切相关,具有整体性特点。

3从不同文化角度认识万涧村的资源条件
在中国区域文化地理的概念中,皖南地区文化属华中文化区,其中皖南的徽商文化最具影响力。

徽州地处丘陵地带,耕作土地有限,人地矛盾突出,外出经商成为文化传统。

徽商起源于东晋时期,明代形成区域色彩浓厚的商派。

徽商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徽商致富后,延聘名师教育弟子,参加科举进入仕途,徽商文人辈出,宗法制度盛行。

儒贾相通和宗法色彩浓郁是徽商文化的两大特点。

据《歙县志》记载:“徽商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

”如今在安徽文化区,徽商文化遗址星罗棋布,留存的传统徽州民居建筑保留了特色鲜明的文化特点,具有独特的徽派人文特征。

徽派建筑是徽商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其中以祠堂、民居、牌楼等最为典型,是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被称为徽州建筑三绝。

3.1自然条件、人文景观和村庄布局
万涧村位于安徽省潜山市龙潭乡,地处大别山东麓沿线,紧邻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四周群山环抱,村落散落在山谷地带,人们依山就水聚集而居。

村中两条河流穿境而过,溪流、谷涧景观丰富,“万涧”也因此得名。

村内日照丰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具有典型的皖南山区地貌和气候特征。

在世代徽商文化的孕育下,形成徽派建筑文化特征鲜明的村落文化。

山涧谷地的层层梯田种植的水稻和经济作物,随季节变换色彩,构成层次有序、叠落舒缓的乡村大地景观。

山林植被覆盖率高,拥有连续成片竹林,万涧村又有“万亩竹海”“安徽竹乡”的美誉,竹海既是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是富氧宜人的景观资源。

万涧村空间布局虽历经时代变迁,仍保持着相对完整的自然格局和景观风貌,大山深处的“小桥、流水、人家”,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桃花源”式人居环境。

万涧村共占地22 km2,其中山林面积2.5万亩(16.67 km2),耕地面积600亩(0.4 km2),下辖3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居民702户、2 575人。

由于山地多耕地少交通不便,近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或外迁,导致现状村庄空心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2传统徽派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万涧村古村落沿山涧谷地分散点缀,依宗族聚居,形成多个姓氏宗族“大屋”。

建筑形制体现了古老的徽派建筑营建智慧,具有较高的物质文化价值。

“大屋”是当地人对聚落式建筑的形象表述,“一个大屋就是一个村庄”
96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2
是其最鲜明的特点(见图1)。

杨家大屋(又称杨家老屋)始建于明代,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聚族而居、祠居一体的徽派民居建筑群的典型代表。

老屋占地2 643 m2,历经百余年加盖和修缮,目前存留建筑房间一百余间。

据村中老人讲述,老屋至今已经历了23代人,鼎盛时期有近200人在这里生活。

历经时代变迁,今天的老屋为33户人家共有,多数仍为杨氏家族后裔,不仅是杨家人生息生活栖居之地,也是徽商传统文化和徽派建筑史的生动缩影。

杨家大屋建筑外形朴素,建筑空间紧凑,细节的雕花装饰反映不同年代的建筑技术艺术和宗族的经济实力,建筑的礼仪空间具有强烈的礼仪教化功能。

多处典型的徽派建筑符号象征的封火山墙,则凸显着建筑空间的连续变化和建筑语言的统一严谨。

3.3万涧村的徽商宗族聚落制度文化
虽然随着年代的变迁,原有紧密的徽商宗族体系受到一些影响,但万涧村的大屋仍然具备宗族性聚落的典型特点,承载和体现着宗族聚落的制度文化。

据杨氏族谱和杨氏老人回忆,杨氏家族祖先为躲避战乱,一路从江西迁徙至万涧村,并世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目前村中仍以杨氏后裔为主,混居少数其他张、刘、方、芮等姓氏家族。

时至今日,宗族的议事规则仍然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得到延续,村民一直尊重和延续着传统的宗族制度文化,村中遇有重大事件的决策时,村委会都会征求各大家族的意见。

宗族聚落式民居建筑的特点也反映了制度文化的沿袭。

大屋就是典型的家族制度文化的主要载体。

院落式布局的大屋具备完整的社会生活功能,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大屋不断以小家庭为单位横向扩建,形成既有连廊紧密联系,又能独立成为围合式院落组团的宗族建筑群。

堂屋、院落公共空间则为长者教育子女或者私塾课堂,传承家族的荣耀和崇尚教育的文化传统(见图2)。

3.4山水和人文环境孕育的精神文化
作为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万涧村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大屋建筑群中的宗祠,就是典型的特色建筑文化遗产,丰富的建筑空间为宗族聚居提供思想、文化、娱乐的精神活动场所。

大屋的宗族祠堂是传统礼仪的象征地,祠堂的礼仪空间默默述说着祖辈杨氏家人世代的文化传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传承和体现了“忠义礼信”“耕读传家”的家族价值观等家族意识文化。

传统节日文化也是传统村落中重要的精神文化活动内容,每逢年节村里的各式花灯工艺、传统戏剧、美食等丰富的文化生活,反映了古老村庄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

村里保留着文化人备受尊崇的传统、淳朴善良的乡风乡俗,促进了丰富的民间文化活动。

即便在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在,仍然有很多民间诗人和民间艺人及爱好者不时自发组织赛诗会、书法比赛等。

3.5万涧村传统文化不同层次的相互关系
传统村落的选址、空间布局及传统徽派建筑文化和建造技艺都属于具象的建筑物质文化范畴,是人们世代与山水和谐相处,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皖南徽商文化思想浸润形成的独具特
图1 传统民居建筑大屋(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97
2023.12 / Study 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 and Historical Area 传统聚落与历史地段研究
点的徽派建筑文化和建造方式,形成了万涧村的“大屋”特色民居建筑空间,凝聚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是徽商文化这一意识文化的自然载体,为宗族意识文化的家庭祭祖、教育传承等文化生活提供了活动场所和空间条件。

“大屋”的建筑空间结构也对万涧村的宗族制度、社会治理秩序等制度文化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特点鲜明的大屋是宗族生活、娱乐的多元空间,营造尺度宜人,空间组合丰富,充分展现了有机、灵活、多样的徽派建筑物质文化特征。

同时大屋随着宗族人口的增长,不断生长,沿横向按家庭组团围合拓展,建筑空间的“中轴对称”,则体现了宗族的“礼俗结合、祠居一体”的空间秩序,带着浓厚的制度文化特点,反映着不同时期的动态历史沉积,集中体现了宗族礼制,也是制度文化的典型具象化表现。

大屋建筑空间的结构特点是随宗族意识文化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大屋的文化活动具有浓厚的宗族血缘色彩,院落布局更如一个完整的小村落、小社会,所以传统建筑大屋这一典型聚落式的建筑空间布局特色也充分体现了宗族社会制度文化的特点。

4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对乡村振兴实践的文化意义
通过长期驻村调研,项目团队在不断磨合中逐步认识到,村落保护规划与修缮要与解决村里的实际生活需求结合,要让更多的村民认识到万涧村独特的人文资源特色价值,为传统村落谋求发展的新机遇,寻找乡村文化振兴新出路。

万涧村历史人文底蕴丰厚,意识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多个层次的文化遗迹都有传承和保留,百年古戏楼、百年老屋至今保存完好,黄梅戏、竹制花灯等民俗传统也可溯源,但在快速城镇化的冲击之下,村落传统文化日渐衰落。

要在村落保护规划修缮工作中帮助村民找回文化自信,重塑乡村振兴信心。

4.1把握制度文化特点,达成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共识
杨家大屋是省级保护传统徽派民居建筑,因年久失修部分面临破败倒塌风险。

基于对万涧村宗族制度文化传统的认识和了解,项目组把握村委会和宗族议事“两手抓”这一乡村治理特色,制定合适的工作路径和技术路线。

在杨家大屋保护修缮过程中,先与杨氏宗族长辈多次沟通,带动达成族人对杨家老屋的保护价值的认知共识。

杨家长辈秉持着“不能让老祖宗的基业在我手里倒掉”朴素观念,动员族人参加和组织老屋的保护修缮,使部分濒临坍塌的传统徽派民居建筑得到保护与传承。

不少外出打工经商的年轻人越来越意识到徽州传统民居老建筑物质文化保护的资源价值,积极回乡参与老屋修缮,并积极筹备建设老屋民俗博物馆。

在潜山市政府、乡、村各级的支持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修缮计划分期分批进行保护性施工。

目前对杨家老屋的保护性修缮已基本完成,即将建成民俗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传统徽派民居建筑典范即将获得新生。

4.2保护修缮中培育构筑新型乡村治理文化
传统民居建筑在保护修缮涉及每户村民的实际利益。

在杨家花屋的保护修缮工作中,为使资源得到公平合理使用,项目团队组织建立由村委会牵头与村民自治结合的村民公共议事机制,组建项目合作社,推荐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参与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运营过程。

在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修缮的同时,进行乡村建设规划,修整田间步道,保护和改善了传统村落的人居环境。

通过规划村落整治工程,对村内公共空间进行微改造,增设民居建筑的公共连廊,促进村民文化交流。

引导协助合作社组织发展新型乡村产业,启动创新生态农业,试验推广种植金丝皇菊,筹划传统民居建筑的新生再利用,组织村中妇女参与振兴文旅项目。

目前杨家花屋得到修缮,周边环境改造为“花屋青年旅社”,建设了花屋广场,引进现代新型文旅经营模式,村民会在此处举办咖啡文化交流活动,为万涧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资源赋予新的价值(见图3)。


2 杨家大屋公共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摄)图
3 花屋青年旅社室外景观(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98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2
4.3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实践中的精神文化重塑
万涧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规划项目团队通过在地陪伴的方式,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整治、民居建筑保护、产业振兴发展、文化传承传播等方面初见成效。

2020年驻村团队协助组织村民举办首届“振兴乡村梦,幸福万涧年”主题万涧“村晚”,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让更多外出务工人员切实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

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和乡村振兴实践,引导村民自治和培育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了新型乡村文化的重塑。

团队建立“回味乡愁”公众号,运用新媒体资源推广乡村文创产品,传播传统乡村文化。

鼓励发挥妇女在乡村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通过技能培训为妇女赋能,引导乡村妇女深度参与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服务村庄公益事业,创新探索村民互助、社会共助模式。

妇女们唱起黄梅戏、成立腰鼓“小分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资源价值,培育起村民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和信心。

组织举办高端论坛,聚焦文化保护、乡村振兴话题,探索、总结、提炼传统村落传统建筑保护振兴工作经验,推动徽派传统建筑文化保护。

扩大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对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建筑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组织建筑专家对传统建筑的公共空间设计改造,组织众筹、捐助,为村里老人儿童设计捐建公共服务设施。

团队组织并参与实施的老宅改造的儿童阅读空间,是由公益捐建的“莹莹公益书屋”,如今旧日的废弃老宅重生成为万亩竹海里中留守孩子们的快乐大本营。

更多的村民在传统建筑保护中获得了重振经济重塑文化的自信,人们更期待万涧村传统村落古建筑的新未来(见图4)。

5总结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传统村落和民居建筑保护试点工作的重中之重。

理解乡村制度文化特点,辩证认识不同文化层次关系规律,才能把握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工作重点,制定符合乡村文化特点的技术路线,进而顺利开展工作,促进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建筑这一物质文化的保护,让古老民居建筑承载的文明得以传承延续。

认识把握文化的价值特点,深度挖掘传统村落建筑的文化价值资源的潜在性、滞后性、整体性特点,保持工作的持续性和阶段性,让人们充分认识传统村落及传统民居建筑的不可移动性和唯一性的潜在价值特点,让人们除了记住乡愁,还充分认识到乡愁中承载的传统文化具有的价值资源,为保护传统民居建筑和乡村振兴注入“活水”,找到动力源泉。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对象是具象的,但是在保护这些璀璨的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深度认识新时期乡村文化特点,理解其中的精神文化内涵,重塑新型乡村治理文化,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价值的整体提升意义深远。

驻村规划是团队进行的,建立项目合作社引导村民自治,提升妇女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参与度,关注老年人的社会服务和交往需求,关爱陪伴儿童成长等乡村振兴等实践,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万涧村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和投入家乡建设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农村地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村落古民居建筑保护工作也将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保护力度正在持续加大。

期待万涧村试点着力探索的以陪伴式规划、多专业融合、村民主体培育为特点的“万涧模式”能走向更多的村落,通过传统村落社会治理和民居建筑保护及空间运营利用模式,探索创新乡村文化振兴路径,为更多乡村赋能,为古老乡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图4 莹莹公益书屋(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下转第167页)(a)(b)
167
2023.12 /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建筑技术·应用
2.6支架计算及模拟
支架预埋布留在深化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遇到较为复杂的管线情况,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支架摆放困难、无法安装等。

对于剖面未剖到的地方,支架是否能够合理安装,是否符合吊顶标高要求,是否满足美观、整齐的施工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支架、托架安装的地方很多,结合各个专业设备的安装需求,通过BIM 模型直观反映支架及预埋的具体位置,以及施工效果,尤其是对于管线密集、结构突兀、标高较低的地方,通过支架两头定位、中间补全的设计方式辅助深化出图,建立模拟模型,为深化设计的修改提供良好的依据,使深化出图的图纸更加精细。

3结语
大型工业厂房管线密集、涉及专业多,通过BIM 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了厂房内管线的综合排布,实现了预制与安装在时间、空间上的彻底分离;同时,能够对项目建
造过程中安全、质量、工效、成本、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实施全过程跟踪和控制,有效降低了企业管理和运作成本,进一步推动了企业安装模式的转型。

参考文献
[1]
李宏伟,张兴旺.浅析BIM 技术在机电工程深化设计中的应用[J] .中国建设信息化,2017(13):64-65.[2]
赵润东,刘尘,程子阳,等.BIM 技术在大型工业厂房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万知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智慧工程二,2020:11-20.[3]
王天笑.BIM 技术在工业厂房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居业,2022(07):13-15.[4]
冯源.BIM 技术在装配式工业厂房项目中的应用[J].项目管理技术,2021,19(11):139-143.[5]
张安程.BIM 在管线设备安装中的应用:以工业厂房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20(03):244-245.[6]
程国丰.BIM 技术在大型工业厂房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资讯,2019,17(33):56-57.
参考文献
[1]
郑新钰.安徽省潜山市万涧村:活态保护固乡愁 内外兼修融真情[N] .中国城市报,2021-11-01(A09).[2]
唐婷.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规划师的工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D] .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21.[3]
曹璐,刘琳,王辉,等.可复制、可推广的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探索与反思:以皖南传统村落保护试点项目为例[J].建设科技,2021(07):65-69.[4]
许又文,张晓燕.文化景观视角下万涧村保护与发展研究[J].建筑创作,2021(02):192-199.
[5] 穆钧,蒋蔚.潜山市万涧村儿童公益书屋改造[J].建筑学报,2020(07):63-67.
[6] 徐可誉,刘进红.面向旅游产业的乡土建筑的改造设计与研究[J] .中外建筑,2019(12):133-135.
[7]
王宾,万晨,龙文军,等.传统村落保护的探索与思考:基于安徽绩溪尚村和潜山万涧村的调研[J].农村工作通讯,2019(15):52-54,2.
[8] 方旭东. 1980年代以来乡村的“家”及其变迁[D].上海:上海大学,2018.
[9]
胡兆量,韩茂莉,阿尔斯朗,等.中国文化地理概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3-9,234-236.
(上接第98
页)图9 管道层及辅房检修通道BIM 模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a)(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