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4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导学案第4课

八年级历史导学案第4课
C、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D、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3、近代前期,中国的对外战争多以失败而告终,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突出
表现的实质问题是()
A、战争的性质决定战争的胜负
B、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战争结局
C、政府的决策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腐败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4、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白银()A、2亿元B、2亿3千万元C、2亿两D、2亿3千万两
五中基地八年级历史导学案
课题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课型
综合课
五:导学内容:
(一)基本习题
1、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中日《马关条约》新增的内容是()
A、割地B、赔款C、开设通商口岸D、外国人可在华开设工厂
2、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中割地求和是指清政府”()
A、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B、与俄国签订《北京条约》
C、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到内地D、列强获得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七、训练验收
1、“此日慢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沉痛的挽联哀悼的民族英雄是()
A、林则徐B、左宗棠C、关天培D邓世昌
2、《马关条约》中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为严重的一项是()
A、赔款白银二亿两B、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D开辟内河航线
(1)俄国(2)法国(3)英国(4)日本
A、(1)(2)(3)B、(1)(2)(4)C、(1)(3)(4)D、(2)(3)(4)
八、检查学案
九、教学反思
一.情景导入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黄海大战和中日马关条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归类能力和分析比较问题方法

《背影》导学案 4篇

《背影》导学案 4篇

《背影》导学案篇6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中心意思。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仔细揣摩文中行动描写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珍爱亲情,增进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动描写的表达效果预学导学:教学过程:一、我会学课前预习: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狼jí()差()使簌簌()蹒跚()suǒ()屑书jí()参差()不齐擦拭()tuí()唐fù()闲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蹒跚: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惨淡:情郁于中:大去:祸不单行:3、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他是当代著名的家、、学者,我们曾学过他的散文名篇《》,他的作品收在《》里,他清贫而有气节,例如的故事广为流传。

4、快速阅读课文,文中写了父亲几次背影,在文中做一标记。

5、细读父亲给“我”买橘子的场景2—3遍,找出描写父亲的动词,并用四个字短语为它命个小标题。

二、我的疑问:6、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下来,课堂上交流。

朗读课文,然后自主完成。

三、文章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四、文章写作特色评点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五、预习小结我给自己的预习打分。

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课文需要()分钟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导学案4

导学案4
A.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B.赫鲁晓夫改革
C.匈牙利的改革D.罗斯福新政
7.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
①波及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特别长③破坏性特别大④资本集中特别明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罗斯福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是()
A.缩减农业生产B.恢复银行信用
2.()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危机的特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
5.实行新政的目的:()。
6.新政的中心措施是()。根据(),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从而加强了政府对()工作生产的()。
4.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整顿银行B.调整工业
C.政府补偿农业D.兴建公共工程
5.有人说:“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这样所的依据是()
A.采取冷战政策B.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实施新经济政策D.实行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
6.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金融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世界经济开始全面衰退,为解决此危机,我们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是()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重点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难点
经济危机中涉及到的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概念性较强,难以理解;




中国画导学案 4

中国画导学案 4
①画花:先用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干后再上藤黄色。如枝头有含饱未放的花苞。用淡绿色为小底藤黄色点出。[师示范画后板书]
②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画后板书]
③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画后板书]
二、观察菊花的特点。
3、动手练习。(作业参考)
(出示分步步骤图)
小结:画花和叶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这两种手法就是小写意花鸟画的最基本的枝法特点。
2、学生临摹
定位:也叫布局。就是要把这几朵菊花安排在画纸的适当的位置上。可先用铅笔轻轻的画个大概,以便掌握整体。
画花:用狼毫小笔蘸浓墨从花心往外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
四、小结:
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
3、提出今后应注意的地方
五、课外拓展:
欣赏以菊花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如有时间可以写生或临摹一幅菊花写意图。
板书设计:
写意菊花
一、菊花特点
二、表现注意事项
反思: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备品
2.师生问好
3.检查上节课作业。
二、导入新课。
菊花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到处可看到各种各样的品种,又因近代以来经过园艺家的精心培育,更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然而最常见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画的黄色小菊花。
3、讲授新课。
1、作画步骤
边讲边现场演示(贴出空白生宣纸)
教学目标:
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花卉画的技巧。
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 4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 4篇

高一语文《登高》导学案篇4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情感;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意象分析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2、赏析对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艺术特点并学以致用。

主要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研读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巧妙导入、明确目标1、音频导入请同学们欣赏《登高》的朗读。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议)1、首联写了那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答:意象:风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境:雄浑、高远、肃杀、凄凉感情:孤独无依、漂泊痛苦2、颔联给我们勾画出一副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面对此景,杜甫产生了怎样的感慨?答:景:落木无边萧萧下,长江不尽滚滚来境:苍凉、雄浑、沉郁、悲壮情: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壮志未酬3、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暮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八年级英语上册导学案Unit4_How_do_you_get_to_school(B)

八年级英语上册导学案Unit4_How_do_you_get_to_school(B)

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Section B)教师寄语:No one can call back yesterday.昨日不会重现。

一、学习目标:(learning aimis)1.熟练掌握Section B重点单词和短语。

2.能够描述怎样到达某地的方式、路程及所花费的时间。

3.合理安排出行目的地及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1.熟练掌握描述怎样到达某地的方式、路程及所花费的时间。

2. 合理安排出行目的的地及方式。

三、知识链接英国的交通跟中国有很大不同,应注意些什么英国交通规则与中国不尽相同,但只要遵守通规则,就会避免或降低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

如一定要在各种人行横道处过马路,不要任意横穿马路;英实行“左线行驶”,过马路时,一定要先向右边看;按秩序上车,不要抢上公共交通车辆、地铁或出租车;乘车他人车辆,特别是在第一排,一定要系好安全带。

英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比较复杂,但一般事发时遵守了交通规则,就会得到相对比较有利的结果。

交通事故发生后,不要慌乱,尽快报警,并尽可能留下现场目击证人个人资料,以便向警方提供,为您作证。

同时,主动与中国驻英使、领馆联系,中国使、领馆按规定向您提供协助或服务,如敦促警方等主管机关尽快破案、公正执法和高效办案,或向您推荐律师,由律师帮您或代理您进行刑事诉讼或提出民事索赔等。

四、学法指导:讨论法归类法五、导学过程一)预习课本Pages22—24,找出下列词组和句子。

(1)地铁站(2)两种交通方式(3)骑我的自行车去地铁站(4)想到(5)世界各地的学生(6)在北美(7)大多数学生(8)乘校车(9)步行或骑自行车上学(10)在世界上别的地区(11)乘火车上学(12)取决于你在哪(13)乘小船上学(14)那一定比乘公共汽车更有趣得多。

(15)并非所有的学生(16)与……不同(17)三种最受欢迎的到校方式(18)最受欢迎的交通方式(19)一小部分学生(20)许多(21)……的数目(22)住在离学校10公里远的地方(23)在这个周末(24)需要看望我的朋友(25)生病住院(26)到那(27)别着急。

导学案:第四讲 句型、句式、句类

导学案:第四讲 句型、句式、句类

第四讲 句型、句式、句类【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的句型、句式、句类及相关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正确判断现代汉语的句型、句式和句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该讲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现代汉语的句型、句式、句类及相关基本知识,为提高学生个人母语素养以及他们日后正确传授语言知识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判断现代汉语的句型、句式和句类【学法指导】1.课前阅读纸质教材《现代汉语》下册86页-112页、127页-146页,并完成后面的预习要求。

2.通过课中学习和讨论,梳理该讲内容。

3.课后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课前预习】一、名词解释:1.句型:根据句子的结构模式对句子所进行的分类。

2.句类:根据句子的语气功能对句子所进行的分类。

3.单句:由带上一个句调的短语或词构成。

4.主谓句:由主语、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单句。

5.非主谓句:分不出主语和谓语的单句。

6.关联词语:明确表示两个分句之间关系的词语,大都由连词充当,少量由副词充当。

7.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

紧,是紧凑,指分句间的语音停顿没有了;缩,是缩减,指有些词语被压缩掉了。

它是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

二、简单题1.请画出现代汉语句型图。

2.哪些因素不会影响句型的判断?举例说明。

要点:(1)语气词的有无不影响句型。

如“你去吗?”“你去!”(2)倒装与否不影响句型。

如“你怎么啦?”“怎么啦,你?”(3)省略与否不影响句型。

如“他派谁去?”“派我去。

”(4)独立成分有无不影响句型。

如“看来快下雨了!”“快下雨了!”3.单句和短语有何区别?要点:句子是语言语用单位,是动态单位;短语是灶具备用单位,是静态单位。

(1)句子有特定的语气、句调,短语没有。

(2)独立语是句子特有的成分,短语没有。

(3)句子的成分可以倒装和省略,短语没有。

(4)句子是交际单位,短语没有。

4.现代汉语有哪些常见句式?各有什么特点?要点:(1)主谓谓语句。

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

【导学案】4 图形变化的简单应用导学案及答案

【导学案】4 图形变化的简单应用导学案及答案

4图形变化的简单应用学习目标:1、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2、经历对具有旋转特征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画图等过程,掌握画图技能。

3、能够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重点: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轴对称、平移、旋转及其组合)。

难点:综合利用各种变换关系观察图形的形成。

学习策略:通过对漂亮图案的欣赏、分析,使学生逐步领略图案设计的奇妙,逐步掌握一些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技能。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四、自主总结:1、平移、旋转、对称的联系:都是平面内的变换都不改变图形的________和__________,只改变图形的______;区别:①概念的区别;②运动方式的区别;③性质的区别。

二、新课学习2、阅读教材:p106—P110《图形变化的简单应用》.如图,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都包括两个小“十”字,其中一部分能经过适当的旋转得到其他三部分吗?能经过平移吗?能经过轴对称吗?还有其它方式吗?归纳:图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图形变换中最基本的三种变换方式。

实践练习:试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图中由三个正三角形组成图案的过程。

各小组充分讨论教材所示图案的形成过程,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美丽的图案:你能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分析如图中各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吗?你是怎样分析的?与同伴交流。

三、尝试应用1.下列这些复杂的图案都是在一个图案的基础上,在“几何画板”软件中拖动一点后形成的,它们中每一个图案都可以由一个“基本图案”通过连续旋转得来,旋转的角度是( )A 、︒30B 、︒45C 、︒60D 、︒902、同学们曾玩过万花筒,它是由三块等宽等长的玻璃片围成的.如图是看到的万花筒的一个图案,图中所有小三角形均是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其中的菱形AEFG 可以看成是把菱形ABCD 以A 为中心( ).A 、顺时针旋转60°得到B 、顺时针旋转120°得到C 、逆时针旋转60°得到D 、逆时针旋转120°得到3、对图案的形成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 )它可以看作是一只小狗绕图案的中心位置旋转90°、180°、270°形成的(B )它可以看作是相邻两只小狗绕图案的中心位置旋转180°形成的(C )它可以看作是相邻两只小狗绕图案的恰当的对称轴翻折而成的(D)它可以看作是左侧、上面的小狗分别向右侧、下方平移得到的四、自主总结:互相交流总结三种图形变换方式的特点,怎样选择变换方式,课前准备所学到的课外知识及切身感受等。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导学案:4.4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导学案:4.4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含答案

第四节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1.认识金属腐蚀的危害,能利用原电池原理解释电化学腐蚀的原因。

2.能正确书写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3.了解金属腐蚀的防护方法。

金属的腐蚀1.概念:金属与周围的气体或液体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引起损耗的现象。

2.本质: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金属发生氧化反应。

3.分类(1)化学腐蚀:金属跟接触到的干燥气体或非电解质液体(如石油)等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

(2)电化学腐蚀:不纯的金属跟电解质溶液接触时,会发生原电池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电子而被氧化。

电化学腐蚀又可分为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

4.钢铁的电化学腐蚀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金属的腐蚀都是金属失去电子被氧化的过程,所以都是化学腐蚀。

( )(2)因为CO2普遍存在,所以钢铁的腐蚀以析氢腐蚀为主。

( )(3)钢铁发生电化学腐蚀的负极反应式为Fe-3e-===Fe3+。

( )(4)钢铁的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的区别在于前者有H2生成,后者有O2参加。

( )答案:(1)×(2)×(3)×(4)√2.请以吸氧腐蚀为例,用化学方程式解释铁锈(Fe2O3·x H2O)的形成过程。

(1)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总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Fe -2e -===Fe 2+(2)O 2+4e -+2H 2O===4OH -(3)2Fe +O 2+2H 2O===2Fe(OH)2 (4)4Fe(OH)2+O 2+2H 2O===4Fe(OH)3 (5)2Fe(OH)3===Fe 2O 3·x H 2O +(3-x )H 2O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的比较(1)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取决于金属表面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实际情况中以吸氧腐蚀为主。

导学案:4_2 光电效应(解析版)

导学案:4_2 光电效应(解析版)

第2节光电效应【知识梳理与方法突破】一、光电效应及其实验规律1.光电效应中的几组概念的理解两组对比概念说明光子光电子光子指光在空间传播时的每一份能量,光子不带电,光电子是金属表面受到光照射时发射出来的电子,其本质是电子,光子是光电效应的因,光电子是果光电子的初动能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光子的能量全部被电子吸收,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可能向各个方向运动,需克服原子核和其他原子的阻碍而损失一部分能量,剩余部分为光电子的初动能;只有金属表面的电子直接向外飞出时,只需克服原子核的引力做功,才具有最大初动能。

光电子的初动能小于或等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光子的能量入射光的强度光子的能量即每个光子的能量,其值为ε=hν(ν为光子的频率),其大小由光的频率决定。

入射光的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照射到金属表面单位面积上的总能量,入射光的强度等于单位时间照射到金属表面单位面积上内光子能量与入射光子数的乘积光电流饱和电流金属板飞出的光电子到达阳极,回路中便产生光电流,随着所加正向电压的增大,光电流增大,但光电流趋于一个饱和值,这个饱和值是饱和电流,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饱和电流与所加电压大小无关光的强度饱和电流饱和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的规律是对频率相同的光照射金属产生光电效应而言的,对于不同频率的光,由于每个光子的能量不同,饱和电流与入射光强度之间没有简单的正比关系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1)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即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

(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或遏止电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入射光的频率越高,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但最大初动能与频率不成正比。

(3)每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截止频率(或极限频率)νc,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νc 才能发生光电效应。

频率低于νc的入射光,无论光的强度有多大,照射时间有多长,都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不同金属的截止频率不同。

导学案4

导学案4

第三课时: 百分数化成小数和分数【学习目标】1、我要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2、我要掌握百分数化成小数和分数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转化。

3、培养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百分数化成小数和分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经历探究百分数化成小数和分数的过程。

【学法指导】1、自学课本P85页。

2、温馨小贴士:亲爱的同学们,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带★的题可选做;不会的可以做个记号(上课可要弄懂哦!)老师相信:认真、好学的你收获会更多! (一)课前自学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5.25= 0.056=123= 75= 2、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51,春蕾小学共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二)课中自学1、互助学习:小组内展示课前自学。

2、例2,春蕾小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有牙病的学生人数占全校人数的20%,春蕾小学共有750名学生,有牙病的学生有多少人?(1)自主学习: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2)自主学习:分析数量关系,确定标准量和比较量。

(3)互助学习:对比课前自学 2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你发现什么?(4)列出算式: A :化为分数计算:B :化为分数计算:比较两种算法,应该怎样选择方法?(5)互助学习:归纳总结出百分数化成小数和分数的方法。

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1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分数;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去掉百分号,只要小数点向左移动( )位。

(6)自主学习:完成85页做一做1。

组长检查核对。

【展示互导】大家把自学互助的结果展示给小组同学或者全班同学。

【质疑互究】我的疑惑:【检测互评】2、六年级一班有80人,女生是六年级一班的40%,女生和男生各多少人?★3、六(一)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男生比女生多6人。

六(一)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课后完成教材完成87页9、【总结提升】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4)(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4)(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理解文意1.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朝代)人,字,号,是“唐宋”之一。

他与父亲、弟弟并称“”。

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代“”词派的代表。

你还学过他的哪些诗词?请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欣.然()遂.()寝.()藻.、荇.()()竹柏.()3.解释加点的词语。

起行()(1)欣然..(2)遂.至承天寺()(3)念.无与为乐者()(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自学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将疑难地方在课本上圈出。

5.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大意。

6.阅读教师推荐的材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以及写作背景。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7.这篇文章虽短小精粹,感情却起伏变化,在文中苏轼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请你用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这三个阶段的情感,并说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8.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作者看到的景象。

9.怎样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三、主题阅读,拓展延伸10.你从苏轼的哪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豪迈奔放?四、达标检测,巩固提高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怀民亦.未寝()(2)解衣欲.睡()(3)庭下如积水空明()..如吾两人者耳()()(4)但.少闲人..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 精品 导学案 4-4 对数函数(第1课时 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

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版必修一 精品 导学案 4-4 对数函数(第1课时 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

第1课时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学习目标知识梳理1.对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y=log a x(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2.对数函数的图象及性质(0,+∞)3.反函数指数函数y=a x(a>0,且a≠1)和对数函数y=log a x(a>0,且a≠1)互为反函数.两者的定义域和值域正好互换.名师导学知识点1 对数函数的概念【例】(1)已知对数函数f(x)=(m2-3m+3)·log m x,则m=________.(2)已知对数函数f (x )的图象过点⎝⎛⎭⎫4,12. ①求f (x )的解析式; ②解方程f (x )=2.【解】 (1)由对数函数的定义可得m 2-3m +3=1,即m 2-3m +2=0,也就是(m -1)(m -2)=0,解得m =1或m =2. 又因为m >0,且m ≠1,所以m =2.(2)①由题意设f (x )=log a x (a >0,且a ≠1),由函数图象过点⎝⎛⎭⎫4,12可得f (4)=12, 即log a 4=12,所以4=a 12,解得a =16, 故f (x )=log 16x .②方程f (x )=2,即log 16x =2, 所以x =162=256.反思感悟判断一个函数是对数函数的方法变式训练1.若函数f (x )=log (a +1)x +(a 2-2a -8)是对数函数,则a =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可知⎩⎪⎨⎪⎧a 2-2a -8=0,a +1>0,a +1≠1,解得a =4.答案:42.点A (8,-3)和B (n ,2)在同一个对数函数图象上,则n =________. 解析:设对数函数为f (x )=log a x (a >0,且a ≠1). 则由题意可得f (8)=-3,即log a 8=-3, 所以a -3=8,即a =8-13=12.所以f (x )=log 12x ,故由B (n ,2)在函数图象上可得f (n )=log 12n =2,所以n =⎝⎛⎭⎫122=14. 答案:14知识点2 与对数函数有关的定义域问题 【例】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 =log a (3-x )+log a (3+x ); (2)y =log 2(16-4x ); (3)y =log 1-x 5.解 (1)由⎩⎪⎨⎪⎧3-x >0,3+x >0,得-3<x <3,∴函数的定义域是(-3,3). (2)由16-4x >0,得4x <16=42, 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得x <2,∴函数y =log 2(16-4x )的定义域为(-∞,2).(3)依题意知⎩⎪⎨⎪⎧1-x >0,1-x ≠1,得x <1且x ≠0,∴定义域为(-∞,0)∪(0,1).反思感悟求含对数式的函数定义域关键是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0且不为1.如需对函数式变形,需注意真数、底数的取值范围是否改变. 变式训练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 =lg(x +1)+3x 21-x ;(2)y =log x -2(5-x ).解:(1)要使函数式有意义,需⎩⎪⎨⎪⎧x +1>0,1-x >0,所以⎩⎪⎨⎪⎧x >-1,x <1,所以-1<x <1.所以该函数的定义域为(-1,1).(2)要使函数式有意义,需⎩⎪⎨⎪⎧5-x >0,x -2>0,x -2≠1,所以⎩⎪⎨⎪⎧x <5,x >2,x ≠3,所以2<x <5,且x ≠3.所以该函数的定义域为(2,3)∪(3,5).知识点3 对数型函数的图象【例1】已知a >0,且a ≠1,则函数y =x +a 与y =log a x 的图象只可能是( )【解析】 当a >1时,函数y =log a x 为增函数,且直线y =x +a 与y 轴的交点的纵坐标大于1;当0<a <1时,函数y =log a x 为减函数,且直线y =x +a 与y 轴的交点的纵坐标在0到1之间,只有C 符合,故选C.【答案】 C【例2】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根据图象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以及单调性: (1)y =log 3(x -2); (2)y =|lo |21x g .【解】 (1)函数y =log 3(x -2)的图象如图①.其定义域为(2,+∞),值域为R ,在区间(2,+∞)上是增函数.(2)y =|lo |21x g =⎩⎪⎨⎪⎧log 12x ,0<x ≤1,log 2x ,x >1,其图象如图②.其定义域为(0,+∞),值域为[0,+∞),在(0,1]上是减函数,在(1,+∞)上是增函数.【例3】如图,若C 1,C 2分别为函数y =log a x 和y =log b x 的图象,则( )A .0<a <b <1B .0<b <a <1C .a >b >1D .b >a >1【解析】 作直线y =1,则直线与C 1,C 2的交点的横坐标分别为a ,b ,易知0<b <a <1.【答案】 B反思感悟有关对数型函数图象问题的应用技巧(1)求函数y =m +log a f (x )(a >0,且a ≠1)的图象过定点时,只需令f (x )=1求出x ,即得定点为(x ,m ).(2)给出函数解析式判断函数的图象,应首先考虑函数对应的基本初等函数是哪一种;其次找出函数图象的特殊点,判断函数的基本性质、定义域、单调性以及奇偶性等;最后综合上述几个方面将图象选出,解决此类题目常采用排除法.(3)根据对数函数图象判断底数大小的方法:作直线y =1与所给图象相交,交点的横坐标即为各个底数,根据在第一象限内,自左向右,图象对应的对数函数的底数逐渐变大,可比较底数的大小. 变式训练1.在同一坐标系中,函数y =2-x 与y =log 2x 的图象是( )解析:选A.函数y =2-x=⎝⎛⎭⎫12x过定点(0,1),单调递减,函数y =log 2x 过定点(1,0),单调递增,故选A.2.已知函数y =log a (x +b )(a >0且a ≠1)的图象如图所示.(1)求实数a 与b 的值;(2)函数y =log a (x +b )与y =log a x 的图象有何关系?解:(1)由图象可知,函数的图象过点(-3,0)与点(0,2),所以可得0=log a (-3+b )与2=log a b ,解得a =2,b =4.(2)函数y =log a (x +4)的图象可以由y =log a x 的图象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当堂测评1.已知函数f (x )=log a (x -1)+4(a >0,且a ≠1)的图象恒过定点Q ,则Q 点坐标是( ) A .(0,5) B .(1,4) C .(2,4) D .(2,5)解析:选C.令x -1=1,即x =2.则f (x )=4.即函数图象恒过定点Q (2,4).故选C. 2.函数y =log 2|x |的图象大致是( )解析:选A.函数y =log 2|x |是偶函数,且在(0,+∞)上为增函数,结合图象可知A 正确. 3.点(2,4)在函数f (x )=log a x (a >0,且a ≠1)的反函数的图象上,则f ⎝⎛⎭⎫12=________. 解析:因为点(2,4)在函数f (x )=log a x (a >0,a ≠1)的反函数的图象上,所以点(4,2)在函数f (x )=log a x (a >0,a ≠1)的图象上,因此log a 4=2,即4=a 2,又a >0,所以a =2,所以f (x )=log 2x ,故f ⎝⎛⎭⎫12=log 212=-1. 答案:-14.若函数y =log a (x +a )(a >0且a ≠1)的图象过点(-1,0). (1)求a 的值; (2)求函数的定义域.解:(1)将点(-1,0)代入y =log a (x +a )(a >0且a ≠1)中,有0=log a (-1+a ),则-1+a =1,所以a =2.(2)由(1)知y =log 2(x +2),由x +2>0,解得x >-2,所以函数的定义域为{x |x >-2}.。

爸爸的花落了导学案 4

爸爸的花落了导学案 4

永和中学六年级语文导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人:付娟班级:姓名使用时间:审核人:刘永惠课题:《爸爸的花落了》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语言,丰富词汇。

2、理清文章的线索,了解插叙的写法。

3、感悟语言的含蓄。

4、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成长。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难点:理清文章的线索,了解插叙的写法。

内容导航(2分钟)世上最无私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也许在座的许多同学还没能切身体会到父母那种真挚无私的爱,因为爱的表达方式是各种各样的,终有一天,你们会感受到这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鞭策着我们整个人生。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父爱的文章,学完之后希望同学们能够读懂自己父母对子女爱的深意。

一:自主学习与验收(5分钟)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衣襟()肿胀()挪窝()掸子()栅栏()花圃()徘徊()骊歌()蹲()捏()抽屉()2、辩音辩形。

落榜()书落在家里()落枕()滨()摈()缤()殡()蓬()篷()缝()檐()赡()瞻()3、解释词义。

知交:默念:4、课文朗读,熟悉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独学10分钟)A、通过朗读,我们知道全文是随着主人公英子欺负的思潮娓娓叙述出来的,文中涉及影子的经历很多,所以采用插叙手法,全文插叙了那几件事?B、文章与“爸爸爱花”想并行的另一条线索是英子参加“毕业典礼”。

以“毕业典礼”为主线,文章所写的“我眼前的事情”是哪些?三、合作学习,积极探讨课文内容。

(8分钟)1、从全文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花“在全文结构中骑着怎样的作用?2、课文中,爸爸的一席话引出“我’对往事的回忆和眼前事的思考。

阅读下面爸爸的三句话,看看课文哪几件事与这三句话相照应。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明天要起早,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3)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四、展示提升、教师点拨板书(5分钟)五、爱的体验与表达:(6分钟)1、看了作者与父亲的故事,老师领悟到了父亲的深深的父爱,这爱的成分之一,在老师眼中,是一份严格的要求(板书),老师是从父亲看着我去上学这个故事中看出的。

15.1《三角形》导学案(4)

15.1《三角形》导学案(4)

15.1《三角形》导学案(4)单位:益都街道东高初中主备:张春生审核:程金海课本内容:P148—150课前准备:刻度尺三角板量角器学习目标:1.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2.掌握三角形三线的性质,并能利用性质解决相应问题。

3.学会独立思考并能与同学交流一、自主预习课本P148--150内容,独立完成课后练习1、2题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课前完成)二、回顾思考下列问题:1、(1)什么是角的平分线?它有什么性质?(2)经过直线外或直线上一点,怎样画垂线?2、(1)画∠ABC的角平分线(2)分别过A、B两点画直线l的垂线。

3、(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2)如图: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则∠ABD=∠ =21∠(3)在下图中分别画出△ABC ∠A 、∠B 、∠C 的角平分线。

4.(1)三角形的中线是(2)如图,AD 是△ABC BC 边上的中线,则BD= =21(3)在下图中分别画△ABC ,AB 、BC 、AC 边上的中线。

5.(1)三角形的高是(2)分别画出下列三角形各边上的高。

6.总结性质:(1)(2)三.巩固练习:1.课本P149 挑战自我。

2.如图,AD=DE=BE,则线段CD、EF分别是△与△的中线。

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及高线都是A.射线B.直线C.线段4.完成下列画图,并用合适的符号在图中表示:(1)∠BAC的平分线(2)AC边上的中线(3)AC边上的高(4)AB边上的高四、学习小结:(回顾一下这一节所学的,看看你学会了吗?)五.达标测试:1. △ABC中,BD与CD分别平分∠ABC和∠ACB, ∠A=70°,求∠BDC.2.若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则此三角形是3、把三角形的面积分为相等的两部分的是A、三角形的角平分线B、三角形的中线C、三角形的高4、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DF∥AB,∠1、∠2是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六、布置作业:。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导学案 4 3 积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导学案 4  3 积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导学案4.3积的变化规律【核心素养】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的规律性。

【学习目标】1.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将规律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2.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培养合作交流和归纳总结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习重点】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学习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法指导】仔细阅读数学书P51,例3,结合学案自学。

自学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记在专门的本子上,带到课堂与同学交流或者与老师讨论。

【知识链接】1.完成下列两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认真观察每组算式的特点,想一想: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6×2= 8×125=6×20= 24×125=6×200= 72×125=2.完成下列两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认真观察每组算式的特点,想一想: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怎么变化?20×4= 25×160=10×4= 25×40=5×4= 25×10=3.你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吗?【探究新知】一、教材第51页问题一:积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1、四人一个小组,学一学例题3中的(1)。

2、填一填。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也( )。

二、教材第51页问题二:积的变化规律还可以怎样?1、四人一组,学一学例题3(2)。

2、填一填。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也( )。

三、思考:乘0或者除以0会怎样?【达标测试】一、选择题1.根据14×250=3500,可以知道,得数正确的算式是()。

A.140×250=35000B.14×25=35C.140×25=35000D.140×2500=350002.一个乘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另一个乘数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则积()A.不变B.扩大到原来的10倍C.扩大到原来的100倍D.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3.在乘法里,一个因数扩大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4倍,积()。

二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4 《吉祥三宝》 ︳人音版 (五线谱)

二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4 《吉祥三宝》 ︳人音版 (五线谱)

二年级音乐《吉祥三宝》导学案【教学内容】人音版二年级下册第四课《吉祥三宝》【教材分析】《吉祥三宝》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民歌。

为4/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

A段的旋律简介轻快,充满童趣。

特别是第四乐句结尾处三声部合唱的出现,让人倍感温馨与和谐。

B段的节奏拉伸,加上衬词的使用,让蒙古民歌特色尽显其中,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

【学情分析】为了全面准确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我针对二年级学生好奇、思维活跃、集中注意持久性较差,但容易对有趣、富有童趣的事物产生兴趣等特点,遵循直观性、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肢体动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和心灵沟通的过程。

【教学目标】一、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古族音乐风格,了解蒙古族风情,增进民族间的团结及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懂得“童声、男声、女声”的区别,能准确听辨出不同人声的音色。

【教学重点】能准确听辨出不同人声的音色【教学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小组合作进行创编活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快乐第一站——走进草原(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欢乐音乐课,快乐在进行,欢迎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我是今天的音乐向导,由我带领的快乐团即将出发,你们看,谁来接咱们了,让我们骑上音乐的快马,开始今天的音乐之旅。

(课件:视频《吉祥三宝》)师:从刚才视频中的人物服装、演唱风格、还有他们的方言特点,你能判断出我们今天的第一站到哪了吗?生:……师:看,这是我们中国地图(课件),象一只美丽的大公鸡,图中红色圈注的地方,就是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就主要分布在这里。

同学们你们对蒙古族有哪些了解?生:……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课件)内蒙古有美丽的草原,珍珠般的湖泊,草原上驰骋着勇敢的蒙古人,那里牛羊、马匹、成群,水草肥美,天高云白,一座座蒙古包就象天上的星星洒落在草原上。

设计意图:首先利用多媒体功能播放经典歌曲《吉祥三宝》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旅游的形式,教师化身导游,贯穿全课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 3 4 5 6 7
5、画一画,在下框中画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1、选择
1)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可以画(
4、画出梯形的高
知识点一:梯形的定义和性质1、填空。

1)等腰梯形的(1、判断。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画出梯形的高
知识点一:梯形的定义和性质1、填空。

1)等腰梯形的(知识点二:四边形的关系
1、判断。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问:他们都把数据表示清楚了吗?哪种表示更清楚?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3)通过对比,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引导学生思考:根据机动车的数据特点,你能把上面的结果用“以1代表2”的条形图表示出来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