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68回“正仓院展”巡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第68回“正仓院展”巡礼文 图 /冯慧
2016年11月7日,日本奈良的若草山下,秋叶尚未红遍。
为期半月有余的第68回
正仓院展在奈良国立博物馆落下帷幕。
像往年一样,今年的展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慕名者。
据统计,本年度正仓院展的入场人数为208614人,已是连续第12年参观人数超过20万。
正仓院是奈良东大寺内的一座仓库,分南、北、中三仓,因收藏大量传世文物闻名于世。
每年的正仓院展在日本都可以说是一桩全民文化盛事,宣传工作提前很久就已展开,每次参观的人都列成长队。
日本最著名的报纸《读卖新闻》作为赞助方之一,会专门发行一期特别号介绍正仓院展,并对展览进行连续报道,俨然已成惯例。
《读卖新闻》今年以人气高涨的周日连载漫画《猫投手》的主角咪太郎和小雪为线索导览正仓院展,并分四个版面介绍主要文物与相关信息。
每位参观者在排队入馆时皆可免费领取一份,并可赠送给需要的学校。
这一切都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圣武天皇与光明皇后。
公元756年,圣武天皇驾崩,光明皇后在七七忌时将其生前遗爱物献入东大寺,后
第68回正仓院展外景
圣武天皇 文武天皇之子,以推崇佛教著称。
公元714年被立为皇太子,724年元正天皇让位于他。
在位时,佛教深深融合于国家政治之中,与唐朝结好,重视文化教育,输入大唐文化。
同时,宫廷内派系争斗激烈。
广嗣之乱(740年)后,屡次移都。
对民则赋以重税,废弃公地制,承认私地,导致土地国有制的崩溃。
后出家为僧,法名胜满。
来又陆续有所献纳,构成了今日正仓院的主要
收藏。
本回正仓院展选取了北仓10件、中仓29件、
南仓22件、圣语藏3件文物,合计陈列64件,
其中9件为首次出展。
展
品以漆胡瓶为代表,
包括服饰品、文
房用具、乐器、
饮食器、佛具、
文书等。
漆胡
瓶、鸟木石夹
缬屏风和云鸟
背圆镜等是圣武
天皇的遗爱品,此
外,银平脱龙船墨斗、
圣武天皇一周年祭用品灌顶
幡等也都是令人瞩目的展品。
综合刚刚完成的
正仓院正仓整备事项的成果,今年的展览在正
仓院宝库及宝物的来历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呈现。
漆胡瓶为一件圆盘座、球形腹的水瓶,鸟首形注口,器盖与弓形金属把手之间以锁链连接。
高41.3厘米,最大径18.9厘米。
见载于当时的献纳目录《国家珍宝账》中,记为“漆胡瓶一口 银平脱花鸟形银鏁连系鸟头盖 受三升半”。
这样下部膨胀、带把手的水瓶为波斯萨珊风格,在中国称为胡瓶,日本沿用此称呼。
漆胡瓶为一件卷胎漆器,即将细长的薄木板卷起,内外涂黑漆。
其表面使用平脱技法装饰山岳、花草、鹿、鸟、蝶等纹样,从注口正面看,除了鹿的朝向之外,其他纹样呈对称分布。
正仓院北仓藏有一件漆背金银平脱八角镜,根据铜镜的质地分析认为
《读卖新闻》特刊
云鸟背圆镜
漆胡瓶
是中国制品,其纹样与漆胡瓶的图案类似,所以一般认为此件漆胡瓶也是中国的舶来品。
本次展览是漆胡瓶时隔18年后的再一次出展。
金银平脱是一种将髹漆与金属镶嵌相结合的工艺技术,陆树勋先生在《平脱螺钿漆器》中有比较确切的解释,“剪金银薄片为种种花鸟等画片,贴于糙漆之上,然后敷涂以漆,再磨出其金银花,平者,与漆面齐平;脱者,其花自漆中脱露也。
” 唐代是金银平脱的兴盛时期和成熟期。
因耗时费工,唐肃宗和代宗曾两次下令禁止制作金银平脱器。
宋代曾颁有法令,禁止民间使用金银平脱器。
本次正仓院展中陈列了数件银平脱器物,如平脱凤凰头、银平脱龙船墨斗、银平脱箱中盖,以及笙、竽等乐器,
从一个侧面显示了皇家藏品的富丽风格。
鸟木石夹缬屏风在《国家珍宝账》“御屏风一百叠”中是这样描述的,“鸟木石夹缬屏风九叠 各六扇 高五尺 广一尺八寸 碧絁背 染木画贴 乌油钉 揩布袋”。
本次展出的是其中两扇,构图生动,风格典雅。
画面中央一棵花树,画面前方一只长尾鸟站在岩石上向后方张望,树根周围分布岩石、花草,树木上方云气缭绕,枝叶间有蜂蝶飞舞。
屏风所用的夹缬技法是中国最古老的“三缬”之一(另两种为绞缬和蜡缬),为盛唐流行的染色工艺,用两块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夹染出预定的效果。
屏风以淡黄色绸布为底布,染出赤、茶、绿等色。
第一扇屏风用白色颜料描绘长尾鸟轮廓,再用墨线勾勒鸟目、鸟嘴、蜂蝶等,鸟的尾羽则涂红色颜料。
这样花草树木在画面中央,并配以岩石、飞鸟的构图,与中国唐代(尤其
8
鸟木石夹缬屏风
锦道场幡大幡部分残片
世纪前半叶)墓葬的屏风花鸟壁画风格相当一致,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217号墓的花鸟屏风、哈拉和卓50号张德准墓出土的纸本着色花鸟屏风,以及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贞顺皇后敬陵出土的石椁线刻画等。
本次展览陈列了圣武天皇周年祭所用大幡的部分残片,颇为引人注目。
幡为旌旗的总称,是佛教场所的重要用具,现存唐代佛幡最主要的来源是莫高窟藏经洞出土品,多保存在英、法等国大型博物馆中。
日本的此类藏品除正仓院之外,还有一部分收藏于同在奈良的法隆寺内。
另外,幡的图像还见于莫高窟壁画(如第148 窟药师经变图),以及藏经洞出土的绢画(如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引路菩萨图)等。
正仓院藏有若干件幡,通览藏品目录可知,质地有布、锦、罗、绫、絁,装饰技法有夾缬、绞缬、刺绣,图案有唐草纹、孔雀纹、吉字纹等,按名称则有道场幡、佛像幡、灌顶幡等。
本次的陈列品为灌顶幡,集多块锦、绫于一身。
幡
头为三角形,幡首装饰杂色绳纽,残存四坪长方形幡身,幡身装饰大小花形图案,推测原长13~15米左右。
附着成套的幡足、幡足装饰以及幡芯部本次也一同出展,各部分都显示着繁复的工艺和制作的精良。
可以想见,这原本是一口体量巨大、装饰华丽的稀有佛具,亦为天平文化精髓的一种体现。
关于灌顶幡,据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真言宗之说,谓幡具无量之佛德,以顶触之。
则
先受轮王之灌顶,终受佛位之灌顶。
故因中说果,名幡为灌顶云。
此名为菩萨形幡。
秘藏记末曰:‘世人皆以幡号灌顶。
是以幡功德先为轮王。
终成佛以致佛,果名为灌顶。
是故知以果名因也。
’”值得一提的是正仓院和东京国立博物馆还各藏有一口金铜灌顶幡,制作十分精美,后者更是被公认为国宝。
据日本《和语连珠集》记载: “上古本邦无铜, 以异邦输入之铜铸造, 元明天皇庆云五年正月, 武藏国秩父乡献铜, 故改年号为‘和铜’,以铸铜钱, 文曰‘和同开珎’”。
“和同开珎”是日本奈良朝和铜元年(708年)铸造、发行的钱币,在形制上模仿唐朝开元通宝,被认
为是日本最早的流通货币,有
银、铜两种。
银钱仅铸造了一
年,铜钱的铸造至760年止。
1970年西安何家村窖藏中曾出
土5枚银钱,1991年洛阳北郊马坡
亦出5枚银钱,可惜4枚已毁,铜钱见于吉林渤海国遗址。
这些出土品喻示日本与大唐及渤海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本
银平脱龙船墨斗
孔雀纹刺绣幡身
1529.611.77
22
黄牙彩绘把紫牙拨镂鞘金银装刀子
红牙拨镂尺、绿牙拨镂尺
红牙拨镂琵琶拨子A 面、B 面局部
红牙拨镂琵琶拨子
刀鞘的制作使用染成淡紫色的象牙,表面用拨镂工艺制出鸟、蝶、花卉、树木、云朵等纹样。
拨镂是一种牙雕工艺,即在染色的象牙表面刻出纹样,正仓院所藏的“红牙拨镂尺”“绿牙拨镂尺”“红牙拨镂琵琶拨子” 等都是这种制作工艺的代表。
本次展出的还有3只造型生动活泼的象牙拨镂飞鸟及3枚象牙梳。
象牙梳做工精细,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10厘米左右的长度里分别刻出124、125、129根梳齿,这就要求制作时十分缜密,有一根梳齿折断成品就会报废。
正仓院还藏有大量铃铎类制品,展出的一百多枚铜制铃铛,有唐草纹、栀子形、杏仁形、
瓜形、莲花形等,皆为佛教用具,推
测多数是幡或铎的垂饰品,莫高窟壁
画中也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图案。
正仓院文书是研究日本经济、政治、社会及宗教状况的重要资料,每
次展览都有一定数量的陈列,今年也
不例外,展出了御野国户籍、出云国
大税赈给历名簿、东大寺司牒以及多
种佛经等。
本回展览还展出有铜镜、木制品、纺织品、陶瓷盘等,它们静静地见证
着世事变迁,默默地讲述着千年前的
往事。
除了展品,每年正仓院展的文创产品也十分吸引人。
以正仓院宝物为
题材的各种小物设计巧妙、物美价廉,
包括文具、日用品在内的许多文创产
品都是很好的伴手礼。
配合展览的明
信片出售处与纪念章盖章处也都常常
排起长队。
每年的正仓院展都会出版
制作相当精美的图录,全书以铜版纸
印刷,内有全部本年度展品的多角度
彩图和详细介绍,后附正仓院相关年
表、专有名词解说、相关研究论文、
特殊物品的各部名称以及相关讲座信
息等。
从展品到宣传、策划、配套设施、相关讲座以及后续产品等等,正仓院展为各地的博物馆特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傅芸子先生在《正仓院考古记》中说:“至今千百年之下,求之国内,欲睹其实物,岂非一绝难之事乎?然院藏于上述诸物,匪为具存;抑且由多种珍品为吾人求之而不可得者,今皆完整无损,聚于一堂……吾尝谓苟能置身正仓院一观所藏各物,不啻身在盛唐之世!”稀世文物加上优秀而富人文气息的策展成就了一次次的正仓院展,给古都的山水增添了更多夺目光彩,也给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一个共同的深秋念想。
(作者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图书馆工作人员)
A
第68回正仓院展纪念章《正仓院展》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