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童趣趣不同——儿童生活诗群文阅读》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样童趣趣不同——儿童生活诗群文阅读》说课稿
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许多多美好的趣事。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样童趣趣不同——儿童生活诗群文阅读》。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本课选取了四首送别诗,分别为《宿新市徐公店》、《稚子弄冰》、《所见》和《观游鱼》。
着眼于童心、童趣和特殊的童年经历。
意在让学生立足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童年生活的无穷乐趣,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笔触去书写生活。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儿童的快乐和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本课时作为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在课内两首外又增加了另外两首儿童生活诗。
2、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的储备量,且我校已开展了近三年的国学经典校本课程,学生对本课内所选古诗内容都已较为熟悉,大意也都明了,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基于上面的教材及学情分析,制定以下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前四首诗,边读边想象始终描写的情景。
2.感受其中的不同童趣,体会孩子的童真童趣和诗人喜爱儿童的情感。
3.扩展阅读同主题的两首古诗,积累语言,扩展思路。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前四首诗,边读边想象始终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扩展阅读同主题的两首古诗,积累语言,扩展思路。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我校开展国学经典校本课程和群文阅读教研活动的实际情况,我大胆采用诗词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
在40分钟的一节课上诵读六首诗。
课上具体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古诗教学,仍以诵读为主,虽然文本较多,但都短小,短时间内仍然可以大量诵读。
2.谈话法:引导学习。
3.品位法:体悟不同诗中蕴含的不同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啊?你们知道古代儿童玩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与童年有关的诗,看看他们玩些什么?让我们进入一样童趣趣不同——儿童生活诗群文阅读。
环节二:品悟诗情:
①《宿新市徐公店》
指名初读古诗,要求都通顺。
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杨万里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
被罢官后长期居住在乡村,所以对乡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写自然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解释诗题: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问:诗人漫步田间,看到了什么景象?(引出前两句)
问: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
问:正当诗人为眼前的春景陶醉时,又是什么引起了诗人的兴趣?(引出后两句)
问:儿童心情有哪些变化?快乐、着急、失望
问:当诗人看到眼前儿童追蝶的情景时,他感受到了什么?--童趣,快乐,对儿童的喜爱。
总结: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童趣,渗透着诗人对美丽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带着感情指名读,齐读
②接下来还是杨万里的《稚子弄冰》
指名读
问:反复诵读这两句诗,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找出一系列的动词:“脱”、“穿取”
解释后两句意思,问:后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
问:刻画出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天真快乐
指名读(适时指导朗读),齐读
③《所见》
师:古时候,还有个大诗人袁枚,他在一个夏日去树林里,树林里的画面吸引了他,于是他把他所看到的画面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一起来看。
指名读
问: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有趣的画面呢?
问:从哪个字体会到牧童心里非常想去捉蝉?--“欲”
问:牧童是怎么做的?--“忽然”、“闭口立”
问:创新思维:牧童捉到蝉了吗?
指名读,齐读
④《观游鱼》
观看视频教学
问:《观游鱼》中,诗人和儿童爱鱼的方式不一样:诗人(喂食),儿童(钓鱼)。
小结:《观游鱼》即景写情,对比强烈,我来喂食你却来垂钓,同样喜欢鱼但是心态却不一样,流露出淡淡的无奈。
于平淡中见新奇,韵味悠长。
环节三:诵读表演
全班一起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四首诗
环节四:扩展古诗
《村居》、《池上》
四、板书设计
一样童趣趣不同,儿童生活群文阅读
《宿新市徐公店》
《稚子弄冰》童趣
《所见》快乐
《观游鱼》
五、说评价
本节课主要采用生生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时要客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想法,且以鼓励为主。
六、说课综述
这节课我尝试诗词学习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群文阅读,以儿童生活主题为线索,把六首诗放在一起,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探索出送别诗词的本质,使学生体会到了古代儿童的乐趣,感受到了儿童的天真快乐,感受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