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第五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南康第五中学高一语文月
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命若琴弦
史铁生
①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

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

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②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

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

”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

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

”或者:“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

”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③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

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

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

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

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

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④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

小瞎子蹶着屁股烧火。

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

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

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⑤一早起小瞎子病了。

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

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

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

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

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⑥“明天我就去抓药。

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


⑦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

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

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

”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⑧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

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

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

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

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

”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

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⑨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

“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

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

“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

”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⑩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选编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琴槽里的纸条,本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
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

B. 小说详细描写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目的是刻画老瞎子的感人
至深的艺术形象。

C. 作者在第4段写老瞎子的听觉,意蕴丰富。

既说淘米,也说管教徒弟,还在结构
上暗联着小说前后的情节。

D. 小说末段,运用了概括和象征的手法,高度浓缩了瞎子艺人们的生命状态,表达
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E. 这篇小说,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内心对命运
不公的愤慨和不平之气。

(2)小说的第2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中的“老瞎子”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的题目叫“命若琴弦”,结合小说的主旨与情节等方面,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题目“命若琴弦”意蕴的理解。

(8分)
参考答案:
(1)(5分)答案:选D项给3分,选C项给2分,选B项给1分。

选AE不给分。

解析:B项中的心理活动的作用,表述不全面,把较为重要的内容没有表达出。

一是表达了老瞎子渴望见到光明的急切心情,二是与后文得知白低后的失落乃至绝望形成对比和反差。

A项错解了白纸的寓意和师傅们的坚毅与慈悲。

E项,对小说的主旨的理解是错误的,瞎子艺人没有对命运的不公与不平,他们努力争取,说明了他们对眼瞎的接受并积极奋斗。

(2)(6分,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①描述老瞎子说书精彩的开场场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趣味,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从正侧两面突显了老瞎子的说书艺人形象。

③为后文说唱罗成一书及弹断最后琴弦做铺垫。

(3)(6分,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①努力争取,坚毅顽强。

虽然眼瞎了,但心存希望,渴望弹断一千根琴弦后见到光明,并一直努力争取。

天越热,越拼命,不愿失去说书好时候。

②慈善悲悯,传承大爱。

当他得知药方只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后,并不把真相告诉徒弟,仍鼓励徒弟继续努力,留给后人以希望。

③技艺精彩,细心严管。

其说书深受大家喜爱,观察仔细,眼瞎心亮,严格管教徒弟。

(4)(8分)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

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

这是她唯一的希望。

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

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

濒临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立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

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找到它。

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救援工作。

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

“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

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

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

“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宝贵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

”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

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

”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

那是下午4点钟。

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

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

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

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

“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

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

”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

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松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

“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

”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

”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⑴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时间,有什么好处?
⑵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⑶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

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时间紧迫,②清晰显现出援救进展;③表明人们援救行动之快,体现人们的仁慈的爱心;④给读者以时间紧迫的阅读感受。

(2)“你们”指帮助获得青霉素的博士、记者和警察们,进行电话寻找,协调各个部门,迅速找到青霉素,快速运到医院,这是医生做不到的。

(3)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因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章内容安排的好处。

突出时间的好处,立足文本分析时间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小女孩展开,结合题目“她只能活七个小时”分析,说明女孩的生命危急,时间紧迫,给读者以时间紧迫感,以时间的标识,让人民清楚救援的进程的,也展示了进程速度之快等。

点睛:此类题目,一定要回到原文,忠于原文。

注意题干的提示分析等。

点睛:对于此类题,同学们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

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解题时才能披文入理,析文入情,瞻前顾后的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的语言特色。

题干说新闻语言一般客观平实,本文则不同。

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应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语言富有人物的感情色彩,寄托人物的感情等。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京剧,城市的一条文化经脉
尚长荣
京剧艺术,其诞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1790年,江南安徽戏班应召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从此在北京、天津安顿下来。

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汉剧、徽剧、秦腔、昆曲、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剧种。

它以西皮、二黄为主,字正腔圆,当时
人们根据这一新兴剧种的唱腔,直呼其名为:西皮二黄。

西皮二黄第一次进入上海是在1867年,当时引得全城轰动,市民争相观看,一睹为快。

京剧这一称谓也正是来自上海,1876年,上海《申报》正式刊出京剧之名,意思是来自北京的戏剧剧种,从此这一称谓取代了“西皮二黄”而一直沿用到今天。

随着京津名家谭鑫培、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相继到上海演出,上海本地同样涌现出大量的名角。

其中周信芳先生成为当仁不让的领军人物。

正是他使上海成为海派京剧的发祥地,与北方京剧形成双峰并立的良性竞争局面。

北京、上海南北呼应,开启了长达近百年的京剧鼎盛时期。

与许多戏剧剧种相比,京剧的历史并不长,究竟是什么原因令它成为国剧、国粹呢?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性艺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呢?
首先,京剧吸收、汇聚、熔铸了众多地方戏曲乃至其他各类艺术的精华,可谓融众家之长于一身,集中华艺术之大成,拥有博大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这种兼收并蓄,融汇创造的精神正是京剧始终保持活力、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基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京剧既由多个地方剧种升华而来,又以深厚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回馈地方剧种,使许多地方剧种得到滋养和提高。

从而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多样化进步和繁荣。

其次,京剧云集了众多大师级人物以及他们用心血浇铸的大量经典作品,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剧种。

其三,由于京剧的艺术语汇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于是能够通行全国。

凭借精湛的演艺和优秀的剧目,拥有最广泛的观众群体和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其四,京剧得到了城市的有力支撑和推动,它发源、酝酿于农村,诞生、成熟于北京,兴盛、繁荣于上海。

正是城市强大的辐射性与集中性,使京剧得以极大地拓展生存的空间,赢得上升的高度,获得长足的发展。

仅以上海而言,这座城市不但为京剧定了名,更为京剧的舞台艺术、演出市场、评论理论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从未进过大型都市的剧种,其艺术能够得到长足的提升,其市场能够得到充分的拓展,其影响能具有如此广博的知名度和深远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京剧的繁荣也使城市文化得到极大的丰富,使城市精神得到了足够的升华,城市的力量推动了京剧的成长,京剧的魅力塑造了城市的文化。

因此,京剧与城市的关系是血脉相连、无法拆解的。

如果将城市比做一个健康的、不断成长的人,那么建筑便是它的骨骼和身躯,版图便是它的肌肉,科学技术、生产水平和市民社会生活水平便是它的血液。

而支持、承载它的则是一条条文化经脉。

京剧艺术正是一条永恒跳动的经脉,它的搏动牵动了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学、中国的各类艺术,它与其它千万经脉一起构成了整个城市,整个民族强大的精神
网络。

没有京剧的精神网络,没有文化的经脉,一个城市再怎么高耸,再怎么庞大,也只能是一个缺乏智慧、没有活力的躯壳。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3.关于“京剧”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京剧原名叫西皮二黄,因为它以西皮、二黄唱腔为主,字正腔圆;到了上海后改叫京剧,意思是来自北京的戏剧剧种。

B.北京、上海南北呼应,同为京剧的发祥地,开启了中国长达近百年的京剧鼎盛时期。

C.京剧200多年前发源于北京,经过十几年的演变,成为一个由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京腔和民间曲艺综合而成的崭新的剧种。

D.京剧是中国的国剧、国粹,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文化的代表性艺术。

14.对于京剧和城市的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城市强大的辐射性与集中性,使京剧得以极大地拓展生存的空间,赢得上升的高度,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且为京剧的舞台艺术、演出市场、评论理论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B.京剧艺术同其它艺术一起形成了永恒跳动的经脉、构成了整个城市、整个民族强大的精神网络。

C.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京剧的精神网络,没有文化的经脉,无论它再怎么高耸,再怎么庞大,也只能是一个缺乏智慧、没有活力的躯壳。

D.首先京剧的繁荣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文化,升华了城市精神,其次城市的力量推动了京剧的成长,它们是血脉相连、无法拆解的。

1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兼收并蓄、融汇创造的精神是京剧这一拥有博大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剧种始终保持活力,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基因。

B.京剧超过了其它剧种成为国粹,是因为历史上京津名家谭鑫培、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和上海的周信芳等众多大师级人物用自己的心血浇铸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C.京剧是多个地方剧种的升华,又以深厚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回馈地方剧种,从而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多样化进步和繁荣。

D.突破地域限制的艺术词汇,精湛的演艺和优秀的剧目,使京剧拥有了最广泛的观众群体和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而能够在全国通行。

参考答案:
13.A14.D15.B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
荆轲刺秦王(节选)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4、下面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3分)
A、秦王还柱而走同“环”,绕着
B、愿大王少假借
之宽恕
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攻击
D、轲自知事不就成功
5、判断下面论断哪个符合客观事实()(3分)
A 荆轲之所以没有行刺成功,是刺杀秦王是逆历史潮流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B 荆轲之所以追着秦王在大殿内跑,是秦王身边的大臣侍卫胆小怕事,自私自利。

C 荆轲之所没有行刺成功,是荆轲想劫持秦王作为人质,然后跟秦国订立互不侵犯的和平条约。

D 荆轲之所以没有成功,一是自己武功不够高超,谋事不周;二是缺乏得力助手。

6、翻译下面句子:(每句5分)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参考答案:
4C5D6 略
5.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汝愚曾孙也。

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

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

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湛冗官二十余年。

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

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

咸淳末,除知安吉州。

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

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

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命僚属以义谕之,
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

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

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囷以应之。

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

大兵至,军其东西门。

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

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

”于是众号泣散去。

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

”良淳叱去之。

命家人出避,乃闭阁自经。

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

”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1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而未尝干人荐举干:请求
B.初以荫为泰宁主簿荫:遮蔽
C.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尚:盛行
D.取民之敦孝者,身亲尊礼之身:自己。

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2分)
①民岂乐为盗哉②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耳
③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④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
⑤其言恳恳,足以动人⑥人皆倒囷以应之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

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

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

C.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

D.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

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
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

1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句2分,共4分)
(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参考答案:
11.B B选项中“荫”应为名词,功业。

12.D ①只是良淳的一种对盗贼的看法,②是表明当时的一种社会现实,⑤只是强调了他的话感人
13.D D选项“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这一信息与原文不符,原文中给的是“兵入城呼约:‘众散,元帅不杀汝。

’”
14.(1)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

(2)众人仍守在四周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喊道:“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

解析:本题第一句翻译时首先要译出句子大意,并对“大言”“意”“戍”三个重点实词进行准确翻译。

第二句首先要译出句子大意,并对“环守”“尔辈”“投缳”三个重点实词进行准确翻译。

参考译文:
赵良淳,字景程,是丞相汝愚曾孙。

良淳从小跟从他们乡的先生饶鲁求学,懂得立身的大节。

等到做了官,所到的地方以干练治理而著称,却不曾求人举荐。

最初凭前辈功绩做泰宁主簿,多次升迁到淮西运辖,在官场浮沉二十多年。

考试举人及格,改知分宁县。

分宁,是江西的大县,习俗喜欢喧哗和攻击别人,赵良淳治理该县,没有使用刑法和杀戮,没有任用吏胥,选取忠厚孝顺的人,亲自尊敬礼遇他们,至于对那些特别桀骜不驯的人,就绳之以法,坏的习俗被稍微革除了一些。

咸淳末年,任命他到安吉州任职。

赵良淳到任后,每天和属吏讨论用来守御的方法,都加以实行。

当时年成饥荒,百姓在一起成为盗贼,所在的地方蜂拥而起。

有人请求出兵打击他们,赵良淳说:“百姓难道愿意做盗贼吗?时势艰难又遇大旱,所以一起剽掠苟活下去罢了。

”命令僚属对他们晓以大义,众人都扔下武器分散而回,那些不走的人众人把他们捆住献来。

有抢了人家的财货到主人那里去谢罪并归还人家的人。

赵良淳劝富人拿出粟米赈济他们,曾经对人说:“假如太守的身体可以赈济百姓,也在所不惜。

”他的话非常诚恳,足以打动人们,人们尽出谷仓的粮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