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二章 课外文言文阅读检测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李存审①出镞②教子
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

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粱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注释】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

②镞(zú):箭头。

③尔曹:你们。

④膏粱:膏,肥肉。

粱,精米。

膏粱,表示精美的食物,指富贵生活,比喻富贵人家。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戒诸子(尝试)
B.少提一剑去.乡里(离开)
C.因.授以所出镞(因此)
D.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应当)
2.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存审出身寒微,凭借战功官至相位。

B.李存审告诫儿子是因为怕他们忘本。

C.李存审教子的主旨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恰好相反。

D.李存审出镞是为了告诫儿子们:今日富贵来之不易,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忘本,要努力有所作为。

(二)
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

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

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

八岁,诵《孝经》《诗》《论》。

及长,笃志好学。

母年老,躬耕诵书,夜则燃糠自照。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使驱田中雀: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

B.无遗亡者:没有漏掉的。

C.躬耕诵书:(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读书。

D.见而异之:用奇怪的眼神看他。

2.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主题是勤奋好学。

B.顾欢的父亲和同郡的顾恺之都是阻拦顾欢学习的人。

C.顾欢“于舍壁后倚听”的结果是“八岁,诵《孝经》《诗》《论》”。

D.短文启示我们:只要勤奋好学,任何困难都可克服,并且有所成就。

(三)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卖骏马者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①而视之,去而顾之。

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还:通“环”,围绕。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三旦立市(连续)
B.臣有骏马欲卖之.(代词,指马)
C.愿子还而.视之(表承接)
D.去.而顾之(离开)
2.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匹骏马“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说明即使有真才实学,没有伯乐,也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

B.本来是一匹劣马,但是由于请到了伯乐来故弄玄虚,因此“马价十倍”。

C.骏马因伯乐而增值,说明了权威的重要性。

D.卖马者为了请到伯乐,愿意给他一天的报酬。

(四)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

②任:承担责任。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写字用的木片)
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就)
C.值.岁荒,人相食(遇到)
D.或.阻之(有的人)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句子是( )
A.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B.以画竹、兰为长:以画竹和兰花见长(或:擅长画竹和兰花)。

C.室无贿赂:(为官清廉),没有收受贿赂。

D.人相食:百姓相互喂食。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郑板桥的品质( )
A.有才善画 B.爱民如子
C.清廉勤政 D.任人唯贤
(五)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小雀。

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雀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

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②而有危亡之败也。


【注释】①罗雀者:用网捉鸟的人。

②戆:愚蠢和鲁莽。

1.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雀独不得:大鸟却捕不到。

B.孔子顾谓弟子曰:孔子照顾弟子们说。

C.自其心矣: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

D.故君子慎其所从:所以君子要谨慎地选择自己跟从的人。

2.对上面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捕鸟人之口,说明“善惊远害”“贪食易得”的道理。

B.这是孔子借助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

C.孔子告诉其弟子要听从师长们的教导,虚心向他们学习。

D.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从”,与《出师表》中“亲贤臣,远小人”的观点恰恰相反。

(六)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

”庄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故曰:“自见之谓明。


1.下列选项中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欲伐越:楚庄王想要砍伐越国的树木。

B.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智慧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并且能看到自己的睫毛。

C.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不是越国的对手。

D.自见之谓明:自己能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才叫做明察。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要伐越的原因是认为越国政治混乱,兵力也弱。

B.庄子用生动的比喻说理,从而打动了楚庄王,使其停止攻越。

C.庄子劝楚庄王不要伐越的理由是这种做法不仁义。

D.本文告诉我们,人要有自知之明。

(七)前倨后恭
唐裴佶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

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①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

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②报寿州崔使君候谒。

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

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命秣马饭仆。

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③中。

”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④千匹。

【注释】①崔昭:时任寿州刺史。

②阍者:守门人。

③学院:书房。

④官絁:官府造的绸子。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雅望
..(文雅美好)
B.须臾
..(过了一会儿)
C.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傲慢)
D.且憩.学院中(休息)
2.下列对裴佶姑父人品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虚伪 B.贪婪
C.廉洁 D.粗暴
(八)吕蒙为学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

众人皆问之。

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顶是( )
A.乃.博览群籍/凡三往,乃.见
B.以.《易》为宗/虽不能察,必以.情
C.忽于.眠中/皆朝于.齐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实是欲界之.仙都
2.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九)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③,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④。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掌管郡务。

③伎:通“技”。

④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以为
..神(把……当作)
B.及.守荆南回(和,与)
C.坐客罔.不叹服(没有)
D.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致力,从事)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尧咨擅长射箭,以此为乐。

B.陈尧咨擅长射箭,他认为对得起死去的父亲。

C.陈尧咨的母亲很关心他如何“忠孝辅国家”。

D.陈尧咨的母亲打他是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

(十)任末好学
任末①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克④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⑥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书箱。

③庵:草屋。

④克:挤,榨。

⑤蒿:蒿草。

⑥静衣:干净的衣服。

1.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负.笈不远险阻(背着)
B.题.其衣裳(写)
C.临终.诫曰(最后)
D.更以静衣易.之(更换)
2.下列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任末认为,好学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必要前提,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

B.任末负笈求学,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为墨,映星望月,题衣记事,静衣更易。

这些事例都表现了他的勤奋好学精神。

C.任末之所以能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勤奋学习,是因为他具有终生一心向学的精神。

D.任末用“行尸走肉”来鞭挞那些不学习、庸碌无为的人,给“不学者”敲响了警钟。

(十一)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

少为诸生,勤习典籍。

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

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

里落②化其仁让。

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

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

司徒黄琬特辟,不行,终于家。

(选自《二十六史》) 【注释】①豕(shǐ):猪。

②里落:村庄。

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

④赍(jī):持有,携带。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执.经垄畔以追之(持)
B.相约不犯孙先生舍.(宿舍)
C.期驱豕入草不顾.(回头看)
D.司徒黄琬特辟.(召,征召)
2.下列对短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期身为儒生而耻于做粗鄙之事。

B.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记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是因为他勤学、孝顺、仁让、淡泊名利。

C.乡邻都被孙期所感化。

D.郡太守举荐陈期做官,是赞赏他的为人。

(十二)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①:“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②矣。

尧咨者,陈之子也。

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注释】①诘仆:质问仆人。

②贾人:商人。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可驭.(驾驭)
B.蹄.啮伤人多矣(踢)
C.汝.为贵臣(你)
D.而偿其直.(直接)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见是马:没有看到这匹马。

B.谏议遽招子:谏议马上召来儿子。

C.贾人安能蓄之: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
D.戒仆养之终老:让仆人养它到老。

3.对上面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谏议“急命人追贾人取马”是怕劣马“移祸于人也!”
B.陈谏议的儿子陈尧咨处事为人淳朴、忠信、宽容。

C.“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是对陈谏议的赞扬评价。

D.“陈谏议教子”这则短文印证了《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

第二章课外文言文阅读
【演练·巩固提升】
(一)1.A 2.C
[参考译文]
李存审出生于家境贫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诫他的孩子们说:“你父亲年轻时提着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里面,官至宰相,这当中脱离危难、险境,得以生存(的情况)不只一次,被利箭射进骨头又取出的情况有上百次。

”因此将拔出的箭头交给孩子们,命令他们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们的父亲是这样起家的。


(二)1.D 2.B
[参考译文]
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

顾欢六七岁的时候,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顾欢作了一篇《黄雀赋》就回去了,麻雀把田里的粮食吃了一大半,父亲很愤怒,要用棍子打他,看见(顾欢写的)《黄雀赋》就没有打他。

乡里有学堂,顾欢家中贫困不能上学,在学堂墙壁后面倚着听,没有漏掉的。

八岁时,可以背诵《孝经》《诗》《论》。

等到长大了,专心致志,勤奋好学。

母亲年纪大了,(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读书,晚上就把糠点燃,照着看书。

同郡顾恺之来到县里,见到他(如此勤学)感到惊异,让自己的几个儿子与他一起交游,到了孙宪之处,和他们一起接受教育。

(三)1.C 2.B
[参考译文]
有一个卖千里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卖马,人们不知道他卖的是千里马。

这个人就去拜见伯乐,说:“我有骏马想要卖,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也没有人来问一下。

希望您去环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看它,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报酬。

”伯乐就环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回头看它。

一天之内马的价格涨了十倍。

(四)1.A 2.D 3.D
[参考译文]
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

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民如子。

为官清廉,没有收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

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以至于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

(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做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得吃人。

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

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能活命?上级责备,我来承担责任。

”于是打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五)1.B 2.D
[参考译文]
孔子看见用网捉鸟的人,他捉到的都是小鸟。

孔子问他说:“大鸟却捕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以捕捉到,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

小鸟跟从大鸟,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鸟跟从小鸟,就可以捕捉到。

”孔子回过头对弟子们说:“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喜欢贪食的(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

跟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祸与福。

所以君子要谨慎地选择自己跟从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来保全性命,仿效年轻人的愚蠢和鲁莽,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


(六)1.D 2.C
[参考译文]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庄子进谏说:“大王想要讨伐越国,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他们的政治混乱军队软弱。

”庄子说道:“我害怕智慧(就)像眼睛(一样),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自己看见它的睫毛。

大王你的军队自从战败给秦、晋(两国后),丧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是军队软弱。

庄跻在(我国)境内做了盗贼,但是官吏们不能阻止,这是政治混乱。

大王(你的国家)政治混乱军队软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

”楚庄王就停止了(讨伐越国的事宜)。

所以了解某件事的困难,不在于看清别人(的情况),而在于看清自己(的情况)。

所以说:“自己能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才叫做明察。


(七)1.A 2.C
[参考译文]
唐朝人裴佶小时候,他姑父在朝中为官,名声很好。

一次,裴佶到姑姑家,正赶上姑父退朝回来,深深叹口气说:“崔昭是什么人,大家一致说他好?一定是行贿了。

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不混乱呢?”裴佶的姑父话还未说完,守门人进来通报寿州崔刺史请求拜见。

裴佶的姑父听了后很是生气,呵斥守门人一顿,要用鞭子打守门人。

过了很久,裴佶的姑父整束衣冠勉强迎见崔刺史。

又过了一会儿,裴佶的姑父急着命家人给崔刺史上茶。

一会儿,又命准备酒宴。

一会儿,又命令喂饱(崔刺史的)马,给(崔刺史的)仆人饭吃。

送走崔刺史后,裴佶的姑姑问他姑父:“你为什么先前那么傲慢而后又那么谦恭?”裴佶的姑父面带得意的神色走进屋门,挥手对裴佶说:“暂且到书房里去休息一下。

”裴佶出屋还没走下门前的台阶,就看见他姑父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赠送官绸一千匹。

(八)1.D 2.C
[参考译文]
吕蒙为吴国效力后,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于是以《易经》为主,看了很多的书籍。

有一次他在孙策家里喝酒喝多了,忽然在梦中将《周易》背诵了一遍,然后突然醒了过来。

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

吕蒙说:“我梦到了伏羲、文王、周公和我谈论朝代兴衰的事情,日月运行的道理,都非常的精妙,我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只有背诵这篇文章罢了。

”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九)1.B 2.B
[参考译文]
陈尧咨擅长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看做神人,他常常号称自己为“小由基”。

到了戍守荆南回来的时候,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你掌管郡务有什么特殊的政令?”尧咨回答说:“荆南是要塞之地,白天有宴会,我每次都把射箭作为娱乐,在坐的客人没有一个不赞叹佩服的。

”他的母亲说:“你父亲教导你用忠孝来辅佐国家政事,现在你不把精力放在实施仁政教化却致力个人射箭的技能,这难道是你父亲的志向么?”用棒子打了他,摔碎了他的金鱼佩。

(十)1.C 2.B
[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与险阻(去寻师)。

他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怎么可以成功呢?”
有时他在竹林树林附近,编扎白茅成为小屋,削荆条作为笔,刻出树汁作为墨。

晚上在月亮星光下读书,黑夜便点燃捆扎的麻蒿来照亮自己(读书)。

看书有体会时,(把心得)写在衣裳上,用来记录那些体会。

学生们敬佩他勤奋学习,轮流把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以便看到他写的心得)。

(他)临死时告诫他的学生们说:“一个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他还活在人们的心里;不肯学习的人即使活着,也不过是活着的死人罢了!”
(十一)1.B 2.A
[参考译文]
孙期,字仲彧,济水南部成武人。

少年时为读书人,勤奋学习典籍。

家里贫困,服侍母亲非常孝顺,在大沼泽中养猪,来奉养他的母亲。

有从远方来跟他学经义的人,都拿着经文在田埂上追着他请教。

附近村庄的乡里都被他的仁爱、谦让所感化。

黄巾军起义后,盗贼四起,他们经过孙期的家乡,相互约定不侵扰孙期的家。

郡太守举荐孙期做官,派遣手下送来羊酒,请他定时间出发,孙期驱赶着猪进入草丛里,头也不回。

司徒黄琬特地征召他出山为官,他不出门应召,最后死在家中。

(十二)1.D 2.D 3.B
[参考译文]
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很多人。

一天,他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质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

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

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周围的人尚且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卖马的钱退给商人。

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

(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具有古代贤仁之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