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临电影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临电影观后感
降临电影观后感篇1
那一天,我仰望着西斯廷教堂的穹顶,心中明白渺小自己所背负的宏大使命即将结束。

我用左手向上挥去……一束圣光,缓缓降临……
1月20日,《降临》在国内上映。

当日,我膜拜了这部神片。

电影散场时,有些观众抱怨看不懂。

的确有些烧脑,但在影片结束时,大部分观众还是读懂了它的叙事结构与主题思想。

第二天,我拜读了一些影评,发现大部分作者是读过原著才进行观影的,对影片解析的非常透彻,不留死角。

我深感已没有再动笔的可能性,因为无法写出新意。

直到临睡前,我有了些奇怪的想法。

也许只有我这种没看过原著而直接观影的人才会蹦出这样的念头,因为原著党的思维方式已经先入为主的被禁锢了,恰是我这种脑中“空”的人才会更加辩证的去看待它。

以下是我的思索过程,比较长,但绝对新颖。

一、语言决定思维模式
“语言决定思维模式”,这是本片一个非常有趣的理论。

我们常说西方人与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不同的,以前我们把它归咎于基因。

事实上,在西方长大的华裔也会具有西方人的思维模式,这就明显绕开了基因这个因素。

我有个儿时的好朋友从小学就去了美国生活,我可以感觉到他的思维方式是和我们不同的。

我问过他一个问题,“你的梦里是用英语还是中文作为第一语言?”他告诉我更多时候是英语。

我想这便是“语言决定思维模式”的一个实证。

基因决定了体质与性格,而语言与文字环境却潜移默化的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模式。

这便是香蕉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ABC)、海归与土鳖的区别所在,大家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二、高效的语言造就了高效的思维模式
片中的外星人“七肢桶”用的是一种图形式的语言与文字,它高效到了一瞬间便可表达出无穷尽内容的程度。

也就是我们人类用线性语言需要讲述1小时、1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信息内容,七肢桶一瞬间便可完成交流。

打个比方,有些人会一目十行,但他的阅读方式仍是从第一行第一个字到最后一行末尾字节,只不过他跳过了许多非重点。

而七肢桶是一目一页,瞬间全盘接收每个“字”的信息内容,不区分重点与非重点。

因为他们的文字是非线性的,没有起始与终点。

这是一种理论上成立的强大技能,类似于电脑语言,兼顾信息的海量与准确性。

再从“语言决定思维模式”推理,七肢桶的思维模式将是革命性的、超人化的。

这便是他们为何能预知未来的原因。

因为当思维方式由线性转为非线性,时间概念变从单向矢量转变为如其文字一般是多维多向的,就没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分别了。

片中女主角学会了外星人的语言,从而理解了他们的思维模式,继而掌握了预知未来的“本能”。

她是七肢桶前来地球的目的,因为3000年后外星人需要地球人去拯救他们,她便是那火种与关键。

片尾七肢桶完成了使命,默默的离开了地球。

三、《降临》与宗教
七肢桶这类物种似乎已经脱离了人的范畴,而走向了神。

宗教里的神、佛与上帝都具有同样的特性,无所不能、预知未来、摒弃了人间的烦恼与情感,这便是“超人”的“神性”。

而人类则恰恰相反,能力有限、懵懂未知、充满了七情六欲所带来的众生之苦。

这便是“人性”。

佛陀在创教之初是悲天悯人、情感丰富的,直到他涅盘成佛才达到了“神性”的境界,此后祂便不在人间了。

游离于“人性”与“神性”之间的是庄子。

大多数时候他可以“逍遥游”,顺其自然,断绝几乎所有人间的欲望与情感。

但他仍保留了底线式的“人性”,这使得他更像是仙,而不是神。

这里面暗含了太极图的奥秘,黑白两色象征了“人性”与“神性”,庄子式的仙在无边际的白色(神性)里残存了一点黑色(人性),而我们大多数未能悟道的人却是在无边际的黑色(人性)里参透了一点白色(神性)。

七肢桶的思维模式使他们“进化”到了“神”的境界,预知未来便不再是什么难事,而人间的情感也几乎不再挂念,这便是为何明知一个伙伴会死他们仍会从容赴命的原因。

他们看淡了生死,弃绝了情感。

七肢桶感召了女主角,使她放下那未来女儿终将逝去的苦痛,从容的去面对一步步即将到来的“宿命”。

降临电影观后感篇2
《降临》改编自美国当代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的短篇《你一生的故事》,是以语言学取胜的科幻小说,曾荣获_年星云奖。

科幻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先使整个设定令人信服,电影同原著一样,着重构建了第三类接触的对话体系,这套体系在小说中着笔墨太多。

在电影中,它几乎也占满篇幅,然而这一切加法都是服务于做了减法的母女线,给予观众对未来部分的遐想。

影片对于外星生物和其语言系统的描述有别于以往,它的形象符合小说中的描绘——“看上去就像七条交叉的肢支起的一个桶。

呈中心对称状,任一条肢都
可当作手臂或是腿。

”;“它的肢没有明显的关节,解剖学者猜它们是由脊椎骨构成的。

”;“每边都有眼睛,每个方向都可称为‘前方’”。

——人类将之称之为“七肢桶”,它们的形象超越了很多电影对于外星生物的想象,像站立行走的七爪章鱼,和人类不同的是,它们没有深喉系统。

尽管也能发声,但在七肢桶的体系中,文字是更有效、直接、迅速的“语言”。

女主人公露易丝在与七肢桶的语言接触中,逐渐发现其语言结构与人类截然不同,它们的语言能同时表现因果。

语言和文字是两套系统——文字不像人类文字那样呈线性时间,而是平面上的水墨符号(小说中是这么描绘的:“弗莱普和拉斯普贝里会堆砌符号,形成一个大集合,这样来写一句句子,这样形式的书写让我想起原始的象形文字”),没有前后关系,可以任意阅读(思维方式也是没有前因后果,可以任意看到“过去”和“未来”,目的是为完成“过程”)。

所以它们能随心所欲支配文字,不消用语言表达,更不受线性时间控制,而它们发表的信息量多少取决于文字的大小。

因为在非线性时间中这一切都是平行的。

而人类的思维和文字,是有因才有果,是由线性导致的。

电影中,那些像水墨画的文字,加上讲求因果,颇具佛家禅意的轮回意境。

所以影片也是采用了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全片可以视作露易丝写给女儿汉娜的一封信,不过这封信是先讲果再究因,这也是该片故事结构的独到之处。

编剧故意在电影伊始,就用极大的信息量和快速剪辑道出“你一生的故事”的结果,之后的正片才是起因,目的是为了完成“过程”。

剧作上,故意模糊了起因与过程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的线性时间是编剧的伎俩,直到最后一刻,观众才明白首尾形成了一道环(汉娜Hannah的名字也是一道环)。

其中埋藏的包袱、因果关系都安排在精确的情节点上,不像另一部讲述宿命论的海因莱因小说改编电影《前目的地\宿命》(Predestination)那样笨拙生硬的拼凑。

在露易丝研究七肢桶的语言体系时,编剧也在一步步铺陈她“学习”到了超越时间的语言,将未来的母女关系碎片化地渗透在她脑中。

还没有意识到非线性叙事的观众,可能不会意识到这是未来,会认为这是回忆。

露易丝预见了自己的
未来,也遇见到女儿短暂的一生,她没有违抗命运试图改变未来,因为命运是不可阻挡的(片中,她也说过女儿是“不可阻挡的”)。

因为,她所掌握的新语言,让她有了同七肢桶一样的思维方式,能同时看到“过去”和“未来”。

既然知道了结局,还会去改变未来吗?完成“过程”才是目的。

要知道,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也是为完成“过程”,它们看得比人类更加长远。

露易丝改变尚将军看法的那场戏,同样是先遇见到结果(将军的解释和感谢),再透过结果去完成过程(用中文打那个电话)。

剧作上,对于未来(结果)做了留白的减法,因为一切都不用讲太透。

作为观众,也完全可以通过“过程”去延展(想象)“起因”和“结果”,真正形成了一道环。

综上所述都是内在,影片外在对于语言系统和鸟蛋飞船的描绘也是引人入胜,那鬼魅的音乐更是推波助澜,甚至像是七肢桶语言的变奏。

初登飞船时的引力戏,也打破了地平线构图,甚至还极好地运用了Dolly Zoom的变焦拍法,来表现内部空间的纵深透视和炫目。

整个美术设定和气氛烘托极为出色,完美地将小说中的非线性文字(因为看小说感觉根本无法搬上银幕)用线性的影像表现了出来。

降临电影观后感篇3
《降临》是一部由艾米·亚当斯和杰瑞米·雷纳等主演的科幻电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根据姜峯楠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改编,主要讲述了12个神秘的外星飞船降临在地球上发生的故事。

今天看了电影《降临》,里面提到的语言对于思维,时间观念的影响非常有意思。

我也比较认同语言的使用确实是对思维有互相影响的作用,思维反过来也影响语言的运用。

在剧中,商将军在酒会给女主说话的时候,提到了18个月之前,这个“18个月”的说法用的是英语说的,如果在汉语中,一般不会这么说。

我想我的话可能会说一年半之前或者一年前这样的。

似乎英语更注重“month”,“week”的概念,西方的节日很多都是哪个月的第几个星期的星期几,中国基本上没有这样的算法。

这种说法应该也是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使用留下的习惯。

我猜可能他们的工资都是周付,月付,而中国古代都是按年算的,比如按年交地租,交皇粮,打工的也是长工,一年多少银子等。

随便猜一猜……
另外,通过图形方式预言未来的这事儿,怎么看着有点像相面,看手相呢。

天天看手相不自觉的就预言了,哈哈。

降临电影观后感篇4
以外星人入侵地球作为主题的好莱坞电影已然走入坟墓,《降临》的出现无疑于一次科幻电影的回归本质。

对于长篇大论的去描述地球文明与地外文明的碰撞和冲突的作品,已不再具备受观众宠溺的特点,虽然爆米花电影仍然盘踞着高额的票房比例,但久而久之,标准工业特效下形成的视觉疲劳足以使得类型片丢失大量观众。

逢迎节假日还好,一旦没有定额的观影基数,最后恐怕老本都难以收回。

作为一部书改作品,影片在对小说的还原上令人眼前一亮,除了剧中没有架构好复杂的世界格局之外,在对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上都有着可圈可点的地方。

就片名来看,《降临》并不是如普通的科幻大片那般有着浅显易懂的标题,表面上是指地外文明造访地球所产生的“第一类接触”,实则是未来降临而人类是否做好了接纳和“顺从”的准备,单从这一点上来看,影片就如同诗和散文一样,能给人带来洗涤心灵和思绪的力量。

类型片有着文艺片的风格,文艺片却有着类型片的视野。

从视效上来讲,无论是“蛋壳”的外部形态和内在结构,还是地外生命如八爪鱼一样的躯干样貌,哪一点都算的上是当下好莱坞视觉工业的最高体现。

而在叙事上,既定的未来和眼下生活之间的穿插闪进,在没有连接成章的情况下,显然让影片具备了高智商烧脑的特点。

不谈英雄主义,不谈人类中心论,只谈反思,正如影片中所说的:沟通并不足以让你脱单。

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是个不得不提的人,从《焦土之城》开始,影像风格便愈来愈趋向于个人化,《宿敌》、《囚徒》以及《边境杀手》都是极具个人的顶峰作品,更是在审视和拷问人性的表达上做到了出神入化。

《降临》虽然没有直接剑指人性层面,但却以科幻的角度切入情感的表达,如此另类的做派,可谓是一种尝鲜的方式,也是一种为科幻电影撑起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手段,甚少有人能与其媲美。

未来已至,过去不再。

既不是IP产品,也不是有着世纪情怀的系列大作,新晋科幻电影一直死磕老本是没有出路的,更不用说那些再三重启的工业项目。

总的来说,原著就是一部含金量较高的原创作品,加之风格化鲜明的导演接手剧本,保本和口碑是可以预先肯定的,若是想要荣登殿堂之座,还需在拍摄和执导上磨砺一番。

《降临》这次开辟分支,极有可能影响到后续独立科幻片的发展,就算只有皮毛也好过爱国主义拯救全人类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