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温教院附小林丹萍)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1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吴莉琼【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齐读)师:老师想问一问,平时,我们在家养花目的是为什么呀?生1:装饰自己的家。
生2:给自己看,给家人欣赏。
生3: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师:可是,有这样一个国家,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爱花,家家户户都养花,但都是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养花不是为了自己看,而是让给别人看。
这个国家是哪个国家?生:德国。
师:上一节课,我已经让同学们找出作者评价德国的句子。
现在,谁来把它读出来?生1:多么奇丽的世界!多么奇特的民族!【PPT】生(齐读)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生:为什么说景色是“奇丽”的?民族是“奇特”的呢?生:它是一个怎样奇丽的世界?生:奇特之处在哪?师:德国是怎样一个奇特的民族?(板书:奇特)它又有着怎样的奇丽景色呢?(板书:奇丽)【PPT:】现在就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句段。
分别用铅笔注上不同的标记。
(学生默读)师巡视。
师:【PPT】好,谁来说说可以从哪些地方体现出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生:我从“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里读明白了,他们把最美的花让别人看,而自己看花的脊梁,感觉到这个民族的奇特。
师:指指自己的脊梁。
生:师:“花的脊梁”又是指什么?生:“花的脊梁”是指花的梗茎。
师:坐在这屋里,只能看到的是花的脊梁,那是因为他们不爱花吗?生:师:那花呢?花在哪啊?生:外面。
师:想象一下,花在外面会呈现出怎样的画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吗?生: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师:花团锦簇,一簇拥着一簇都朝着哪里?(外面)如果路人从外面往里看,就可以看到花儿的美丽。
这就是它们的奇特之处。
还有哪些也可以显出奇特?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师:中国的花是养在——屋子里,德国的花是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重难点突破小议篆角乡中心小学娄玉琼《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秀的短文。
文章短小精悍,看视通俗易懂,其实含义深刻,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自然成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那么怎样突破这一重难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中突破重难点,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课题,引出爱花的国度,然后自然过度到重点段落的学习,找出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的句子。
2、指名说出相关的句子,然后教师出示:①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句①主要让学生理解“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让学生明白德国人种花是给别人看的。
句②主要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然后想象“山阴道”是什么样的?让学生理解到走在德国的街道上就像走在“山阴道”上的感觉。
3、小结引出重点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风呀﹗所以作者感慨地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引导理解:“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
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感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人人献出自己辛勤培育的美,于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了美,形成了海洋般壮观的美,看不尽,道不完。
这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性之美,民风之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杂谈_教案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杂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杂谈【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玉沙小学揭萱】〖走进语文教学新课堂·把握教材方法新〗“以学定教”是此次教学竞赛中凸显的亮点。
提到备课,我们都能说出一套程序:无非就是备教材、备学生、编写设计教案。
我们常常精心“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自悟”,这样贴着“标签”的自主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生依然是游离于文本之外。
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荆州实验小学杨晋老师在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在教学中,杨老师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及初读课文后,就课文内容提出他们自己不懂的问题。
学生提出了以下6个问题: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什么境界?2、“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梦?3、景色奇丽在哪里?民族为什么奇特?4、“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之中“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5、为什么说“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6、为什么看到家家户户将花种到屋外,作者会感到吃惊?接着,杨老师出示了单元导读中“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先解决“景色奇丽在哪里?民族为什么奇特?”这一问题。
杨老师在指导学生对“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的理解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去品读课文,合作探究,在阅读中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和学习的思路。
这一个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找到了整篇课文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问题的解决带动了其他问题的突破,真正当上了课堂的主人。
这一巧妙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愉悦的学习过程,又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是水涨船高。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叶明德】〖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开展综合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都可以进行综合性学习,它重在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
五年级语文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新课标

五年级语文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新标设计理念: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本节就是以习作为导向进行文阅读,让学生通过品读文,感悟德国的风景与风俗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优美词句,在读中学习通过观察加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习作方法。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及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品评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学习作者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推敲中读懂词句,积累语言,从中体会蕴涵的哲理和情感,学习通过观察和想象写景体现民族风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完成预习单;教师制作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一、抓“题眼”,引发思考。
1出示季羡林照片,介绍作者并导入题。
季羡林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精通12国语言,同学们知道吗?193-194年,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整整十年,德国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四十多年后,当他再到德国时,感慨万千,不禁写下了这样的名篇。
一起读!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注意!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请,再读!2扣紧题,引出主线。
(1)题目往往是的眼睛,请你回忆回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标点符号来表达当时的感觉,你会用什么符号?拿笔写在题的旁边。
(?)(2)作者一开始也像你们一样有疑问,但多年后却发出了很大的感慨(板书“!”),请快速浏览文,找出作者感慨的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如果让你从这个句子中找出两个关键词,你会找哪两个?(指名答并板书:奇丽、奇特)过渡:这究竟是怎样的奇丽景色,怎样的奇特民族,能让作者如此感慨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去探索一下吧!二、抓“美词”,品读“奇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听课笔记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听课笔记很不幸自己对小学的各年段的课程了解太少,甚至有时不知道哪篇课文是不是小学教材里的,对整个年段的小学课程都不太了解,我为此感到很难过,起码这种“不知道”的状态对自己的教学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但又很幸运自己一看到这个课题就有一种像学生一样想学好这篇课文的冲动。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不仅仅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课题。
它以其文义丰富的字眼吸引着我的眼球,我相信在学生看到这个标题时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著名的教育家钱梦龙先生在上每节语文课时,都会反反复复地把课文读几次,直到读出教法出来为止。
我个人认为,如果语文老师热爱语文的话,她就喜欢看书喜欢读语文,喜欢背语文。
这种课文是让每个语文老师有“背”下来的欲望。
不仅如此,除了这种课文语文老师会背,其他课文老师也应该要背。
想像一下:如果一个老师连课文都读不熟练的话,怎么去谈她的备课精神与教学设计;反过来,如果语文老师上课不用教材上课,能够背着课文上课,那又是怎样的一种味道。
读课文,背课文,是语文老师有效备课的一种途径。
遇到这种课文我们老师要更有激情地带着学生背讲、品味课文。
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其他四字词语比较容易理解,但“应接不暇”这个成语容易误解,教学中应有所“照应”)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工作一年来,虽然学到的知识很少。
但有一种收获却激励着自己不断前进。
从来没有想到自己还能亲临现场聆听专家的声音并且“零距离”地领略精彩迷人的特级风范。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闲静的周末有幸听了全国著名教师陈金龙特具智慧而人文风味浓厚的一节80分钟的《乡下人家》课:有趣,有味,有情;如诗,如画,如梦。
它比一集情节离奇的电影更吸引我,它让我忘乎所以、极度着迷。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例与评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例与评析作者:莫妮来源:《教师·综合版》2009年第07期【教材简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个单元集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在本课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
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贯穿始末,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创设一个平台,让教师、学生、文本进行平等的语言对话、情感对话;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换位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目标】⑴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并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民情特点。
⑶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过程】一、情景谈话,导入课题⑴师:(出示德国风景画)同学们请看,这是德国的哥廷根。
说到德国,很多人会想到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梦幻般的莱茵河畔,神秘的黑森林,巍峨耸立的古堡……说一说,你对德国还有哪些了解呢?(学生简要概括)⑵板书课题,指导读课题:是呀,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
并且德国人养花与众不同。
对此,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有着真切的感受,他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指导读课题)课题中有一对反义词,很有意思,注意读好,一齐再读一次课题。
⑶了解作者:你们还记得季羡林这位慈祥的老人吗?(学生简单汇报,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就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教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小浦中心小学钱爱萍设计理念:在教学时,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研读“别人看到的花”与“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的句子,努力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体悟情感、启迪思维,再回归课题,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熏陶。
一、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莞、姹、嫣”,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上、目不暇接”等新词。
2、学习2、3自然段,、感受德国街头花团锦簇的美景。
3、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
二、教学重点:感情朗读,感受德国街头美景,感受德国人的心灵美。
三、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出示:学生自己搜集的各种花的图片。
)说说花带给你怎样的感受?2、学生交流。
师小结:是啊,鲜艳的花朵是那样的迷人,许多人都喜欢花,它给人以美的享受。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跟花儿有关的课文,(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齐读课题。
①请你找出题目中的一对反义词(自己——别人)②这自己指的是谁呢?请同学们走进课文,去好好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写得非常优美,请同学们赶快打开课文好好地读一读吧。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你读懂了些什么?2检查词语:脊梁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莞尔一笑耐人寻味①(指名读)——说说在字音、字形上值得注意的地方音:“脊梁”读轻声(ji liang )形:“脊”的笔顺(范写—学生模仿写)“嫣”的右半部分“焉”(书空)“暇”与形近字“瑕”的区分②齐读词语③在上面的词语中任选几个说说课文内容。
预设指导读句子:走在花团锦簇的德国街头就如同进入了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正确流利)3、理解“自己”,二读课题大家读得很好,现在谁能来告诉我,这自己指的是谁?(德国人)此刻,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再读课题三、品读第三自然段,体悟街美1、德国人把自己的花让给别人看,形成了怎样一番景色呢?默读,找出相关语段划下来,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藤县藤州镇安宁小学梁丽霞教材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
本文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学情分析:到了五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不少的阅读方法,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识字能力。
因此通过预习课文,大部分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设计思路:课文用优美生动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谈话教学法,用“跟随季羡林展开快乐的德国之旅”这一线索贯穿全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我采取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以读为本的方式,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并适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让语文教学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中的优美句子。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多元的体验中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内容了解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难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引导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的精神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当中有谁到过国外去旅游?想不想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呢?今天,老师带着同学一起到德国去领略一下德国的美景吧!1、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执教 郴州市四完小 邱丹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 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 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 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 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 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 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 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 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 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人人为我,我为 人人.我觉得这一种 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在我们身边有哪些能体现 “人人有的, 但是美丽并没有 改变.
练 习: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 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_______. 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 ________,是的,________始终 没有变.
我仿佛又回到四五十年前,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 梦. 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 梦 到些什么?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 的 了解,对课文的感悟猜一猜。
1、收集有关德国风光及季羡林先 生的资料。 2、推荐阅读: 《季羡林先生》、《季羡林散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夏铎铺中心小学唐军教案目标: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案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
教案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案课时:2课时教案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师:同学们,在继续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听写几个词语:奇丽奇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境界耐人寻味2.浏览课文提出问题。
二、品读学文1.默读课文,体悟风情。
师:是什么让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体现奇丽景色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体现民族奇特的句子,然后把画出来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2.感受“奇丽的景色!”学生汇报交流(请学生说,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指导朗读师:多么美丽,多么与众不同的景色啊,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练读,评价。
全班读。
(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花的海洋、应接不暇)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渗透造句练习)感受“花的海洋”:师:是什么让作者感到“应接不暇”呢?(花)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花比作(海洋),谁来说说海洋的特点是什么?(无边无际)师:整条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让人应接不暇,怪不得作者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
全班读。
3.体会“民族的奇特”师:刚刚我们通过交流,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从哪里能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泉州市2014年小学课堂教学观摩赛在晋江实小举行,24日我有幸聆听了安溪11小学周正需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
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了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在讲述民俗的同时,用最简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自然而然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
周老师在执教这节课时,围绕“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一中心,从“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两个方面着手,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感受德国所特有的奇特的风景,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周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周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
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
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
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另外,在这节课中,周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
第三段抓“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品景色之美时,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时,出示画面,“还有那些词可以描绘这样的景色?”不仅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也是对这两个词的深入理解,不仅有直观形象上的感受,还有语言的碰撞。
另外,多次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仿佛看到了什么,以及写话训练的安排,使整节课语言训练扎实。
这节课,的确扎实有效,可是针对五年级组的主体“个性课堂”这一主体而言,似乎这节课少了一些个性化的东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胡琳娜教材简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第十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组单元以异国风情为主题,力求通过文本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引领学生去自主领略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短文,语言精美永,意境淡雅悠远。
文章先点名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亲身的感受,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
作者像拉家常似娓娓讲述着德国的风景民俗,又像在品一杯清茶似回味着一个通俗易懂、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本课教学重点是引领学生去揣摩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教学难点是从看似平淡的语句中体会蕴含哲理和情感,在与文本对话中让学生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莞尔一笑、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的脊梁”等词语。
2、品评词句中体会情感,感情朗读中积累词句。
3、了解异国风情的独特魅力,感受其特殊文化底蕴,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朗读与推敲中读懂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教学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选取一首异域风情的歌曲)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兴趣导课题1、师:同学们等很久了,累吗?先听听音乐放松放松。
(播放英文歌曲)你们看过快乐大本营吗?里面曾经有个智力题的游戏特别有意思,我们也来玩一玩好吗?2、(课件出示)智力题:你能根据提示语猜出一个两个字的词吗?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3、适当补充资料:柏林是德国的首都,被称为“森林与湖泊之都”;贝多芬是德国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一生共创造了9部交响曲,更因为他在49岁时耳朵什么都听不见了,就是这样一位失聪的人还能继续音乐创作,所以更值得人们尊敬。
【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它的魅力可谓势不可挡!这个游戏既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又恰当补充课外知识,实为一举两得!】4、导入课题。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广州市天河区冼村小学凤翠芳一、学情分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25课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季羡林先生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精美隽永的散文。
文章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现了美丽的德国风情。
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一方面要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理解和积累优美语言;另一方面是要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我班的学生自小生活在城中村,受生活经验所限,视野与见识不够开阔和丰富,德国对于他们来说遥远而神秘。
因此,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将通过多媒体辅助课件的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并结合文中的重点句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德国不但花多、花美、人更美。
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我猜想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点困难。
但是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不少学习写景状物类课文的阅读经验,相信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积累优美的句子。
2、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运用“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等词语进行说话训练,加强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3、情感目标: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教育。
三、教学策略:1、在教学中,我将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并通过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反复朗读、理解,感悟,并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2、在教学中,我一方面结合文本,让学生朗读课文,着重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的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做到读中悟,悟中读,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说课稿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温州市教师教育院附属小学林丹萍一、说教材解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本文是我国已故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
作者那道出人生教诲却举重若轻、守望平凡却追求一种精神境界的本色朴素的语言令人赞叹。
文章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期亲身感受到了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人养花的特点。
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
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
一、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及五年级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认知和能力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二)、方法和过程目标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投入情感,展开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感悟2、与同伴合作学习,交流体会,表达想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异国风情,体会人性之美,播撒“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的种子。
二、说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三、说教学理念、教法与学法课堂中尽情展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在教学行进中,我主要采用品象法与体验法,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琢磨与习得。
四、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依据主要场景制做课件见及配置音乐。
2、学生准备:按自己的习惯及要求进行课前预习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主要有四个内容,即“看文、看花、看人与看梦”)一、看“文”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一座著名的学府叫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有一位已故的著名教授叫(生读:季羡林)。
季先生是享誉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佛学家,还是别具一格的散文家;他80高龄提笔写散文,一发不可止,成为当今学者散文的一座高峰。
今天我们要走进他写的一篇美丽的散文去感受他美丽的情怀。
学生读题1、请打开150页,大声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学生自主学习。
3、反馈:师提示:讲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补充课题。
谁能将《自己种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课题补充完整,课文的主要意思就讲清楚了?预设:(点拨点:时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别人看到的是什么?几十年后又有什么感觉?)四五十年前作者在德国留学,看到德国人自己种花只看到花的脊梁,别人看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的海洋。
几十年后,他又踏上德国,发现美丽并没有改变。
随机师生共同板书: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学生读好“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高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方法,我采用提示补充课题,点击重点词语等方法,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概括能力。
)二、看“花”(一)“自己看到的”师:德国家家户户种花,自己却只看到脊梁,哪个句子直接写到养花的人只看到脊梁。
请找出句子。
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养花。
他们的花不像中国那样,养在屋里,他们是把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1.谈谈自己读句子后获得的信息。
预设:**家家户户养花,是个爱花的民族。
**养花的地点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师:花的脊梁是什么?与花相比给人什么感觉?师:读书应该读出书背后的东西)**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感觉这样做自己有点得不偿失**这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在行为上)……师小节:我们抓住“家家户户”、“临街窗户”、“花的脊梁”等词语捕捉信息,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朗读时只要注意这些词语就能将句子读好了。
2、一生读,齐读。
(用孩子读句子后获得的信息导入教学,不仅尊重了孩子的认知发展,而且更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更大的探究张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看“别人看到的”1、别人看的花怎样?请找出句子。
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得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位生个别读。
2、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4、学生反馈:预设:**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
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搬上阳台。
**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
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预设点评:**你是抓住“姹紫嫣红”这个词语展开想像,真好!(师指导:你的想像真美,能把你的想像融入姹紫嫣红这个词语读一读。
生先读词语,再读句子。
)**你从家家户户这个词语,看到了一条条花的彩带·(师指导:你也把你的想像带如句子读一读。
)**你看到了鲜花背后的辛勤和汗水。
你走进了德国这个美丽的国度。
**从静态的鲜花街道,看到了花碟共舞的动态美·(师指导:你能不能让我们走进这个鲜花的世界,读一读词语“”)(师:同学们,将这些美丽的画面带进句子,你会读出让你应接不暇的花的海洋。
)……6、同学们,你们的朗读,你们的想像,仿佛把我们带入了这样的画面。
出示句子师读:(朱自清)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丛,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师引读:所有的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丛,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就是——花团锦簇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就是——(姹紫嫣红)学生齐读句子。
7、师:你们的朗读,你们的想像,又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这样的画面。
请看:出示课件:鲜花满街8、把你们的感受化为朗读!生:女生读,男生读9、把这份美丽留在心中,全班读句子或背诵句子。
(这是一段很有张力的语言,一幅绚丽的画。
在指导学生细品语言,还原形象时,我采用了朗读体验法,通过朗读文字,闭目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层层深入,从语言到画面,再从画面到语言,引领学生走了一个来回,从而培养学生高素质的语感,积累语言,内化成生命中美丽的积淀。
)三、看“人”(一)看“房东太太”1、师:德国人人种花,让别人看到了花的海洋,那自己呢?(脊梁)2、补充材料:四五十年前,作者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住在房东欧朴尔家。
房东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
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家,一住就是十年。
十年里,他每天只看到花的脊梁,于是他问房东太太:“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生:“正是这样!”3、出示句子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然一笑,说:“正是这样!”4、句子中有个神态的成语,不能错过。
是怎样的笑?意思:轻轻地笑。
……师生对读(我们来读读句子,你会感受到这还是怎样的笑。
)预设评价:自然的笑,不可言传的笑,发自内心的笑,热情的笑,温馨的笑……师:现在明白还是怎样的笑?5、就这样,一个声音在季羡林先生耳边响起,正是这样,正是这样,正是这样,正是怎样呢?师引读:正是这样,走过每一条街,(看见窗户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正是这样,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正是这样,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语文教学中,每一个词都充满了张力,要想语文教学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效果,只有不断开掘字词这个源头,才能上出语文味来。
“莞尔一笑”一词,刻画人物形象入木三分,令人回味无穷,这样的词我们要做足文章。
)(二)看“民族”师:面对如此美丽的景象,季羡林先生是怎样想的呢?读课文,找出句子。
2、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联系上文,写一写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反馈:句子一:预设:**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
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每一个人将美丽的事物展现给别人,那就是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圆。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预设点评:**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
花很美,人也美。
**一份快乐两个人分享,就成了两份快乐。
**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他们把花给别人看,这种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师:你们的感受说明你们理解了这样一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当我们再次读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读?预设:**我会带着赞美的心情来读。
**我会带着敬佩之情来读。
**我会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读。
师: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更“耐人寻味”了。
生齐读句子。
师:请再看句子,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的奇丽的景色,会长久保持吗?生:(会)你们如何理解“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预设:**“美丽”指的是德国那奇丽的花。
**“美丽”指的是那里的环境很美。
**“美丽”还指德国人的心灵很美。
**“美丽”还指他们那种无私境界的美,这种奇特的美。
师: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补充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成了战败国,德国成了一片废墟,但是德国人民并没有倒下去,他们对生活并没有放弃美好,每户人家都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