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充满“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阅读教学充满“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评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而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必须努力促进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成功感的基础上形成阅读的兴趣和动机,并在创造性阅读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导语愉悦,期待进入文本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新课的有效导入犹如一出戏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激发兴趣、进入智力振奋状态等作用。
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
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段优美怡人的画面,也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巧设这“投石激浪”的导语,能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热情,迸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信心。
(一)期待走近文本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阅读教学中,如能引起、强化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就能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动和维持他们在学习中的注意力和热情。
”①如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教者开篇就想见见小朋友们有哪些本领:“愿意将你的本领展示给大家看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讲谁的本领?太阳和风究竟谁的本领大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看谁先找到答案”。
每个孩子都有探索世界的热情,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巧设悬念,充满激情富有吸引力的导语,能把学生引领进对文本的探究之中,产生阅读期待的心理。
(二)期待走进文本
我国明代儒家黄宗曾告诫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教学《雨点》一课,介绍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跃。
这些字面上的意识,学生一读就明白了。
但其蕴涵的科学道理和哲学思想学生是不容易发现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教者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抓住课文精髓,提出了几个很有质量的疑问:(1)为什么雨点落在不同的地方,活动的方式不一样呢?(2)雨点活动的方式与所在的地方有什么联系?(3)同样都是水,在不同的地方活动的方式为什么不一样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揣摩想象、思考探究,不但弄清了池塘、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特点,而且明白了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道理。
可见,巧妙的质疑对于学生阅读及探索创新等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促使学生期待进入文本。
二、诵读体会,期待进入互动
俗语说:三分文章七分读。
读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有目的地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即将文字表达的意思变成易于理解的具有情感的声音。
好的语文教师会注意作品声律气韵,带着感情读,并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情,这就是诵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
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②这告诉我们,诵读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诵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对白。
只有把自己的心放入文本中,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使其终身受益。
(一)自主参与
“语文教学是一种感性教育,感性教育是一种个性化教育。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③教学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可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这种最充分的资源整合的目的。
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提供更广阔的交往空间。
如教学《望月》一文中舅舅与小外甥吟诵关于写月的诗时,教者采用了自己与学生互动为范,以激起生生之间的互动。
开始,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将舅舅的语言溢于自己的言表,接着又如水似的传到学生心中。
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火花,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
(二)情感交流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才能获得高效,保持长久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需要教师去调动,去培养。
实践告诉我们,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
同样,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染。
教学中,教师要用自身的满腔热情和语文教材丰富的情感内涵来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
只有当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时,他们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才是真切的,才能读出形、意、味、情。
如教学《月光启蒙》时,教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童谣和歌谣,当学生从歌谣和童谣中感受到母亲对作者那种真挚的爱时,话锋一转:“然而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泪流满面……”教者这时配音(比较悲伤)朗读“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教师读着读着,泪珠挂上了眼角,声音嘶哑而悲切。
一曲终了,老师叙述也戛然而止,“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你的母亲说什么呢?”被情绪所感染的学生都纷纷表白:“我要向母亲献一首歌。
”我要对母亲说:“妈妈我会永远记住您!”“妈妈,我爱您……”这种诵读悟出的母爱在学生的心田中留下了一波又一波情感涟漪,强烈的期待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三、媒体燃情,期待进入情境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及应用,语文教学媒体也不断推陈出新:投影代替了黑板和卡片,录像代替了挂图,多媒体代替了教师的描述和
演示……所有这些,不但方便了教师的操作,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进入阅读期待。
又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围绕“老人累不累”、“老人能活到100岁吗?”这两个话题时充分讨论交流。
在透彻理解文本之后,为了满足孩子们去武夷山游玩的愿望,老师让孩子们闭上眼,口述了去武夷山旅游线路。
当孩子们睁开眼睛的时候,老师已经变成“导游”了,相互问好后,“导游”在“旅游车”上利用媒体向孩子们介绍武夷山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
让孩子们亲眼领略到天下第一险峰——天游峰的神奇险境。
多媒体的运用把武夷山的全景尽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使孩子们赞叹不已,这又一次实现了文本与情境的对话,使学生的期待之情跃然脸上。
实践证明,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听,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更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