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灌区工程任务和规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工程任务和规模
4.1 灌区现状及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4.1.1 灌区概况
(1)自然地理概况
****灌区位于通山县西北部丘陵区,灌区涉及范围包括楠林镇、大路乡、通羊镇、大畈镇4个乡镇的48个行政村,灌区国土面积494.5km2,耕地面积13.46万亩。
本灌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冷暖空气交替的影响,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适宜农作物生长。
多年平均无霜期245天,平均日照时数1845小时,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1%。
年平均气温16.3℃,最高气温出现在7~8月,达40.1℃;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达-13.3℃。
流域多年平均风速4.5m/s,历年最大风速18.3m/s,常年主风向为西北风。
多年平均降水量1537.8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339.7mm。
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且年内分配不均,既易造成洪涝,又易形成伏旱。
按主要水源分布和灌区地理位置可以将灌区分为石门片、石门塘片和雨山片共3个片区。
1)石门片区
该片区以中型水库石门水库为主要水源,2座小(1)型水库、3座小(2)型水库、20座拦河坝及176处塘堰为补充水源。
片区内河流有通山河、石门河、杨狮坑河、吴田河等,主要灌溉区域为楠林镇、大路乡耕地,设计灌溉面积4.108万亩。
2)石门塘片区
该片区以中型水库石门塘水库为主要水源,2座小(1)型水库、5座小(2)型水库、15座拦河坝及79处塘堰为补充水源。
片区内河流有西港河、羊都河、沙堤河、高坑河、茅田河、下杨河、西泉河等,主要灌溉区域为通羊镇、大畈镇耕地,设计灌溉面积2.995万亩。
3)雨山片区
该片区以中型水库雨山水库为主要水源,2座小(1)型水库、7座小(2)型水库、10座拦河坝及154处塘堰为补充水源。
片区内河流有通山河、湄港河、等,主要灌溉区域为楠林镇、大路乡、通羊镇耕地,设计灌溉面积3.659万亩。
(2)社会经济状况
项目区所在地通山县工农业产值低,财政不能自给,是湖北省“老区、库区、山区”兼具的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全县辖8镇4乡,总面积2680km2,耕地面积41.9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6.02万亩,总人口42.22万人。
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油料以及茶叶、柑桔等经济作物,境内盛产楠竹。
工业以造纸、水泥生产、酿酒等为主,兼有其他轻重工业。
2005年全县实现总产值13.1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48亿元,粮食总产量10.6万吨,茶叶产量3.3万吨。
人均纯收入1919元。
****灌区涉及范围包括楠林镇、大路乡、通羊镇、大畈镇4个乡镇的48个村,人口12.52万,其中农业人口10.16万。
灌区国土面积494.5km2,耕地面积13.46万亩(本报告中均使用标准亩),设计灌溉面积10.76万亩,是通山县的粮食、油料和蔬菜重要生产基地。
由于灌区基础薄弱,水利工程设施标准较低,近年来投入资金较少,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更新改造,管理相对落后,灌区种植结构不尽合理,群众生活水平相对低下,严重制约了灌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基础设施状况
交通:本项目区位于通山县西北部丘陵区,通山县城区西部,106国道自东向西、自南向北贯穿其中,对外交通较为方便。
区内交通亦以106国道为主,灌区施工场区距国道均在5~8km左右。
且村村都有公路相通,基本满足施工及设备材料运输的要求。
电力:通山县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建成小水电多处。
至2005年,通山县已基本完成了农网改造,灌区内各村均通电,其电力网络满足灌区施工用量要求。
通信:灌区各村均通电话,移动通信网络基本上覆盖上全灌区,施工及建后管理通信联络方便。
建材:工程施工所需砂料、石料可就近采购,其质量和储量均满足工程建设要求。
水泥、木材、钢筋在通山县购买。
(4)灌区水资源状况
灌区灌溉水源绝大部分为地表水,灌区范围内有石门水库、雨山水库、石门塘水库共3座中型水库,小(1)型水库6座,小(2)型水库15座,塘堰409处,拦河坝45座。
富水河一级支流通山河、富水河二级支流湄港河等河流流经灌区。
石门片区主要水源为石门水库,石门塘片区主要水源为石门塘水库、四斗朱水库,雨山片区主要水源为雨山水库。
****灌区各片水源集水面积及年来水量见表4-1。
(5)灌区土地利用状况
****灌区国土面积494.5km2,耕地面积13.46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0.762
万亩。
由于部分工程未完建,实际灌溉面积8.995万亩,且历经四十多年的运行,工程年久失修,老化破损严重,其中能保证灌溉面积5.52万亩,还有3.475万亩基本无法灌溉。
由于灌溉渠道年久失修,垮塌、淤积严重,很多渠道已废弃多年,渠系建筑物不配套,现状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43,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7。
灌区种植水稻、玉米、油菜、小麦、薯类,兼有茶叶、林木。
受现有灌溉设施限制,灌区现状产业结构以粮食种植为主,经济作物在产业结构中占的比重很小,现状复种指数较低为1.74。
结合灌区长远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
4.1.2 灌区水利工程现状
(1)水源工程
灌区内主要河流有通山河及其支流、湄港河等。
以石门水库、雨山水库、石门塘水库等3座中型水库作为主要水源,由6座小(1)型水库、15座小(2)型
水库、409处塘堰、拦截通山河及其支流和湄港河的45座拦河坝构成灌区的补充水源。
石门水库位于通山县楠林镇石开村,大坝拦截通山河支流石门河,坝址以上承雨面积15km2,多年平均降雨量1542.3mm,多年平均径流量0.121亿m3。
总库容2130万m3,兴利库容1535万m3,死库容55万 m3。
工程于1959年动工兴建,1962年基本建成,1975年8月整险加固,翻挖更换输水管,由管径φ1.22m改为φ1.5m,增建竖井工作桥及50t启闭机一台。
一级站装机400kw,引水流量为
3m3/s,发电尾水进入石门干渠;二级站在一级站下游1km处,装机160kw,引水流量1.2m3/s,发电尾水不进入干渠。
石门塘水库位于通山县万家村,大坝拦截通山河支流石门塘河,坝址以上承雨面积9.5km2,多年平均降雨量1582.2mm,多年平均径流量0.08亿m3。
总库容1031万m3,兴利库容845万m3,死库容17 万m3。
该工程于1974年动工,因坝型方案未定,中途停工,1977年5月确定土坝方案动工兴建,1979年10月基本完工。
2004年大坝整险加固完工,灌溉输水管设计流量3.0m3/s。
一级站装机
250kw,引水流量为1.5m3/s,发电尾水进入石门塘干渠;二级站在一级站下游
3.5km处,装机630kw,引水流量1.5m3/s,发电尾水进入四斗朱水库。
雨山水库位于通山县楠林镇雨山村,大坝拦截厦铺河支流湄港河,坝址以上承雨面积20km2,多年平均降雨量1571.2mm,多年平均径流量0.207亿m3。
总库容1335万m3,兴利库容884万m3,死库容80万 m3。
大坝于1966年动工兴建,1976年扩建,2004年主体工程除险加固完工。
一级站装机200kw,引水流量为
2m3/s,发电尾水进入雨山干渠;二级站在一级站下游11.915km处,装机250kw,引水流量1.5m3/s,发电尾水进入干渠。
洞口罗水库、目鱼下水库、山口水库等小型水库取水建筑物损坏,年久失修。
官堰等拦河坝欠高、漏水、淤积等问题严重急待整修。
(2)水利工程状况
由于原建筑物质量差,部分渠段虽进行防渗处理,但大部分渠道段漏水严重,而且灌溉渠道未全部开通。
渠系闸、涵、桥等建筑物不配套,已建的部分大都年久失修,综合完好率在30%左右。
主要骨干工程有:石门干渠长21.6km,石门塘干渠长19km,雨山干渠长29.81km,合计干渠总长70.41km;共有支渠29条,总长55.59km;分水口70处。
石门片区:石门干渠全长21.6km,已采用三合土砌石衬砌15.5km,干渠首段断面偏小,渗漏严重,多处渠段破损垮塌。
石门塘片区:石门塘干渠设计全长26.5km,目前已开通19km,已采用浆砌石衬砌11.5km,部分渠道淤积垮塌严重。
雨山片区:雨山干渠设计全长33km,目前已开通29.81km,由于周围山体滑坡,石渣、泥土进入渠道造成多段渠道淤积严重。
由于当时受资金条件限制,用于干渠护砌大部分采用的是三合土砌石。
(3)灌区渠道配套工程
****灌区现有13座渡槽、总长1174.1m,其中石门干渠5座总长380.1m,石门塘干渠2座总长127m,雨山干渠6座总长667m;灌区现有7条隧洞、总长2220m,其中石门干渠1条、长1090m,石门塘干渠6条、长1130m;干渠分水口设施简陋,没有分水闸,仅埋有涵管,靠泥土封堵;台渠1处,长56m。
4.1.3 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灌区地处经济欠发达的鄂东南地区,受客观条件和经济因素制约,前期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基础设施薄弱,由于设计标准较低,建筑物配套不齐全、运用期间投入维修费用不多。
渠道工程及其配套建筑物老化、毁坏、失修严重,水资源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低,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灌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灌区现有的渠道工程在以前修建时国家补助投资少,大多数是靠群众投劳修建,工程质量较差,渠道未完全衬砌。
经过几十年的运用,由于资金困难,渠道基本上没有维修和养护,致使干渠边坡垮塌,冲淤严重,渠道断面变形,完整断面的渠道仅占20%左右,过水能力降低,加上建成时间长,工程自然老化等,导致灌区浪费水严重,灌溉面积萎缩,效益衰减,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7。
若不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灌溉面积还有下滑的趋势。
(2)渠道未完建。
石门塘干渠和雨山干渠未全线贯通,有些渠道只建成平台,有些支渠根本未动工。
(3)渠系建筑物不配套。
渠系建筑物缺乏,未按标准设置、用水无控制,沿程冲沟水入渠,影响渠道的正常运用。
(4)运行管理水平低,灌溉效益不能正常发挥。
由于灌区在工程运行、计划用水、水费征收等方面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加之灌区基础条件较差,缺乏必要的水量量测、自动化监测手段和设施,因此,运行维修不及时。
目前灌区只有支出,没有收入,运行维护费用得不到保证,清淤、除险、堵漏等维修只能靠水库管理处和灌区群众投劳解决,工程标准低,施工质量差,而且维修只能治标不治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程状况日益恶化的问题,无法实现工程良性运行,最终影响了灌区灌溉效益的正常发挥。
4.1.4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1)灌区的地位和作用
****灌区位于通山县西北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资源丰富,盛产粮、油和绿色蔬菜等农副产品,靠近通山县城,其地理位置优越,国民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潜力极大,是通山县现代农业的主要发展基地。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区内逐步兴建了一批中、小型水库,渠道及配套建筑物等灌溉工程,为灌区农业生产的
发展、群众的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灌区人民的生存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