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上市公司分布特征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旅游上市公司分布特征研究
作者:高莹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年第06期
以旅游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其空间分布特征、空间扩张趋势和时间分布特征,为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旅游产业的影响、预测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提高其所在区域的旅游产业竞争力乃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区域间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总体表现为东部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
旅游上市公司作为优秀旅游企业的典型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引领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
研究旅游上市公司的分布特征,对我国旅游企业的设立、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
二、从空间维度分析旅游上市公司的分布特征
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较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而言,具有绝对数量不足、地域分布不均、上市时间偏晚等特点。
截至2014年年底,按第一大主营业务收入为旅游业务收入的原则作为筛选A股旅游上市公司的条件,最终得到30个研究样本。
(一)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分析旅游上市公司的空间分布
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的注册地主要分布于北京市(7家)、广东省(4家)、陕西省(3家)、江苏省(2家)、湖南省(2家)、云南省(2家),辽宁省、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西藏自治区及海南省等各仅有1家。
可见,我国旅游上市公司大部分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省域,但也存在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
(二)按地区分析旅游上市公司的空间分布
按照我国最新四大分区,2014年我国旅游上市公司在东北地区仅有1家,中部地区有4家,西部地区有9家,东部地区有16家。
该分布状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吻合度不高,未体现出两者之间的高度正向关系,并侧面反映了旅游产业发展对于旅游资源的依赖性。
(三)旅游上市公司的空间扩张分析
1、省内发展或向邻近城市扩张型:国旅联合、金陵饭店、大东海A、桂林旅游、峨眉山
A、西安旅游、北京文化、曲江文旅和云南旅游等,此类上市公司多依托于垄断性的旅游资源,以靠近旅游资源地的扩张方式带动业绩增长。
2、国内跨省际拓展型:全聚德、中科云网、华天酒店、华侨城A、三特索道、宋城演艺、众信旅游、锦江股份等,根据业务能力、消费客源和收益预期,通过跨省际延展市场。
3、向国外发展或向香港扩张性:中青旅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纵深能力,存在来自香港和海外的业务;*ST新都地处深圳并紧邻香港地区,在其业务总量中除了97%的收入来源于深圳外,剩余均来自香港。
三、从时间维度分析旅游上市公司的分布特征
通过1993—2014年我国旅游上市公司绝对数量的变化趋势来看,其大体呈现出波动增加的态势,平均各年数量在27家左右。
2000年前上市的旅游企业占旅游上市公司总体的50%左右,2000-2010年上市的约占35%,2010年以后上市的占15%左右;但旅游上市公司的相对数量明显过低,20年间保持在我国上市公司总体的2%左右。
;2003年和2008年的宏观环境变动影响了旅游上市公司的生存状况,从侧面体现出旅游产业的敏感性与脆弱性,详见图1。
四、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旅游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西部次之,中部较少,该空间分布状态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出入。
东部以区位优势、管理优势和基础优势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而西部虽为我国欠发达地区,但拥有较大体量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构成了旅游吸引力的垄断性优势;中部旅游上市公司的数量虽落后于东西部,但汇集了我国大量的交通枢纽,可进入性较强,因此仍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沃土。
预期未来我国旅游上市公司仍将以上述三种形式扩张发展,并鼓励规模较大、资金实力较雄厚及管理机制较先进的旅游企业发展跨区域乃至跨国界的旅游业务,这不仅能满足公众日益升级的旅游需求,同时还能适应企业占领市场份额以及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要求,促进区域旅游产业以及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另外,旅游产业本体的脆弱性和敏感度致使旅游上市公司动态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强,因此旅游企业应制定应对危机的长效机制,并提升管理经验,以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