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大型公园概念性规划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铜陵市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Conceptual Planning of Da Tong Guan Shan Park
in Tongling City, Anhui Province
规划概要
Planning Framework
(评审稿)
2006.10
规划概要目录
导言 (1)
1项目背景 (1)
2规划范围 (1)
3规划期限 (1)
4项目特点 (1)
5项目框架 (2)
第1部分背景分析 (3)
1.1宏观层面——区域背景 (3)
1.1.1经济发展背景 (3)
1.1.2生态发展背景 (3)
1.1.3社会发展背景 (3)
1.2中观层面——山城关系 (3)
1.2.1生态关系 (3)
1.2.2旅游游憩关系 (3)
1.2.3城市建设关系 (4)
1.2.4景观形象关系 (4)
1.3微观层面——基地现状 (4)
1.3.1生态现状分析 (4)
1.3.2旅游游憩现状分析 (5)
1.3.3山城交接地带现状分析 (5)
1.3.4景观形象现状分析 (6)
1.4目标-问题-对策研究 (6)
1.4.1目标体系 (6)
1.4.2问题识别 (7)
1.4.3对策 (8)
1.5 第1部分图纸 (9)
第2部分战略规划 (10)
2.1规划依据 (10)
2.2指导思想 (10)
2.2.1以“生态.山水.铜都”为核心 (10)
2.2.2全面保护 (10)
2.2.3严格控制 (10)
2.2.4重点恢复 (10)
2.2.5综合利用 (10)
2.2.6有序建设 (10)
2.3战略目标 (11)
2.3.1总体目标 (11)
2.3.2生态目标 (11)
2.3.3旅游与游憩目标 (11)
2.3.4山城交接地带目标 (12)
2.3.5景观形象目标 (12)
2.4战略策划 (13)
2.4.1总体策划 (13)
2.4.2生态策划 (13)
2.4.3旅游游憩策划 (13)
2.4.4山城交接地带策划 (14)
2.4.5景观形象策划 (14)
2.5战略格局 (14)
2.5.1空间格局 (14)
2.5.2交通组织 (18)
2.5.4基础设施安排 (18)
2.6第2部分图纸 (19)
第3部分概念规划 (21)
3.1 生态概念规划 (21)
3.1.1概念规划框架 (21)
3.1.2 生态发展战略结构 (21)
3.1.3 生态保护区规划 (21)
3.1.4 生态恢复区规划 (22)
3.2 旅游与游憩概念规划 (22)
3.2.1概念规划框架 (22)
3.2.2旅游和游憩发展战略结构 (22)
3.2.4铜文化旅游规划 (23)
3.3 山城交接地带概念规划 (26)
3.3.1概念规划框架 (26)
3.3.2规划结构 (26)
3.3.4空间布局 (26)
3.3.5交通组织 (26)
3.3.6用地控制 (27)
3.4 景观形象概念规划 (27)
3.4.1概念规划框架 (27)
3.4.2规划结构 (27)
3.4.3生态的铜官山 (27)
3.4.4文化的铜官山 (28)
3.4.5新山水城市中的铜官山 (28)
3.5 第3部分图纸 (29)
第4部分实施操作 (30)
4.1两大重点景区规划 (30)
4.1.1铜文化旅游景区 (30)
4.1.2谷地生态景区 (30)
4.2七大核心项目规划 (31)
4.2.1矿坑遗址博物馆及采矿体验园 (31)
4.2.2铜文化艺术村 (31)
4.2.3罗家村大炼渣遗址地及陈列馆 (32)
4.2.4铜官山铜塔及观景台 (32)
4.2.5灵佑王庙/生态教育中心 (32)
4.2.6分水岭农家体验园 (32)
4.2.7白鹤禅寺 (32)
4.3分期发展规划 (33)
4.3.1近期发展规划 (33)
4.3.2远期发展规划 (33)
4.3.3远景发展规划 (33)
4.4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估 (33)
4.4.2效益评估 (34)
4.5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4)
4.5.1发展环境 (34)
4.5.2组织保障 (35)
4.5.3资金保障 (35)
4.5.4人才保障 (35)
4.5.5管理保障 (36)
4.6第4部分图纸 (36)
导言
1项目背景
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地区是我国历史上铜矿资源的重要生产地。

近三千年的长期开采,使得铜官山地区的矿产资源逐渐枯竭,再加上山体自然生态环境因缺乏保护而造成的破坏,使得铜官山地区在产业和生态上都面临着再转型的思考。

铜官山作为铜陵的发源地,其保护和开发是铜陵人长期以来的夙愿,市民呼声很高,为充分挖掘大铜官山地区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提升其在铜陵生态、旅游游憩和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发挥其在铜陵市域整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6年2月铜陵市城市规划局委托同济大学承担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以使铜官山地区的发展具有科学的战略性指导方向。

2规划范围
铜陵市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范围东以建设中的铜九铁路为界,南至铜汤高速公路,西界铜都大道,北至规划道路学士路,规划总面积59.02平方公里。

公园范围内的主要山体有:铜官山、乌木山、大小青山、笔架山、螺蛳山、宝山、棋盘山、西峰寨、伞形山、樟木山等。

3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06-2030年,规划期分成三个阶段:
近期:2006--2010年
远期:2011--2020年
远景:2021--2030年
4项目特点
大铜官山公园概念性规划不能按照普通的公园规划对待,更不同于单纯的旅游规划,它应当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综合性
本项目包含自然生态保护、旅游游憩开发、山城交接地带建设及景观形象塑造等多方面综合性课题,对每一个方面都需进行深入调查,在多部门参与下,通过多种信息汇集,多种意见沟通,形成综合性结论,与委托方共同关注公园的发展。

2)研究性
本项目旨在为大铜官山公园发展提供战略方向,因此可以采用创新方法为基地开发提出研究型的方案和规划指导。

3)探索性
本项目采用了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从实际操作入手,涉及28个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8个相关专业规划,综合出7个层级298项目标,并以其为根基,总结形成概念、
进而上升到战略,并以常规的调查分析、空间规划、目标确立与这一过程一一对应,是一种“逆过程”研究方法的探索。

4)战略性
本项目的规划内容不在于提供一套面面俱到的规划成果,而是为大铜官山公园的未来发展描绘出一套战略性蓝图,指导后续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5项目框架
图1-1 项目金字塔结构图
图1-2 项目框架图
第1部分背景分析
1.1宏观层面——区域背景
1.1.1经济发展背景
1)入围“长三角”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2)连线“马芜铜宜”构建沿江城市群
3)融入“两山一湖”错位发展区域联动
1.1.2生态发展背景
1)建设“生态安徽”构筑发展新平台
2)打造“生态山水铜都”实现城市转型
1.1.3社会发展背景
1)创建“和谐铜陵”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2中观层面——山城关系
从“依山”到“拥山”,从“吃山”到“育山”,山与城的关系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以下主要从生态、旅游游憩、城市建设和景观形象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1.2.1生态关系
生态山水铜都的核心内容。

作为一座城中之山,在城市山水格局中,大铜官山公园成为城市绿色生态网架的核心,是一座城市中的生态绿洲,对改善市区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增加生物多样性及调节城市小气候,承担着无可替代的生态保育作用。

1.2.2旅游游憩关系
旅游突破口,游憩新热点。

大铜官山公园区域铜文化积淀深厚,与主城区毗邻,既有利于打造与九华山的互补型旅游体验,吸引外地游客,带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又可以依托城市的服务基础设施,降低前期开发成本,易于启动,是整合铜陵铜文化旅游资源形成整体合力的极核点,也是启动铜陵旅游业进入全面发展的突破口。

作为一座60平方公里的大型城中之山,变化丰富的自然地形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游憩可能性;良好的视觉景观提供了观光的条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遗迹遗址则饱含教育意义。

大铜官山独特的地理区位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使之成为自然大背景下市民休闲游憩的首选去处,必将要承担起铜陵市民日常尤其是周末休闲健身场所的重任。

1.2.3城市建设关系
城市用地拓展的新空间。

铜官山紧靠城市,城市依山发展,城与山共生共息。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发展控制,致使铜官山及其周边地区用地较混乱,山体遭破坏情况严重。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大铜官山公园的建设,势必导致山城交接地带的土地增值。

借助这一契机改造旧区,引入适量商业和高端房产,将能有效带动整个大铜官山的建设发展,形成铜陵市的新生活带。

1.2.4景观形象关系
城市形象塑造的最大载体。

大铜官山作为铜陵市的城市背景是城市天际线的重要组成元素,虽然目前城市与山体间的视觉景观未能得到妥善的整治以及规划,然而大铜官山仍然是构成铜陵市城市形象的重要元素。

若能通过妥善的整治以及规划,便可有效的提升城市形象。

1.3微观层面——基地现状
1.3.1生态现状分析
1)生态资源现状
(1)动植物资源
(2)水文资源
2)生态敏感度评价
棋盘山山体和铜官山东南山体生态敏感度最高,不适宜进行任何建设与开发。

其他山体生态敏感度较高,应尽量对其进行保护。

南部两座山体形成的天然生态谷地和部分山城交接地带生态敏感度不高,可在不破坏农田和村落原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开发。

大部分的山城交接地带生态敏感度低,可在这些区域进行集中的开发建设。

3)生态问题分析
(1)山体破坏、环境污染严重
(2)绿量不足品质较差
(3)地质灾害遍布
(4)血吸虫疫区面积广大
(5)垃圾填埋场对环境影响严重
4)生态综合评价
大铜官山公园总体生态环境现状并不理想。

动植物资源较贫乏,大部分山体植被状况不良,品质欠佳,整体植被覆盖率偏低,山体破坏现象严重,自然水系不发达且部分受尾砂严重污染,并且基地内还存在血吸虫、山体滑坡塌陷等自然地质灾害,生态环境亟需治理。

另一方面,基地内也拥有一些自然景观现状良好的区域,这些区域有很大的自然生态景观吸引力,可以在合理保护的前提下加以利用和挖掘。

同时,对基地内大量的生态破坏
的恢复工程也可以成为一大亮点,是进行生态教育的绝佳素材,展示生态科技的生动课堂。

1.3.2旅游游憩现状分析
1)旅游游憩资源现状
(1)自然资源:地景、水景、生景
(2)人文资源
①有形资源:历史遗迹、工业旅游资源、土特产品
②无形资源:青铜文化、神话传说、诗词歌赋
2)旅游游憩客源市场现状
近年来铜陵市旅游业发展较快,但由于铜陵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位,知名度不高,且腹地较小,铜陵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省内偏低,受“两山一湖”旅游区及周边主要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客源不稳定。

3)旅游游憩问题分析
(1)区域旅游竞争优势不足
(2)旅游资源相对贫乏
(3)铜文化载体缺少历史积累
(4)现有矿业企业对旅游开发兴趣不高
(5)现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所需投入较大
(6)市民缺乏与自然接触的休闲娱乐场所
4)旅游游憩综合评价
大铜官山公园内自然和人文资源有一定基础,但整体资源水平较差。

价值较高的资源多属人文资源类,而其中绝大多数都具有工业文化的特征。

因此,从资源的角度来看,大铜官山适合开展以工业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此外,部分山体和水体在经过环境改善后也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中央谷地结合村庄适宜开发生态农业旅游。

1.3.3山城交接地带现状分析
1)山城交接地带土地利用现状
基地内现状以农田耕地、山地等非建设用地为主,主要城市建设用地沿铜都大道、沿新大道、学士路、北京东路分布。

在耕地,山地周围零星分布着乡村,工矿和村民点。

2)山城交接地带问题分析
(1)城市用地侵占山体现象严重
(2)建筑形式杂乱无章缺乏控制
(3)交通缺乏合理组织
3)山城交接地带综合评价
目前山城交接地带的土地开发无序,城市建设用地侵占山体现象较为严重,现状土地利用较混乱,建筑形式显得杂乱无章,缺乏整体的建筑景观和城市风貌控制,道路等级较
低,交通组织不畅。

良好的山岳生态资源没有得到重视,不能充分发挥山城交接地带的土地效益。

随着大铜官山公园周边交通环境的改善将有大量交接地带用地可供开发,作为稀缺型资源既有利于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又是整个城市建设的黄金地带,对重塑城市景观风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4景观形象现状分析
1)视觉景观现状
1)景观视线现状
2)城市景观标识现状
3)视觉景观分类
4)山体破坏分级
2)视觉评价
1)视觉质量评价
2)视觉敏感度评价
3)视觉污染评价
3)景观形象问题分析
1)大气环境质量不佳景观能见度较低
2)城市与山体的视觉联系不够紧密
3)局部山体破坏严重影响山岳景观
4)局部高压走廊对景观视线产生影响和干扰
4)景观形象综合评价
拥有市区范围最高峰的大铜官山山系可以说是铜陵城区最为重要的视觉景观资源,但这一宝贵的视觉景观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山上多处采石场和高压走廊等视觉污染源阻断了视觉中山体轮廓线的完整;山体植被覆盖率较低,在空间上不能辅助山体塑造优美轮廓线;铜官山的标志作用不够明显;城区中缺少视觉通廊,以山体为背景的开放空间也较少。

导致城区内能看到部分或完整山体的点较少,山城之间的视觉联系较弱。

景观现状存在不少问题,但可以通过规划和整治,发挥铜官山等山脉作为景观资源的优势,增加在城区看山视觉感受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最终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

1.4目标-问题-对策研究
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现状分析的同时,根据概念性规划目标索求的特点,采用目标-问题-对策的创新研究方法进行基于现实与操作的策划,以此作为规划的基础。

1.4.1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的确立”采用互动参与式的手段,对铜陵市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相关专业规划、市民公众三方面对本项目的目标进行收集汇总;同时,通过项目组对基地及周边
地区详细深入的现场踏勘所收集的现状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在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相关专业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目标。

再根据自下而上的原则,对所有目标进行评价和分类分级,构建形成七级目标体系。

根据大铜官山公园的特点,进行目标、问题、对策的分类归纳总结。

1)生态目标
以露天矿场恢复示范园、黄狮涝尾砂生态恢复、郎冲畈水体保护区、各类采石场治理整治、动植物园、惠溪河滨游憩带等项目实施目标为具体目标落实,从矿山资源保护与恢复、山体与水体生态保护与恢复、灾害安全处理、生境营造等功能目标出发,分别从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生态安全三个方面构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生态总目标。

2)旅游游憩目标
以矿坑遗址博物馆、废弃水泥厂房游乐园、海螺水泥工业游乐园、日军碉堡遗址地等项目实施目标为具体目标落实,从农业资源整合、露天矿场保护与展示、旅游服务设施、休闲类游憩、健身类游憩、铜文化展示等功能目标出发,分别从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旅游服务、休闲娱乐、文化科教五个方面构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矿山公园”、“市民公园”的旅游与游憩总目标。

3)山城交接地带目标
以工矿企业搬迁、五松度假村、铜文化艺术村等项目实施目标为具体目标落实,从用地整治、交通梳理、房产开发、设施建设、地段风貌控制等功能目标出发,分别从整治梳理、开发建设、风貌控制三个方面构建“山岳生态城区”的山城交接地带总目标。

4)景观形象目标
以铜官山体景观保护恢复区、义安路、长江路视廊控制区、铜官山铜塔观景台、“中国古铜都”标志字等项目实施目标为具体目标落实,从山体景观保护和恢复、景观视廊控制、景观视线组织、景观标识系统、建筑风貌控制等功能目标出发,分别从景观保护、景观控制和景观整治三个方面构建“城市形象第一标志”的景观总目标。

1.4.2问题识别
“问题识别”是在“目标体系确立”的工作完成后,结合对现状问题的分类分析和对实现目标的各级问题进行识别研究,在此基础上,规划总结出对于实现目标体系所涉及到的关键问题,为后续的对策研究提供指导方向。

1)生态目标面临的问题
①生态恢复类问题山体资源破坏严重缺少网络化立体的森林生态系统
②生态保护类问题矿业林业水资源保护问题
③生态安全类问题自然灾害的安全化处理人为破坏的安全化处理
2)旅游游憩目标面临的问题
①观光农业空间整合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②矿业旅游的精品化特色化发展问题
③生态旅游的保护开发发展并重问题
④铜文化展示和科研教育的问题
⑤市民休闲游憩活动设计的问题
3)山城交接地带目标面临的问题
①交接地带开发建设与山体保护的问题
②城市边缘区发展控制和整治问题
③交接地带风貌控制问题
4)景观目标面临的问题
①山城景观视廊、景观视线统一组织和控制的问题
②加强景观形象统一规划的问题
③公园标识系统建立的问题
1.4.3对策
对策研究首先是在对目标体系和问题识别的系统化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七级目标所对应的七级问题对解决对策进行罗列,而后对这些对策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归纳,从生态、旅游游憩、山城交接地带、景观形象四个方面总结分类对策,以此作为后期概念规划的指导依据。

1)生态目标对策
①针对公园中自然及农业生态资源进行空间与管理层面的保护对策拟定。

②对山体资源破坏严重区域进行生态恢复,以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

③通过可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并达成生态教育的目的。

2)旅游游憩目标对策
①改变即有农业结构,重新整合农业空间与经营方式,达成产业转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②对矿业旅游资源进行开发,通过规划达成矿业旅游精品化与特色化目标。

③突显大铜官山铜文化地位,规划铜文化展示馆所与场地,发展铜文化主体的科普及爱国主义教育。

④切实了解市民休闲游憩活动需求,打造大铜官山公园为面向市民的游憩区域。

3)山城交接地带目标对策
①合理开发山城交接地带,确保山城交接地带景观风貌质量的维持。

②对现有山城交接地带环境质量较差区域进行整治。

③有效开发建设山城交接地带,发挥山城交接地带最大土地效益。

4)景观目标对策
①视觉景观视廊以及视觉保护区的划设,以及视觉景观控制规范的拟定。

②大铜官山景观形象风貌的概念性规划拟定。

③大铜官山公园标识系统的建立。

1.5 第1部分图纸
Ⅰ—01 区位分析图
Ⅰ—02 山城关系历史演变图
Ⅰ—03 山城空间发展关系分析图
Ⅰ—04 土地利用现状图
第2部分战略规划
2.1规划依据
战略规划规划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15项国家相关法律与规范、铜陵市现有10项相关规划以及背景分析部分目标-问题-对策研究结论的内容。

2.2指导思想
战略规划以“生态·山水·铜都”为核心,遵循全面保护、严格控制、重点恢复、综合利用、有序建设的规划指导思想,并贯彻到生态、旅游游憩、山城交接地带和景观形象各个方面,明确其内容,便于指导后续的实施操作。

2.2.1以“生态·山水·铜都”为核心
大铜官山公园的规划应由“生态”出发,彻底落实公园生态环境建设的完善,妥善利用和强化“山水”资源,以此为基础挖掘大铜官山地区的铜文化,充实地区性的文化内涵,成为“铜都”文化的核心载体。

因此大铜官山公园应
2.2.2全面保护
全面保护大铜官山公园的现有资源,包括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景观特别是工业文化遗产资源、山体视觉景观资源等。

2.2.3严格控制
严格控制公园内矿产开采、土地利用等活动,明确区域内许可的土地使用与开发强度;对于被禁止的使用与开发方式,加强执法;加强公园旅游游憩活动对环境容量影响的监控。

2.2.4重点恢复
重点恢复基地中自然生态不良区域、山体植被破坏区域,治理水体污染区域,分期治理,完善基地自然生态和视觉景观环境。

2.2.5综合利用
综合利用大铜山历史文化、自然、人文等资源,对大铜山公园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保护前提下,发挥资源的综合效益。

2.2.6有序建设
统筹安排建设项目,突出重点,集中开发,分期完善,有序建设大铜山公园内的基础及服务性设施和各类开发建设项目。

2.3战略目标
2.3.1总体目标
以“生态·山水·铜都”为核心,通过全面保护、严格控制、重点恢复、综合利用和有序建设,使大铜官山公园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第一铜文化旅游目的地、皖南三大休闲度假基地之一、城市市民公园和山岳生态城区,全面打造成为铜陵市山岳生态景观名片。

2.3.2生态目标
1)生态保护目标
保护山体、水体、农业生态资源,生态保护区面积达到28平方公里以上(约占基地面积49%),于2010年完成区划,进行管理。

2)生态恢复目标
恢复山体植被不良区、采石及露天矿场、尾砂坝和垃圾场,生态恢复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上(占基地面积16%),于2020年完成生态恢复区的恢复工作。

3)生态旅游目标
开发具有生态旅游开发潜力的区域,生态旅游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占基地面积13%),于2025年完成生态旅游区的开发。

4)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目标
近期申报棋盘山森林公园为省级森林公园,远期落实大铜官山公园内约40平方公里区域(除城市建设区)实现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森林覆盖率大于70%,植被覆盖率大于95%的优等标准,2030年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

2.3.3旅游与游憩目标
1)打造中国第一铜文化旅游目的地
把大铜官山公园内面积约38平方公里的旅游景区和公园,打造成中国第一铜文化旅游目的地。

确保2015年游人规模达到20万人次/年,申报国家3A级旅游区;2020年游人规模达到50万人次/年,申报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矿山公园;力争2030年游人规模达到60万人次/年,达到国家5A级旅游区标准。

2)创建皖南三大休闲度假基地之一
创建与池州地区、黄山地区并列的皖南三大休闲度假基地之一。

2020年接待量达到50万人次/年,2030年接待量达到60万人次/年。

3)建立城市市民公园
将大铜官山公园,包括笔架山公园、螺蛳山公园、乌木山公园和棋盘山森林公园的33.48平方公里区域,建立成铜陵市环境最自然、休闲活动最丰富、绿化面积最大的市
民公园。

2.3.4山城交接地带目标
1)打造休闲度假型山岳生态城区
将18.07平方公里的山城交接地带建设成为铜陵市生态环境良好、山岳景观独特、土地利用高效的休闲度假型山岳生态城区。

2)保护发挥山岳生态向城区扩展的延续性
建设由乌木山、螺蛳山、笔架山、窑墩等边缘山体形成的城市公园链,延伸山岳生态廊道。

规划期内公园绿地面积在现有85.01公顷的基础上增加360公顷左右。

3)创造一种新型的山岳城市景观
展示优美的山岳景观,创造和谐均质的视觉景观环境,建设成为供城市观赏的景观花园。

4)保证该地区土地利用的高效益
利用良好的山岳生态环境,提供约3.1平方公里左右的开发建设土地,结合旅游与游憩进行房产开发,带动土地较大幅度增值,提高城市用地效益。

2.3.5景观形象目标
1)提升打造铜陵城市景观形象名片
提升大铜官山景观形象,使之上升到城市风貌意象主题的高度,成为铜陵城市形象第一标志和“生态山水铜都”城市风貌建设的地标性区域;将大铜官山打造为铜陵城市景观形象名片。

2)生态的铜官山
规划期内基本建立大铜官山视觉保护区(31.10平方公里)内健康的生态系统,恢复视觉整治区(16.39平方公里)的自然生态,使大铜官山力争成为“生态铜陵”、“绿色铜都”的标志性地区域。

3)文化的铜官山
规划期内将铜官山打造为铜文化、工业文化的意象载体,“铜都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通过大铜官山地区的旅游开发,带动铜陵旅游的发展,将铜陵塑造成为安徽省乃至全中国铜文化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4)新山水城市中的铜官山
规划期内将大铜官山建设成为铜陵市的形象山,结合天井湖和长江,使铜陵市基本形成“山、湖、江、城”的“山水城市”景观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