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版 济南市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三模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①______,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关关雎鸠,______。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③______,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④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⑤______,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⑥无丝竹之乱耳,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⑦杜甫《登楼》中表现对祖国山河热爱和对民族历史追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荣膺.(yīng)遐.(xiá)想造诣.(yì)厚德载.物(zǎi)
B. 粗犷.(guǎng)嗔.视(chēn)褶.皱(zhě)相濡.以沫(rú)
C. 风靡.(mǐ)静谧.(mì)炽.热(zhì)捉.摸不定(zhuó)
D. 遒劲.(jìn)挫.折(cuō)供给.(gěi)锲.而不舍(qiè)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斑斓入场券一枕黄梁刻尽职守
B. 慰籍化妆品天道筹勤左右逢源
C. 伎俩三部曲世外桃源随声附和
D. 缅怀斑马线大厅广众险象迭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李攀同学各门功课都好,每次考试都在全年级名列前茅,老师们对她顶礼膜拜
....,直夸她将来前途无量。
B. 济南作为一座旅游文化名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各得其所
....,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C. 起伏的群山鳞次栉比
....,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D. 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
....,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有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通过举办“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使人们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了。
B. 是否拥有积极进取的热情,是一个人年轻的标志之一。
C.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扩大少年儿童的基本文化素质和书写水平,市
教育局组织了省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
D. 法国皮诺先生近日表示,他将向中国政府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
的青铜鼠首和兔首。
6.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国演义》中刘备兴兵讨伐东吴发动夷陵之战,主要是为张飞报仇。
B. 《简•爱》中的罗切斯特,表面冷酷,但骨子里是个多情而又善良的人。
C. 《老人与海》着重表现了圣地亚哥无畏的勇气和硬汉的奋斗精神。
D. 《草房子》中杜小康原是油麻地首富之家的孩子,在家境败落、被迫辍学后,
随父亲远走芦荡养鸭。
放鸭失败后,他把五只很大的、颜色青青的双黄鸭蛋送给了桑桑。
三、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7.近年来,济南市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很多历史悠久的古迹被重新发掘出来。
“蓬莱
院”是隐藏在济南的老街巷“霞侣市”的一座传统道观,取“闹中求静”之意,面积虽小,却有悠久的历史。
(1)在蓬莱院门口,有这样一幅对联:“德配天地,道贯______”。
请你把它补充完整。
(2)济南是历史文化名城,历下亭、兴国禅寺、铁公祠、万竹园……很多历史古迹遍布全城,请仿照下面的句子,写一句话。
蓬莱院是隐藏在闹市中的隐士,简单却不失风骨。
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7.0分)
8.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孚:为人所信服
C.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加:增加
D.公将鼓.之鼓:击鼓进军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肉食者谋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也
C.既克,公问其.故其.如土石何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D登轼而.望之
染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_
A.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故事,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B.本文详写了曹刿战前、战后的“论战”,而对交战的过程略写,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中心,表现曹刿的远见卓识,深谋远虑。
C.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近臣的拥护、神灵的保佑和百姓的支持。
D.战中,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简短的语言描写,就表现出了曹刿在瞬息万变战场上的沉着冷静,以及对战争敏锐的洞察力。
9.课外文言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
之应天府,依戚同文①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
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仲淹好施予,置义庄里中②,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及其卒也,羌酋③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注释】①戚同文,宋初著名学者、教育家。
②置义庄里中,在乡族中设置义庄。
③酋,qiú,
长官、首领。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划一处)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范仲淹是位怎样的人?
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0.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列各题。
诣红楼院寻广宣①不遇留题
李益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②。
隔窗爱竹无人问,遣向邻房觅户钩③.注:①广宣:一位善诗的僧人,与作者常有往来,诗酒唱和,过从甚密。
②红楼:长安城东北角的安国寺内朱红色的大楼,巍然屹立,富丽堂皇。
③户钩:开门的工具。
(1)诗歌通过描绘______、______、______、红楼等景物,表达了诗人的______情感。
(2)诗歌第二句中“倚”字用得最妙,试简要赏析。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2.0分)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
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
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
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
最
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
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
《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
”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
大胆追求。
据史料记载
.....,唐代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
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
”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竞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
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
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
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纯朴淡雅为美。
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
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
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
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都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向东渗透,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服装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
为巩固自身
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饰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成了区分社会等级的标志。
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
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皇太子用杏黄色,而普通皇子的官服颜色则为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用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
服装从最早的遮羞蔽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
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本文有删改)(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服装各有怎样的特点。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3)阅读第④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据史料记载
.....,唐代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鲜花课①那天出差,在高铁站候车,闲着无事便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解闷。
忽然,视线里出现了一个中年男人,他站在安检区外,正被人热热闹闹地包围着送行。
这人棕黑面庞,西装革履,不笑的时候很有几分严肃。
可是此时他不得不笑:一群人围着他,此起彼伏地寒暄着。
终于到他安检了,戏剧性的一幕却来了--一个小美女慌慌张张地赶来,往他怀里塞了一大捧鲜花。
②那是一束淡黄色的玫瑰,足有四五十枝,每枝都用淡绿色的纱纸独立包装着,
极为悦目。
花中还插着两枝大大的粉色百合,都是三头的。
③男人忙不迭地向送行的人们挥手再见,进入了安检区。
他一手抱着玫瑰,一手
拉着箱子,还单背着一只包。
看着他在安检的传送带上手忙脚乱地挪动箱包和鲜花,我不由得笑起来。
④鲜花,我也收到过这样的礼物。
说实话,这样的礼物是一种漂亮的麻烦。
第一
次被送鲜花时,我也是两手满满的行李,却还是倍加珍惜地把花抱回了郑州。
上车下车几番折腾,到家后的鲜花已经枝叶凋折。
曾经美丽芬芳的花朵转瞬就衰败如此,我唏嘘不已,只好将其扔进了垃圾桶。
⑤于是得出结论:鲜花这种东西,收到的时候是喜悦的,拍照的时候是娇美的,
放在房间里是芬芳的,但在旅程中,却是十分狼狈的。
从此再在告别时收到鲜花,我便直接将花送进机场或车站的垃圾桶,不给自己找麻烦。
⑥也于是,当这个男人带着淡淡的百合芬芳从我身边走过时,我便带着几分看笑
话的意思,看他怎么处置怀里的鲜花。
⑦只见他走到候车席的一端,似乎是踌躇了片刻,然后,他解开了花束的包装纸。
再然后,他开始将花分送给候车的人们,每人一枝,人人有份。
⑧发花呢?有人惊叹。
哦,这种福利真不错。
⑨要钱吗?也有人这么问。
⑩送的。
他强调。
⑪有老人谦让,说给年轻人吧。
也有人谢绝他,说手上行李太多。
他也不勉强。
事实上,
这事情虽然很温馨,但他看起来仍然有点严肃,还带着些腼腆。
不得不承认,这种腼腆在他脸上,很可爱,真可爱。
⑫人群微微有了波澜
..,候车席里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他,注意到了他。
便有人凑了过来,
其中有一对小情侣点名求那两枝百合,他自然是慷慨相赠。
小情侣顿时笑靥如花,还要求和他合了影。
合影时,男人的笑虽然是淡淡的,却极动人。
⑬快到我这里了。
看着他越走越近,我心里居然有些紧张起来,如同小孩子在等待将要分得的糖果。
⑭终于,盼到了他送的花朵。
谢谢。
我欣喜地接过来。
⑮多奇怪。
我曾那么多次将成束的鲜花放进垃圾箱,现在,却如此珍爱他分赠的这一枝。
⑯环顾四周,整个候车室,花香弥漫,每个拿到花的人,脸上都洋溢着欢乐。
⑰--对于人生种种,哪怕再动人,我也总觉得黯淡和虚无。
比如鲜花,在我的意识深处,便是虚无之物,开得再悦目,也会很快萎谢,然后被扔掉,结局颓然。
如同太多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甚至如同人生。
⑱而眼前这个男人,他明了这些吗?他一定是明了的,可是,他还是把手中的花朵,一枝一枝地送了出去,分享给陌生人。
不论结果如何,他始终有分享的勇气和赠送的热情。
而这些鲜花,也因了他的智慧,在成为垃圾之前,幸福地绽放到了最后一刻。
⑲所谓勇敢,不就是如此吗?即使美好易逝,也要努力绽放。
所谓智慧,不就是如此吗?正因为美好易逝,更要善加珍惜。
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有价值的呀!
⑳他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
(摘自《大河报》2018.1,有删改)(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鲜花课”为题目有何作用。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⑫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人群微微有了波澜
..,候车席里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他,注意到了他。
②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⑬段画线句。
看着他越走越近,我心里居然有些紧张起来,如同小孩子在等待将要分得的糖果。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⑲段语句的理解。
这样的人生,才是精彩有价值的呀!
(4)文章在构思和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13.按要求作文
请以“珍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X X”代替,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 600 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 20 行)。
答案和解析
1.【答案】绿树村边合;在河之洲;仍怜故乡水;欲上青天览明月;只恐双溪舴艋舟;无案牍之劳形;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解析】
答案:
①绿树村边合(重点字:合)
②在河之洲(重点字:洲)
③仍怜故乡水(重点字:怜)
④欲上青天览明月(重点字:览)
⑤只恐双溪舴艋舟(重点字:舴艋)
⑥无案牍之劳形(重点字:牍)
⑦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重点字:垒)
此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首先要背熟课文,理解句意,认真书写;对于理解性的题目,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理解题干材料及用意,理解以后认真填写。
回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书写,避免出现错别字,在日常学习中应注意
理解辨析识记,要记忆准确,默写正确。
同时还要格外注意难写、易混易错的字,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2.【答案】B
【解析】
A.“厚德载物(zǎi)”读作“zài”;
B.正确;
C.“炽热(zhì)”读作“chì”;“捉摸不定(zhuó)”读作“zhuō”;
D.“遒劲(jìn)”读作“jìng”;“挫折(cuō)”读作“cuò”;“供给(gěi)”读作“jǐ”;
故选:B。
本题考查考生对课本内出现的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多音字的识辨能力,难度不大。
本题考查字的读音,汉字当中有很多字读音相同,要结合平时的课文学习来
归类整理。
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声字、形
近字能准确辨析。
3.【答案】C
【解析】
A.“一枕黄梁”的“梁”应为“粱”,“刻尽职守”的“刻”应为“恪”;
B.“慰籍”的“籍”应为“藉”,“天道筹勤”的“筹”应为“酬”;
C.没有错别字;
D.“大厅广众”的“厅”应为“庭”。
故选:C。
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
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4.【答案】D
【解析】
A.顶礼膜拜,比喻对人特别恭敬或极端崇拜(现多含贬义),此处表现老师对她的夸奖,不合语境;
B.各得其所,指每个人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在句中用错对象;
C.鳞次栉比,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句子用来形容起伏的群山,使用不当;
D.见贤思齐,意思是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使用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成语常见的错
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
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
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
总之,做好该题,理解词义是最关键的。
5.【答案】D
【解析】
A.缺主语,可去掉“通过”或“使”;
B.不合逻辑,两面对应了一面。
可把“是否”去掉;
C.搭配不当。
“扩大”与“文化素质和书写水平”搭配不当。
可把“扩大”改为“提高”;
D.没有语病。
故选:D。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
病句的辨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整个
句子多读几遍,借助语感查找病因,2.用几种常见病因对句子进行逐一检查,找出具体病因。
3.提取句子主干、看与其相搭配的成分是否恰当。
4.寻找关
联词或同类型句子比较的方法查找病因。
解答此题,学生头脑中必须有常见病句类型的知识储备,并能准确判断出病
句,采用排除法,把病句排除,确定正确答案。
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能力。
结合积累作答,名著阅读主要是
考查考生对作品的作者、内容、主要人物、主旨的掌握情况,以及对主要精彩片段的赏析与理解。
平时要做好课外名著阅读的积累。
同时读题时要认真仔细。
【解答】
A.《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战役之一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
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
东吴孙权,气势强劲。
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
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而表述为“主要是为张飞”报仇,显然是有误的。
故A错误。
BCD正确。
故选A。
7.【答案】古今;蓬莱院是生长在街巷中的仙人;平凡却独具魅力。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充。
根据对联的特点,以及题干中对蓬莱院的介绍“面
积虽小,却有悠久的历史”,“天地”可对出“古今”。
(2)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
仿写题要注意题目要求,认清被仿写句子的句式特点和修辞特点,领会被仿写句子的感情。
观察被仿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蓬莱院的“闹中求静”的特点,据此可仿写为:是生长在街巷中的仙人,平凡
却独具魅力。
答案:
(1)古今
(2)示例:蓬莱院是生长在街巷中的仙人,平凡却独具魅力。
第一题考查对联的补充;第二题考查句子的仿写。
仿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仿句与被仿句不能雷同。
二者的内容要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要有创新。
2、修辞要恰当。
熟知各种修辞的特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3、用词不能重复。
除了明显的供用词语以外,仿句的用词尽可能不与被仿句
重复,避免语意雷同。
8.【答案】C;A;C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
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BD.正确;
C.句意为: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
加:虚报;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
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
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A.以:介词,凭借;/以:介词,凭借;
B.之:代词,指代“齐师伐我”这件事;/之:助词,在句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无意;
C.其:代指“既克”,即胜利;/其:加强反问语气;
D.而:表示承接;/而:表示转折;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BD.正确;
C.错误,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三问三答,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取信于民;
故选:C。
答案:
(1)C
(2)A
(3)C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
庄公接见。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
一定拿来分给别人。
”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
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
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
击鼓进军啦。
”齐军大败。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
追击了。
”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鲁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
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敌
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齐是)大国,难以
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
2.(民弗从)从:听。
(战则请从)跟随。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
按照(必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