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弘、胡应麟与“图书厄运”的历史探析

合集下载

书厄十六劫

书厄十六劫
书厄十六劫
简谈历史上毁书事件
引言
书籍是承载人类历史、思想与智慧的最重要的工具。
读书之人必爱书 “书厄”
明代胡应麟又续了五厄:
隋末江都大乱, 唐时安史之乱, 唐末黄巢入袭, 北宋靖康之乱,
南宋末元兵攻陷临安。
与前五厄并称为十厄。民国时后人再续五厄,合称十五厄。
书厄
隋代牛弘曾总结出书史上最大的五厄:
第九劫:靖康之耻
“秘阁图书,狼藉泥中……书史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甚。”
第十劫:蒙古灭宋
1276年,蒙古军攻陷临安,后建立元朝。战火中,南宋图书损毁 甚巨,此又是书史一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十一劫:闯王之乱
明末甲申之变
李闯进京
第十二劫 绛云之祸
钱牧斋、柳如是与绛云楼
第十三劫 乾隆禁毁
寓毁于修
《四库全书》
第十四劫 太平天国
一为秦皇之焚书, 二为王莽之燔宫, 三为董卓之祸乱, 四为刘石(刘渊、石勒)之陷洛,
五为萧绎之毁书。明代胡应麟又续了五厄:隋末江都大乱,唐时 安史之乱,唐末黄巢入袭,北宋靖康之乱,南宋末元兵攻陷临 安。与前五厄并称为十厄。民国时后人再续五厄,合称十五厄。
第一劫:焚书坑儒
“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 悉诣守尉,杂烧之。
天一阁、汲古阁
火烧圆明园
第十五劫:日寇侵华
上海东方图书馆
南京藏书
第十六劫:文革风雨
破四旧
文化大革命
结 语
一部书史,便是一部书厄史,一部祸乱史,一部充满辛酸的 中国史。天下乱则书厄生,倾巢之下,岂有完卵。
“图籍废兴,大概关系国家气运,岂小小哉!” ————胡应麟
“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14万卷”

我国古代书厄的原因研究及其特点

我国古代书厄的原因研究及其特点

我国古代书厄的原因研究及其特点作者:陈忠海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年第03期关键词:书厄;古代文献;文献研究;学术思想摘要:古代学者对书厄原因的探讨主要蕴含在书厄的分类之中。

近代学者将书厄分类进一步系统化,更加强调人为因素对书厄形成的影响。

当代学者则将战乱、政治、文化、经济、社会风尚、保管和自然等各种因素纳入分析书厄原因形成的视野,研究角度日益多元化,认识逐步趋向一致。

归纳古代书厄形成原因研究的历史演变,分析该主题研究的特点,既是对古今学术研究思想的系统总结,也是对古代文化传播机制进行的一种有益探索。

中图分类号:G2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3-0002-05书厄是指中国历史上持续发生的造成大量书籍亡佚残缺的劫难现象。

我国历史上屡次出现大规模的书厄事件,大批珍贵的文献典籍在书厄中消逝。

随着书厄现象的屡屡发生,古代学者开始了对书厄的系统总结和成因的分析。

近代学者在对书厄分类研究上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将分析书厄原因的视野加以拓展。

当代学者则从更新、更社会化的角度发掘古代书厄产生的原因,并取得了新的进步和发展。

笔者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和分析,以呈现古代书厄原因研究的发展、成就及其特点。

1相关文献统计与分析笔者以“全文”、“题名”和“关键词”为检索项,以“古代文献”、“典籍”、“损毁”、“散佚”和“原因”等近义词组为检索词,对发表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的文章进行了搭配检索。

检索到论文引述的古代著述4部;近代[LL]著述5篇;当代研究文章45篇,剔除其中内容无关的文章11篇,共有34篇相关文章。

按发表年代和年度划分,分布情况如由上表可知,对古书厄原因的研究开始于宋、明时期,研究时间的跨度比较大;到了近代,对古代书厄原因的研究成果仍然有限,可以收集到的只有5篇相关著述;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学术界对古代书厄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自2000年以后,研究热度明显提高,研究成果逐步丰富,发文数量明显提高。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第一讲绪论: 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含义经过几次演变?各有什么内容?2.古典文献学内涵是什么?“文献”一词的古典含义包括了两方面:一方面指书面材料, 即文章或典籍;另一方面指贤人, 即那些博学多才的学者或熟悉掌故的人, 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活字典”。

3.现代文献的含义是什么?凡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 包含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图书和资料都是文献。

4.试述文献学的概念、研究目的。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研究的目的: 全面认识文献, 学会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 用较少的时间, 找到尽可能全的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 同时还要有能力对这些资料的不同版本进行鉴别, 确定较早的、较全的、较可靠的版本。

而且有能力对原始文献作整理加工, 自己使用以外, 还可以供更多的人使用。

5. 试述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6. 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①从事古籍整理或研究必须选择恰当的底本。

②必须认知古文献知识, 方有助于学习、交流、研究。

③校勘求其源, 标点求其准。

④可使从事古代文史哲的研究者获得最佳读书和研究的门径。

简言之, 学习古典文献的价值在于:①从读书上来讲, 可以明版本、精校勘、知源流;②从写作上来讲, 可以帮助查阅资料, 援引典故。

第二讲文献的载体(关于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1.填空:自从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符号或文字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 便有了承载这些符号或文字的物质载体。

我国文献载体的使用大体有甲骨、陶、金石、玉、简牍、缣帛、纸以及现代的音视载体等。

近代对甲骨文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甲骨四堂”, 分别是: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

纸书的形制最早是卷轴制, 其次是折叠装, 又称经折装, 还有一种是旋风装。

2.解释: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

把木版称作“牍”。

其中一尺见方的牍称为“方”。

帛书, 是指把文字记载在帛上的书。

线装书, 是将印好的书叶正折, 版心向外, 采用两张与书叶大小相同的纸作书皮(封面), 分置书册上下, 即上面一张, 下面一张, 然后打眼订线即成。

中国古代影响图书发展的因素

中国古代影响图书发展的因素

中国古代影响图书发展的因素文/昭通市中医医院 方俐娟目前,我国大多数机构正在进行各种改革,对原有的人事管理模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提高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用人单位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这文学典籍是智慧的结晶,是古人对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的思考,是珍贵的不可复制的文学财产,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本文主要从影响图书发展的因素进行初步探析,以总结图书典藏的重要经验,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为现代图书馆的管理获取有效价值。

一、政治因素(一)残酷纷乱的战争环境。

社会发展,朝代更替,强者取代弱者,自古以来都是以战争的方式进行。

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大量书籍散佚多与战争有关,隋文帝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作《请开献书之路表》,提出“五厄”之说,总结以前各朝代图书损毁之因,一为秦始皇焚书,二为西汉末赤眉入关,三为董卓移都,四为刘石乱华,五为南朝梁末魏师入郢,梁元帝下令焚书14万卷;明胡应麟又补充“五厄”:“隋末混乱”“唐安史之乱”“唐末战乱”“北宋靖康之灾”“南宋绍兴之祸”,总结为“十厄”。

从图书经历的“十厄”可看出,战争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二)和平开放繁荣的政治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动时期,社会上出现大量的知识分子,根据不同阶级的利益需求,建章立说,出现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学繁荣现象,产生了一批文学著作。

文学发展至唐,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唐朝国力空前强盛,经济富裕,少战争,唐太宗实行“开明专制”,鼓励文艺的多样化创作,唐朝唐风开放,政治开明,对外文化的开放和交流前所未有,和平开放且繁荣的政治环境孕育了灿烂辉煌的诗歌时代,留下甚多的佳作。

二、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一)强权政治,思想专制,阻碍图书发展。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著述颇丰,秦始皇一统六国后,设置郡县,标准化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

”在秦统一六国后的第9年,为达到思想统治,反对儒生干政的目的,体现强权政治,设“挟书令”,听从宰相李斯建议,焚书坑儒。

中国古代文献散佚原因

中国古代文献散佚原因

中国古代文献散佚原因摘要: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官府藏书和私人收藏都十分可观。

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见到的古籍,仍然有七、八万种之多。

但是从历史记载的情形来看,亡佚的书籍的数目却也非常巨大。

本文就有些书籍的散失和亡佚的原因进行简略的分析。

关键词:古代文献散佚损毁中国古典文献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散失与损毁的情况也非常严重。

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籍考序》中提到:“汉、隋、唐、宋之史俱有艺文志,然《汉志》所载之书,以《隋志》考之,十已亡其六七,以《宋志》考之,隋唐亦复如是。

”[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优秀的文化典籍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磨难,现在留下的只是一小部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是复杂。

一.战争原因我大部分的朝代更迭都是以战争的方式进行的,每一次战乱造成的典籍毁坏与流失都是毁灭性的。

关于我国文献散佚的情况,《隋书·牛弘传》中总结为“五厄” [2],一是始皇焚书;二是东汉王莽之乱;三是孝献移都;四是西晋“八王之乱”;五是南北朝“侯景之乱”。

至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又增至“十厄”,“大业一也,天室二也,广明三也,靖康四也,绍定五也,通前为十厄矣。

”[3] “十厄”就有“九厄”是由于战乱原因,这是我国古籍的损失,也是历史上一再重演的悲剧。

而其中《永乐大典》的遭遇则令人扼腕叹息。

《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的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一般估计,《永乐大典》的正本应毁与明亡之际。

嘉靖四十一年,曾由徐阶等人负责,抄了一部付本,称为“嘉靖付本”。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火漫延到存放《永乐大典》的翰林院敬一亭。

战后《永乐大典》散落在废墟瓦砾之中,有的残骸为列强掠去,最后只余64册交由京师图书馆收藏。

一部旷世的文化典籍,就遭到了如此的厄运。

二.政治原因古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经常在改朝换代之际对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进行打压查禁,好多书目就是在此时遭到厄运。

比如清朝统治者,为了泯灭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就曾多次下今销毁典籍。

辑佚学

辑佚学
辑佚学
• 辑佚: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已经散 佚的书籍重新加以搜辑、整理, 以求全部或部分地恢复原书的面 貌。通过辑佚得到的文献,称为 辑本或辑佚本。
辑佚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分支 学科,是中国古代史学研究的辅助 学科,与校勘学、注释(传注、训 诂)学、目录学、统知识、方法 和理论。
3.子史群书和总集,先秦子书 《孟子》、《荀子》,汉代子书 《春秋繁露》。 4.方志,金石文献汇编和现代考 古发掘文献,也是古文献辑佚的 重要来源(清王昶《金石萃 编》)。
5.梁启超总结辑佚标准: a.佚文出自何书,必须注明数书 同引,则举其最先者。 b.既辑一书,则必求备。 c.既须求备,又须求真。 d.原书篇第有可整理者,极力整 理,求还其书本来面目。
梁启超的辑佚总结(p119) 辑佚的基本方法:首先在于了解和掌握 辑佚资料的来源。 1.类书:唐宋时期的类书保存有丰富的 前代佚书资料,是辑佚书的重要来源。 2.古注:除经注外,南朝宋裴松《三国 志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南朝 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等,引书丰富, 都是在辑佚工作中备受重视的古注(胡 三省《资治通鉴音注》)。
文献亡佚的基本原因: 1.战争和政治剧变使书籍文献横遭厄运, 隋牛弘提出书有“五厄”,明胡应麟提出 有“十厄” 2.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对图书文献实施暴 力焚毁,突出表现为秦代焚书、隋代禁焚 谶纬之书和清代的禁毁图书 3.水、火、蛀虫等自然灾害对书籍的破坏 和损毁。
辑佚的源流: 始于宋代(南宋王应麟); 明后期祁承(左火右業); 因《四库全书》而展开大规 模搜集佚书,开展辑佚

中国历代文献聚散合佚的规律

中国历代文献聚散合佚的规律

中国历代文献聚散合佚的规律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历代古籍的生聚总是与流散相始终。

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就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说的“文献”包括历史记载和当时贤者,因为这两方面的“不足”,他无法用杞和宋来证明他对夏礼、殷礼的认识和解释,于是发出了“文献不足征”的感叹。

书有散佚,自古如此,其原因难以缕述,现分析如下:一、有形的摧毁1.古籍的政治浩劫。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古籍的聚散与政治动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古籍就生就存;相反,政治动荡,文化萧条,古籍就亡就散。

统治阶级的暴力禁毁,是古籍文献损毁的一个重要原因。

并不是一概地反对禁书,如,清代出现的部分小说戏曲作品,涉及内容淫秽、色情,通过查禁手段,遏止它们的流传,消除它们的影响,这是必要的。

但政府历代禁书的法令和实际操作,查禁作品的扩大化,手段和方式的残暴,以及因此而株连良民、坑害无辜的扰民事件,对社会发展是一种危害。

谶纬之书是对“经书”而言,它是起源于西汉的一种附会儒家经义混合神学的宗教迷信,对自然界某些偶然现象进行神秘化的解释,视其为天下改朝换代的决定原因。

在两汉之际,谶纬之书在学术界有同经史相等的影响,王莽好“符命”,光武则以谶纬兴起,遂盛行于东汉。

但谶纬之学说究其根本是子虚乌有之论,东汉时张衡即主张禁纬。

至南北朝时期,政权动荡,统治者以图谶之说扰乱人心为名,于是“至宋大明中始禁图谶”。

谶纬之书其内容充满神学迷信色彩,但其中也记录了一些神话、天文、历法和科学技术成就,对后人的学术研究不无参考价值,但历经禁焚,其损失之惨不亚于秦之焚书。

秦始皇焚书只取民间收藏,政府所藏古籍则未焚,而六朝禁纬则不分官私皆焚之,诗书经秦火而犹存,谶纬历六朝而绝传。

2.古籍的战争浩劫。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始终伴随着朝代的更替,但旧王朝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战争也因此避免不了。

无论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其对物质的破坏,都是无法挽回的,历代古籍便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

古今书厄发生机制浅析

古今书厄发生机制浅析
比属 而论 , 默推 典籍 聚散 之故 ; 盖 以一 受 厄于 独夫 之
提供 一套分 析 参 照体 系 , 以期 对 图 书文 献 事 业 的 良 认为 , 文献 学家 陈登 原 的书厄 论从 微 观上 升 到宏 观 ,

两 种 书 厄 观 分 析
( 一) 传 统 书厄观
专断 而成其 聚散 , 二 受厄 于人 事之 不 臧 而成其 聚散 ,
之 小 。本文 结合 书厄 史 研 究 , 为其 发 生 的社 会 动 因
性 发 展有所 助益 。

作结 , 赵长林则在《 中国历代书厄观演进特征论》 中
对历 代 书厄 以俯 视 的角 度 视 之 』 。 的确 , 陈登 原 的 书厄 论最 为讲 求理 论 体 系 , 他认 为 “ 若 以性 质 相 近 ,

要: 学界对 书厄的研 究主要体现在 书厄 史、 书厄原 因、 书厄的预 防和重建等方 面, 由于遥 离书厄的发 生时空 , 还
原与感受历史场景的可能非常小。文章综合书厄 史研 究 , 对传统 书厄观 、 数 字书厄观进 行 比较 , 并从兵祸 战乱、 管
理、 文化 因素 、 传播 手段 等 发 生机 制 进 行 分 析 , 提 出 了书 厄 发 生 的 “ 社 会 动 因论 ” 。 关键 词 : 书厄 ; 灾害 ; 发 生机 制
斋 随笔 》 、 周密《 齐 东 野语 》中对 “ 书籍 之 厄 ” 进 行 扩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3 —1 1
“ 十厄” 论。牛弘之后 , 书厄研究蜂起 , 宋代洪迈 《 容 虫 、 霉等 为 “ 人 事灾害” 。这 种 理 论 性 总 结 , 对 书厄 内在 原 因的探究 给 我们 提供 了一种 宏 观新 视 野 和新

胡应麟的论述

胡应麟的论述

胡应麟的论述
明代胡应麟在所撰《论历代书籍存亡》一文中,说“牛弘所论五厄,皆六代以前事”,指出“书逢六朝之后,复有五厄”。

他所论的“五厄”是:
“牛氏所论五厄皆六代前事。

隋开皇之盛极矣,未几而烬于广陵。

唐开元之盛极矣,俄顷悉灰于安史。

肃、代二宗,洊如鸠集,黄巢之乱,复致荡然。

宋世图史,一盛于庆历,再盛于宣和,而女真之祸成矣;三盛于淳熙,四盛于嘉定,而蒙古之师至矣。

然则六朝之后,复有五厄。

大业一也,天宝二也,广明三也,靖康四也,绍定五也。

通前为十厄矣”。

(《经籍会通》)
第一次,隋大业十四年(618年),炀帝杨广在江被杀,一时大乱,图书被焚。

第二次,唐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入关,玄宗李隆基出奔蜀,书籍损失殆尽。

第三次,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入长安,僖宗李俨出走,书籍焚毁不少。

第四次,北宋政府藏书,本来很多,到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入汴,将徽宗赵佶、钦宗赵桓两父子俘虏去了,所有图书,散失无算。

第五次,南宋德右二年(1276年)伯颜南下,军入临安,图书礼器,运走一空。

胡应麟说,基于牛弘所论的五厄,“然则书自六朝之后,复有五厄:大业一也,天宝二也,广明三也,靖康四也,绍定五也。

通前为十厄矣”。

(《少室山房笔丛》卷1《经籍会通》)。

西南大学《中国历史文献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西南大学《中国历史文献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填空题]孔子的文献整理成就:主要是对《》《》《》《》《》《》等"六经”的整理。

经孔子整理出来的六经才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可以说"六经”的整理,是我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

参考答案:《尚书》《周易》《诗》《春秋》《礼》《乐》开山之祖2:[论述题]解释:《七略》目录学古史辨派《太平寰宇记》类书善本辨伪学《太平御览》丛书版本学参考答案:《七略》:是西汉末年的学者刘歆在刘向所撰写的叙录汇编《别录》的基础上,撮其要而撰成的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

它将西汉一代的藏书分为6略,38种,是一部有书名、有序、有简略解题的分类目录。

其组织比较严密,系统比较完整,为后代编辑图书目录在原则、体例、方法上,打下了基础。

目录学:就是研究图书的分类编目整理和图书目录的利用以及目录工作的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古史辨派:是指我国"五四”时期,以史学家顾颉刚先生为首提倡大胆疑古辨伪,吸引众多学者围绕其疑古观点参加讨论,并在学术界形成以他为主将的疑古辨伪学派。

这一疑古学派讨论文章辑集共出版了《古史辨》7册,对于20世纪学术史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太平寰宇记》:200卷,目录2卷,是记述宋代疆域版图的一部全国总志。

作者乐史从东京开封写起,然后分卷记述各州、军的建臵沿革、境界、户数、风俗、姓氏、人物、土产、名胜古迹。

我们提供了宝贵史料。

特别是注明材料出处,为作进一步研究指明线索。

类书:我国古代一种采辑或杂抄古籍中各类或某一类有关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按照一定方法加以编排,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历代官修大型类书如:《太平御览》1000卷、《太平广记》500卷、《册府元龟》1000卷等。

善本:凡是内容较好、流传较少,刻印较精,无错讹脱漏或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科学研究参考价值的古籍,无论旧椠近刻、新旧稿本、抄本、批校本等,均可称为善本。

具体地说,凡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三性之一的版本,均可称为善本。

中国古代文献散佚原因

中国古代文献散佚原因

中国古代文献散佚原因作者:韩放来源:《神州·上旬刊》2013年第01期摘要: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官府藏书和私人收藏都十分可观。

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见到的古籍,仍然有七、八万种之多。

但是从历史记载的情形来看,亡佚的书籍的数目却也非常巨大。

本文就有些书籍的散失和亡佚的原因进行简略的分析。

关键词:古代文献散佚损毁中国古典文献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散失与损毁的情况也非常严重。

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籍考序》中提到:“汉、隋、唐、宋之史俱有艺文志,然《汉志》所载之书,以《隋志》考之,十已亡其六七,以《宋志》考之,隋唐亦复如是。

”[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优秀的文化典籍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磨难,现在留下的只是一小部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是复杂。

一.战争原因我大部分的朝代更迭都是以战争的方式进行的,每一次战乱造成的典籍毁坏与流失都是毁灭性的。

关于我国文献散佚的情况,《隋书·牛弘传》中总结为“五厄” [2],一是始皇焚书;二是东汉王莽之乱;三是孝献移都;四是西晋“八王之乱”;五是南北朝“侯景之乱”。

至明代,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又增至“十厄”,“大业一也,天室二也,广明三也,靖康四也,绍定五也,通前为十厄矣。

”[3] “十厄”就有“九厄”是由于战乱原因,这是我国古籍的损失,也是历史上一再重演的悲剧。

而其中《永乐大典》的遭遇则令人扼腕叹息。

《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的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一般估计,《永乐大典》的正本应毁与明亡之际。

嘉靖四十一年,曾由徐阶等人负责,抄了一部付本,称为“嘉靖付本”。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火漫延到存放《永乐大典》的翰林院敬一亭。

战后《永乐大典》散落在废墟瓦砾之中,有的残骸为列强掠去,最后只余64册交由京师图书馆收藏。

一部旷世的文化典籍,就遭到了如此的厄运。

二.政治原因古代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经常在改朝换代之际对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思想进行打压查禁,好多书目就是在此时遭到厄运。

古代的私人藏书古籍的散佚

古代的私人藏书古籍的散佚
丁丙(1832~1899)字嘉渔,浙江钱塘人,藏书室名八 千卷楼。
四家共藏书66万卷,占全国总藏书量的28%,不可谓 不多。
铁琴铜剑楼
海源阁
私家藏书的总体特征
一、私家藏书是所有藏书系统中发展最快、
规模最大的系统,时代越后,藏书家数量越多,藏
书规模越大。藏书总量与朝廷藏书相比越来越占压
倒优势。私家藏书构成了我国古代藏书的基础。
韦述曾任史官20年,藏书达2万卷,黄墨精 谨,胜于国家图书,古器图谱多所具备。安 史之乱时,韦述独抱国史藏于南山。
宋代的私人藏书,不仅名家辈出,而且个人 藏书量多达数万卷以上。周密《齐东野语》 中,举述宋代大藏书家达28家之多。
如北宋藏书家王钦臣,性嗜古书,深得欧阳 修器重。他藏书数万卷,皆手自校雠,世称 善本。徐度《却扫编》谓:“予所见藏书之 富者,莫如南都王仲至侍郎家,其目至四万 三千卷;而类书之卷帙浩博,如《太平广记》 之类,皆不在其间。”
4、北宋图书,一盛于庆历(1041-1045 年),再盛于宣和(1119-1125年),而毁 于“靖康之灾”(1126年)
公元1126年,金陷汴京,“即取秘书录”。 次年,金朝扣压宋钦宗为人质,索取北宋全部 藏书及印版。两个月后,宋援军云集京师,金 军仓皇北还,“秘阁图书,狼籍泥中,书史以 来……未有如今日之甚”,此为书厄之九。
2、唐朝藏书盛于开元,不久毁于天宝年间 的“安史之乱”(755年)。
开元藏书,至安、史之乱,一朝倾复。史称 “禄山之乱,两都复灭,乾元旧籍,亡散殆 尽。”又说:“安禄山之乱,尺简不藏。” 此为书厄之七。
3、唐代后期之聚书与唐末战乱
安、史乱后,唐政府极力重建政府典藏。唐代宗 时,以千钱购书一卷,并设立拾遗使到江南寻访 图书。唐文宗时,“搜访遗文,日令添写”。到 公元836年,聚书又达56476卷。但不过4年后, 黄巢领导的农民军攻破长安,兵火之中,“内库 烧为锦绣灰”。此次聚书,又成虚话。此为书厄 之八。

书 之 十 厄 辛 酸 史

书 之 十 厄 辛 酸 史

书之十厄辛酸史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并非一片坦途,文明的进程总是与灾变相伴。

中华文明在数千年间屡遭劫难,厄运不绝于史。

早在隋朝,秘书监牛弘(544—610)在其上表《请开献书之路》中就总结了隋以前5次较大的图书厄运:一厄秦始皇焚书,使商周以来文献典籍大都“扫地皆尽”;二厄西汉末年长安兵起,“图书并从焚烬”;三厄东汉西京大乱,“图籍燔荡”;四厄西晋末京华覆灭,“朝章阙典从而失坠”;五厄南朝梁元帝萧绎在兵败国灭时将公私典籍全部焚毁。

明朝学者胡应麟(1551—1602)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说:“牛弘所论五厄,皆六代前事,书自六朝之后复有五厄。

”补充隋末江都大乱、唐代安禄山作乱、唐末黄巢入长安、北宋靖康之难、南宋末元兵攻陷临安等造成的五次文化典籍大灾难,连同牛弘所举共为“十厄”。

在我国古代,特别是纸张出现以前,图书和档案不分,所谓“图籍”、“典籍”中都有档案,在书厄之中当然也包括了档案的厄运。

了解书厄,其实就是了解档案的厄运史。

一厄:始皇焚书“秦始皇下令焚書,三代墳籍,掃地以盡。

”我国有较详细记载的第一桩书厄就是秦始皇焚书事件。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举行宫廷宴会,仆射周青臣等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同时讥讽投降的贵族,博得秦始皇喜悦。

博士齐人淳于越则提出学习古代殷、周分封子弟功臣辅佐朝廷的做法,指责周青臣阿谀奉承并非忠臣。

丞相李斯强烈反驳淳于越的复古观点,并为杜绝儒生们“不师今而学古”惑乱民心的现象,提出“焚书”建议,得到秦始皇认可。

当时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一是秦统一天下之前的列国史书,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至于秦的史书、博士官所藏的图书和百姓家的医药、卜筮、种树等技艺之书,则不在焚烧之列。

应焚书籍都必须在30天之内交地方官府焚烧。

为此,还制订了一系列法律,如偶尔议论《诗》、《书》者要判死刑暴尸街头,以古非今者要灭族,官吏知情不报者也都要判罪。

焚书使先秦文献损失非常严重。

公元前206年10月,楚汉相争时,刘邦起义军先攻入秦都咸阳,诸将领争相抢夺金银财宝,萧何却忙于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律令、图籍,使刘邦得以掌握全国户口、民情和地势,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浅析古代文献的散佚以及文献载体演变——张玺

浅析古代文献的散佚以及文献载体演变——张玺

浅析古代文献的散佚以及文献载体演变摘要: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朝代的变化,在众多诱因的影响下,大量的文献散佚、失传。

“有幸”得以传承的文献也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被各种新兴的载体承载着。

这一失一传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经过了一次次淬炼,伤痕累累又熠熠生辉。

关键词:文化保护,文献载体,古代文献,文献散佚,传承——记录、保存和传播文献的物质载体称为文献载体。

我国古代的文献载体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经历了甲骨、金、石、竹木、帛、纸,这些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起着保存、传播和发展文化等重要作用。

可是现在的文献载体则出现新的形式:胶卷、磁带、光盘、电子文献等。

散佚——中华文化之发源数千年,甲骨文之后人们所记录之文献渐渐增加。

但是西汉钱,人们还没有对图书进行统计。

西汉之前的散佚的文化今天已经不得而知。

因此本文只讨论西汉之后之文献散佚。

在西汉之前,主要有一下几种传承形式。

一、甲骨,指龟甲和兽骨。

商周两代用甲骨刻记占卜的文字。

卜辞所涉及的内容分为四大类:第一类,阶级和国家;第二类,社会生产;第三类,科学文化;第四类,其他。

二十二小类: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和刑罚,战争,方域,贡纳,农业,渔猎和畜牧,手工业,商业和交通,天文和历法,气象,建筑,疾病,生育,鬼神崇拜,祭祀,吉凶梦幻,卜法,文字,其他。

同时它是象形文字,又保存了我国早期的象形文字,是研究古文字的宝库。

二、金文主要是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包括一些别的金属,如铁器、金银器等。

时代主要是商周秦汉,以周代为最多。

主要形式如下:1、礼器:统称为尊彝,或彝器。

主要有鼎、尊等。

礼器主要用于宗庙祭祀及随葬。

其次为诸侯旅行奠告之用。

再次,则为陪嫁之物。

2、乐器:有钟、鼓、铙等。

礼器、乐器既用于祭祀有用于宴享,有用于陪葬。

乐器还用于征战。

3、兵器:主要有戈、矛、剑等。

4、农器:有锄、铲等。

5、度量衡:权、量,衡等。

6、钱币:布、刀、圆币等。

7、符玺:符,发兵用,分为两半,如虎符。

中国文献学作业

中国文献学作业

《中国文献学》作业:1、解释牛弘五厄2、说明《汉书·艺文志》文献分类的特点3、唐宋时期有哪些重要类书4、校勘的常规方法要求:尽量手写,论文答辩前交隋代牛弘提出“五厄”之说,论中国历代图书被焚毁,首当其冲即为秦始皇焚书,二是西汉末赤眉入关,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刘石乱华,五是魏师入郢。

1.“牛弘所论五厄,皆六代前事,书自六牛弘所论五厄,皆六代前事,朝后复有五厄。

朝后复有五厄。

”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胡应麟《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胡应麟后五厄隋末广陵焚书唐安史之乱唐末战乱北宋靖康之灾南宋绍定之祸“隋开皇之盛极矣,未几皆烬于广陵。

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

见《隋书·牛弘传》五厄指书籍被焚毁的五次厄运。

即:秦始皇下令焚书,坟籍扫地皆尽,此为第一厄;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此为第二厄;汉献帝移都时,吏民扰乱,图书缣帛,皆取为帷囊,此为第三厄;刘曜、石勒覆灭京华,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为第四厄;周师入郢,梁萧绎悉焚典籍于外城,此为第五厄。

见《隋书·牛弘传》。

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籍之厄》:“世间凡物未有聚而不散者,而书为甚。

隋牛弘靖请开献书之路,极论废兴,述五厄之説,则书之厄也久矣。

”2、汉书艺文志是当时公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

它是今人研究先秦秦汉文化学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自周代以来,官修私著,书籍繁多,内容宏富,故需校理群书,以为目录。

刘向受命校书,在校书过程中著有《别录》,刘歆继承父业,并在《别录》基础上著成《七略》。

《七略》分辑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七个部分;班氏自言,“今取其要,以备篇籍”。

中国古代收藏家的灾厄观

中国古代收藏家的灾厄观

中国古代收藏家的灾厄观收藏是人类的天性,蕴含着人类追求完美的精神和理想。

古往今来,有多少热衷于收藏的人殚精竭虑,冥搜极寻,方才建立起一座座灿烂辉煌的收藏宝库。

然而,过于完美的东西似乎易引起造物主的忌恨,使之难逃毁损的命运。

历史上,人类有无计其数的珍贵物品因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遭受破坏,陷于灭顶之灾。

这种种来自自然或社会的破坏性力量人们称之为收藏的灾厄。

在我国古代,收藏的灾厄现象很早就被人们认识,不少哲人学者对收藏的灾厄发表过议论,所涉范围有图书、书画、碑石、古器等。

其中,谈论得最早,谈论人数最多的是书厄。

据现有的资料,历史上谈论书厄最早的是隋朝的牛弘。

隋文帝开皇年间,时任秘书监官职的牛弘向皇帝上表,请求广开献书之路,以增加国家的藏书。

牛弘在表章中列举了历史上书籍遭受的五次灾厄:一、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钳制反对势力,下令焚书。

二、西汉改秦之弊,敦尚儒术,重视藏书,至汉末典籍达到鼎盛。

王莽末年,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尽数焚烬。

三、东汉光武中兴,历朝皇帝重视藏书,建立兰台、石室、鸿都、都观等多处藏室。

然而,董卓之乱时,献帝西迁,军士争抢图书缣帛作为帷囊,所剩部分后来又在西京大乱中燔荡殆尽。

四、魏晋时代,书籍重新受到重视,秘府藏书渐多,晋武帝时,荀勖奉命整理藏书,编著《新簿》分类编目。

但永嘉之乱,兵灾兴起,刘曜、石勒纵兵大掠,魏晋间鸠集之书尽数湮没。

五、东晋南朝至齐梁时,经史书籍再次弥盛。

后西魏大军侵犯江陵,梁元帝叹息读书万卷不能卫国,把全部藏书付之一炬。

(《隋书?牛弘列传》)。

牛弘之后,历朝有识之士谈论书厄的人很多,如唐朝的封演,宋朝的洪迈、周密,明朝的邱浚、胡应麟、顾起元、谢肇蒸、陆深,清朝的姚觐元、邓实等。

近当代又有孙殿起、章太炎、钱振东、陈登原、祝文白、杜定友、张舜徽、舒萱等人谈论过书厄。

各家见识略显纷陈,总体而言后人的认识常常超越前人。

即以古代而言,牛弘之后就有不少人提出新的见解,如洪迈说到私人藏书经常受火灾的威胁。

【word】论中国历史文献散亡的一般特征

【word】论中国历史文献散亡的一般特征

论中国历史文献散亡的一般特征学术论坛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年第3期论中国历史文献散亡的一般特征张全晓(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我国历史文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散亡数量极其惊人.本文在回顾了文献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之后,从八个方面总结了文献散亡的一般特征.[关键词]历史文献文献散亡一般特征[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据《尚书?多士》记载:”唯殷先人,有册有典.”…加‟我国历史文献产生的时间早,数量多,并且继继绳绳,连绵不断,在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文献自诞生之日起,既开始了它的积聚,同时又开始了它的散亡.而其聚也难,其亡也易!文献之横遭浩劫,命运多舛,史不绝书.如果取《汉书?艺文志》以校《隋书?经籍志》,取《隋书?经籍志》以校金门诏之《明史?经籍志》,取《明史?经籍志》以校《四库总目》,便知先哲们心血与智慧凝聚而成的无数着述绝大部分已湮没无闻,这是一笔永远都无法弥补的损失!为了防止悲剧的重演,总结中国历史文献散亡的一般特征,以为殷鉴,便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统治者的禁毁造成了文献的大量散亡.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经常推行文化禁锢和愚民政策,甚至不惜下令禁毁文献,屠戮文人.《左传成公二年》有”非礼也勿籍”的记载,l2](n《孟子?万章下》有”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的明文,儿¨《韩非子?和氏篇》有商鞅教秦孝公“燔诗书以明法令”的故事,l4J(雕”可谓禁毁之先例. 后世踵继其事者,代不乏人,愈演愈烈.举其大者,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于是”六艺从此缺焉”,l5](蹦) 如隋炀帝焚禁谶纬图书,使许多”稽古堪资”的宝贵史料灰飞烟灭.再如所谓的”三武灭佛”,又使大量的佛经典籍饱受摧残.而为祸最烈者,当属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之”寓禁于征”,借”稽古右文”之名,行严厉查禁之实.遭全毁,抽毁,窜改的图书,不计其数.只看章太炎《哀焚书》一篇,便可窥豹一斑.除了这种有意识的禁毁,还有历代统治者大规模修书时无意识的禁毁.如唐太宗设馆修书,《五经正义》出而其他经学书籍皆废,重修《晋书》出而诸家之书尽佚.这对古代文献来说,同样是一种严重的损失.可见统治阶级出于对自己统治的考虑,既积聚了大量文献,又造成了文献的极大散亡.第二,兵燹祸乱造成了文献的大量散亡.《左传》记周王室内乱,王子朝和他的亲信乃”奉周之典籍以奔楚”,[53(P2114)结果导致典籍亡佚;《史记》载项羽入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而后典坟荡然.兵燹祸乱的幽灵,始终挥之不去,牛弘的所谓”五厄”,胡应麟的所谓”十厄”,乃至近代的”十三厄”,”十四厄”,大部分是兵燹祸乱的恶果.其荼毒文献之惨烈,人神共愤!秦亡汉兴,广开献书之路,多方经营,始得”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的局面,千辛万苦,才有书积如山丘的气象.[]‟可惜好景不长,”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粥马端临在《文献统考?经籍考》中叹道”王莽之乱,焚烧无遗!”[7](P1504)接下来的董卓之乱,惠怀之乱,侯景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等等,文献浩劫之痛,殊不忍言!如六朝时梁元帝兵败后自焚所藏十四万卷图书于一炬,并自叹:”文武之道,今夜穷矣.”…‟扪‟人问其故,竞日:”读万卷书,尚有今日!是以焚之.”不是反躬自问,而是迁怒于书,实在荒谬可恶!更让人痛心的是,到了南唐后主李煜那里,自焚的悲剧居然再度重演!这些兵燹祸乱,大都发生在封建王朝的末年或由盛入衰之时,由于先前大张旗鼓的荟萃斯文,此时典藏规模必已可观,因而其对文献的破坏程度,几近毁灭!这种王朝兴盛时文献的大量高速积聚,与王朝衰亡时文献的大量高速散亡,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几乎贯穿中国文献事业发展的始终.第三,思想文化风尚的影响造成了文献的大量散亡.思想文化风尚对文献的破坏,不如暴力禁毁与兵燹祸乱那样显而易见,因此常常为人忽略.然而它却在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制约着文15?总第101期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年9月献的兴衰聚散,实际影响更加深入持久.关于这一点,我国当代着名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在其《中国文献学》里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他甚至认为这是导致我国封建社会文献大量散亡的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立论精警,发人深省.首先,封建社会重德轻艺的思想和贵道贱器的传统,导致了文献的散亡.既然”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m]㈣.既然樊迟”问稼”,圣人不齿,[“]叭那么一切技艺自然成为”奇技淫巧”而遭到鄙视,一切有用的科技书籍自然成为”小道异端”而遭到排斥.例如秦代下令焚书时,明白规定“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11(P255)这里面自然包含了不少科技书籍.但到后来,却不见一本存在.恰巧相反,那些为明令严禁的《诗》,《书》一类经典,到汉初便次第出现了.马端临在《文献统考经籍考序》中说:”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当时虽未尝废锢,而并未尝有一卷流传于后世者.以此见圣经贤传,终古不朽;而小道异端,虽存必亡.”[m]语虽陈滥,但已足见我国科技书籍之流传艰难与科技缓进之良有以也.其次,我国封建士大夫崇尚文辞而鄙弃朴学的风尚,也导致了文献的散亡.这在周秦诸子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如《庄子》一书,注家云集,广为流传; 而《墨子》一书,虽后世有传,却有许多错字脱简,而且还散佚了很多篇.造成这种不同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两者文风殊异.诸子中以《墨子》说理最为朴实透彻,最为反复详尽,但为一般知识分子所厌看.《庄子》则不然,鲁迅在《汉文学纲要》中评价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1](如此文辞华赡,想象奇特,自然倍受封建士大夫的青睐.再如范哗和《后汉书》的故事,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范哗之前写过《后汉书》的有十数家之多,只因范哗长于文辞,所撰《后汉书》又只有人们喜读的纪传,简短精练,传抄方便,符合社会需要.所以范书盛行之后,其他诸家传抄者Et少而渐归散佚.当然,这种崇尚文辞的风气也有变化的时候,如唐代的古文运动和清代乾嘉时的汉学复兴.风气反动的结果,自然同样波及文献的聚散.如《四库全书》开馆之时正值朴学大盛,馆臣不喜宋儒,因此宋元以来诸儒着述,有不得着录者.再次,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根深蒂固,往往因人废言,导致了文献的散亡.历史上大凡开业创造之主或继体守文之君,多有歌功颂德之文章;而亡国之君或政治生命较短促者,则多有口诛笔伐之檄文. .16.在这中间,究竟有多少珍贵的文献横遭厄运,又有多少传世的文献值得推敲,我们不得而知.帝王如此,一般人也不例外.如王安石在宋神宗时任宰相期间,曾颁行自己写定的《诗》,《书》,《周礼》三经《新义》,并作为学校的教材和科考的准绳,盛行一时.等到他罢相以后,为当时和后世士大夫们所斥责乃至唾骂,他的《三经新义》和《字说》等着述,便随之散亡.又如清代文字狱之酷烈,文网所及之处,往往其人不足齿,其文不当留,因人废言的悲剧更是触目惊心!又次,我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夷夏之辨与正统之争,也导致了文献尤其是少数弱势文献的散亡.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I2](P19O1)夷夏之大防,如鸿沟天堑,横亘于华夏与诸夷之间.虽然民族融合的潮流势不可当,但从东夷西戎,南蛮北氐的旧说,到五胡乱华的恶称,再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号召,夷夏之辨始终没有停止.更糟糕的是,我们判定夷夏的根本标准不唯血统而唯道统,即以文化为终极分野.只要拥护,赞成,接受华夏文化,就情同手足,亲如一家;反之,则势如水火,形同世仇.这样一来,原本就处于弱势的诸夷文化不是被同化而消弭于无形,就是被排挤而惨遭淘汰.文化既如此,作为其载体的文献自然也如此.我们今天苦于少数民族文献的缺乏,与此有很大关系.如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的西夏王朝,却因文献不足征而使研究工作困难重重.关于正统之争,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特色.政治上要争,文化上也要争.争来争去的结果,便是天下一统,万马齐喑.任何与主流政治和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甚或稍有偏离倾向者,不是被目为异端,就是被乱棍打死.封建专制的淫威使很多弱势文献处于被动与不利,进而惨遭亡佚.即使狂狷如李贽者,也只能将自己呕心沥血的结晶,无可奈何地冠之以《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怪名.中国博大,号为泱泱;华夏悠久,山高水长.可以肯定地说,在如此广阔的空间和如此辽远的时间内,决不止一两个特立独行的李贽,也决不止一两本惊世骇俗的《藏书》《焚书》.然而其人不闻,其文不传,一切相关文献早已荡然无迹可寻,徒令后人泫然遥想!第四,各种自然灾害造成了文献的大量散亡.纸墨易渝,梨枣速朽,自然之理;水厄火劫,虫蛀鼠啮,无时不有.这些灾害本来就容易发生,再加上保管不善,极易导致典籍的残缺亡佚.如宁波范氏天一阁藏书,历经数百年风雨,名满天下,嘉庆中阮元张全晓:论中国历史文献散亡的一般特征登阁阅书时赞叹说”列柜书干燥无虫蠹,是可异也!”l】l(足见其保管之用心.但到光绪问薛福成登阁时,已见残蚀破损.等到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缪荃孙与其内兄夏闰枝登阁时,则见”书帙乱叠,水湿破烂,另篇散佚,鼠啮虫穿,迥非阮文达公所见.”乃至叹息道”再阅百年,遗书尽人虫腹,天一阁其泯乎?”1l(天一阁尚且如此,虫害与腐烂之祸可见一斑.至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火之灾,更是文献的大劫.如《隋书?经籍志》记载隋炀帝巡幸江都时,大批图书随船载运,不幸翻没于运河之中;唐初定都长安,将原隋朝在洛阳所藏图书经水路运往长安,结果”行经砥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6l(水厄如此,火劫尤甚,即使没有政令禁毁与兵戈扰攘,祝融之灾亦大矣!北宋初年,三馆秘阁藏书三万多卷,尽毁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之火;明英宗时,南京文渊阁藏书,全部被火化为灰烬;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永乐大典》正本在乾清官大火中被焚.历来私人藏书,也难免水火之虞.富弼所藏,亡于洛阳大水;孙星衍所蓄,两经水厄;叶梦得书愈十万,俱焚于火;钱氏绛云楼与郑氏二老阁,皆毁于火.更有痴绝如边贡者,书毁于火,竞至郁郁而终,以身殉书._l‟翰墨有灵,奈何不佑佑书之人!第五,管理不善造成了文献的大量散亡.文献的管理包括经常性的保管和系统性的整理两大部分,任何一方面的失误都将导致文献的散亡.关于经常性的保管,我国形成了芸香避蠹,染纸曝书,石室金匮等许多优良传统,历代官私藏书都很重视. 但是,因保管不善而使文献残损亡佚的现象,仍然不乏其例.水厄火劫,虫蛀鼠啮等虽为自然灾害,但无不与人事密切相关.如天一阁藏书”书帙乱叠,水湿破烂,另篇散佚,鼠啮虫穿”的场景,即是明证.再如明代官藏,盛极一时,却由于保管不善而横遭蹂躏.据刘若愚《内板经书纪略》记载:”自神庙静摄年久,讲幄尘封,右文不终,官如传舍,遂多被匠夫厨役偷出货卖.柘黄之帙,公然罗列于市肆中,而有宝图书,再无人敢诘其来自何处者.或占空地为圃,以致板无晒处,湿损模糊,甚或劈经板以御寒,去其字以改作.即库中见贮之书,屋漏渑损,鼠啮虫巢,有蛀如玲珑板者,有尘霉如泥片者,放失亏缺,日甚一日.若以万历初年较,盖已十减六七矣.”真是惨不忍睹!6_”又如清代文渊阁,竞以曝书手续繁重而不加曝晒.如此保管,书岂无不亡之理?关于系统性的整理,我国自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奉命大规模校理群书以来,历代政府大都沿袭此制,校书不辍,为文献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仍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如宋代郑樵在《通志?总序》中指出: “学术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书籍之散亡,由编次之无纪.”l17]‟他认为文献散亡的原因在于分编的混乱,并在《通志?校雠略》中进一步分析说:”书之易亡,亦由校雠之人失职故也.”他的事实根据是“秦人焚书而书存,诸儒穷经而经绝”所以说”自汉已来,书籍至于今日,百不存一二,非秦人亡之也,学者自亡之耳.”[n]‟刚郑樵的理论,虽为一家之言,却大有启发意义.第六,藏书家珍秘其书造成了文献尤其是秘籍孤本的散亡.如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记唐人杜暹聚书万卷,每卷后皆题:”清俸写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教,鬻及借人为不孝!”[博]又如朱彝尊为抄录钱曾的《读书敏求记》,竞以鸡鸣狗盗之行始遂心愿,事发后又设誓以谢,”不流传于外人!”[]‟可见书人藏家,正似鸟人笼中.书之流传既难,则其散亡自易,往往人存书聚,人亡书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旦藏书家身遭变故或遇水火之灾,遂使秘本失传.更多的是其子孙不能克绍箕裘,致使藏书家世守其书的愿望成为泡影,也使许多精品典籍风流云散.如江正之书,子孙裂以藉物; 贺铸之书,子孙鬻卖于道;孔克斋之书,婢子用以裱褙;汲古阁之书,子孙烧以炊茶;天一阁之书,虽禁约犹在,但缪荃孙登阁时范氏子孙竞不解抽书为何事, 且书帙乱叠,鼠啮虫穿,引人浩叹!更让人心痛的是陆心源雨宋楼所藏之书,身后被其子售归日本崎氏静嘉堂文库.王仪通《题雨宋楼藏书源流考》之十一感慨道:”三岛于今有酉山,海涛东去待西还.愁闻白发谈天宝,望赎文姬返汉关.”王仪通的悲吟,至今仍回荡在每一个中华文化人的心灵之上.[.]‟先人视之若珍宝,爱之如生命;而子孙视之如草芥,弃之若敝屣.这既是文献的不幸,也是藏书家最大的悲哀!除了藏书家秘惜其藏导致文献散亡外,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地下文献的发掘出土.如《晋书?束皙传》记载,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郡人不革盗发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皆科斗古文,称为”汲冢书”.又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掘, 也都出土了大批珍贵古籍.这诚然是幸运的,但它们也从反面启发我们:应该还有大批秘籍孤本,随着他们原来的主人深埋于地下.能否重见天日,实在尚未可知.因爱书成癖,而以殉葬的方式毁坏古籍, .17?第101期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年9月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七,书贾射利造成了文献的散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书籍的需求量增加,于是出现了专事买卖书籍的商人,称为书贾.西汉扬雄的《法言?吾子》中已有”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的记载,l2l_《后汉书》也说王充”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o[22](PI629)书贾不仅由来已久,而且随着文化的发达,其活动也日趋活跃.作为我国古代文献流通的使者,书贾既买又卖,服务于文人学士,因此被称为”掠贩家”.有的藏书家还尊称他们为”书友”.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和伦明等人的续补藏书纪事诗都为书贾写有传记.但是,书贾往往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百计千端,滥造伪作,混淆和破坏了历史文献的本来面目,犯有不可饶恕的罪过!陈登原的《古今典籍聚散考》中,辟有专章,历数书贾之罪,可谓详尽.他首先痛斥了书贾的贩卖之罪,”今人所痛恨于书贾者,往往恨其贩卖耳.如薛氏旧《五代史》本有其书.民国四年时,书主汪德渊售之粤中某贾,而因以失踪者是也.又恨其怂恿藏书家之子孙,分散其书.如民国元年时之四明范氏天一阁,沪上书贾,贿贼而窃其收藏.如民国十九年时之扬州吴氏测海楼,为书贾王富晋所承购.因而其书星散是也.”接着又痛斥了书贾伪造之罪,并列举了书贾作伪的种种卑劣行径.如”割首尾,易序目;剔划以就讳,剜字以易名,染色以伪书;卷有缺,铲它板以杂之;本既亡,录别种以代之.反复变幻,殆不可以枚举.”_9]粥书贾射利造成文献亡残伪误的惨象,于此可见一斑.第八,自然淘汰造成了文献的散亡.文献的自然淘汰与文献的生产条件有关,也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有关.在造纸术和印刷术没有完备时,所有书籍全靠手写.同类书中,人们当然最愿意传抄那些后出转精的作品,其他各家问津者日少,自然日趋亡佚.如汉末郑玄治经,操持通学门庭而不专守一家师法,所以能融会今古而遍注群经,于是学者们争相传抄他写定的简要注本,原来立于学官的今文经学家的专门着述则多归散亡,精而易抄是一个重要原因.又如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和唐修《晋书》,能够淘汰众家而独领风骚,都与此有关.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影响到了文献的淘汰.如魏晋六朝时,门阀士族为夸耀门第,谱学着作风靡一时,后来门阀制度瓦解,尤其是”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所以”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IJ(18?又如宋初薛居正撰《五代史》,参撰人员多为五代旧臣,对五代史事比较熟悉,有的甚至亲身经历,因此薛史应该很有价值.但后来欧阳修又重撰《五代史》,薛,欧二史并行.由于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名重一时,结果欧史独盛.就连北金也于章宗泰和七年颁布诏书:”新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23]薛史于是亡佚.幸亏清代邵晋涵等据《永乐大典》辑出,才使薛史重现人间.可见,遭自然淘汰的文献并非全部毫无价值,有的甚至还有相当大的价值.这些文献的散亡,实在是很大的遗憾.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历史文献虽然源远流长,卷帙浩繁,却始终无法摆脱散亡的纠缠.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献的散亡呈现出一些鲜明的基本特征.回顾中国历史文献坎坷曲折的发展道路,研究中国历史文献散亡的一般特征,总结其聚散运动的一般规律,将非常有利于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也有利于我们当代图书事业的发展.参考文献[1]尚书正义[M].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2]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3]孟子注疏[M].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4]于先慎.韩非子集解[M].诸子集成[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8[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6]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7]马端临.文献统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8]李防,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9]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M].上海:l:海书店,1983(1O]周易正义[M],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11]论语注疏[M],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1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3]阮元.定香亭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5[14]缪荃孙,艺风堂文漫存[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15]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6]刘若愚,酌中志[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17]郑樵.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8]刘永翔,清波杂志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4[19]钱林.文献征存录[M].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20]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1[21]扬雄.扬子法言[M].诸子集成[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8[2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3]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作者简介]张全晓(1975一),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研究生,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和古代文化的整理与研究.(收稿日期:20o6—06—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厄。
当世 。… …六 年 ( 公元 5 7年 )从 幸江 都 。 年十 一 8 , 其
月 , 于江 都 , 卒 时年 六十 六 。 日宪 。 … 谥 ”

公元 前 2 3年 , 1 秦始 皇接受丞 相李斯 的建 议 “ 焚 书 坑儒” 臣请 史官非秦 记 皆烧 之 。非博 士 官所职 , ,“
图书 五次较 大 的图书 厄运 :秦 始皇 “ 焚书 之令 ” 下 、
《 书 ・ 弘传 》记载 :“ 弘 ( 元 5 4— 1 隋 牛 牛 公 4 60
年 ) 里仁 , 定 鹑觚 人也 , 字 安 本姓僚 氏 。祖郡 中正 。
“ 先王坟 籍 , 扫地 皆尽 。 ” 则 书之 一厄 。 “ 王莽 之 此 及

“ 雅乐 ” 维护和 加强 统治 阶级 的统 治秩 序 。在 文化 来 上, 牛弘作 为文献 学 家, 一 次系 统地 阐述 总结 了我 第 国中古 以前 的图书文 献 的发 展历史 , 编有 《 皇 四 还 开 年 四部 目录 》 《 和 开皇 八年 四部 目录》 并 提 出 “ , 故知 经邦 立政 , 在于 典籍 , 国之 本 , 此攸 先 。”1枷 牛 为 莫 [ 1 弘 把 图书文化 教育 事业 与治 国安邦 联 系起 来 ,具有 时 代 的进 步 意义 。
l6 1
维普资讯
皇焚 书有 着深 刻 的政 治 目的和历 史根 源 。战 国秦孝
公时 , 有查禁 焚毁典 籍 , 就 以巩 固王朝 统治 的作 法 。
云有 缺 , 章后 录 , 新 鸠集 已多 , 足得 恢 弘正 道 , 范当 训 世 。”l 据苟 勖 《 I 】 中经新 薄 》 载 , 记 包括 汲 家书 , 当 时西 晋 的官 府藏 书为 2 9 5卷 。“ 王之乱 ” 藏书 94 八 给 带来 了 巨大文化 厄运 , 后又被 匈 奴刘 曜 、 氐人石勒 先
牛 弘 、 应麟 分 别是我 国古代 隋 、 胡 明王朝 时期 的 藏 书家 和历 史文 献 学家 。他们 在 多年 的 图书文 献搜
集整 理 的实践 中 , 究总结 了图书 文献 的发 展 历史 , 研 先 后提 出 了各 自的图书 “ 厄 ” , “ 五 厄 ” 秦 五 论 即 前 (
( )前 五厄 ” 二 “ 的历史成 因
萧梁 ) 后 五 厄” 隋 一 宋 ) 后 世 学者 提及 图 书 ,“ ( 南 。
“ 十厄 ” 多 , 是 对每 一书 厄事 件发 生 的历史 成 因 较 但 却鲜有 探 讨 。


牛 弘与 “ 前五 厄 ”
( ) 弘其人 一 牛
牛 弘在 其上 表《 开献 书 之路 》 总结 了隋 以前 请 中
国典 , 而失 坠 。此 则 书之 四厄 。萧绎 据有 江 陵 , 从 ” “ 遣 将破 平侯 景 ,收文 德 之书及 公私 典籍 ,重 本七 万余 卷, 悉送 荆州 。 因江 表 图书尽 萃 于绎矣 。 周师 入 郢 , 及
绎 悉焚 之于外 城 , 收十才 一二 。 … 此则 书之 五 所 ”
举 者与 同罪 。 下三十 日不烧 , 令 黥为城旦 。 [9 秦始 ” ]7 2o
牛弘, 表请 遣使 人搜 访 异本 。 … …于是 总集 编次 , 存
为古本 。
收 藕 日期 :0 5一n 一2 20 9
作者筒介 : 张晓颖(9 7 。 。 16 一) 山东曲阜人。 女 韶关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 主要从事图书馆学研究。
V0. 7 N0 4 12 .
牛弘、 胡应麟 与“ 图书厄运’ ’ 的历史探析
张 晓 颖
( 韶关学院 图书馆 , 广东 韶关 5 2O ) 1O 5
摘要 : 讨 了牛弘、 探 胡应辟的生平及各 自的 图书“ 五厄” , 论 通过 对“ 前五 厄” “ 、 后五厄” 的历史探 析 , 昭示后人 以史为 鉴, 促进 中华 图书文献 良性发展。 美t词 :牛弘 ;胡应辟 ;图书; 厄运 中圈分 类号 : 2 0 G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7 3 82 0 )4— 16 4 10 —5 4 (0 60 0 1 —0
专 掌文翰 , 甚有 美 称 。加威烈 将 军 、 外散 骑侍 郎 , 员 修起 注 。其 后袭 封 临经公 。宣 政元 年 , 内下大 夫 , 转
进 位使持 节 、 大将 军 、 同三 司 。开皇 初 ( 元 5 1 仪 公 8 年 ) 迁 敬骑 常侍 、 , 秘书 监 。弘 以典籍 遗逸 , 上表 《 请 开献 书之 路 》 。…… 上纳 之 , 于是下 诏 , 书一 卷 , 献 尝 缣 一 匹。一 二 年 间 , 篇籍 稍备 。… …开 皇三年 ( 元 公 5 3年 ) 拜 礼部 尚书 , 8 , 奉诏 修 《 五礼 》 勒成 百卷 行 于 ,
末, 长安兵起 , 中图书 , 宫 并纵 焚烬 。 ” 此书 之二 厄 。
父, 魏侍 中 、 工部 尚书 、临经 公 , 赐姓 为牛 氏 。… …
在周 , 家 中外 府记 室 、内史 上士 。俄 转纳 言上 士 , 起
“ 及孝献 移 都 , 民扰 乱 , 吏 图书 缣 帛 , 皆取为 帷囊 。所 收 而西 , 车七 十余 乘 , 西京 大乱 , 时燔 荡 。 ” 载 属 一 此 书之 三厄 。“ 属刘 ( )石 ( ) 陵 , 华覆 灭 , 曜 、 勒 凭 京 朝章
维普资讯
20 年 4月 06
韶关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
J u n f h o u n U iest o r a o a g a nv ri l S y・S ca S in e o il ce c
Apr 2 0 . 0 6
第 2卷 第4 7 期
螂《 书 隋
经 籍志 》 也说 : 隋开皇 三年 ( “ 公元 5 4年 ) 秘 书 监 8 , 。 在政 治 上 , 牛弘 主张 修立 “ 明堂 ” 制 ,
天 下敢有 藏《 、书 》 家语 者 , 诗》《 百 悉诣守 、 尉杂 烧之 。 有 敢偶语 《 《 者弃 市 。以古 非今者族 。 诗》书》 吏见知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