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案(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二单元第6讲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
时空重点
主题概览
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日益成熟,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丝织业和制瓷业得到新的发展,瓷器出口;商业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传播,佛教盛行,出现玄学;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南朝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准计算是此时期的科技成就代表;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并行,儒家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等儒学大师提出复兴儒学;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推动诗歌进入黄金时期;书法、绘画艺术成就突出。
一、魏晋至隋唐的经济
1.农业(纲要上+选必2,第4课子目2)
三国
劳作方式坞堡
水利灌溉马钧对翻车进行了革新,在民间广泛使用
两晋、南北朝生产工具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给南方带来了先进
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出现了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劳动力北方人民南下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
土地开发南方土地大量开垦
农作物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土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推行均田制(选必1,第4课子目1)]
唐朝生产工具曲辕犁
2.手工业(纲要上+选必2,第4课子目2)
3.商业(选必2,第7课子目1、2)
贸易
外贸路线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
管理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
影响(1)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
(2)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3)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
4.江南的开发
背景从_________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表现
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思维点拨江南开发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
南方的经济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材料一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材料二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
世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
睡的荒山野岭改变成农业生产基地。
……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3顷,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顷”。
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阅读材料一示意图,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魏晋至隋唐的文化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汉代儒学正统呈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三教融合
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隋朝“三教合归儒”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三教并行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唐中期复兴儒学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思维深化唐代“三教并行”
唐代实行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儒、道、佛三教得以各自独立发展,并在独立发展中进一步相互争论、相互融合。
在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明显地受到来自佛、道两家的压力。
2.文学艺术
文学魏晋南北朝
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
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
学形式
唐朝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______”
和“诗圣”
书法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隋唐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绘画东晋
出现专职画家,以______为代表。
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
神赋图》
隋唐
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
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唐朝的______
被尊为“画圣”
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______等
思维点拨唐朝社会变迁对唐诗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景象。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日渐衰落的社会景象。
3.科技
魏晋南北朝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592 592 7之间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_________》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
的农书
地理
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
方法
隋唐
建筑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
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
《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4.中外文化交流(纲要上+选必3,第9课子目2)
思想佛教
东传
高僧来华
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
佛经翻译成汉文
西行取经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
文经典
唐朝的高僧_________,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佛教
外传
鉴真东渡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学问僧来华
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_____
是其中的代表
物质文化传出
(1)养蚕和_________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
及冶铁技术经中亚向西传播。
(2)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3)瓷器主要经过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
受当地人喜爱
传入
(1)西汉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_______、
葡萄等作物。
(2)从西域传入中原的物种有: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
(3)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棉花从陆、海两
个渠道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精神文化(1)________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
(2)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其他文化交流
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其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唐朝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图解历史唐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中华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有机组合的文化世界。
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和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中华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图解历史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图
根据隋唐中外文化交流示意图,分析隋唐对外交流的特点。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把手里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但同时,原有的私田、园宅地、桑田等仍属私人所有。
因此,不能说均田制的实行就否定了原有的土地私有制。
2.东晋南朝时期,由于北民南下,不只是江南经济,整个南方经济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
(2)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辩证认识唐朝的盛世局面
(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统治者的个人功劳。
(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武则天统治时期的武周政权“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也是几代皇帝连续执行类似的宽松政策和几代劳动人民艰苦努力的结果。
(3)所谓的“盛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都是相对于社会动乱时期而言的。
即使在盛世时期,最大的受益者依然是封建统治阶级,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只是相对有所缓和,并未完全消除。
(4)唐朝的盛世局面隐藏着动荡的危机。
如“开元盛世”之后出现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唐朝由盛转衰。
3.正确认识隋唐时期儒、佛、道的融合
(1)儒道佛融合的特点
①儒家思想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②儒佛关系: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屈从到隋唐时期取得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独立的宗派体系。
③道佛关系:从魏晋南北朝时的道佛互用转为隋唐时期道佛争宠,并最终形成三家交融现象,孕育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官方正统哲学——理学。
(2)儒道佛融合的影响
①经济上:强化了农业社会所必需的身心内外和谐的价值取向——即人与人和自然的和谐。
②思想上:强化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出现了政治、哲学、宗教和伦理等交融的局面。
③政治上:为统治者提供了多重治理国家的范本,一定时期内有利于维系政治的稳定和国家
的统一。
4.全面认识东亚文化圈
中华文化向朝鲜、日本、越南的传播有三个层面并衍生出维系东亚文化圈的四根纽带。
三个层面物质文化主要是中国向这三国的民族迁徙所伴随的汉字以及稻作文化的传播精神文化主要是儒学和佛教的传播
制度文化主要是官制和法制的传播
四根纽带
汉字的使用奠定共同心理基石儒学促进精神文化整合
汉传佛教维系共同信仰
天朝礼治体系维系区域政治秩序
1.(2022·6月浙江选考)白居易有诗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
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
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豸区。
……堤喧簇贩夫。
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
”诗作反映出()
A.草市渐成规模,交易商品丰富
B.富商大贾辟建会馆
C.商业活动未曾受到官吏的监管
D.“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
2.(2021·6月浙江选考)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
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
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A.小篆B.隶书C.楷书D.草书
3.(2021·6月浙江选考)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
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
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
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
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
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
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
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
4.(2021·山东卷)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
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5.(2020·天津卷)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
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
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
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
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
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
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
6.(2021·湖北卷)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
”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
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别强调()
A.道家的无为而治B.史学的通古贯今
C.儒家的伦理纲常D.理学的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