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数学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教学秩序
摘要〕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他
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安分守己,善于思考,积极发言,努力学习。
然而,好说好
动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小学生的天性,加上他们思想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他
们常常会身不由己地违犯课堂秩序,诸如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做小动作,甚至
高声喧哗等等。
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是搞好教学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教学秩序创造课堂教学数学
1 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小学生则习惯于感受生动具体的事物,数学课对小学生来说不免有些枯燥,学生一旦没兴趣,课堂秩序就会出现混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是一种需要在有序的环境中才能进行的活动,无序、混乱将使教学无法展开,而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
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
教师作为最为能动的因素,应成为教学新秩序的探索者、发现者和缔造者。
当课堂不再是完全按照事先的设计亦步亦趋的时候,当学
生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简单再现、技能的机械操练的时候,当教师面对大量信息
资源需要及时捕捉、有效回应的时候,创建新规则、形成新的课堂形态就显得十
分迫切。
教师要纠正忽视课堂管理的片面做法,有效驾驭课堂。
构建出和谐而生长,民主而平等,灵活而互动的课堂。
密切关注教学状态,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的时空内,面对几十个活生生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能和学
生平等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互动,这是一个多因素彼此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动态
过程,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偶发情况。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及时分
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管理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
和课堂的气氛,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努力调控自己的情绪,运用自己的
教学机智和教学魅力,因势利导确定课堂管理的方法。
通过有效的动态管理,就
会及时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使课堂有序地“活起来”。
教师充当类似于“顾问”、“导演”的角色。
当然,不仅仅是学习、创新活动的顾问、导演,同时也
是学习、创新活动过程中各种复杂关系和各种心理、言行秩序处理的顾问和导演。
要充当好这一角色,教师要强化教学的民主意识,构建自主、开放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为学生尽量多地提供发表言论、展示
才华的机会。
2 教师说话要有亲和力
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
的理解和宽容。
有的教师教学水平一般,但在学生面前有较强的亲和力,学生就
会主动热情地投入到他的授课中去,由此也会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
教师惟我独尊,不顾学生感受,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使课讲得再好,也
不一定有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亲和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爱的表现。
只有发自肺腑地
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
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
平时言谈
要和蔼可亲,如春风化雨细细密密润禾苗,如清泉小溪涓涓滴滴入心田;课堂上
和学生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语言要自然亲切,热情明快,做到活泼而不庸俗,文雅而不晦涩;对学生的提问、辅导、解答要不厌其烦;课下可以融入到学生中去,和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交谈。
学生学习上有失误或做了错事也要能够循循善诱,给予正面指导。
学生生活中有苦恼或痛苦,教师要给予关爱,即使是一句关
心的话语,也会让学生心中燃起暖暖的爱意。
事实证明,凡是亲和力较强的教师,
课堂上的气氛总是显得和谐温馨,教学效果也令人满意。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增强纪律的自控性
对好奇多动的小学生来说,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上课专心听讲。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终生享用的可持续学
习的能力。
3.1 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种种
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认真听讲,专心学习的好习惯,教学实践证明:猜谜,游戏,设疑疑问等,都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刺激大脑兴奋中枢,有助于学生迅
速积极地处理学习信息。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适时调控教学节奏,发现学生有疲倦、注意力涣散的现象时,就可以适时穿插一些趣味性的谜语,游
戏等,让学生猜一猜,动一动。
如进教室,教师说:“今天这一节课我们来做一个数学游戏。
”那学生肯定会全神贯注地等待,信心十足地投入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眼、耳、口齐用,集中注意力,积极学习。
3.2 勤用“口,眼,手”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初步发展
阶段,而小学数学教材中有手口并用的教学内容,学生非常喜欢在课堂上随着节
奏手口并用,而忽视了语言的正确运用。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教学障碍,通过多提问题来约束学生的率性而为的行为。
如在“时间与数学”的教学时,教师
随时说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立即指出是相应的哪一副图。
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有
目的地、专心地进行思维,并且把这种思维的结果反映到相应的动作中,养成了
勤思勤动的参与课堂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