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全二轮复习高频考点狙击与专项突破 分析黄山温泉的的形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高频考点分析黄山温泉的形成(1)黄山千岭万壑,断裂和垂直节理发育;(2)雨量充沛,当地表水或地下水与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3)地下水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拓展提升】
茶洛温泉群地处横断山脉北端金沙江支流曲戈河河谷地带。

这里断层发育,河谷两岸温泉众多,泉眼海拔3530-3570。

该地温泉分布(如图)有明显的规律,绝大部分高温热泉分布于岩性致密、透水性差的花岗岩区域(乙区域),而甲区域温泉水温较低。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花岗岩、石灰岩、卵石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石灰岩-花岗岩-卵石层B.石灰岩-卵石层-花岗岩
C.卵石层-花岗岩-石灰岩D.花岗岩-石灰岩-卵石层
2.从岩性及地形角度考虑,甲区域温泉水温较低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卵石层孔隙大,易下渗B.石灰岩透水性好,且多地下径流
C.坡度较缓,地表水滞留时间长D.海拔较低
【答案】1.A 2.D
【分析】1.形成由先到后的顺序为:石灰岩、花岗岩、卵石层。

判断理由:花岗岩侵入石
灰岩,故花岗岩较石灰岩形成晚;卵石层覆盖在石灰岩和花岗岩之上,且花岗岩未侵入卵石层,故卵石层形成较石灰岩和花岗岩晚。

A正确,排除B、C、D选项,故选A。

2.卵石层孔隙大,地表冷水易下渗,导致该处温泉水温偏低,A不符合题意。

石灰岩透水性好,且多地下径流,利于地下冷水渗入温泉,温泉水温偏低,B不符合题意。

坡度较缓,地表水滞留时间长,地表冷水下渗多,导致该处温泉水温偏低,C不符合题意。

海拔低会影响地表水水温,但对温泉的水温影响不大,不是影响温泉水温高低的主要因素,故选D。

近年来,群岛国家汤加附近洋面形成了一个新岛屿。

读汤加位置与新岛形成景观图,完成下题。

3.该新岛()
A.因地壳抬升而形成B.形成物质主要源于下地幔
C.主要由玄武岩组成D.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4.依据材料和图推测,在该国旅行可能看到()
①油菜花田①珊瑚礁①温泉①热带海洋生物①峡湾风光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答案】3.C 4.C
【分析】3.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岛屿是由岩浆直接喷发形成,主要由玄武岩构成,C正确。

是因火山喷发而形成,而并非地壳抬升而形成,A错误。

形成的物质主要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B错误。

该岛屿面积小,集水区域小,加之纬度低,蒸发旺盛,淡水资源短缺,D错误。

故选C。

4.该国为热带海洋中的群岛国家,国土面积小,耕地资源短缺,难以看到油菜花田,①错。

热带岛屿附近易看到珊瑚礁和热带海洋生物。

同时,该国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易看到温泉,①①①正确。

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国家,该地难以看到峡湾风光,①错。

故选C。

玛旁雍措(措是湖泊的意思)位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东南20千米处,湖面海拔4588米,最大水深81.8米,面积412平方千米,曾与拉昂措(湖面海拔4574米)为同一湖泊,后由洪积,冰川堆积物堵塞而演化为两个湖泊。

如今玛旁雍措是淡水湖,周围
多温泉分布。

图为玛旁雍措水系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玛旁雍措水系的主要补给水源有()
A.高山冰雪融水、湖泊水B.季节性积雪融水、雨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温泉水D.高山冰雪融水、温泉水
6.玛旁雍措成为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A.湖盆深陷,储水量巨大B.水温偏低,蒸发微弱
C.通过河流补给拉昂措D.曾与拉昂措为同一湖泊
7.推测玛旁雍措最初的成因类型为()
A.构造湖B.牛轭湖C.火山湖D.海迹湖
【答案】5.D 6.C 7.A
【解析】5.根据图文信息可知,玛旁雍措位于青藏高原上,且湖泊和周围山峰的海拔均较高,故可推断其水系的主要补给水源有高山冰雪融水;“周围多温泉分布”,说明玛旁雍措水系的主要补给水源还有温泉水。

故选D。

6.由图文材料可知,玛旁雍措与拉昂措之间有河流相连,玛旁雍措湖面海拔高于拉昂措。

故玛旁雍措湖水流向拉昂措,导致玛旁雍措湖水中的盐分随径流汇入拉昂措,从而使玛旁雍措成为淡水湖,拉昂错成为咸水湖,C正确;A、B项不是玛旁雍措为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拉昂措为咸水湖,因此不是玛旁雍措成为淡水湖的理由,D错误。

故选C。

7.分许图文材料可知,玛旁雍措背面矗立着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峰,而南面则是西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纳木那尼峰;“周围多温泉分布”说明当地地壳活跃。

综上所述,玛旁雍错在构造上属于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一个断陷盆地,为构造湖,A正确。

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为牛轭湖,是外力作用所致,B错误;火山湖应位于山顶,而图中信息显示玛旁雍措位于山脉
之间较平坦的地区,高山冰雪融水汇入其中,因此不是火山湖,C错误;海迹湖,是原为海域的一部分,因泥沙淤积而与海洋分开,形成封闭或接近封闭状态的湖泊。

包括潟湖、残迹湖等。

D错误。

故选A。

美国黄石公园猛犸温泉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景观(如下图),那就是温泉中的白色或者暗黄色的台阶,就像是梯田一样,远远去堆金积玉、晶莹剔透,流下呈酸性的热泉沿着山坡形成一个一个非常漂亮的五彩大台阶。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形成五彩大台阶的基础要素就是石灰石岩层,推测形成石灰石岩层的地理条件为
()
A.频繁的岩浆活动B.温暖的浅海环境C.寒冷的冰河时期D.干旱的沙漠气候9.五彩大台阶的形成主要原因是()
A.热水溶解石灰石,气体释放沉淀析出B..石灰石岩层受外力侵蚀作用
C.岩层间歇性、差异性抬升D.热水使石灰石发生变质作用
【答案】8.B 9.A
【分析】8.湖海中所沉积的碳酸钙,在失去水分以后,紧压胶结起来而形成的岩石,称为石灰岩。

石灰岩主要是在浅海的环境下形成的。

海水中CO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在温暖浅海地区,海水层压力较小,同时水温比较高,因而CO①的溶解度较小,更容易生成CaCO①沉淀,产生石灰石沉积。

B正确;石灰石属于沉积岩,其形成与频繁的岩浆活动无关,A错;石灰石的形成需要有温暖的气候条件和海洋环境,寒冷的气候、干旱的沙漠与石灰石的形成关系不大。

CD错。

故本题选B。

9.五彩大台阶的形成属于钙华(或石灰华)现象,是高温的酸性地下热水流经石灰石层的过程中,溶解了大量的沉淀性石灰石。

含碳酸氢钙的温泉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呈酸性的热泉沿着山坡下流时,因压力降低,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形成一个一个非常漂亮的五彩大台阶,A正确;五彩大台阶的形成属于化学沉积作用,与外力侵蚀作用、岩层抬升关系不大,BC错;热水的温度不会使石灰石发生变质作用,D
错。

故本题选A。

地热田是指地壳内占有一定空间位置和有利地质构造部位的地下热水和蒸汽。

左图为某地热田构造示意图,右图为沿AB方向剖面图。

完成下列各题。

10.关于右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描述正确的是()
A.沉积岩3沉积岩4断裂1侵蚀断裂2
B.沉积岩4沉积岩3断裂1断裂2侵蚀
C.沉积岩3沉积岩4褶皱断裂1断裂2
D.沉积岩4沉积岩3褶皱断裂2断裂1
11.关于该地地热田水温的表述,恰当的是()
A.水温高值与温泉分布带重合B.水温高低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
C.与断裂带越接近,地热水温越高D.覆盖物厚度越大,地热水温越高
【答案】10.D 11.D
【分析】10.读右图可知,该地岩层为沉积岩,水平岩层弯曲褶皱形成了背斜构造,岩层是中间老两翼新,新老关系是沉积岩6到沉积岩1由老到新,因此,右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是沉积岩形成后发生了褶皱,然后沉积岩3和沉积岩4之间产生断层,先是出现断层2,再后出现了断层1。

D正确,ABC错误。

所以选D。

11.温泉在水温高值的东北方向,故A错。

水温高低主要与地热资源有关,故B错。

断裂带位于水温高值的南方,故C错。

覆盖物厚度越大,说明植被越多,因此地热水温越高,故D对。

所以选D。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福州是我国古代海上造船基地,自三国吴起,历南朝、唐、宋、元、明久负盛名。

福州港口连接着闽江。

从福州港海行至山东、朝鲜半岛、日本及东南亚各地极为便利。

中国最好的红茶,出自武夷山区。

1866~1888年间,福州号称中国“第一茶港”,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出口地。

材料二福州市已知温泉近30处,主要为基岩构造裂隙热水,贮存在花岗岩和火山岩中。

福州温泉与山水相伴共生,市区中心地带也有温泉分布,多数温泉在河流附近,特别是闽江流域。

材料三福建与祖国宝岛台湾隔海相望,图左为“福建省年等降水量分布示意图(单位:毫米)”。

图右为“福州市区温泉形成示意图”。

(1)说明福建省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解释福州市区温泉形成的地理条件。

(3)简析福州港成为我国当年重要茶港的原因。

【答案】(1)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起伏式递增: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地多于平原。

夏季风带来湿润水汽受地形抬升;受台湾山脉的雨影效应,沿海降水较少。

(2)地处断裂带,地热资源丰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闽江支流众多,水源丰富;断裂构造为地下热水提供储存和流通条件;平原上的淤泥和黏土层使温泉得以保温,隔绝污染:冷热水密度差、山区与平原地形差,促使温泉涌出。

(3)地处东南沿海与闽江口,地理位置优越,成为闽江流域货物的集散地、发展海外贸易的枢纽;闽江沟通了沿海与武夷山红茶主产区,红茶等产品顺江而下,交通快捷便利:造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为海外贸易提供了运输工具保障。

【分析】(1)读图可知,福建省东南沿海降水量为1200mm左右,向西北内陆增高至2000mm以上;之间有局部闭合高值区域,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起伏式递增;等降水量线分布大致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呈东北-西南走向;西北部武夷山地多于东南部沿海平原。

形成主要原因是,福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夏季风影响带来水汽。

从太平洋来的东南季风在越过台湾山脉时下沉,由于台湾海峡水域比较狭窄,因此受台湾山脉的雨影效应,再加上沿海为平原地形,抬升作用较弱,因此在沿海地区降水较少。

东南季风湿润水汽在向西北运行过程中受地形抬升逐渐形成迎风坡降水。

因此在西北山区形成丰富的地形雨,降水多。

(2)读图可知,福州市周边为花岗体和火山岩体,地处板块交界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地下有多条断裂构造带,断裂带附近地热资源丰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闽江支流众多,水源丰富;地表水沿断裂带处下渗补充地下水,北北东断裂构造带的地下冷水渗流与北北西断裂构造带的地下热水接触,冷热水密度差、山区与平原地形差,促使温泉涌出。

断裂构造带为地下热水上升提供储存和流通条件;平原上的淤泥和黏土层使温泉得以保温,隔绝污染。

(3)读图并结合材料“福州港口连接着闽江。

从福州港海行至山东、朝鲜半岛、日本及东南亚各地极为便利”可知,福州地处东南沿海与闽江口,通江达海,地理位置优越,成为闽江流域货物的集散地、发展海外贸易的枢纽;由材料“中国最好的红茶,出自武夷山区”可知,闽江沟通了沿海与武夷山红茶主产区,红茶等产品顺江而下,交通快捷便利:由材料“福州是我国古代海上造船基地,自三国吴起,历南朝、唐、宋、元、明久负盛名”可知,造船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为海外贸易提供了运输工具保障。

1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法国依云小镇是世界特色小镇的典范,环境优美,居民生活富足,在阿尔卑斯山腹地经过15年才能流出的依云矿泉水是世界高端水代表。

当地政府在阿尔卑斯山上,划出方圆500km的区域由政府管理,杜绝任何人接近,在矿泉水制造商的组织下,依云小镇成立了APM协会,成员包括水源地周围的村民,由协会出资鼓励当地居民多植树,尽量不使用化肥。

依云温泉对治疗神经系统、皮肤、心血管和泌尿消化等方面疾病有较好的疗养作用,依云温泉产业已成为全球温泉产业发展的经典案例。

依云小镇在以矿泉水制造、温泉疗养为主导产业的驱动下,生出众多现代型、服务型产业。

(1)简析依云小镇发展温泉产业的优势条件。

(2)试推测依云小镇主导产业驱动下可衍生的相关产业。

【答案】(1)依云温泉具有较多保健功能,依云小镇发展温泉产业资源优势明显;依云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对游客的吸引力大;位于欧洲中部,周边居民消费水平高,温泉产业市场广阔;基础设施完善,发展相关产业,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高,增加温泉产业的吸引力。

(2)商务会展、户外运动、旅游观光、美体保健等。

【分析】(1)首先,根据材料“依云温泉对治疗神经系统、皮肤、心血管和泌尿消化等方面疾病有较好的疗养作用”可知,依云温泉保健功能较好,资源优势明显;其次,根据材料“法国依云小镇是世界特色小镇的典范,环境优美”以及结合图示信息,依云小镇背靠阿尔卑斯山,面向日内瓦湖,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对游客的吸引力强;再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依云小镇位于欧洲中部,地理位置优越,周边地区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较强,市场广阔;最后,根据材料“依云小镇在以矿泉水制造、温泉疗养为主导产业的驱动下,衍生出众多现代型、服务型产业”可知,其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高,增加了温泉产业的吸引力。

(2)依云小镇的主导产业为矿泉水制造和温泉疗养产业,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衍生出的相关产业多为现代型、服务型产业,因此可以开展商务会展,户外运动,旅游观光,美体保健等产业。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茶洛温泉群地处横断山脉北端金沙江支流曲戈河河谷地带。

这里断层发育,河谷两岸集中了150余个温泉,泉眼海拔3530~3570米。

该地温泉分布有明显的规律,绝大部分高温热泉分布于岩性致密、透水性差的花岗岩区域(乙区域),而甲区域温泉水温较低。

下图示意茶洛温泉群。

(1)分析卵石层较石灰岩、花岗岩形成较晚的原因。

(2)说明茶洛温泉水出露的过程。

(3)从岩性角度,分析甲区域温泉水出露时水温较低的主要原因。

【答案】(1)卵石层覆盖在石灰岩之上,故卵石层较石灰岩形成晚;卵石层覆盖在花岗岩之上,且花岗岩未侵入卵石层,故卵石层形成较花岗岩晚。

(2)大气降水(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高山冰雪融水(泉眼海拔高)补给地下水;地下水被地下热源加热;受板块挤压,断层和裂隙发育;地下热水,沿着裂隙和断层出露。

(3)卵石层孔隙大,地表冷水易下渗;石灰岩透水性好,且多地下径流,利于地下冷水渗入温泉。

【分析】(1)石灰岩处于沉积岩,卵石层也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图中显示,卵石层覆盖在石灰岩之上,由此推测卵石层较石灰岩形成晚。

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是岩浆在侵入中冷却凝固形成,图中显示,卵石层覆盖在花岗岩之上,且花岗岩未侵入卵石层,说明卵石层形成较花岗岩晚(而花岗岩侵入石灰岩,表明花岗岩形成晚于石灰岩)。

(2)茶洛温泉水出露过程一是要分析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二是要分析地下水如何被加热,三是要分析地下热水为何涌出。

首先,区域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下水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区域海拔高,地下水还受高山冰雪融水补给。

其次,深层岩浆等将热量传递给地下岩石,地下水被地下岩石等热源加热形成地下热水。

最后,结合图示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区域断层和岩石裂隙发育,地下热水在地下压力作用下沿断层和岩石裂隙出露,形成温泉。

(3)注意从岩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注意甲区域表层为卵石层,下层为石灰岩,同时关注图中冷水流的方向。

卵石层孔隙大,有利于地表冷水下渗。

同时,石灰岩透水性能好,也有利于冷水的下渗,地表冷水下渗多形成地下冷水,地下冷水渗入温泉带降低了地下热水的温度,所以甲区域温泉水出露时水温较低。

1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属于断层湖,温泉广布,平均深度744米,最深点1637米。

贝加尔湖每年1月开始结冰,冰层大致厚70~115厘米。

贝加尔湖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33℃-26℃,而冰层下的水温则保持在3.5℃~4.5℃
之间。

下图为贝加尔湖流域局部示意图。

(1)贝加尔湖周边河湖一般10月开始结冰,而贝加尔湖每年1月才开始结冰,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2)冬季贝加尔湖冰层以下水温高于湖泊表面气温。

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3)蒙古国曾提出一个“北水南调”计划,并寻求与中国合作,欲从贝加尔湖买水调水经蒙古引至北京,以缓解我国北方的缺水问题。

有关专家认为该“北水南调”计划基本上没有可行性。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专家的论断提供依据。

【答案】(1)贝加尔湖周边地区纬度和海拔较高,受高纬度冷气团影响大(冷空气活动影响大),秋季降温快,河湖一般10月开始结冰;贝加尔湖水体深、面积大,热容量大,水体降温慢,因此结冰迟;属断层湖,温泉广布,水温下降慢,因此结冰迟。

(2)湖泊水体比热容较大,透光率高,夏半年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储存热量多;冬季厚厚的冰层让太阳光透过进入湖泊,却阻止热量散失,对冰层以下的水体起到保温作用;湖区深居内陆,纬度高,冬季降温快,气温低,导致冰层下的水温高于冰层以上的气温。

(3)①地形复杂,线路长且沿途没有可利用的现成河道,投资巨大;①北段地势南高北低,需逐级提水,成本高;①沿途气候干旱,蒸发渗漏多;①纬度高,冬季寒冷,结冰期长,不利于调水;①跨越三国调水,各方协调难度大等
【分析】(1)贝加尔湖周边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受冷空气影响大,降温快,河湖结冰早。

贝加尔湖结冰的时间晚,说明其降温速度慢或有其他热源补给。

由材料“贝加尔湖属于断层湖,温泉广布”可知,有温热的地下水补给,湖水的温度高,降温慢,结冰时间晚。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水量大,湖水本身的比热容较大,加之湖水体量大,降温速度慢,结冰较慢。

(2)贝加尔湖水体容量大,夏季对太阳辐射吸收较多,储量较大,深层湖水热量交换难度大,温度高。

湖面结冰使得冰以下的空间密闭性强,热量不易散失。

而冰层以上部分,陆地面积大,冬季降温快,气温低。

冰层以上的部分较为开阔,热量交换频繁,温度较低,所以冰层以上部分的气温地域冰层以下的温度。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贝加尔湖属于断层湖,两侧还有1000-2000米的悬崖峭,而且主要位于东西伯利亚的南部山地地区,从贝加尔湖引水到蒙古和中国北方,中途所经地形复杂,而且线路长,且沿途没有可利用的现成河道,投资巨大;沿途所经的俄罗斯和蒙古主要是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和下渗多,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北部所在区域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河道结冰,不利于全年调水;工程的北段地势南高北低,需逐级提水,成本高;该线路所经国家有三个,各方协调难度较大。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中国温泉之都”到“世界温泉之都”,在重庆这片精彩的土地上,温泉永远都是惊喜而又自豪的存在。

凭借着独有的山形水势,重庆温泉天生就与众不同。

重庆有着世界罕见的褶皱地貌构造,一条条褶皱山脉如皱纹般穿行于市区之间,重庆多数天然温泉都位于河流切割褶皱山脉形成的峡谷区——“山山有热水,峡峡有温泉”是重庆温泉的真实写照。

左图为重庆天然温泉与河流峡谷空间关系图,右图为重庆山脉地貌构造及温泉形成示意图。

(1)据材料和图12判断重庆山脉的具体类型并说出其成因。

(2)重庆褶皱山脉的顶部往往沿山脉走向有一道凹槽,简述其形成的地质过程。

(3)重庆多数天然温泉都位于河流切割褶皱山脉形成的峡谷区,分析其形成过程。

【答案】(1)背斜山。

成因:在内力作用下,地壳板块受到水平挤压,岩层弯曲形成隆起部和凹陷部(褶皱),岩层隆起的部分高出周边,形成背斜山。

(2)褶皱隆起区的背斜顶部,岩层受到张力,岩性破碎易蚀;长年累月受到风化、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凹槽。

(3)褶皱山脉顶部上覆隔水岩层被外力侵蚀,充沛的大气降水沿岩溶孔洞、岩石裂隙(或渗水层)下渗深入山体;下渗地下水中受地热影响,增温变成热水;河流横切山脉形成峡谷,地下热水由此源源不绝涌出地面,天然温泉就此而成。

【分析】(1)由图可知,重庆的山脉为背斜山,原因是岩层受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岩层发生弯曲变形,部分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部分向下凹陷,形成向斜,背斜高出周边地区,形成背斜山。

(2)褶皱山脉的顶部由于受张力的作用,顶部的岩层破碎,容易被侵蚀;受风化、流水侵
蚀等外力长期作用形成凹槽。

(3)由于背斜的顶部受力破碎,被侵蚀形成凹槽,雨水在凹槽位置沿岩溶孔洞、岩石裂隙下渗深入山体,下渗的雨水受地热加热变成热水,河流下切山脉形成峡谷,热水在峡谷的位置出露形成温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