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西藏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西藏拉萨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 从下图及说明中可以看出中国文明起源的显著特征是()
A.世界最古老的文明B.分布广泛,趋向多元一体
C.分布均匀D.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
2.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

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
生产生活状况是( )
A.种植水稻B.会使用火
C.烧制彩陶D.铸造青铜器
3. 央视《探索·发现》播放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有关原始人生活场景在专题片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劳动B.北京人学会用火御寒照明
C.大汶口人学会制作蛋壳黑陶D.河姆渡人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4.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天下归一,咸阳跃升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

咸阳横跨渭水南北两岸,
北岸以咸阳宫为中心,仿造了六国宫殿145座,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宫相连,众星拱月,鳞次栉比。

秦始皇如此设计北岸宫殿的意图是
A.君临天下,思想控制
B.天下共主,尽享极乐
C.天下归一,皇权至上
D.彰显财富,发展商业
5. “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

”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了万里长城
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6. “我们今天称道‘百家争鸣’,大概不是也不应该是赞扬其中的一元主义妄想,而是欣赏它那些万壑争流的也就是多元的场面。

”之所以赞赏“多元的场面”是因为它
A.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B.适应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
C.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发展
D.有利于底层民众意愿的表达
7. 《论语》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

”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A.宗族伦理观念
B.“天人感应”学说
C.中央集权理论
D.“大一统”思想
8.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汉武帝大一统”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是( )
①颁布“推恩令” ②修筑驰道,统一车轨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北击匈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评价某一史学著作云:“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

”该著作是
A.《论语》
B.《史记》
C.《汉书》
D.《九章算术》
10.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强化君权神授思想B.繁荣思想文化
C.扩大地方权力D.强化大一统
11. “安史之乱”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强大的帝国从此走下坡路,一去不回头。

往昔的繁华,成为回忆。

这场近八年的内乱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B.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C.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12. 以下摘自一位同学学习“隋朝开凿大运河”后的笔记,其中说明开凿目的的是()
A.大运河凿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B.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抵余杭C.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对全国的控制D.隋的统一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条件
13.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
①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带去了书籍、谷物和蔬菜种子等
②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安西都护府
③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
④设渤海馆,专门接待渤海商人和使者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4.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A.唐末农民战争
B.朋党之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15.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以看到()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③文成公主入吐蕃
④筒车不分昼夜地灌溉田地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6. 曲辕犁(如下图)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

耕犁基本定型于
A.春秋时期B.汉朝C.战国时期D.唐朝
1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①出现几次局部统一或者短暂统一
②出现民族融合高潮
③士族势力衰落
④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逐步缩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8. 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
1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20. 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

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子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

”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21. 唐太宗看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天下英雄主动入彀
的制度保障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三省六部制
22. 宋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A.设中书门下B.设参知政事C.设三司使D.设通判
23. 历史上,辽统治者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分别负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事务。

这种“蕃汉分治”
的政治制度实质上是( )
A.安抚笼络汉族地主阶级B.避免契丹人与汉人发生矛盾
C.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肯定和保护先进的封建文明
24. 宋朝时期,相互牵制的中央机构是
①参知政事②枢密院③三衙④三司⑤知州⑥通判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⑤⑥
25. 元代以前常“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而元代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
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这表明元代
A.以山川地理环境来划分行政区域
B.以消除割据可能性划分行政区域
C.以发展经济为目标划分行政区域
D.以文化认同作为行政区划的依据
26. 饮茶在宋代不再是奢侈的享受,平民百姓日常也能享用。

这反映出
A.农业技术水平提高B.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
C.边疆地区农业进步D.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27. 宋代有些地方根本不种粮食,而是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

这时还
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如菜户、茶户、果农、蔗农、花户、园户、药户、酒户、渔户等。

这说明当时
A.粮食生产出现下降
B.政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
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8. 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文学体裁写成《梦溪笔谈》,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地理以及
机械、造纸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书中记载的当时的发明应该是
A.司南B.造纸术C.雕版印刷术D.活字印刷术
29. 宋朝儒学复兴,其中程朱理学一派影响最大。

理学认为人生的目标应当是
A.为生民立命B.存天理,灭人欲
C.为天地立心D.秩然而各得其所
30. 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

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

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
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

为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注
意节俭。

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还并省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

材料二唐太宗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

他曾“亲耕籍田”,以示重农之意。

为解决耕牛之不足,太宗通过与突厥等族的“互市”换回大量的马、牛,用以耕田。

还派使者用金帛赎
回被突厥掳去的男女八万余人。

又释放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准予婚配,以增加农业生产
人口。

为保障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太宗还特别注意“不夺农时”。

他说“国以人为本,
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认为人君唯有崇尚“简静”,不发兵戈,不兴
土木,“不夺农时”,与民休养生息,农业生产才能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为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发展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举措,说明其举措所体现的治国理念。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32.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汉武帝时期中外朝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中朝和外朝是如何组成的?这一制度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