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文化的解读与批判——漫谈刘震云的小说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权力文化的解读与批判——漫谈刘震云的小说创作
姓名:秦剑英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指导教师:樊洛平
20030430
内容摘要:
刘震云是新时期文坛的著名小说家,是当代“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早期的作品大都取材于豫北农村,着力描写农村人的生存境遇和乡村生活风貌,描写了一个个由贫穷造成的悲剧,生命被扼杀,真被蹂躏,善被剥蚀,美也被摧残。
刘震云展示了权力对农村人的折磨与戕害,剖析了形成权力崇拜和权力畏惧的深层原因,对农村权力文化进行了无情的抨击。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新写实主义小说勃兴,刘震云被这股潮流裹挟,进行新写实小说的创作。
这类小说注重写普通人的Et常琐碎生活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烦恼、欲望,表现他们生存的艰难、个人的孤独无助。
在刘震云的“新写实”小说中,一以贯之的精神是对城市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和生活态度的刻画,刘震云对人情世故有着超人的洞察力,通过冷静客观的叙事笔调书写无聊乏味的日常生活来反讽Et常权力关系。
刘震云对于人类,特别是对于不幸的中国人对权力所进行的庄严而又无效的挣扎,作了极为广阔极为生动的展现。
他注重书写权力造成的城市人的心灵异化和精神变异,鞭挞城市权力文化的侵蚀性和消解力,例如《单位》、《一地鸡毛》中的小林,此外还有《新闻》中的那一群记者,这些都是在现实的种种压力面前睁着眼睛、无可奈何地放弃自尊、屈就环境与命运的人,权力像一座山重压在城市人身上,面对金钱权力,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小人物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自我、改变自我。
如果说,早期刘震云的“新写实”小说反映了权力文化对社会底层的冲击和影响的话,那么他的“官场小说”则表现了权力文化对社会中间层面制约。
如《头人》、《官场》、《官人》、《新闻》,这一系列小说组成了官场的各个层级,其中的“官人”则包容了当代社会各个级别的行政官员,刘震云大规模全景式地展示各级行政官员(小到普通办事员,上至省、部级领导),毫不留情地拉开
“官场”厚厚的帷幕,揭开“官人”头上神圣的面纱,展示形形色色的“官人”形象,给官场、官人的种种卑劣丑恶以痛快淋漓的指斥针砭、冷嘲热讽。
在刘震云笔下,“官场”既是名利场,也是格斗场。
人类的庸俗、无能、贪婪、卑劣、阴险、狡诈、虚伪、猥琐等种种阴暗都集中在这个大染缸里,官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旁若无人的表演,刘震云诙谐幽默地把“官人”们在权力面前的种种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纤毫毕现,将官场的明争暗斗、波谲云诡展示得淋漓尽致,他的“官场系列小说”被称为新时期的“官场现形记”,此类作品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新世态小说”、“新谴责小说”。
“官场系Nd,说”是刘震云对现实世界权力文化强有力的批判,真正触及到了权力文化的核心和本质,标志着刘震云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虽然刘震云的“新写实”小说成就比较突出,但是“新写实”小说又有其创作题材上的局限性,刘震云不满足于对现实世界的描绘,他开始寻找新的题材,即历史题材。
他看到权力不仅充斥在现实社会,而且弥漫人类历史。
在他的“新历史”系Nd,说中,展示了权力的不可抗拒和人性的卑微软弱。
在这些小说中,刘震云塑造的《故乡相处流传》中第一次出现的曹操、袁绍,后来分别以曹成、袁哨为名字贯穿《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始终的人物,是刘震云艺术世界的新成就。
这些大人物,说是要为人民谋利益,为天下求太平,为世界找正义,俨然是一代巨人和救星。
实际上他们既不相信正义,也不关心人民,他们对世界既不怀有责任也不怀有希望,对自己既不要求善良也不要求清白。
这些人高踞社会上层,无视生命,蔑视感情,视百姓如草芥,其实他们是玩弄历史、玩弄权力、玩弄人民,以满足个人欲望的小人,是彻底泯灭了良知,集中体现了人性之黑暗的、地地道道的流氓。
刘震云对这些所谓的社会上层人物也毫不留情地给予揭露和批判,从而完成了对现实权力文化、历史
权力文化的整体批判。
刘震云以冷峻的态度进行小说创作,旨在揭露和批判灰色的人生和变态的人性,运用戏谑、揶揄、嘲讽、隐喻能够更好地增强作品的批判力度,因此细节描写和反讽语言的运用是刘震云小说的重要特色。
他善于用细节来揭示权力的无处不在,运用反讽手法来刻画人们所处的“类喜剧式”的生活状态,刘震云把“权力”与“反讽语言”捆绑在一起,以达到尖锐辛辣的讽刺效果,那些习以为常的生活小事,那些凭借本能下意识做出的反应行为,因为他们与权力构成的暖昧关系而显得滑稽可笑。
反讽的表现手法不仅拆解了那些虚假性的价值使它显得尴尬,而且也使得那些普通寻常的事物变得非同凡响而妙趣横生,甚至使那些平淡无奇的小人物也拥有一些特殊魅力。
刘震云通过对权力文化的解析多少解开了人类本性与制度化存在结合一体的秘密。
总而言之,刘震云的小说所揭示的是权力文化对人的制约和影响,着力表现的是人在权力文化影响下的生存状态和变异状态,强调权力对个体的影响。
本文以刘震云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历程为纵向线索,从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历史与现实的融合、独特的表现手法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刘震云对权力文化的批判。
关键词:权力文化乡村和城市颥写实小说官场小说新历史小说反讽
Abstract:
LiuZhenyunisafamousnovelistofmodemtime,andheisalsooneoftherepresentativesfornewrealismnovel,Hebeganhiscareerasawriterin1982,andhisearlyarticleswerebasedonthecountrylifeinnorthofHenanprovince,whichmainlydescribedthelivingconditionsandthelifestylesofthecountrymen.Tragediesduetopoverty,liveskilled,thetrueviolated,thegooddenuded,the
beautifuldestroyed,peoplefeelfearfulofpovertyandadmirepower....Asnewrealismsprungupinthemiddleandlateof1980s,hebegantOengageinthenewrealismnovelwiththetrend.Emphasizingontheaveragepeople’Sdailytrivialitiesandinvolvedtroubles,desiresanddescribingtheirhardships,tonelinessandhopelessnesscharacterizedthenewrealismnovels.LiuZhenyun’Snewrealism
novelsdepictthelivingconditionsandlifestylesoftheunimportantpeople,andthe
lowersocialclass.Hiswritingshaveexceptionalinsightonworldlywisdom,criticizingthepeople’Sdailyrelationshipofpower.Inhiswritings,humanbeingsareverynegligible,helplesswhenconfrontingwithmoneyandpower.Liu
humanbeingsasawhole,especiallyZhenyundrawsextensiveandvividpicturesfor
forthoseunfortunateChinesewhohavestruggledstatelyanduselesslyforpower.A
Feather”.andagroupofcaseinpointisXiaoLinin“Unit’’and“aFieldofChicken
joumalistsin“News”.Theyhadtogiveupandyieldtoconditionsandfateswhenfacingvarietiesofpressures
IfwesaythatLiuZhenyun’Searlynewrealismnovelsreflecttheimpactofpowercultureonthebottomringofthesocialladder,hispoliticalnovels,ontheotherhandindicatetheeffectofpoweronthemiddle—level,Novelssuchas‘‘Header'’,“Officialdom”.“Unit”,“aFieldofChickenFeather”,“Officials”,“YellowFlowerofHometown”,“GettingAlonginHometown”,and‘'News”,etc.reveledallkindsofofficials,collectedSOmuckfilthinessandcriticizedthemgreatly.Thisseriesofnovelsconstituteeverysociallevelsinwhich“officials”refertOexeactivesofeachrankinthemodemsociety.Hedrewopenthethickcurtainoftheofficialdom,mercilesslyunveiledthe“holy”appearanceoftheofficials,anddisplaydwitha
largescaleandapanoramathevariesofficialsofeverylevel,herefuted,criticized,
-5.
andsatirizedtheirwickeddeeds,thoroughlyandseverely.inhiswritings
officialdomisbothaplaceforfameandpowerandaplaceforfighting,wherepeopleshowtheirwordliness,stupidness,meanness,pretenceandwretchnesswhiletheofficialenjoytheperformancefreelyandjoyfully.hehumorouslyandvividlydescribedwhattheofficialsdowhenpursuingrightsandpower,andthoroughlyexposedtheintrigueandcontentions.Hispoliticalnovelsarecalled“ThePoliticalOfficialsofthemodemtimes”,andallnovelsofthistypeweretruenewnovelsofwaysofworldandnewcondemningnovels
AlthoughLiuZhenyun’Srealismnovelsandlimit戳ionsontheme.Heisnotsatisfiedwiththemeofrealism,andbegantofindnewtheme,namelyhistorytheme.Hefoundthatpowernotonlyexistinthesocietybutalsointhehistoryofhumanbeing’S
CaoCaolivinganddevelopment.Hehassuccessfullyandforthefirsttimeportrayed
andYuanShaoinhisnovelof‘‘GettingAlonginHometown'’,whosenamewere
andFlower'’.ThesechangedCaoChengandYuanShaoin“PowderofHometown
wouldstruggleforthebenefitofthepeopleandthepeaceofpersonssaidthatthey
theworld,asiftheywerethesaviorsoftheworld.Butinfact,theydidn’tbelieveinjusticeandhadnoconcernforthepeople.Theydidn’tbearresponsibilityfortheworldandwerenothopefulabouttheworld.Theyrequiredthemselvesneithertobevirtuousnorblameless.Distortingtohistory,employingpowerandfoolingthe
badpersons,rogueswithoutconscience
peopletosatisfytheirdesires,theywere
Counter..criticismisanothercharacterofLiuhisnovels.Hehasagoodacknowledgementofcounter・criticismtOdepictthelivingstateofanalogycomedyHenotonlyexposethefalsevaluebutalsomakesthecommonthingsunusualand
vivid,evenmadetheunimportantpersonstobecharming.Heexposethesecretsthat
..6..
thenatureofhumanbeingandsystemareintegratedbyanalyzinganddepictingthepowerculture.Byintegrating“power'’and“counter—criticism”.LiuZhenyunhas
madehisworkstoachievegreatcriticaleffect.Theyappearedveryfunnybecauseoftheambiguousrelationoftraditionaltriviality,instinctiveresponseandpower.
Inaword.LiuZhenyun’Swritingsexposethecons仃mntandimpactofpowerculture
abnormalstateofthosewhoareunderonpersonsanddescribedthelivingstateand
theshadowofpowerculture,andalsofocusedontheimpactofpoweronindividualsThistextanalyseshiswritingsfrommanypointsofviewsuchastheconflictbetweencountryandcity,mingleofhistoryandrealize,uniquetechniquethroughthewriter’Slifeexperienceandwritingcourse.
Keywords:powerculture,countryandcity,newrealismnovel,politicalnovel,
newhistorynovel,counter-criticism
刘震云是当代文坛新写实主义小说的领军人物,他善于透过事物的表象直刺社会的灵魂,由此形成了他鲜明独特的创作风格。
刘震云的小说创作为我们充分展示了广阔的社会时空,展示了纷繁的人生百态。
他的小说内容丰富,创作指向明确,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意味,具有极为强大的艺术穿透力。
刘震云的作品大都以权力为表现主体,或明或暗地表现权力的肆虐,展示权力之下人性的畸变,刘震云对权力这一主题的偏爱,源自于他对权力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认识。
权力文化是政治文化的分支,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与社会政治行为紧密相连的信仰、价值取向、主观感受和意念,以及潜在的民族政治心态和习惯模式,涵盖着一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中所奉行的政治制度、信仰、情感和习惯等诸要件。
那么,套用这个概念,所谓权力文化就是围绕权力机构和
权力制度而形成的信仰、价值取向、情感态度、习惯模式和行为准则。
刘震云在纵观人类历史、洞察社会现实之后,发现人类历史、现实的核心就是权力,社会芸芸众生在权力的压迫奴役之下,发生情感、理性、观念、价值标准的种种畸变,于是刘震云就开始深入剖析权力给人类精神带来的灾难,展示权力对人精神的荼毒和心灵的戕害,无情地撩开权力文化的面纱。
刘震云目光犀利,思想深邃,于平易自然之中见功力,作品寓意深刻,因此在当代文坛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了解刘震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造成人类精神灾难的根由,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类自身的弱点。
让我们沿着刘震云的创作轨迹,考察他对权力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早期对权力文化的迷茫——乡村和城市的碰撞
(一)乡村权力文化批判
刘震云从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他早期的作品主要表现乡村人的生活境遇,小说的取材范围,大都是他曾经生活过的并给他留下难忘记忆的故乡一一豫北农村。
这里是他人生的起点,以他亲身经历的乡村生活为基础,他的小说反映的内容主要是乡村悲剧的历史演变及农村百姓的生活境遇,主要作品有《塔铺》、《乡村变奏》、《头人》、《故乡天下黄花》等。
这些作品尽管对权力文化也偶有触及,但总的来说,他对权力文化的认识不够清晰,处于一种漂浮、迷茫的状态,这种游移不定的思想状态和他对乡村的理性认识紧密相关,他对乡村的认识和态度又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验不无关系。
因生计所迫,l958年出生刚刚八个月的刘震云就被外祖母抱到河南延津县农村抚养。
从此,在河南这块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上,刘震云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涯。
在此期间,恰逢诸如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天灾人祸。
饥饿、贫穷、死亡(刘震云曾几次险历死亡),以及畸形岁月中畸形的权力
统治,给幼小的刘震云留F了深刻而痛苦的记忆。
经过当兵、担任民办教师的几度曲折,在l978年刘震云才通过考入大学彻底地离开那片乡土,重新回到他曾降生其间却已阔别二十年的城市。
刘震云不同于纯粹的乡_F人和城市人,也异于那种“农裔城籍”、物质和精神分居城乡两地的“两栖人”作家。
同他们相比,他没有自己明确的根。
对于乡村,由于那并不是刘震云的出生之地,更因为他没有和父母亲一起共度乡村苦难的童年和少年,他感受不到那种真正的“乡村之子”所有的直接源于血缘情感的地缘归属意识,而不免有一种客居、寄寓乡村的感受;乡村的贫穷、饥饿、死亡和权力的你争我夺等等在少年刘震云的心灵上刻下了痛苦的印痕,成年之后在现代文明影响下形成的对乡村文明的理性考察,更增强了刘震云对乡村的拒斥意识。
换言之,尽管刘震云有长年的乡村生活经历,且不可避免地深受乡村文化的熏陶和浸渍,但他和乡村之间,仍有着天然的情感距离。
对于城市,虽然那曾是刘震云的出生地,数年艰辛奋斗以离开乡土的经历也说明刘震云对城市确实曾抱有一种试图回到城市的渴望,现代文明的教育、城市物质文明的相对发达也促使他理智地意识到城市的优越并选择其作为自己的生存之所,但作为“城市之子”的刘震云毕竟又是城市的“弃儿”,他同城市同样是有隔膜的。
乡村文化的潜在影响,物质充盈但精神匮乏的城市文明与贫穷却单纯的乡村文明之间的巨大反差,以及由于缺乏城市童年和少年记忆而产生的对城市的陌生感,都不可避免地使刘震云对城市怀有一种疏远和厌弃的情感。
这种双重矛盾态度,使刘震云常陷入情感与理智的巨大困惑和缠绕之中,最终导致他以双重的局外人身份对城市和乡村进行冷峻的审视与批判,并进而挖掘出城乡共同的灰色的人生和变形的灵魂。
读刘震云的小说,我们心中常不由萌生这样的意象:一个疲惫的旅人,奔
波在乡村和城市之间,希冀找到一个栖息之所,以安顿自己困顿的行旅,可城市和乡村都排斥和拒绝着他,而他也厌弃、仇视着城乡;在他的目光里,城乡两处都充溢着丑恶和黑暗,没有一片净土可以驻足。
于是,他只有在深深的失望和痛苦中走向双重的逃亡,以一个双重叛逆者的身份展开对城市和乡村的批判性审视。
贫穷是刘震云最深刻的乡村记忆,创作伊始,刘震云也是从贫穷这一角度开始他的乡村生活描绘的。
在他的笔F,贫穷是乡村驱之不去的永恒梦魇,它飘浮于乡村之上,侵蚀着乡村人的肌体和灵魂。
刘震云的所有乡村故事,几乎都是由贫穷引出的悲剧。
生命被贫穷扼杀(《罪入》、《栽花的小楼》),美也被贫穷摧残(《塔铺》)……可以说,刘震云笔下的乡村故事没有一处不是以悲剧终结,而所有的悲剧无一不是源于罪恶的贫穷,因为贫穷,人性被扭曲、善良被吞噬、纯朴被嘲弄……
《塔铺》是刘震云的成名作,在小说中,刘震云写了一群农家子弟为实现各自的理想而发奋读书,表现了他们物质生活的窘迫和废寝忘食的艰难。
为了考上大学,他们忍饥挨冻,拼命苦读。
临近高考,为了减少竞争对手,同学们“竟变得自私起来,找到资料的,对没找到的保密”,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考大学是通向美好殿堂、获得身份地位的唯一途径。
作品还写了农村姑娘李爱莲的命运悲剧,她因为父亲有病无钱医治,最后不得1i放弃了高考,把自己卖给了暴发户吕奇。
由此,物质利益对于人的精神摧残这一主题己充分显露。
刘震云创作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不是为了展览贫穷而肆意渲染。
他还写出了乡土社会的人们由于受贫穷的挤压,性格和灵魂产生的种种变异。
即如《塔铺》中父亲连夜赶了一百多里路,从当老师的表哥家借来了非常紧俏的世界地理书,许诺三天就还,“我”必须在三天内把书全部背下来,这本地理书是“我”
考大学的一个重要砝码,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慈祥爱子的父亲想出了狡黠自私的办法,依父亲的主意如果三天内不能全部背下来,书就不还给表哥,只说是弄丢了,这种自私、欺骗甚至是无赖的想法是望子成龙的父亲无可奈何的选择。
《毅兵连》是刘震云小说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这篇小说把视角放在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特殊环境,写了部队中~群来自乡下的新兵互相排挤,争做骨干的事情。
从农村到部队新兵们都想有一番作为,希望获得领导赏识,有一个好的去处,于是就有了老肥、元首、王滴等人为进军部而你争我夺的闹剧。
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友情,然而斗争的结果不过是去给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军长的爹端屎端尿。
老兵李上进为了争取入党而不放过任何表现自己的机会,因为他认为入党是改变自己命运地位的重要契机,所以当他最终没能入党时竟对指导员开枪报复。
权力面前人物性格的扭曲、人性的畸变愈加严重,权力对于人的前途命运的制约及对人性的摧残在此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刘震云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副与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截然不同的乡村画而:无论悲剧的酿造者还是悲剧的牺牲品,不论“罪人”还是受害者,部显示出了人性的阴暗面。
《栽花的小楼》中悲剧的酿造者李明生和坤山固然充分体现出自私和狭隘,但即使是牺牲品红玉亦具有嫌贫爱富的品性。
他们的悲剧与其说源于单纯的物质贫穷,还不如说是起因于贫穷所引起的人性的严重变异。
《罪人》中,兄弟抓阄决定谁娶女人而导致的家庭惨剧,同样将贫穷和贫穷挤压下的人性扭曲表现得怵目惊心。
在另一些作家创作中通常作为善良、纯朴之象征的乡村人,在刘震云笔下几乎都隐藏着不洁的人性。
《塔铺》中的李爱莲,似乎是美与善的化身,但这佟品中唯一亮点的无情毁灭,正从另一个假面揭示了乡村的贫穷摧残人性的残酷性与普遍性。
刘震云对乡村贫穷的表层和深层(尤其是深层)的双重揭示,无疑触及到了乡土社会的某些本质。
他对乡村人性的丑
恶面和阴暗面的无遮拦的展示,使他开始区别于那些“美化乡村”的小说家,刘震云对乡村社会的决绝姿态也初步显示出来。
与其他乡土作家相比,刘震云对乡村生活的描绘无疑深入了一个层次,这些作品也使他区别于那些将乡村人性人情美作为他们心灵梦乡的乡土小说家。
生活贫穷而人情淳朴、心地善良的乡村风景线不再出现在刘震云的笔下。
刘震云不是乡村母亲的儿子,痛苦的乡村记忆更使他没有儿子对母亲的情感依恋与心理顾忌。
与那种美化乡村的创作倾向不同,刘震云反对“把故乡当作温情和情感发源地的文章或牧歌”①他冷静地、客观地以“他在者”的身份剖析、剥落着乡村的面目,他侥幸逃离乡村、心存后怕的感觉更加强了他的批判感。
随着对乡村生活描绘的层层深入,刘震云对权力文化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权力文化的批判也越来越明晰。
他对权力的认识也源于他童年的记忆,文革中畸形的权力膨胀,是乡村给予刘震云的又一“礼物”,也是他作品中与“贫穷”相关联的一个主题。
在官本位社会,权力的大小往往同财富的大小有着无形的联系。
掌握了权力的入,获取财富的机遇也越大。
某种程度上说,贫穷的乡村社会对权力的追逐和畏惧,均源于人们对财富的追逐和对贫困的恐惧。
而在一些特殊时期,乡村社会对权力的你争我夺又往往加剧了乡村的贫穷。
在经历了对乡村的忏悔之后,刘震云又从权力这…独特角度切入乡村生活。
这使他在“贫穷”之外,多了一个解剖乡村社会的工具。
刘震云是从《头人》开始其“权力”乡村的描绘的。
作品通过叙述申村这个小村庄半个多世纪七个“头人”的统治历史,揭示出了乡村权力的本质。
“祖上”等七个头人,从近代、现代到当代,都轮番对申村进行着如一的权力统治,利用权力鱼肉百姓、谋取私利,而所有的民众都俯伏在权力的高压下,没有表现出任何的觉醒和尊严。
在这里,刘震云以权力为契机,试图把握到农村文化
劣根性的主要脉络,挖掘出乡村人性蒙昧与丑陋的文化根源。
《故乡天下黄花》的题材与《头人》无异,但所描绘出的对权力的争斗更加残酷,作品中人物对权力的占有意识也更加强烈。
在马村这个小小的乡村舞向上,所有的人都以权力为中心划分为两个阵营: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权力的操纵者与权力的依附者。
在这种二元对立中,权力仿佛成了至高无上的主体,人反而沦为工具和傀儡。
李文闹、赵刺猬等人无一不是在权力欲的支配下做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表演。
权力的获得者利用权力为非作歹,放纵私欲;没有权力的或千方百计伺机争夺,或依附权力,狐假虎威。
等而下者,自甘为奴,惊伏取媚于握权者的一颦一怒。
《故乡天下黄花》中,马村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的权力争夺史。
马村的芸芸众生,与其说是具有人性尊严和个人主体性的人,还不如说是被权力异化了的畸形人。
这里,刘震云借助“权力”这面镜子,既照出了乡村人性的阴暗,也解剖了乡村文化的缺陷。
在马村舞台上,前台上演的虽是争夺权力的闹剧,但“贫穷”依然是它有力的背景,支配着人们对权力的态度。
换言之,权力是马村历史的表象,贫穷潜藏于次层面中,它与权力相辅相成,成为两股压榨乡村民众的巨大异己力量,使乡村民众的人性走向扭曲,使乡村文化走向畸形。
刘震云从贫穷和权力两个角度切入乡村生活,深刻地解剖了乡村的整体人生。
在这样的解剖下,乡村必然是黑暗和残酷的,它没有田园风光,没有情感眷恋,没有慈母深情,没有质朴纯真,所有的只有丑,只有恶,只有由贫穷引出的人性的畸变,只有权力争夺引出的恶的爆发。
刘震云描绘的这种截然不同于其他作家笔下的乡村图景,虽然有其片面处,却也包含着深刻的真实。
它以近乎恶毒的真实,打破了传统乡恋情结下乡村生活其乐融融的神话,残酷地嘲弄了文人们的乡村田园梦想。
这种片面惊人的深刻,以一种震聋发聩的方式揭
示出乡村文化的某些本质。
当然,如果说在早期创作中,刘震云完全没有表现出对乡村的温情和留恋,是不公正的。
正如刘震云后来所声称的:“《塔铺》是我早期的作品,里面还有些温情,这不能说明烈的,主要说明我对故乡还停留在浅层认识上。
”③《罪人》中偶见的田园风光,《塔铺》中强烈的感伤色彩,以及后来将自己作品中表现出的对故乡的温情视为浅层次的认识,都说明早期的刘震云与乡村故乡之间存在着纠缠不清的感情纠结。
初期,刘震云的几乎每一篇作品,都表现出一种对于乡土社会的强烈仟悔意识和负罪感:《罪人》中,曾卖身教父、言行遵从乡村道德规范的“嫂嫂”临别人世前,为自己一一度背叛了乡村道德留下了“我后悔”的遗言,牛秋在离开故乡后负罪感倍增,那条被剁下的手臂与其说是为了死去的嫂子,还不如说是为自己背叛了乡村文化而赎罪;《塔铺》中的“我”,在估计自己有可能考入大学、即将离开故土时,内心中却产生了沉重如铁的负罪感和赎罪意识;此外,《栽花的小楼》中的红玉、《大庙上的风铃》中的赵旺,对于故乡都有类似的忏悔意识和负罪感。
作品中这些拥有强烈的负罪感的人,都是曾背叛过乡村或者离开(即将离开)故乡的乡村“叛逆者”。
面“这种弥漫于{乍品中的强烈负罪感,既反映出刘震云刘震云与乡村欲割难舍、爱恨交织的情感矛盾,也反映出他离弃了曾养育过自己的乡土以后对自己行为的自我怀疑。
”⑨
“忏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沉溺于罪恶感之中难以自拔,以噬人心灵的痛苦来换取良心的安宁,一种是以悔罪来告别背弃过去,以从此恩怨两讫、一了酉了的方式宣布自己与以往一切毅然诀别。
剃震云的忏悔无疑属后一种。
尽管不能说经历了虬|千悔”之后的刘震云已经全然斩断了与故乡的感情缠绕,但至少,这种情感纠结是更隐蔽、更内在地表现在作品中了,而他对乡村文明的
批判性审视姿态则更明确、更彻底地显示出来。
刘震云是矛盾的。
尽管他放逐、厌弃乃至仇恨乡村,力求以“局外人”身份去审视乡村,但是,二十载的乡村养育之恩,不可能不给他的童年和少年生活留下一点甜蜜的回忆,从而使他在拒斥乡村的同时又难以彻底地摆脱与乡村的情感纠结。
这种情感纠结即使在他对乡村表现出最坚决的批判、厌弃态度时也潜藏于他的笔下。
如《故乡天下黄花》中,尽管没有一个正面的、给人以希望的农民形象,但是写老得、老冯的无辜被杀,赖和尚、赵刺猬的无耻残忍,仍潜藏着作家分明的同情和憎恶;在《温故,一九四二》中,作家那种复杂的乡村情感更不必说。
叙述入完全以“灾民后裔”的身份去审视天灾人祸的乡人,对农民利益的过分强调,对农民基于生存的选择的过分同情,甚至完全消解了民族战争和爱国主义的正义性。
总之,刘震云对乡村所抱的双重矛盾情感的潜在影响,有时也带来了他价值判断尺度的游移和偏颇,并影响T.,-,-t『J震云作品的剖析力度。
(二)城市权力文化批判
对于乡村有着深刻痛苦记忆并进而拒斥、放逐着乡村的刘震云来说,城市既是他降生的地方,又是现代文明教育给他指出的理想生存之所,他很自然地向往城市,希望在城市找他的理想,栖息他反抗乡村之后的疲惫心灵。
在刘震云创作的初期,尽管由于乡村文化的潜在影响,他对于城市虽不无惶惑和恐惧感,但还是充满着憧憬与向往的。
对赵旺(《大庙上的风铃》)、青青(《被水卷去的酒帘》)等为了进入城市而逃离乡村、不惜背弃乡村道德的农村青年,刘震云是寄予了较多同情的,对《塔铺》中乡村同学为考大学付出的艰辛拼搏、惨淡经营,对《新兵连》中农家子弟们为入党、进好连队而进行的相互挤兑和倾轧.刘震云在揭示其阴暗面的同时亦充分理解他们的辛酸,因为那个时代,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