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九)绝地之音(含解析)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九)绝地之音
(时间:40分钟分值: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昆曲和西方歌剧的表演风格大相径庭
....,昆曲的旋律节奏很慢,演员们的表演更加细腻,服装也非常漂亮。

B.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大多数考生都忙于在题海遨游,不能自拔
....。

C.几个月过去了,那场景至今让原告刻骨铭心
....。

D.松山湖新兴综合市场内猪肉、水产、副食、蔬菜、水果等一应俱全
....。

解析:不能自拔: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

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地坛书市”曾经是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个文化品牌,去年更名为“北京书市”并落户朝阳公园后,依旧热情不减。

B.越是在招商引资压力大、竞争激烈的局面下,越是要严把准入关、环境关、投资强度关,将有限的发展资源向优质企业和项目集中。

C.中国产品经营者有责任让全世界消费者彻底改善对中国制造的印象和偏见,告别野蛮模仿、粗糙设计、粗放经营、恶性竞争。

D.沪蓉高速广安段一辆面包车与停靠在路边的重型大货车追尾,事故致十二人遇难,其中有七位未成年人和一名3岁儿童。

解析:A项,偷换主语,“依旧热情不减”的主语应为“北京市民”。

C项,搭配不当,“改善……偏见”改为“改变……偏见”。

D项,不合逻辑,“七位未成年人”和“一名3岁儿童”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

答案:B
3.下列句子与“心静波平,冷月无声湘水碧”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情深地广,红梅有色傲霜雪
B.花好风轻,碧荷有态潇江红
C.志远天高,修竹有形楚山青
D.气壮山雄,苍鹰有意伴云飞
解析:“湘水碧”为主谓结构,而A项的“傲霜雪”为动宾结构,D项的“伴云飞”为偏正结构,据此排除A、D两项。

“心静波平”可理解为“心静如波平”,B项的“花好风轻”为一般的并列结构,据此可排除B项。

C项的“志远天高”可以理解为“志远如天高”,且“心静”和“志远”都属于人的心理范畴,对仗工整。

答案:C
4.董事长的三位朋友分别在今天过七十大寿,乔迁新居,分店开张。

如果你是董事长的秘书,下面三副对联该如何送?请选出最得体的一项( )
甲.大启尔宇,长发其祥
乙.交以道接以礼,近者悦远者来
丙.室有芝兰春自永,人如松柏岁长新
A.甲送分店开张,乙送乔迁新居,丙送七十大寿
B.甲送七十大寿,乙送乔迁新居,丙送分店开张
C.甲送七十大寿,乙送分店开张,丙送乔迁新居
D.甲送乔迁新居,乙送分店开张,丙送七十大寿
解析:甲联从“宇”“祥”两个字入手;乙联从上联入手;丙联从下联的“岁”入手。

答案:D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比如告诉你的父母,陪他们一起逛街感觉非常开心。

②如果只是将快乐私藏,积极的情绪便会很快消失。

③它不仅有助于快乐感的延续,还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④告诉你的朋友,很怀念在一起时开心的时光,并开始筹划新的聚会等等。

⑤传递快乐其实很简单。

⑥积极与他人分享快乐的记忆和经历,是放大快乐感的最佳方法。

A.⑤⑥①②④③B.⑤③②⑥①④
C.⑥③②⑤①④ D.⑥⑤①④②③
解析:解答该类题目,应关注各句子之间的联系,寻找有关联词语、代词或者列举事例的语句,分析与之联系密切的其他语句。

为总分关系的可先找出总说句,经过分析,本题的总说句应为⑥句,而③句中的代词“它”指的是⑥句中的“积极与他人分享快乐的记忆和经历”,③应紧跟⑥。

②是对⑥中说法的反面论证,应接③后。

①④列举两个事例,证明⑤中观点,故为⑤①④。

答案:C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打猴儿
马步升
①长鞭一甩,一道劲风割破空气的网,“啪”地上腾起一团黄尘,一只猴儿满地迅跑,刚挨了鞭子,猴儿转得快,在人的眼里,猴儿的两只眼睛叠成了一只。

猴眼向着高天,匆遽地,一瞥,一瞥,又一瞥。

如此快的转速,能瞥清楚个什么,眼里的乾坤一定是混沌的。


时候,我写作文时,常用天旋地转这个成语,实际上,至多是跌了一跤,或饿了一会儿肚子,目光有些恍惚,脚板有些虚飘,天哪里就旋了,地哪里就转了。

我看见挨了鞭子的猴儿,转得快得一只眼睛赶上了另一只,我想只有当一只眼睛赶上另一只时,才算是天旋地转。

②两只猴眼渐分渐离,终于各是各时,又一记重鞭,又一团黄尘,猴儿又转快了,两只眼睛又叠在一起。

③鞭子在我手中,我抽,猴儿转。

抽不抽,抽轻抽重,在我;转不转,转快转慢,由不得猴儿。

④这要看我的兴致。

主动权在我手中,谁叫我是手掌鞭子的人,而它是不由自主的猴儿呢。

⑤猴儿是木头刻的,头面平整,肚儿凸圆,腿脚尖短,通常用枣木或杏木作料,这两种木头坚硬光滑,有重量,材料家家都有。

猴儿的两只眼是涂上的蓝黑墨水。

墨水瓶上印着八个字:由蓝变黑,不会褪色。

真的,一只猴儿挨了多年重鞭,用墨水画一次眼圈,仍是那般蓝黑蓝黑的,那种颜色是渗入木头里面的,好比人的眼睛,落地时是什么颜色,入土时也变不了多少。

猴儿在有些地方叫陀螺,我们叫猴儿。

猴子身形矫健,好动,手脚没有闲的时候,挨了打,又奔跳不休。

把陀螺叫猴儿,为没有生命的东西赋予了生命,颇有些隐喻成分。

⑥抽猴儿的鞭子也是就地取材。

鞭杆是用红柳枝做的,颜色暗红,木质坚韧而圆润,很有手感,抓在手里就有攻击的欲望,如同手里有一副弓箭,一支枪,不瞄准个什么,不击落个什么,由不得人。

鞭梢是用麻坯搓的,搓成三棱棒,抽在猴儿身上,能听见碎裂声,可以让人获得热血沸腾的快感。

一只猴儿从刻成到交付使用,到老迈转而不灵,身上到处都是森森鞭痕。

一鞭一痕,直到身体失去平衡,被主人随便遗弃在哪个荒凉的角落。

碰到会过日子的主人,还会将它扔进火塘,发挥余热。

⑦而猴儿的主人大抵都是不谙世事的孩童。

⑧我从小学打猴儿,一直打到当生产队社员,不知抽断过多少鞭梢,不知抽烂过多少只猴儿。

长大了,有力气挥鞭抽猴儿了,却不能再玩这种游戏。

农村孩子长到虚岁十五,就算是大人了,就该独当一面为家分忧了。

⑨确实,长大了有长大了的事情,打猴儿的权利只属于孩童。

⑩过了多少年,蓦然回首,却发觉打猴儿的游戏从未中断过,与先前有别的是,我仿佛也是一只猴儿,鞭子却不知抓在谁手中。

虽是无形之鞭,抽在身上却内外都痛。

我不停地旋转、奔跑,稍作喘息,鞭子就来了。

终于到了连挨鞭子的资格都没有时,缩在随便哪个角落,抚摸着身上森森鞭痕,举头向天,正感叹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时,猛然瞥见被扔进火塘婉转叫号的同类,心里倒涌上被饶恕的庆幸和感恩。

6.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此题,既要整体把握文段内容,从文段所写内容出发;又要注意根据此段在文本中的位置从文章结构方面进行分析。

在内容上该段表现了长大后的无奈;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了上文所写童年打猴儿的经历,又引出了下文对不能打猴儿的感悟。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表现了长大后的无奈。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对上文写童年打猴儿经历的收束,引出下文对不能打猴儿的感悟。

7.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猴儿的不由自主?请加以概括。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此题,要根据题目要求,从文本中筛选出“猴儿的不由自主”的两个方面。

先写表现后总结归纳或先总结归纳后写表现都可以。

比如,猴儿转不转,转快转慢,都不由它自己决定,这是行动不由自主。

猴儿被随便遗弃在角落,甚至扔进火塘烧掉,这是结局不由自主。

参考答案:①行动不由自主。

转不转,转快转慢,都不由猴儿自己决定;②结局不由自主。

猴儿被随便遗弃角落,甚至扔进火塘烧掉。

8.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从视觉、触觉、听觉和内心感受方面,多角度描写。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手拿鞭子的攻击欲。

9.请探究“打猴儿”的深刻寓意。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性试题,探讨文本所蕴含的寓意。

文本写猴儿命运的不由自主,实际就是在写人的命运像猴儿一样身不由己;写猴儿在人的压迫下疲于奔命、结局悲惨,就是在写人在压迫下疲于奔命、结局悲惨;写人手拿鞭子就会产生鞭打猴儿的欲望,就是暗示一些人一旦拥有权柄,就有操控别人的欲望。

参考答案:①人的命运像猴儿一样身不由己;②人在压迫下疲于奔命、结局悲惨;③人一旦拥有权柄,就有操控别人的欲望。

三、语言运用(10分)
10.祖国的名山胜水,一直是哲人、诗人歌咏的对象,根据情境,仿照例句,写两个含有描写名山胜水诗句的句子。

(5分)
例:遥望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漫步西湖,白居易喜吟“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留下对西湖美景的留恋之情。

(2)搏击长江,毛泽东挥笔“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展现出搏击风浪的伟大气魄和雄阔的胸襟。

1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5分) 当网络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时,与之伴生的,必然是沉迷网络、沉迷网游。

国务院法制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引入“网游宵禁”制度,这必然能够有效减少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从而保障未成年人获得正常的休息权利。

一旦从源头上减少了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再加上家长的教育引导,就必然能够管住孩子沉迷网络。

①“网游宵禁”制度未必能够减少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网游宵禁”制度要收到实际效果还必须落到实处,还有很多工作要跟上,不能说有了这项制度就一定能够收到效果。

“从源头上减少了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再加上家长的教育引导”不是“管住孩子沉迷网络”的全部条件。

参考答案:②“网游宵禁”制度未必能够保障未成年人正常休息。

③减少游戏时间和家长教育引导未必能够管住孩子沉迷网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