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临床微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常规抗原与TCR超变区的抗原结合槽结合; 超抗原一端与的外侧结合,一端与
(二)、问题与提示
1、粘附分子的共同特点
•成对存在
•糖蛋白
•结合无特异性,无TcR、MHC样的多态性
•主要介导细胞间粘附,也起信号传导作用
•同时作用:一种细胞同时表达多种CAM
多种CAM共同参与同一类细胞间的粘附
2、粘附分子的主要种类
选择素超家族
整合素家族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钙粘素超家族
3、黏附分子的生物学活性
(1)参与细胞发育、分化、附着及移动
(2)参与调节免疫应答:
T、B细胞活化的条件:双信号、多种粘附分子对
(3)参与调节炎症反应
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白细胞通过粘附和穿越血管内皮,向炎症部位渗出的分子基础
二、细胞因子
(一)、基本概念
1. 细胞因子: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如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
2. 干扰素(IFNs):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
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3. 白细胞介素(ILs):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
在T、B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及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4. 集落刺激因子(CSFs):指能刺激骨髓前体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的细胞因子,也称造血生
Ts细胞分泌TGF-抑制Th和CTL功能。
(3)免疫隔离部位的抗原在生理条件下不致免疫应答
①生理屏障
②抑制性细胞因子如TGF-及Th2类细胞因子。
(四)、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1.建立免疫耐受
在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和同种异型器官或异种器官移植等需建立耐受,措施有:
(1)口服免疫原,建立全身免疫耐受。
静脉注射,建立全身耐受。
(2)移植骨髓或胸腺,建立或恢复免疫耐受。
(3)脱敏治疗,防治I型超敏反应。
(4)防治感染。
(5)诱导产生特异拮抗免疫细胞,抑制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攻击。
(6)使用自身抗原肽拮抗剂。
2.打破免疫耐受
在感染的病原体和肿瘤时需打破耐受,措施有:
(1)应用肿瘤抗原及免疫应答分子治疗肿瘤。
(2)合理使用细胞因子和抗体。
(3)应用多重抗感染措施,防治病原体产生抗原拮抗分子。
免疫调节
一、基本概念
1.免疫调节:指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通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使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最适应答的复杂生理过程。
是一种精细、复杂、在不同水平由多因子参与的免疫生物学现象,是在神经-内分泌系统参与和遗传基因控制下完成的。
免疫调节作用的正常发挥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功能失调或异常,将导致机体发生免疫疾病。
2.独特型:指存在于抗体或抗原受体(BCR、TCR)分子V区的抗原决定簇,主要分布于互补结合区(CDR),也有少部分存在于骨架区(FR)。
当某一特异性的抗体量足够大时,其独特型可作为抗原诱发抗独特型抗体产生。
3.抗独特型抗体:指针对抗体独特型的抗体。
体内当针对某一抗原决定簇的抗体(Ab1)
概念:
又称免疫复合物病(ICD)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淀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地膜后引起的
1.发生机制
(1)免疫复合物(IC)的形成和沉积的条件
①抗原物质持续性存在必要条件
②免疫复合物(IC)的物理性质
不溶性大分子IC:易被单核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可溶性小分子IC:易被肾小球滤过清除
中等大小的IC:19S,不易清除,易发生沉积。
③抗原抗体的比例
抗原高度过剩:IC小于19S
抗原略多于抗体:易形成中等大小的IC(19S)
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时
④抗原抗体的理化特性
⑤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
(2)致病机制
①补体的作用:活化,同时产生过敏毒素(C3a、C4a、C5a)
②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中性粒细胞浸润是Ⅲ型超敏反应病理组织学的特征之一血小板的作用:
③IC和C3b可以活化血小板,最终引起组织充血和水肿
④激活凝血机制,形成微血栓引起局部缺血和出血
2.临床常见疾病
(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①Arthus反应:一种动物试验性局部超敏反应
②人类局部过敏反应
(2)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①血清病
②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族链球菌感染后2~3周后
③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
③结节性多动脉炎
④复合物在其他部位的沉积
(四) Ⅳ型超敏反应
又称细胞介导型超敏反应或迟发型超敏反应
局部以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并半有细胞变性坏死的炎症反应
变应原:主要有胞内寄生菌:如常见的结核杆菌、麻风杆菌;寄生虫和某些化学物质如油漆、染料、二硝基甲氨苯
1.发生机制
(1)T细胞致敏
效应性T淋巴细胞即炎性T细胞(TH1细胞)和致敏Tc细胞(1~2周)
(2)致敏T细胞的效应阶段
1. 炎性T细胞的作用
2. 致敏Tc细胞的作用
2.临床常见疾病
(1)传染性超敏反应(胞内微生物感染)
结核杆菌等胞内寄生菌及一些病毒或真菌感染过程中
(2)接触性皮炎
变应原常为小分子半抗原,如油漆、染料、农药及黄胺和青霉素等药物
(3)其他
移植排斥反应
(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查找变应原,避免接触
(2)青霉素皮试
(3)异种动物免疫血清皮试
2.脱敏注射和减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