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制下的社会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实名制下的社会心理
摘要:任何一件事物的发展都是一把双刃剑,实名制也不例外,它在给我们提供监管便利的同时给社会大众带来的心理影响也是是巨大的。
本文就社会个体及社会群体在实名制下的心理现象做个简要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个体角色的变化及群体沟通、差异上。
关键字:实名制网络虚拟社区社会心理
引言:实名制在近几年可谓是非常高频的词语了,它最初是因为网瘾低龄化而开始出现,而如今实名制已经覆盖了社会的许多方面,从网游、微博到相亲、火车票,乃至买把菜刀也要实名制,这样看来,实名制似乎已经呈现泛滥之势。
随着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虚拟身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日益重要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网络实名制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安全保障,但另一方面其对个人及社会打来的心理变化更需要我们探索研究。
一、网络实名制的现状
引起我的注意是年初的微博突然要实名了,春节刚结束,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四大门户网站即上线微博实名验证系统,并与禁用词语门的身份证系统对接。
随后,四大门户网站微博将采用前台自愿、后台实名的方式实行微博实名制。
导致所有未实名认证的用户将只能浏览,不能发送、转发微博。
而即使只能浏览,微博用户也要在3个月内登录一次账号。
这样一个“苛刻”的新规定一颁布,立即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一网友在微博上发起了“微博是否应该实行实名制?”的投票,结果显示,82%的网友反对,14%的网友则采取中立的态度,仅4%的网友对这一建议表示赞同。
在一片反对声中,网友的意见主要集中在实名制的可操作性不强、涉及用户隐私等方面,网友们不希望在当今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过度的暴露自己,让自己没有了安全感。
可以看出,实名制在网络中推行的阻力是很大的,相反在社会管理层次上实名制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实名制的好处,百度百科里这么说:“一有利于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监管,并打击犯罪;二实名制可以大大降低欺诈、诽谤、人身攻击等问题的发生概率;三实名制可以加快彼此身份确认,节省交流时间;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生态环境。
”
就全世界看来,我国是实名制推行较晚的国家了,英国和德国在2000年初就对网络进行了实名认证。
就在全球正在享受实名制带来好处的时候,韩国却在今年准备逐步取消网络实名制,原因是“去年7月底,韩国知名门户网站“NATE”和社交网站“赛我”遭黑客攻击,约3500万名用户的个人信息外泄,包括未经加密的用户名、姓名、电
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和加密的密码、身份证号码等。
”1这一事件在韩国社会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这样看来,实名制的确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一个极难把握尺度的地带。
二、实名制影响下的社会心理
当今社会越来越虚拟化,人们对社会的信任严重下降。
实名制将大家的真实身份完全的表露出来了,似乎能增加大家的信任感,但后果却是个体的社会角色的失调。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2首先,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实名制后“角色冲突”一定程度上会变小。
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同时拥有很多个角色,称之为角色集,毫无疑问在网络中,我们又多了一个或多个“虚拟角色”。
用户在匿名状态下构建虚拟角色的动机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释放自我的不同层面;通过“角色扮演”获得某种心理补偿;缓解为保持现实生活中身份认同的刻板印象带来的心理压力。
所以虚拟角色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重大,然而,虚拟角色的力量越是“强大”、与现实角色之间的人格差异越是明显,用户可能体验到的角色冲突就越大。
实名制缩小了虚拟和现实的距离,故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角色冲突。
这就意味着,现实中内向、沉默的人实名制后也许不再会热衷于构建网上热情、健谈的“另一个自己”了。
1中国新闻网.《韩国将取消网络实名制》.2011.8.12
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6.第119页
其次,在实名制之下人们更不愿意将自己暴露出来,这是人们人际关系的弱化,“虚拟社区的人际关系特点总结为:匿名性、单面性、浅层性、随意性、自己性和广泛性。
”3这样看来网络人际交往比较复杂,个体很难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在身份隐匿的状态下,网络匿名传播更多的体现出了人的“本我”个性。
也就是说,在网络的匿名性和去抑制性环境中,人们的表达会更直接和无所禁忌,更容易吐露个人内心的情感,表露内心的隐私。
而实名制下“自我”压制了“本我”,人们的言论必然受到社会中赞许性反应的影响,即在在实名制下我们会受到网络中的其他人的态度影响。
网络上说,“实名主要用来炫耀,匿名主要用来诉苦”的说法还是有道理的,谁也不会把自己什么丢人的事情放在实名制的网络社区中。
社会态度在奥尔波特那里这样提到“是这样一种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它由经验予以以体制化,并对个人心理的所有反应过程起指示性的或动力性的影响作用。
”4社会态度它是一种潜在的内部准备状态,从前面的投票结果来看,网友这个群体对实名制的社会态度是自我防卫的。
这样的态度既可以拒绝引起焦虑的外部事件,又可调节内部冲动。
在实名制约束下,网友尽可能的减少在网络中的发表言论,即使在自己内心有很强的“本我”时,网友也会调节自己内心的冲动。
同时这样的社会态度也有适应功能,个体具有从外部环境获得奖励,避免惩罚的需要,实名制中网友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连转发别人的意见也是实名的,这样网友为了避免惩罚只能在3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第49页
4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0.第167页
大多数时候“看”别人的意见,这样的态度是网友在网络社会活动时,避免自己和他人盲目碰撞,保证与他人和网络组织的关系融洽。
另外,从社会交往的角度来看,实名制网络下的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将会更加趋向于现实生活水平。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高自我暴露水平正是网络空间人际互动的主要特征,沟通的双方通过自我暴露既能获得社会支持,也能向对方提供社会支持;而这种彼此间获得的社会支持能够促进相互的信任。
因此,从一方面来讲,实名制带来的“真实姓名”就是一种自我暴露;从另一方面来讲,实名制后用户将更少暴露其个人性格、缺点、真实情绪等信息,也就是这些方面的自我暴露水平低于匿名空间下;所以从这两方面综合来看,实名制后用户在网络中获得社会支持、人际信任的程度将更加趋向于现实生活水平。
当然了,网络对于很多用户来说主要是获得信息的地方,而不以人际沟通为主要使用动机。
支持方认为:网络实名制有利于建立人际关系,有效控制网络“水军”的增长,抵制网络谣言的制造,建设诚信和谐的网络环境。
不可否认在实名制下网络信息诚信度提高,从社会心理学上讲我们更容易建立人际关系,但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实名制下,严重压制了网络的活跃,人们的想法不能再随意表达,社会缺少了一个安全阀,使敌对情绪难以释放出来。
随着网络手段的逐步普及,人们发现网络隐私已经成为网络时代一个极难把握尺度的地带,如果说2010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谷歌和Facebook事件还是无法让国人感同身受的话,那么韩国的网络账号大泄密事件则着实惊到了我们。
实名制与否,确实需要决
策者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