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下》
摘要:三十年代的何其芳,正处于创作的早期阶段,既受到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影响,同时又具有西方现代的浪漫主义气息,再加上灵动的想象,这使他的爱情诗写的别具特色。

《月下》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关键词:何其芳古典意象浪漫主义现代
何其芳是现代诗派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前期创作是以爱情和青春为主要内容的,写“不幸爱情”过后的“爱情足印”,一种曾经有过的生命“存在”的“体验”,多哀婉凄绝,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

他这一时期的诗歌虽然已经受到西方现代诗的影响,然而同时又具有古典诗歌的特质,再加上他灵动的想象,“用新奇的想象和朦胧的情调构成的意境美,使人很难分辨哪些是中国古典的,哪些是外国的现代诗歌的影响”[1],《月下》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一、古典的“蛊惑”
《月下》从整体上,表现出何其芳在创作手法上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巨大影响。

首先,全诗化用了多个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

题目“月下”不仅提示了具体的情境,闭着眼仿佛也置身于月光之中,给人朦胧浪漫的感觉,而且与下文中“银色的月波”相照应。

有经验的读者,会想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作为一个传统意象频繁出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并且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
—思念、怀念、别离,积淀了特定的思想感情,有时还带有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张爱玲《金锁记》中开头以“月”起笔:“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结尾也以“月”收束:“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表现的就是世事变迁的沧桑感。

何其芳以“月”作为这首诗的意象,是为了表现思念、还念的感情。

“如素莲从水影里坠下的花瓣”,莲,怜也,藕,偶也,古来有“并蒂莲”“比翼鸟”的说法,形容坚定不移的爱情。

皇甫嵩有一首《采莲子》写到:
船动湖光滟滟秋,
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
遥被卜知半日羞”,
何其芳以“莲子”作意象,可见他日夜思念的是一段爱情;“如从琉璃似的梧桐叶/流到积霜的瓦上的秋声”,“梧桐叶”源自凤凰栖梧枝,诗人在这里化用了传统意象来标榜自己爱情的高贵,是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的。

“秋声”也是源自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所谓“伤春悲秋”,诗人笔下纯洁庄严的爱情可能是个悲剧,而且紧接着“但眉眉,你那里也有这银色的月波吗”,“但”与“秋声”照应,形成感情线索上的转折,使感情描写跌宕起伏,百转千回,意在问:你也像我思念你一样思念我吗?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委婉
含蓄的抒情方式,但这种疑问的语气显示出诗人对爱情的疑惑。

何其芳将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意象幻化于自己的诗歌中并通过它们来
表达诗人深沉的情感,故《月下》诗人是将自己的思念放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并用月光衬托梦的美丽,虽然爱得失落,但显示出思念的执着,爱的坚贞。

此外,《月下》以梦境写爱情的手法也是从周邦彦《风流子》:最苦梦魂,今宵不到伊行。

问甚时却与,佳音密耗,寄将秦境,偷换韩香?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
幻化而来,后来何其芳自己回忆说“我读着晚唐五代时期那些精致的冶艳的诗词,蛊惑于那种憔悴的红颜上的妩媚”[2],他已经将古典诗歌的精粹融合于自己的诗歌创作并将之升华为生命的
感悟。

二、现代的“浪漫”
《月下》中诗人以三个譬喻来描绘今夜的“银色的梦”:“如白鸽展开沐浴的双翅/如素莲从水影里坠下的花瓣/如从琉璃似的梧
桐叶/流到积霜的瓦上的秋声”,诗人以“白鸽”“素莲”“梧桐叶”来形容爱情的纯洁庄严,坚贞不渝和高贵,这样强烈的夸张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的自我崇高化。

“既有,怕也结成玲珑的冰了”,“既有”——即使有,是假设之意,诗人强调了对对方爱情的不确定,“玲珑的冰”由“月波”而来,与前面呼应,由水变成冰表明感情的冷却,“玲珑”一词的运用再次标榜了自己的爱情,诗人以为虽然感情没了,但曾经的爱情会成为美好的回忆,这是将无望的怨化成了
美丽的梦的歌唱。

这首诗也反映了三十年代何其芳诗歌的浪漫主义气息,“着重于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感觉,传达中又给这种情绪与感觉以一种迷离倘恍的朦胧的外衣”“注重隐藏蕴蓄,追求象征的审美情趣”[3]。

可见,何其芳三十年代的诗歌是古典形势下的现代诗,他的诗歌用传统意象的叠加来表达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情感,同时他又不是原样的搬用,而是在古典意象的基础上加以诗人自己的想象,如《月下》中三个譬喻的使用读来使人有一种影像感,如同电影中的特写镜头,视线定格在即将展翅的白鸽上,在素莲缓缓坠落的花瓣上,耳边回响着梧桐叶落到积霜的瓦上的声音,这种特殊的写法源自何其芳灵动的想象,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喜欢读一些唐人的绝句,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意思但我欣赏的确是姿态。

”“我不是从一个概念的闪动去寻找它的形体,浮现在我心灵里的原来就是一些颜色,一些图案”[4],他的诗的意象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此,它们不是被努力寻找到的,而是诗人思维运动的结果,“何其芳将新诗的想象力追求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5]。

他以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使自己的诗歌虽然读来有古味,但在情感的流露上有绝对的流畅与真诚,体现出现代气息,更具美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