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B. 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 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 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6.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两大运动,两者相比()
①都是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都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
③前者侧重个性解放,后者侧重强调理性
④前者是文明的再生,后者是文明新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7.“熊和隐士成了好朋友。

熊看见有苍蝇打扰隐士睡觉,很生气。

他抱起一块大石头砸向落在隐士头上的苍蝇,苍蝇飞跑了,隐士的脑袋也变成了两半。

”对于这个故事,苏格拉底会说:()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人生而平等”
C. “人民主权说”
D. “美德即知识”
8.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
A.重视对人自身的研究 B.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C.实行民主政治 D.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9.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中有许多战斗性的口号,比如“爱情与荣誉是人生的理想”(彼特拉克),“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一切”(拉伯雷),“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莎士比亚)等。

对这些口号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其核心思想是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C.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的精神10.“天下之大气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君权是民授而不是神授,人们应该遵守契约,绝对服从国家或社会,但这绝不是对君主而言。

”材料中这两种观点的共同内容是()
A. 都主张实行君臣共治
B. 对封建君主专制批判
C. 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
D. 按社会契约成立政府
11.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

这说明宗教改革()
A. 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
B. 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
C. 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D. 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
12.“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材料中“新世界”的重要特质是()
A. 人文精神
B. 人民主权
C. 法律至上
D. 否定教权
13.近代以来,人类在民主化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下列与人类民主化进行密切相关的因素有()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启蒙思想家们的共同努力
③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展开④工人和农民运动的推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③④14.有学者把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哲人比喻成最爱吵架的战友,下列主张能体现他们共同性的是()
A. 提倡开明专制
B. 主张三权分立
C. 反对封建专制
D. 主张暴力革命
15.整个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

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
A. 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B. 与上帝直接对话
C. 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D. 批判神学统治
16.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B.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C.意大利人熟悉古希腊的文化典籍
D.资本主义制度在意大利确立
17.对于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断地位大发横财。

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按上帝的“热线”了。

”材料反映了宗教改革()
A.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B. 否定信仰上帝
C. 宣扬王权至高无上
D. 挑战教会权成18.在研究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有学者指出文艺复兴为人文主义者们“清理
了场地”,这体现在文艺复兴()
A. 彻底摧毁了蒙昧和宗教势力
B. 完成了西方社会的思想改造
C.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D. 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19.有学者指出:18世纪启蒙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亚当·斯密和康德等,他们相互之间争论不休,互相攻击,但是“他们是一家人,随时可以团结起来,支持他们共同的事业。

”“他们共同的事业”应是()
A. 探寻建立理性社会的途径
B. 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C. 倡导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
D. 废除罗马教皇的天主教会
20.R.R.帕尔默认为“他(卢梭)用文学作品,在上流社会人士中传播一种尊重平民的清新情感、一种对平凡事情的爱好、一种怜悯人和同情人的冲动、一种意识到贵族生活尔虞我诈和虚浮浅薄的观念。

”由此可见卢梭的文学作品体现了()
①对理性的质疑,形成浪漫主义思潮②人类平等的观念,推动法国大革命
③人民主权思想,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④个人情感的抒发,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21.与中国明末清初产生的早期反封建色彩的民主启蒙思想相比,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思想的突出特征包括()
①代表早期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②从法律角度证明社会变革的合理性
③反对君主专制④强调“公民意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集中体现在()
A. “九十五条论纲”中
B.《致德意志的基督教贵族书》中
C.《圣经释义》中
D.《基督教原理》中
23.一位佛罗伦萨诗人的歌咏诗这样写道:“青春是多么美好啊,/但是,留不住这逝水年华,/得欢乐时且欢乐吧,/谁知明天有没有这闲暇”,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有利于()
A. 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
B. 淡化权力的神学色彩
C. 开辟非宗教的理性时代
D. 自由主义改革的兴起
24.孟德斯鸠认为:“显贵的人容易遭人忌妒,他们如果由平民来审判,就要陷于危险的境地,而不能享有一个自由国家最渺小的公民所享有的受同等人裁判的特权。

”这体现了孟德斯鸠()
A. “人民主权”意识
B. “君主立宪”体制设想
C. “分权制衡”精神
D. “公正平等”司法原则
25.康德这样定义启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

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

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

”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就是()
A. 社会契约
B. 思想的自由
C. 主权在民
D. 人身的自由
二、非选择题
26.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世纪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世纪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初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表1为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
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提示: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
27.哲学体系不仅仅属于个人,更属于产生它的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

——苏格拉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材料二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柏拉图学派等等,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

……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材料三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

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

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1)据材料一,苏格拉底和孟子他们对美德的认识有何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美德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呈现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特点出现的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伏尔泰的思想为例,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哲学研究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答案
1.A 2.D3.A4.B5.A6.C7.D8.B9.C10.B11.A12.A13.A14.C15.C16.A17.D18.C 19.A20.C21.D22.B23.A24.D25.B
26.论题:中西方发展交流过程中,中国在西方的形象由好到逐渐变差,再到逐渐变好的过程。

论述:在古代的16—18世纪,由于西方正在进行启蒙运动和新航路开辟,为了改革的需要,西方传教士和启蒙思想家把中国看成一个理想国;同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和政治制度,如科举制确实给西方带来了震撼,所以赞美中国;到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方进行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增长,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完善,传教士、外交官和军人以及政府官眼中的中国形象逐渐变差,同时由于中国在和外国的战争中国失败,以及随着中西的交流日益加深,西方对中国的认识深入,中国近代经济总量的下降和西方经济总量的上升,巨大落差使得西方确立了心里优势;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在西方的形象又有一个好的转变,由于西方刚刚经历了经济大危机,主要是由于中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并且取的胜利,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总结升华: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的不断变化,折射出中国国力的变迁过程;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是关键
27.(1)不同点: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孟子强调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社会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新兴地主崛起,封建制逐步确立;道德败坏,宗法观念削弱;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任意两点,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泛滥成灾;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

(任意两点,
(2)特点:继承、创新了古典哲学(文化);与自然科学结合产生了新的哲学体系。

背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的保留;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3)主张:影响和说服大众;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任意三点,
(4)关系:哲学依赖(或反映)时代;时代发展需要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