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幼小衔接阶段的几个重要因素及应对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影响幼小衔接阶段的几个重要因素
及应对措施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始终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避免‘小学化倾向’。

2021 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了幼儿园与小学的 " 双向衔接 "。

这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全面育人的重大决策,对学前教育和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衔接,不仅提高了教育质量,也促进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并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的教育理念陈旧
家长在教育中往往只关注培养幼儿的知识,忽略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有的家长甚至会提前给幼儿教授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并认为幼儿应在上小学前,学会写字、做数学题,完全不重视幼儿的兴趣和能力的发展。

这类幼儿上小学后,一开始会感觉到很轻松,然后会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以致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这类幼儿将储存的知识用完后,由于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业上会存在大量问题。

(二)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缺乏联系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活动以游戏为主,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材料进行探究,能关注到每位幼儿的情绪变化。

幼儿园整体氛围是温馨、宽松的,幼儿在这种氛围中是愉快的。

进入小学后,学习方法发生了转变,由游戏化教学变成了秩
序性非常强、有明确知识内容的课堂教学。

这样的转变使部分幼儿情绪低落,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三)幼儿的应对能力尚未完善
幼小衔接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衔接,还要注重幼儿的智育、能力的衔接。

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生活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习内容均发生改变。

这样的变化需要幼儿具有相应的适应能力。

1.
一般的应对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观念始终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幼儿园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定期邀请家长参加相关讲座。

幼儿园教育是人生的奠基阶段,首要任务是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而不是给幼儿灌输小学课程。

(二)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从幼儿园到小学主要有以下的变化,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小学以学习为主,两个阶段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

为了让幼儿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应该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小学,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1.环境的变化。

幼儿园教室较温馨、美观、富有童趣;小学教室以学习为主,只有桌椅且位置固定,对幼儿缺乏吸引力。

2.学习内容的变化。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小学有固定的教材,无论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都需要根据要求统一完成课程学习。

3.师生关系的变化。

幼儿园教师参与到幼儿各项活动中,师幼关系亲密、和谐;小学教师以教学为主,对幼儿生活上的照顾相对较少,新入学的幼儿往往感到不适应。

(三)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规则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理解规则的含义,监督幼儿执行规则。

1.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教师要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具备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培养幼儿学习能力。

幼儿进入小学后以学习为主,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时长和学习效果,从而提升幼儿的专注力、表达力、观察力等。

三、具体操作细节
(一)家庭、学校等外部因素方面
1.构建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

首先,应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视角对待孩子。

不要总以他还是个孩子为由,不与其进行更深入地交流,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
看孩子。

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多聆听孩子的内心想法。

氛围。

2.幼儿阶段合理运用趣味活动。

一是教学形式游戏化。

游戏作为一种适合儿
童的学习形式,能调节和缓冲儿童的心理压力,缓解新生入学时的适应性问题。

教一年级学生,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和游戏相结合,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开展语文
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教学活动情境化。

幼儿园向小学过
渡的阶段,是儿童语言学习由口语化向书面化转型的重要时期。

抽象的语言文字
对一年级新生而言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运用多媒体资源,
将教学活动情境化,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二)幼儿个人内部因素方面
1.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在《幼儿园入学准备指导要点》中的“身心准备”
中提出:成人应经常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感染和影响幼儿,进而为儿童的幼小
衔接提供社会、文化和情感支持。

家庭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直接、最重要的环境,家长对儿童的影响重大,渗透进儿童生活的点点滴滴,尤其是家长情绪对孩子,
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有很大影响。

良好情绪的保持和消极情绪的防止同等重要,成人应做好表率作用,教会孩子如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和宣泄自身的情绪,
如转移法、消退法等。

2.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提升幼儿的日常观察与感知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其学
习和生活的主要效仿对象是自己所接触到的,在幼小衔接这一重要学习与成长阶段,教师应当构建良好的教育模式,热爱自身的幼小衔接教育事业,树立远大的
教育理想,以爱心和耐心引导幼儿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感知的好习惯,帮助幼儿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各种生活现象。

3.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提升幼儿的情感表达与交际能力。

在幼小衔接教育教学
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幼儿的实际情感需求、自我表达能力和团队交际水平,为
幼儿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和情感体验环境,借助教材中现有的内容以及教师本身
能传达给幼儿的爱与关怀,引导幼儿正确看待他人、有效处理关系,组织幼儿勇
敢地进行情感表达,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水平、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情感感知素养。

例如,在教学《小象的心愿》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幼儿阅读绘本的内容,了
解故事中小象想为大家做的事情,以及想要使大家生活快乐的信念、心愿。

在组
织幼儿进行故事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小象布偶玩具,并用
诙谐的口吻、童趣的语言,为幼儿还原整个故事内容,然后借助小象这一角色特征,展现小象当时的心理活动和美好愿望。

以换位思考与情感融入的角度进行个
性化的交流与表达,有助于提高幼儿的交际水平与情感素养。

另外,教师作为幼
小衔接教育中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对于幼儿的影响力以及重要性不言而喻。

4.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提升幼儿的生活实践与动手能力。

处在幼小衔接教育阶
段的幼儿很快就要步入小学,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将会面对很多学习上的问题
以及生活上的琐事。

这对幼儿的综合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幼儿生活实
践与动手能力有助于帮助幼儿更加从容地应对这些问题。

在幼小衔接教学过程中,基于课堂教学、生活感知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来提高幼儿的生活实践能力和动手操
作能力,是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有效契机。

另外,生活场地是幼儿开展各种活动、学习各种知识的自然殿堂,教师应当给予幼儿足够的生活发展空间,引导幼儿立
足生活实际进行发展创造。

例如,幼儿在学习、参与“垃圾变废为宝,环保我最
在行”的活动时,教师可引导幼儿集思广益、自我创造,在生活中收集废弃的快
递盒子、破布条、塑料袋、礼盒装饰品等物品,与伙伴一起制作成小猫的“家”、拉拉队手摇助威花、装饰画等。

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又提升了幼儿的
发展创造能力、生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际合作能力。

结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
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
积极支持、帮助家长高教育能力。

加强家校共育力度。

家长是幼儿园和小学教
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应建立有效的家园校协调沟通机制,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和
小学积极配合,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积极参加家园、家校共育,有助于家长深入
了解儿童;同时,也能在与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沟通交流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
教育行为,共促儿童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