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五中教师政治教学反思:论从史出,以史为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教学反

政治组:王连
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活与哲学》(以下简称《生活与哲学》新课程)编写强调,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生活、贴近时代的原则。

(简称“三贴近”原则)“三贴近”原则,有利于我们通俗地理解哲学大师们的睿智。

启迪我们去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落实“三贴近”原则,实现哲学的任务,笔者从教学实践后认为,从学科特点看《生活与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生活的灵魂”。

其中的重要概念、原理、观点,我们对它们的理解切忌庸俗化,简单化,狭隘化,教学中应该做到论从史出,以史为证。

因此,作为教师,熟读和深研《中外哲学史》是教好新课程《生活与哲学》的前提,作为教师,娴熟地驾驭运用《中外哲学史》中的相关史实佐证相关观点才能达到新课程的目标定位,即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为他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比如说,哲学是怎样起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源于人们的实践和在实线中对世界的思考。

那么,我们怎样让学生在问题、案例和情景中生成这一观点呢?
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家们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柏拉图说:“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

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


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每惭愧自己的愚昧无知;他们探索哲理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出愚蠢。


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二人的观点中,我们引导学生分析、解读:哲学起源于“惊讶”、“惊异”、“迷惑”,这对不对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看一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们是怎样看的。

马克思说:“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

”对此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作如下分析:这是马克思早年在莱茵报工作时的一句名言。

马克思此语强调的是哲学源于生活,扎根于现实,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哲学以比较抽象的概念的形式反映生活实践,它的形式具有抽象性,它的内容却是现实的。

“人脑虽然不在胃里”比喻哲学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并不直接蕴涵在具体的生活领域中。

“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比喻哲学的内容具有现实性,它不能超越世界之外,不能脱离生活实践。

恩格斯说:“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

对恩格斯这句经典名言,我们可以向学生拓展:
人们在懂得逻辑学之前,就已经按照逻辑规则思考问题了;人们在懂得牛顿力学之前,就已经按照力学的原理来改造世界了;人们在
知道辩证法之前,就已经按照世界的客观规律思考和从事实践活动了。

一旦人们认识了逻辑学、牛顿定律和辩证法,就对自身的活动有了自觉性,可以更好地利用它指导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恩格斯这句话强调哲学(辩证法)并不是脱离人们生活的高谈调论,而是蕴涵在现实的生活中的,人们认识和把握了它,有可以自觉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通过以上俩位哲学大师们对哲学是怎样起源的对比,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归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二人高明吗?不难看出,高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因为“惊讶”、“惊异”、“迷惑”等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是怎样产生的?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可见,柏拉图师徒对哲学起源问题的追问停留在了半路上,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问题追到了根子上。

以上以“史”论证不仅有意识、有目的地生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哲学起源的观点,而且为我们今后生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埋下了伏笔。

又比如,我们在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时,教材的结论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对这个问题,我们教学中可以利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关于形神关
系的争论的史实,提出问题: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的关系应该怎样?“形”和“神”的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议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确在这场形神关系的论战中,所谓人的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所谓精神指的是思维(意识)现象。

所谓形神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

哲学上讲的是物质和意识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的唯一标准。

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介绍庄子梦蝶的故事和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观点,从中外思想大师的论述中,我们引导学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象?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作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恩格斯语。

以上对问题的探究,论之有据,据有出处,既克服了教学中呆板下结论的弊病,又防止了对哲学原理、观点的简单化、庸俗化地理解。

一位历史学家说,历史是哲学的姥姥家。

的确如此,历史时代是孕育哲学的母体和沃土,离开了一定时代的社会实践,就没有哲学。

运用《中外哲学史》教授《生活与哲学》不仅可以做到教学的严谨、科学,更是遵循学科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行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