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达·伽马的航海笔记写道:“(1498年)4月7日,我们到达蒙巴萨城(非洲东部城市)……我们忽然想到要和这里基督徒见见面,并希望能在翌日和他们同去做弥撒。”这说明
A. 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传教
B. 西班牙国王支持其航海
C. 基督教此前已传入非洲
D. 船队的目的地是地中海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我们忽然想到要和这里基督徒见见面”说明基督教在达•伽马到达非洲之前已传入非洲,故C符合题意;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传教,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西班牙国王支持其航海,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无法体现船队的目的地是地中海,故D不符合题意。
7.《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C.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 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自然经济在春秋战国之前已经形成,故排除A项;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对题意中现象的出现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C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所以出现题意中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农业动力和工具的革新,故选D项。
【点睛】宋代统治者,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9.西汉初年一度“纵民铸钱、冶铁、煮盐”,汉武帝时期,国家设盐铁丞,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专门负责经营盐铁的制造和销售。这一变化
A. 确保了盐铁生产的质量
B. 削弱了豪强的经济实力
C. 减轻了民众的生活负担
3.唐高祖明确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太宗两次颁布敕令,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武宗亦强调:“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这表明唐代
A. 官员经商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B.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C. 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
D. 注重维持社会的等级制度
12.据有关资料显示,到1846年时,德国织布行业还几乎闻不到机器的隆隆声,即便是纺织业最发达的普鲁士,其棉织机使用动力的仍不到40%。这表明德国当时
A. 国家分裂阻碍经济发展
B. 与英关系紧张制约技术传播
C. 近代机器工业发展缓慢
D. 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1846年”“几乎闻不到机器的隆隆声,即使是纺织业最发达的普鲁士,其棉织机使用动力的仍不到4%”等信息可知,在英国等国已完成工业革命的前提下,德国棉纺织业中手工生产仍占据着统治地位,故C项正确。“国家分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是说明德国与英关系紧张制约技术传播,B项错误;材料中显然不是说明德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D错误。
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解决民间土地纷争
C. 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D. 禁止民间土地买卖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政府制定田亩丈量条例,有利于加强土地税收的管理和征收,故明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A符合题意;解决民间土地纷争并不属于主要目的,故B不符合题意;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仍然是为了保障土地税收,故C不符合题意;明政府制定田亩丈量条例并不等于禁止民间土地买卖,故D不符合题意。
2.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奏乾隆皇帝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据此可知,当时
A. 政府阻挠农产品的商品化
B. 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严重
C. 官员鼓励海外贸易的活动
D. 市场扩大推动桑蚕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说明国外市场的扩大推动了蚕桑业的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政府阻挠农产品的商品化,A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严重,B选项错误。当时我国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C选项错误。
16.“它以东印度公司为组织形式,逐步占领了跨越非洲和亚洲的诸多重要贸易据点,1619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第一座城市,并以此为基地在东方编织起囊括台湾在内的庞大商业贸易网络。”材料中的“它”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荷兰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时间“1619年”,结合所学,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衰落,排除AB; 1622年,荷兰殖民者侵略台湾,而17世纪上半期,荷兰盛极一时,故排除C,选D。
【点睛】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还有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作役的弊病。
10.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这从侧面反映了
4.下列手工业生产技术最早出现于唐代的是
A. 青铜制造中的金银错技术
B. 冶铸业中切削、抛光、焊接技术
C. 漆器制造中的夹纻技术
D. 印刷业中的双色套印技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冶铸业中切削、抛光、焊接技术出现在唐朝,B选项符合题意。青铜制造中的金银错技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A选项排除。漆器制造中的夹纻技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C选项错误。印刷业中的双色套印技术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D选项排除。
15.马克思指出:“当贸易在英国已发展到手工劳动不再满足需求的时候,人们就感到需要机器了。”马克思在此强调的是
A.英国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B.英国传统手工工场日益兴旺
C.英国机器工业发展迅速
D.市场扩大刺激工业革命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由于市场扩大,英国手工劳动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促使英国发明机器和技术革新,催生了机器大生产,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英国手工业发展水平,排除B;材料突出了英国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排除C。
14.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其资本积聚之神速、工业发展之迅猛,最先完成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成为“资产阶级文明的榜样和理想”.这主要得益于
A. 早期的殖民掠夺
B. 蒸汽动力的普及
C. 工厂制度的出现.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19世纪最后30年,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故选D。A始于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的开辟,时间不符,排除;19世纪上半期,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蒸汽动力得以普及,排除B;18世纪中后期,伴随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制度出现,排除C。
D. 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结合所学,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专业的工商业市镇兴起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太平洋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与拉美之间的贸易,并没有体现菲律宾所受影响,故A项错误;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是鸦片战争,排除C项。D项“完成”表述有误,排除D项。
6.据现有的资料证明:从陕西到山东,从河北到江西,包括河南、安徽、湖北等省在内,都有早商铜器的发现。在郑州曾经发现两处较大的早商铜器作坊遗址。由此推理商朝
A. 青铜器生产出现区域化
B. 青铜冶铸技术成就斐然
C. 官营冶铸业占主导地位
D. 青铜器制造业规模巨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朝是我国青铜器冶炼成熟时期。材料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铜器作坊遗址,体现出商朝青铜冶铸技术成就斐然,B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商代青铜器生产的区域化,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官营冶铸业占主导地位,C错误;材料说明青铜冶铸技术成熟,不是青铜器制造业规模巨大,D错误。
13.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 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 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7.“孩子们围观着这些外国人,他们正在土地上插进一根大理石柱,柱身上刻着文字,那是用葡文写着:'在耶稣基督诞生后1498年,葡萄牙君主国王曼努埃尔,派王室侍臣发现这块土地,并竖立这个标志。'”这里的“侍臣”应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答案】B
【解析】
【详解】迪亚士航海是从1487年到1488年,时间不符,排除A;达•伽马于1497年7月8日受葡萄牙国王派遣,率船从里斯本出发,寻找通向印度的海上航路,船经加那利群岛,绕好望角,经莫桑比克等地,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符合题意,故选B;CD是由西班牙资助的航海家,排除CD。
D. 开启了盐铁官营的先河
【答案】B
【解析】
【详解】盐业、冶金和铸币在中国古代是严禁私人操作的,因为三者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汉武帝盐铁官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打击豪强的经济实力,加强中央集权,B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盐铁专营的垄断性,使其内部缺乏竞争,不利于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产品的质量不一定能得到保障,A选项排除。盐铁官营并不能减轻民众的生活负担,C选项排除。战国时期齐国管仲改革也涉及到盐铁的官营的问题,D选项说法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手工业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手工业的成就准确识记。
5.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手工业的重要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
①用水力鼓风冶铁
②发明了灌钢法
③瓷器生产技术逐渐成熟
④使用花楼机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用水力鼓风冶铁,出现在汉朝;②发明灌钢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③瓷器生产技术逐渐成熟是在汉朝;④使用花楼机是在明清时期。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③准确,D选项符合题意。②发明了灌钢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A选项错误。④使用花楼机是在明清时期,B选项错误。②④不是汉朝时期出现的,C选项错误。
8.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兼并严重
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解析】
【详解】宋代经济发展繁荣,严重衰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导致“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的重要因素是由于宋朝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兼并严重,并不是政府管理失控,故选B项,故排除D项;坊市制度主要实行于城市当中,坊市制度的崩溃与否与题意中的现象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C项。
A. 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B. 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
C. 资本主义萌芽大量存在
D. 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答案】D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析】
【详解】根据材料“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和“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可知,政府对于坊市制度的管理比较严格,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城市格局发生变化,故D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政府与坊市制度之间的关系,没有提到市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故A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坊市制度遭到破坏,不能得出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故B排除;出现雇佣关系体现的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故C排除。

湘潭县第一中学2019年下学期高二年级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
时量:6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明中叶以后徽商日益繁盛,相当一部分人在外经商致富,便回家乡购置十地。此后,民间的土地纠纷愈演愈烈,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于是,明政府于万历九年制定了田亩丈量条例。明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体现的是政府限制官员经商,是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C正确;材料只是说明政府政策,但并没有说明结果,排除A。B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政府限制官员与商争利,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商业秩序,与等级制度无关,排除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