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研究
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教育管理专业
年级:
层次:专起本
学习中心:上海奥鹏直属中心
完成时间:
目录
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Ⅰ)
Abstract and Key words (2)
文献综述 (2)
一、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差而造成班级管理混乱 (1)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娇纵和固执而形成常规管理能力弱 (1)
(三)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独立占有欲而引起学生之间不和睦 (1)
(四)小学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而导致上课纪律较差 (1)
二、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
(一)低年级学生的自身原因 (2)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2)
(三)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 (2)
1、停留于传统式管理 (2)
2、满足于胁迫式管教 (3)
3、采取家长式看管 (3)
4、“应试教育”的枷锁 (3)
三、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3)
(一)对学生进行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3)
1、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3)
2、创设环境,让兴趣去激发学生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3)
3、及时鼓励,让表扬来巩固学生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4)
4、家校配合,让家庭成为学生良好生活自理习惯的培养基地 (4)
(二)勇于管教,督促家长在家中教育孩子 (4)
(三)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孩子愉快交往 (5)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5)
2、请家长还给孩子一片与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5)
3、学校开展一系列其他活动 (5)
(四)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5)
1、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加快素质教育的形成 (5)
2、重视课前三分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6)
3、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内容摘要
在现代班级管理中,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需要教师满怀对教师职业执著的爱,对学生无私的爱,并施以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有所收效,才能有所提高。
而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对如何加强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开拓、进取、创造的人格特征,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the modern management of class in primary school stage, the class manag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Especially the low grades of primary school class management, teachers need to teachers' occupation with persistent love, selfless love for students, and using scientific methods and skills, to achievement, to improve it. The class teacher is the work of managers and the guide,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is article first elaborated the current low grades of primary school class management problems that exist in practice, then carries on the reason analysis, the last on how to strengthen the lower grades of primary school class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pioneering, enterprising, creat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s of modern education.
Key words :The low grades of primary school class manage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文献综述
当前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1)管理方法陈旧。
在这种模式下,班级管理以经验型为主,重视班主任的常规活动,通过出勤率、活动参与,学生违纪情况,学生的成绩等来量化班级工作。
经验型的管理,其方法主要为压迫法。
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2)随着独生子女的普及,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
当前,随着独生子女的普及,常规管理问题中突出表现的学生诸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正日益成为令学校管理者尤其是班主任头疼的问题。
(3)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
由于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生长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每个人的性格各异,所以层次参差不齐。
让这些同学在一起学习,明显感觉到行为习惯上的区别,有的讲礼貌,但不讲卫生;有的很聪明,但不爱学习;还有的几乎连基本的礼节也不懂,让人大伤脑筋。
(4)有些家长思想观念发生偏差,阻碍了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地不断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出现了大量留守子女。
有些人认为只要掌握简单的知识、有钱就可以生存,而忽视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出现了留守学生隔代教养的现象,为我们的教育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
针对上述等问题,目前,许多教育家的管理思想及各种管理理论已经渗透到班级管理的实践中。
如:我国山西省中学高级教师郭毅,针对我国师范院校在后续师资培养中缺乏班级管理教育及其教材的实际和在职中小学教师缺乏班级管理理论指导的现状,为适应“建设全面推进高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需要而编撰了《班级管理学》,详细阐述了班级管理的功能与意义,原则与基本方法;王海燕编写的《论班级管理的误区及其对策》一文中,提出了以下观点:班级是学校组织的细胞,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
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其基本职责就是管理好班级,对全班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影响班级管理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班级管理中存在的误区,例如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忽视心理咨询与辅导;重视班集体培养,忽略小团体引导;重视满足学生的学习单一需要,忽略学生其他多种需要。
只有正确认识这些误区,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班级管理工作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认为小学低年级级管理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
进行思想沟通,消除师生间的情感障碍,建立诚信平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促进学生进步;积极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也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主成部分;此外,班主任是学生的一面镜子,班主任工作的一举一动在学生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最直接看到的最使他们信赖的就是班主任教师。
为此,班主任要做到:勤观察、勤动手、勤动口、勤跑腿,坚持多付出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关心,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
我想我们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们的班级没有管不好的班级。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才能为培养创世纪的新人才做出一定的贡献。
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作为学校管理的基础——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管理的全局,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在目前的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不少问题。
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中诸多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个性的健康发展。
因此,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一方面,作为班级的教育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班级、班主任工作的研究,要认真分析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对目前班级管理面临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对深化我国基础教育的各项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自理能力差而造成班级管理混乱
我国目前独生子女较多,对孩子溺爱的家庭又为数众多,因而使得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下降。
生活上这些孩子被父母包裹得严严实实,天热时不晓得减衣服,脱下了衣服活动之后又不会穿;上厕所的规律不能及时养成,休息时只顾贪玩,铃声一响又慌里慌张,甚至憋尿;做值日的时候,东一扫帚,西一扫帚,累得满头大汗却还没打扫干净,自己身上倒有明显的劳动痕迹;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讲,随心所欲,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理能力差而导致了其常规管理能力较弱,在五项常规上,经常出现不会站路队、做两操,经常漏掉某件学习用品或者红领巾;上课前不把学习用品准备好;一些简单的事情也容易犯错误,粗心大意;下课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娇纵和固执而形成常规管理能力弱
在五项常规上,经常出现不会站路队、做两操,经常漏掉某件学习用品或者红领巾;上课前不把学习用品准备好;一些简单的事情也容易犯错误,粗心大意;下课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
(三)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独立占有欲而引起学生之间不和睦
目前独生子女较多,容易养成以我为中心的思想,不容易与别人分享学习用品或和平
共处的游戏,容易发生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样一来,他们明显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导致违反班级纪律现象十分严重。
(四)小学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而导致上课纪律较差
由于孩子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课堂学习中,自律性差,爱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不能专心听讲。
二、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低年级学生的自身原因
孩子毕竟是孩子,对社会只有初步的狭隘的认识、自理能力差;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娇纵和固执、处理事情的能力差;思想单纯、独立占有欲强。
独生子女的主要优点是,活泼,开放,思维较敏捷,乐于接收新事物,敢于向权威挑战。
他们的缺点同样明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缺乏爱心。
第二,他们在言行举止方面相对缺乏诚信,比较浮躁。
第三,他们在纪律制度方面相对自由散漫,不愿受纪律制度的约束。
这些都是导致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德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和反应性。
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
一般而言,权威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
专制型的特点则是严格但不民主。
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的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他们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
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则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优很强的依赖性,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
忽视型的父母对孩子不很关心,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同时也不会对其表现出爱和期待。
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
精神上提供支持。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
这四种类型虽然是极端的类型,但在现实中,有些家庭的教养方式属于中间型。
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和父母本身的观念的变化,家庭教养方式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欠缺对其给予更多的爱和关怀,没有在这时候更多的控制孩子行为,忽视了对孩子品德的培养。
(三)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
1、停留于传统式管理
有些班主任将管理等同于制度管理,把制度看作是绝对的标准,把它当作惟一可以依赖
的手段。
一味用规矩,套住学生、监控学生的行为。
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往往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满足于胁迫式管教
目前,小学大多实行日常行为规范分数量化措施,这对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式确实有一定的效果。
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就只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即使是一些不合情理的做法也只得忍气就范。
这样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3、采取家长式看管
教师每天从早到晚寸步不离,在这种严格的看管之下,学校风平浪静,学生安然无恙,但有得必有失,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得不到培养,缺乏自己活动的空间,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应试教育” 的枷锁
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 ,使班主任老师无暇学习教育理论。
长期以来,小学生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是统一化、标准化、同步化管理,班级管理不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班级组织的自我生存力量和教育功能。
二、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班级管理中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复杂的,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密切配合。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班级管理是维护学校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基本保障。
那么怎么优化班级管理呢?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了如下探讨:
(一)对学生进行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1、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因此我们认为学生受教育不光在课堂之中,其实,老师的言行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学校统一的大扫除和日常的值日时,我都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打扫卫生,因为班内孩子小,并指导学生去做,交给学生方法,如:捡废纸、扫地、擦桌子等等。
老师带着干这样能让学生觉得劳动并不可耻,劳动是光荣的;能让学生觉得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
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使学生逐渐养成生活自理能力。
2、创设环境,让兴趣去激发学生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许多家长曾说,孩子刚会走路,就想拿着扫把扫地、洗袜子等。
这说明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应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兴趣。
在学校,我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做贺卡和成长记录袋,他们做出了精美的成长记录袋,可漂亮了。
甭提他们有多高兴啦!老师给学生搭建了这样的平台,不仅让他们尝到了自己亲自动手劳动的成功和喜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3、及时鼓励,让表扬来巩固学生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
对学生每天的值日,我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奖励一颗小红星给予表扬,这时他们心里会有一种成就感,都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人都有一种要获得别人肯定和赞许的心理,及时鼓励学生,并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肯定,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一定的好处。
4、家校配合,让家庭成为学生良好生活自理习惯的培养基地
家务劳动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家务劳动时间非常
少甚或没有,这与家长们的心态大有关系,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就说“以现在的社会现状,孩子将来不用自己做家务的”、“现在孩子小,等他们长大了自己就会做了”等等。
但是,低年级的孩子不会系鞋带、不会整理书包、不会系红领巾、值日时不会拿扫帚的事情经常发生而且范围较广。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家长意识到平时要教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衣服,穿鞋系带,自己铺床叠被,自己收拾整理书包学具,自己主动找爸爸妈妈签字……逐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
总之让孩子多参加些力所能及的轻微劳动,给学生创建展示的平台,久而久之能使孩子懂得劳动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懂得生活的艰辛,得到意志的磨炼,使他们从小萌发靠自己的劳动自立的思想,并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同时孩子们对家长的依赖少了,他们的独立意识变强了,自理能力提高了。
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懂得了尊敬长辈,关爱父母,同时也体会到了父母的辛苦,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生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只有这样,小学生自理能力才能提高。
(二)勇于管教,督促家长在家中教育孩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纵容和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不守规则、不善与人交往、品行不健全、不会感恩。
溺爱和犯罪的关联性最高。
杜布森博士 40 年来倡导的“的五个原则”值得中国父母借鉴。
“五个原则”是:第一、培养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第二、最好的沟通机会通常在管教之后,第三、避免喋喋不休的唠叨,第四、不要让孩子陷入物质享受,第五、在爱与管教中建立平衡。
”希望家中做父母的应树立威信,建议在家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
并不时用各种方法与孩子沟通,在家中教育孩子。
当然,家校联系和家庭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这不仅需要家长,学校多方面的配合和沟通;也需要班主任的细心,细致和爱心。
尤其是当今社会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很多家长自身道德素质,教育素质也有待于提高。
对于很多问题都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
所以作为班主任就要善于发现问题,有耐心解决问题,有勇气和责任与家长沟通。
为了我们的孩子,让我们共同努力,来帮助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发挥孩子的潜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
(三)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孩子愉快交往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校平台向家长传授心理卫生知识,进行必要的健康心理行为的
指导,进行伙伴关系及社会交往等方面常识的教育。
2、请家长还给孩子一片与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家长在孩子完成主要学习任务后,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活动和与伙伴游戏的时间、空间。
鼓励孩子和邻居、同学交往,节假日要带孩子访亲探友,引导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
为此,每次假期老师应布置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作业,提出对孩子活动、交往的要求,并要求家长抓住良机,让孩子多活动多交友,切实保证儿童在校外有足够的活动、交往的时空,家长必须认真填写落实的情况。
3、学校开展一系列其他活动
为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学校可开展如“秋季运动会”、“做操比赛”、“感恩教育”等活动,培养儿童的合群心理和伙伴关系。
对于因家庭不和谐的学生要关心、爱护、鼓励、支持他们同伙伴交往;对于因家庭溺爱型的学生,则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并辅之以疏导教育;对心胸狭隘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与老师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关系。
(四)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加快素质教育的形成
应试教育模式在近年来越来越明显,正是在传统观念及社会变迁过程的某消极因素的影响下,教育运行机制被考试误导,偏移教育目的,在教育结构、内容、方法和功能上出现畸形变化。
从其产生、发展、危害及解决等方面来看,应试教育模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不相适应,既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的素质、民族的素质。
在教育改革的深化中,能否转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就成为主要的关键问题,牵涉着一系列的其他教育问题的解决。
要更新教育观念。
片面地看待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把考试当成是教育过程的杠杆,以考试结果作为衡量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唯一尺度。
要改变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主要是端正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认识,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材的教育观,把教育当成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
特别要将教育与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落实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总目标。
重视学校教育的社会学研究。
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及传授的社会意识方面,克服单纯受
考试机制牵制的倾向,把立足点放在学生素质的培养上,开展丰富多采的教学活动,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态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2、重视课前三分钟,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为了尽快将学生课下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当前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之中,我们可以结合小学生爱说、爱唱、爱表演的特点,在课前三分钟开展日有所诵、谜猜、讲小故事等活动,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迅速进入角色,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这样,学生就会对对所学科目产生兴趣。
正所谓:乐其师,信其道。
3、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学生注意力分散
(1)微笑进课堂
教师一进课堂,就要以精神饱满的状态进入角色,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以微笑面对学生,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关注的,从而也愉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
(2)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多媒体课件电教手段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形象,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认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
如教《鸟岛》一课,我出示了鸟岛视频,学生一下子如临其境、兴致很高,在解决问题时,均能踊跃发言,效果良好。
(3)控制调节课堂教学节奏
学生的情绪与课堂教学节奏有着直接的关系。
热情洋溢、欢快喜悦的课堂氛围,将会使学生喜欢学习语文,爱上语文课。
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灵动的、丰富的。
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尤其在低年级如果发现学生疲倦时,应穿插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做做课间操。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始终跟着老师转。
注意力分散是学习的大忌,作为老师,把呆滞的眼神变灵活,把分散的注意变集中,把东张西望变成凝神静听,是我们神圣的使命,也是完成教学的首要任务。
教师要根据孩子专注力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