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必修纲要上册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知识点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邑基础落实
1 .西汉建立:公元前幺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 .“文景之治”
(1)背景: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措施: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3)效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3 .汉初政治统治
(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
(2)王国问题: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最终被平定。
置合作探究
视角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材料
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谈对比
思考据图表可知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有何隐患?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郡国并行制。
隐患: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威胁皇权,造成了“七国之乱”。
深化拓展全面理解“汉承秦制”
(1)承袭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2)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如御史大夫。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实施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
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
(3)承袭秦朝的郡县制。
郡守和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
(4)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
知识点二西汉的强盛
管基础落实
1.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颁布“推恩令”,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再行分封给子弟,成功削弱了诸侯王
的势力
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官吏选拔制度——实行察举制
监察制度一在地方设刺史,对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思想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央
口
国
U
中
人
封
人
央
郡
国
郡
中
整
封
辖
概念阐释
1 .推恩令:汉初,封国只由嫡长子继承,汉武帝时改由诸侯王的所有子孙共同继承,分封诸侯子弟为列侯,侯国隶属于郡。
于是,王国逐渐缩小,朝廷直辖土地逐渐扩大,地方王国问题最终得到解决。
2 .均输平准:均输法是指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
平准法是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在主要城市设立平准官,存储物资,根据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这一政策,平抑物价,增加中央收入。
3 .开拓强域
(1)表现
①北击匈奴: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②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③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④设军政机构: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⑤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2)意义:使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皂合作探究
视角1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政策
材料到西汉中期以后,由于冶铁业实行官营,这种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不但工艺比较成熟,而且分布地域遍及全国……盐铁官营后,汉武帝巡行全国,“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皆取足大农”。
盐铁收入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司马迁对他(桑弘羊)的理财曾给予高度评价,称“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桑弘羊指出:“令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将以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也”。
—摘编自晋文《桑弘羊与西汉盐铁官营》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盐铁官营政策在当时的作用。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
(2)抵制了豪强兼并,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
(3)官营的规模化便于技术创新和推广。
(4)有利于遏制社会奢靡之风。
视角2汉朝经略边疆
材料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集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可以及时掌握边疆地区的情况,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
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措施;对南方诸族则采取了郡县制和羁縻统治并行、“毋赋税”等政策。
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摘编
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
思考依据材料概括汉朝经略边疆政策的特点和经略边疆的意义。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管理机构;设立完善的边疆防御体系;因俗而治,采用不同的民族政策;边疆民族有较大自主权;多措并举,采用政治、经济、军事等措施。
意义: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知识点三东汉的兴衰
础落实
1 .西汉的灭亡
(1)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甑,西汉灭亡。
(2)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
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2 .东汉的兴衰
⑴政权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⑵“光武中兴”
①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控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整顿吏治。
②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③思想:重视儒学。
(3)东汉的衰落
①东汉中后期统治
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清议”官员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②黄巾起义
原因:东汉时期,豪强地壬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概况: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
结果: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图解历史东汉的兴衰
目合作探究
视角1“光武中兴”
材料东汉初期户数和人口统计表
——据《后汉书・郡国五》编制思考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东汉初期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汉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严控外戚干政,提倡节俭,整顿吏治,轻徭薄赋,释放奴婢,重视儒学等,促进了东汉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视角2东汉后期的政治
材料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上。
……自明帝之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
……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廷永巷之职,闺牖房闽之任也。
……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
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
虽时有忠公,而竟见排斥。
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
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
汉之纲纪大乱矣。
——《后汉书•宦者列传》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这种历史现象对东汉王朝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现象:宦官专权和“党锢之祸”。
影响:动摇了东汉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深化拓展东汉后期威胁王朝统治的主要因素
(1)匈奴问题:两汉时期,匈奴长期居于中国北方,中原强大之时,匈奴一般与中原维持和平的局面,但是,东汉后期,国力衰败,匈奴又趁机发展起来,成为威胁东汉政权的外部力量。
(2)豪强地主: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地主而建立,东汉建国后,豪强势力进一步膨胀,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逐渐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东汉王朝构成巨大威胁。
(3)外戚宦官: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角逐的局面,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乱,政治更趋腐朽黑暗。
(4)土地兼并:东汉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强地主,或成为流民,阶级矛盾尖锐,这是造成张角黄巾起义的最主要原因。
知识点四两汉的文化
起基础落实
良自主思考
思考两汉文化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试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统一性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
两汉文化具有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使中华文明更加绚丽多彩,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中华文化也广泛外传。
(3)气势恢宏。
两汉时期,涌现出一批令世界瞩目的文化成果。
跟踪训练过关检测
1 .汉初的人口较秦代大为减少,许多大城市的人口只剩下十分之二三,如在秦代有三万户的曲逆县,到汉初只有五千余户,而这在当时己算得上是人口大县。
这种状况可用于说明汉初()
A.赋税负担过于沉重
B.经济发展水平倒退
C.人口政策成效显著
D.休养生息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泰末农民战争导致汉初全国人口大为减少。
因此,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刑罚,使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故选D项。
2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这一提议旨在()
A.减轻徭役和刑罚
B.恩泽贵族
C.削弱诸侯王势力
D.增加税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可知,“推恩令”的目的在于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减轻徭役和刑罚与“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不符,排除A项;“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说明恩泽贵族是表象,不是实质,排除B项:增
加税收与“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不符,排除D项。
3 .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13个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刺史一名。
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
其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镇压诸侯谋反
B.监察地方政治
C.参与中央决策
D.管理州县事务
答案B
解析由“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可知,当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政治,故选B项;“镇压诸侯谋反”是中央政府的职责,剌史作为监察官员,没有军权,排除A项;刺史代表中央巡察地方,不参与中央决策,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州县事务有专门的州县官员管理,而不是刺史管理,排除D项。
4 .《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
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说明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豪强地主的影响,而非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豪强地主势力以地方田庄经济为主,而非血缘宗族力量,排除D项。
5 .中医药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经两千余年的实践检验,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浓厚的中国传统色彩及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价值。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出现于()
A.西汉
B.东汉
C.唐朝
D.明朝
答案B
解析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