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净化—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蒸馏水与天然水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

(2)观察和操作净化水的实验,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了解净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设计并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与,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决简单的水净化处理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水净化的一般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为主结合其他形式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
(1)多媒体、河水、自来水、纯净水、硬水、肥皂等;
(2)烧杯、玻璃棒、滤纸、剪刀、铁架台、烧瓶、碎瓷片、酒精灯、冷凝管、试管、锥形瓶
2学生用具
(1)烧杯、玻璃棒、滤纸、剪刀、铁架台、酒精灯、烧瓶、冷凝管;
(2)河水、硬水。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看,这三杯水有什么不同吗?(一杯是天然水,一杯是自来水,一杯是纯水,)
纯水是无色清澈的透明液体而另一杯是比较浑浊的,这杯水我们可以饮用吗?
(学生)不能,因为有杂质等。

(老师)同学们回答正确。

这杯水我们不能饮用那我们通过什么方法使河水变成自来水,使自来水变成纯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水的净化》。

(设问)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我们每天饮用的自来水是怎样的一个净化过程吗?
(老师)好下面来了解一下自来水厂净化过程
(播放视频)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
(老师)首先我们从水库取出,大家看这是未处理的湖水大颗粒的沉淀速度比较快,一些小颗粒的沉淀速度比较慢。

所以必须加入一种试剂——明矾,它是百色晶体,可以加快沉淀的速度,沉淀完之后再过滤,经过滤后虽然处去看的见的杂质那还有看不见的杂质,我们采用活性炭来吸附。

经吸附后的水我们不可以饮用,因为里面有我们看不见的细菌,我们必须投入药消毒这样我们就可以饮用,以上就是自来水厂的净化水的过程。

结合实验着重介绍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也就是不容性的杂质的净化(由学生讲述,老师补充)。

(老师)自来水厂的净化水的过程,你了解了水的净化有哪些常用的方法?
(板书)一、水的净化常用的方法
(学生)回答(沉淀、吸附、过滤)
(老师)介绍过滤。

生活中见过哪些过滤的例子?
(学生)回答
(老师)介绍实验室中的过滤操作。

展示课件,介绍操作要点。

(板书)
1制做过滤器。

2一、贴二、低三、靠
(老师)启发学生针对一杯浑浊水的净化(利用废弃的塑料瓶、
棉花团等设计实验)。

提示在化学实验室里哪种仪器能代替塑料瓶、棉花团呢?(提问)同学们看经过处理的水变的澄清了是吗?(学生)是
(提问)那是不是可以喝?
(讲解)对,不能喝。

我们只是处去了看的见的杂质,而水中还有许多看不见的杂质。

需要用吸附剂除(活性炭)再经消毒就可以喝了
3.吸附(加活性炭就可以吸附)
4.消毒:煮沸,通入
(提问)同学们再想想上面经过处理的水是纯净物吗?
(学生)不是
(讲述)对那不是纯净物。

我们只是除去水中的不容物质而在水中还有许多可容物质。

比如我们看到的水垢它是水中大量的钙。

镁化合物在加热或常时间的放置就生成的水垢。

那么如何除去可溶性杂质?
(板书)二、硬水和软水
硬水:含较多的可容性物质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少量的可容性物质钙镁化合物的水
(讲述)那么,我们如何鉴别它们呢?我们是用肥皂水来鉴别的。

(演示实验)分别向两杯同样清澈透明的水中加入肥皂水不断的搅拌观察现象
(提问)同学们看这两只烧杯中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一个泡沫多,一个泡沫少。

(讲解)产生泡沫多的是软水,产生渣泡沫少的是硬水。

3.鉴别:用肥皂水:渣硬沫软
(讨论)生活中为什么不用硬水,有什么危害?
4.硬水的危害
小结
硬水洗衣服即很费肥皂也洗不干净衣服时间常了衣服会变硬硬水会使锅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爆炸。

提问:那么硬水如何转化为软水
硬水的软化:生活上:煮沸。

工业上:蒸馏:
回顾:阅读教材,讨论分析。

回答:自来水厂净化水的主要步骤是:加絮凝剂使悬浮在水中的小颗粒状杂质被吸附、凝聚,然后在反应沉淀池中沉降,分离杂质,接着用活性炭吸附,得到更澄清的水,最后投药消毒。

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自然界的水都不是纯水,通过静置、吸附、过滤、蒸馏等途径可以使水得到不同程度的净化。

认真听教师讲述,疏理一堂课的所学知识。

总结本课知识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2、硬水易生水垢,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硬水通过多种方法可以软化为软水。

3、过滤操作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

作业:1、课后作业P561、2、3
2、社会调查P56 4
3、预习课题4 爱护水资源
板书设计:略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大胆表演、质疑、想像、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青蛙是益虫,懂得保护青蛙。

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难点是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教具准备:
头饰、课中操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亲爱的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1、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

板书:小蝌蚪
2、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

板书:青蛙
3、小蝌蚪和青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板书:妈妈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板书:找
齐读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二、观看动画,理清思路:
1、先请大家看这篇文章的动画片。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去找她的妈妈,先碰到了鲤鱼,又碰到了乌龟,最后才找到了他们的妈妈青蛙。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故事。

找鲤鱼乌龟变并在田字格里指导学生写“变”字
三、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1、师配乐范读,学生回答: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书上标出。

2、学生配乐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后,认读二类字。

灰黑色迎上去阿姨头顶披着鼓着
3、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板书:长出后退长出前腿尾巴变短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那蝌蚪是什么样?学习第一段
帯动作表演读,突出小蝌蚪的特点,增加趣味性,加深对蝌蚪外形的认识。

2、青蛙什么样?学习第四段:
采用换角色自述的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对青蛙外形的认识。

如——例: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

3、跳课中操《小青蛙找家》
4、指导写“披”字
5、采用分角色朗读、帯头饰表演等形式分别学习二、三、五段。

(1)用情景模拟和看课件演练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
“游过去”三个词的意思;并板书:迎追游
(2)指导朗读不同的语气:小蝌蚪的焦急和欣喜鲤鱼妈妈的温和乌龟的慢吞吞青蛙的慈祥和疼爱
(3)引导质疑:为什么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

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

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五、板书总结,回顾全文:
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

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课堂练习: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又长出(),再过几天,()变短了,渐渐的,()已经不见了,变成了()。

学情分析目的: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什么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等。

设计理念包括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设想。

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内容: 1.教学主题:《青蛙写诗》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七课。

本文是一首儿童诗,共有五小节。

文中以物拟人,生动地描绘了雨天的池塘里青蛙在高兴地“呱呱呱”叫着作诗的情景。

以此为情节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初步认识和了解三种标点符号。

教材内容图文并茂,活泼形象,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性。

2.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天性活泼、充满好奇,而本课十分适合一年级孩子学习语言,认识事物,对于训练孩子的想象,朗读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留下广阔空间。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写字、识字、朗读课文;通过学习课文,大致理解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三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突破:将标点符号与相关事物相结合,指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
“形”,再结合具体的语句指导学生了解其意思,并通过对逗号、句号、省略号不同语气的感悟来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学情分析的主要内涵包括学生的起点水平、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

进行学情分析时应把握好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动态与静态的统一。

我确定学情方法如下:1.谈话法:通过和学生的直接交谈,可以对学生有一个了解,还可以进行不同角度下的对比分析。

2.观察法:通过学生的课上表现以及提问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更好的掌握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水平。

我准备利用多媒体和板书等手段辅助教学,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更直观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ﻬ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大胆表演、质疑、想像、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青蛙是益虫,懂得保护青蛙。

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难点是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教具准备:
头饰、课中操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亲爱的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1、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

板书:小蝌蚪
2、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

板书:青蛙
3、小蝌蚪和青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板书:妈妈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板书:找
齐读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二、观看动画,理清思路:
1、先请大家看这篇文章的动画片。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去找她的妈妈,先碰到了鲤鱼,又碰到了乌龟,最后才找到了他们的妈妈青蛙。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故事。

找鲤鱼乌龟变并在田字格里指导学生写“变”字
三、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1、师配乐范读,学生回答: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书上标出。

2、学生配乐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后,认读二类字。

灰黑色迎上去阿姨头顶披着鼓着
3、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板书:长出后退长出前腿尾巴变短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那蝌蚪是什么样?学习第一段
帯动作表演读,突出小蝌蚪的特点,增加趣味性,加深对蝌蚪外形的认识。

2、青蛙什么样?学习第四段:
采用换角色自述的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对青蛙外形的认识。

如——
例: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

3、跳课中操《小青蛙找家》
4、指导写“披”字
5、采用分角色朗读、帯头饰表演等形式分别学习二、三、五段。

(1)用情景模拟和看课件演练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词的意思;并板书:迎追游
(2)指导朗读不同的语气:小蝌蚪的焦急和欣喜鲤鱼妈妈的温和乌龟的慢吞吞青蛙的慈祥和疼爱
(3)引导质疑:为什么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

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

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五、板书总结,回顾全文:
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

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课堂练习: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又长出(),再过几天,()变短了,渐渐的,()已经不见了,变成了()。

学情分析目的: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什么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等。

设计理念包括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设想。

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内容:1.教学主题:《青蛙写诗》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七
课。

本文是一首儿童诗,共有五小节。

文中以物拟人,生动地描绘了雨天的池塘里青蛙在高兴地“呱呱呱”叫着作诗的情景。

以此为情节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初步认识和了解三种标点符号。

教材内容图文并茂,活泼形象,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性。

2.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天性活泼、充满好奇,而本课十分适合一年级孩子学习语言,认识事物,对于训练孩子的想象,朗读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留下广阔空间。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写字、识字、朗读课文;通过学习课文,大致理解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三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突破:将标点符号与相关事物相结合,指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形”,再结合具体的语句指导学生了解其意思,并通过对逗号、句号、省略号不同语气的感悟来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学情分析的主要内涵包括学生的起点水平、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

进行学情分析时应把握好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动态与静态的统一。

我确定学情方法如下:1.谈话法:通过和学生的直接交谈,可以对学生有一个了解, 还可以进行不同角度下的对比分析。

2.观察法:通过学生的课上表现以及提问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更好的掌握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水平。

我准备利用多媒体和板书等手段辅助教学,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更直观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参考】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大胆表演、质疑、想像、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青蛙是益虫,懂得保护青蛙。

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难点是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教具准备:
头饰、课中操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亲爱的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
1、小黑鱼,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呀游。

板书:小蝌蚪
2、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

板书:青蛙
3、小蝌蚪和青蛙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板书:妈妈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板书:找
齐读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二、观看动画,理清思路:
1、先请大家看这篇文章的动画片。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去找她的妈妈,先碰到了鲤鱼,又碰到了乌龟,最后才找到了他们的妈妈青蛙。

(2)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小蝌蚪怎样变成青蛙的故事。

找鲤鱼乌龟变并在田字格里指导学生写“变”字
三、配乐朗读,初步感知:
1、师配乐范读,学生回答: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书上标出。

2、学生配乐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后,认读二类字。

灰黑色迎上去阿姨头顶披着鼓着
3、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板书:长出后退长出前腿尾巴变短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那蝌蚪是什么样?学习第一段
帯动作表演读,突出小蝌蚪的特点,增加趣味性,加深对蝌蚪外形的认识。

2、青蛙什么样?学习第四段:
采用换角色自述的方式,让孩子们进一步加深对青蛙外形的认识。

如——例:我是一只大青蛙,我头上鼓着一对大眼睛,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条腿,宽嘴巴。

3、跳课中操《小青蛙找家》
4、指导写“披”字
5、采用分角色朗读、帯头饰表演等形式分别学习二、三、五段。

(1)用情景模拟和看课件演练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
过去”三个词的意思;并板书:迎追游
(2)指导朗读不同的语气:小蝌蚪的焦急和欣喜鲤鱼妈妈的温和乌龟的慢吞吞青蛙的慈祥和疼爱
(3)引导质疑:为什么把乌龟当成它们的妈妈呢?(因为乌龟也有个大嘴巴)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之所以小蝌蚪认错,是因为鲤鱼妈妈没有把青蛙的全部特征描写清楚,才造成这样的误会。

以后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候一定要描写全面和具体,把特征说全。

另外,小蝌蚪也不对,不能根据身体的部分的特征就去判断,也就是说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了解。

五、板书总结,回顾全文:
这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找,讲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鲤鱼阿姨就迎上去问,看到乌龟像它们的妈妈就追上去喊,最后看到大青蛙才游过去叫妈妈。

同时在找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先长出两条后退,再长出两条前腿,最后尾巴变短不见了,变成了青蛙。

课堂练习:
小蝌蚪先长出(),过了几天,又长出(),再过几天,()变短了,渐渐的,()已经不见了,变成了()。

学情分析目的:学情分析就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什么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等。

设计理念包括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设想。

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挖掘学生潜能,因材施教,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内容: 1.教学主题:《青蛙写诗》是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七课。

本文是一首儿童诗,共有五小节。

文中以物拟人,生动地描绘了雨天的池塘里青蛙在高兴地“呱呱呱”叫着作诗的情景。

以此为情节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初步认识和了解三种标点符号。

教材内容图文并茂,活泼形象,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性。

2.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天性活泼、充满好奇,而本课十分适合一年级孩子学习语言,认识事物,对于训练孩子的想象,朗读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也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留下广阔空间。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写字、识字、朗读课文;通过学习课文,大致理解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三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教学突破:将标点符号与相关事物相结合,指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
的“形”,再结合具体的语句指导学生了解其意思,并通过对逗号、句号、省略号不同语气的感悟来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学情分析的主要内涵包括学生的起点水平、学习兴趣、学习风格等。

进行学情分析时应把握好个性与共性的结合,动态与静态的统一。

我确定学情方法如下:1.谈话法:通过和学生的直接交谈,可以对学生有一个了解,还可以进行不同角度下的对比分析。

2.观察法:通过学生的课上表现以及提问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更好的掌握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水平。

我准备利用多媒体和板书等手段辅助教学,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更直观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的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