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楼上楼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社会《楼上楼下》教学设计
品德与社会《楼上楼下》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三个要素:一,教材提供的内容,要求全而简;二,教材的要求,即编写者的意图;三,教材前后联系,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即教材的体系。

比如《楼上楼下》一课的教材分析这样表述:《楼上楼下》是上教版《品德与社会》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小区生活》第3课。

教材提供了三组漫画图。

第一组:明明介绍自己的邻居;第二组:遇到这样的邻居的行为辨析;第三组:展示一些与邻居相处好的做法。

本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邻居,并学会与邻居和睦相处。

与本教材相关的:前有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我和小伙伴》,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我和外国小朋友》;后有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我们是好朋友》、《让校园充满爱》,第三单元的《生活百事通》中购物、就医、乘车中的与人交往,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中华一家》,四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的《美德的传承》,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睦邻友好》等相关内容。

很显然1-3句是教材提供的内容,第4句是教材的要求,最后的句子是教材的前后联系,相关的内容以怎样与人交往,与人相处为线索。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叙述的是学生学习本教材的起始情况。

学情分析应尽可能从三维角度分析,尽量做到详尽。

比如《楼上楼下》的学情分析这样说:根据平时的观察及对学生的调查,可以发现,本班学生在与邻居交往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大多数学生居住在高楼大厦中,家家大门紧闭,孩子与邻居交往的机会较少,个别学生不认识自己邻居。

(2)不少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与邻居交往。

(3)不少学生缺乏交往的快乐体验,没有与邻居交往的需要,也有一些学生能与邻居和睦相处,并有这方面的体验。

(4)个别学生由于家人或自己与邻居有过矛盾,害怕与邻居交往,有的孩子不能与邻居和睦相处。

(5)有些学生想与邻居交往,但不知该怎么办。

(6)大多数学生缺乏为别人着想的意识,乐意帮助邻居的人就更少了。

这部分学情分析首先注意到了这个班学生学习本教材的起始情况,这个起始情况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教师指导学生所做的调查,一般我们在上品德与社会课前都可以设计简单的调查表,调查自己班级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具体情况,比如讲到生活习惯问题,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的左邻右舍或亲戚朋友用早餐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点铺开生活习惯的教学。

我想如果我们也上《楼上楼下》这一课,学生调查的结果肯定大大不同与以上的讲述。

其次,这部分学情分析是融合三维描述的,比如第1、2、5、6条大约说到了知识的维度,第3、4条大约说到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

最后,它做到了详尽,从大多数到有些再到个别,本班级学生的情况基本概括在内。

3、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制定的基础是教材分析,特别是学情分析,并力求三维目标与两纲的结合,写法上可以融合在一起,表述明确具体规范,以学生为主体,要可检测。

比如《楼上楼下》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自己的邻居,说说邻居间和睦相处的好事例,知道良好的邻里关系能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产生与邻居交往的愿望。

(2)学习一些与邻居友好相处的方法。

(3)在日常生活中,能为邻居着想,与邻居和睦相处。

(4)乐意帮助邻居。

以上教学目标可以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目标1和3;第二课时,目标2和4。

这个教学目标中认识邻居,能与邻居交往体现了教材的要求,能为邻居着想,乐意帮助邻居依据了本班的学情,第1条中融合了知识维度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

4、教学过程及说明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要求,即怎样教。

一是教学内容的处理,要求能围绕目标对教材进行选择调整加工提炼;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程度加以补充和拓展,注意生成。

教学设计要留有空间,哪些地方容易生成要有所思考;教学设计内容不能过于饱满,要留有余地。

二是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探究,实施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具,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训练活动有效;循序渐进安排教学过程;尽可能要有预设。

三是学习方式的完善要求重实践体验;重思辨探究;重主动合作。

小组合作的指导也要有预设,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

四是教学评价的运用要求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综合;重过程;重激励,但激励性评价中语言要有针对性。

我们在写的时候,不必写详细的教学过程,只要粗略的线条,但要体现上面的要求。

(2)说明的基本要求,即为什么这样做。

我们在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要围绕《课程标准》中的4条课程理念:一促进学生以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二关注、拓展、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三提倡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四促进学生知、情、行的综合性评价;要体现5条教学原则:一贴近学生生活,二注重知行统一,三鼓励自主学习,四促进教学创新,五信号成教育合理;要注意3条教学建议:一进行弹性化的教案设计和实施,二创建民主、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三采用贴近生活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要结合《两纲》的有关要求及相关的教学理论。

各部分要素合理融入,简略地写,一般分别写在教学过程中和最后。

比如《楼上楼下》第一课时的说明如下:
围绕教学环节(一)媒体演示,引出课题的说明为:课本44页有一幅明明介绍自己邻居的图画,我修改了这幅图的呈现方式,将静态的画面变为有声的动态演示,将课本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活泼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想要了解自己邻居的愿望,并自然引出课题。

这段话中就包含了教学建议中的采用贴近生活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思想。

围绕教学环节(二)联系实际,懂得道理的说明为:依据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原则,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邻居及邻里间和睦相处的事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