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达标测试试卷(精选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达标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细雨濛濛B.雪花飞舞
C.桂花飘香D.树叶飘落
2、青少年吸烟有害健康,关于吸烟以下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烟灰四处散落
B.烟雾在阳光下呈蓝色飘散
C.从鼻腔内呼出的烟呈白色
D.一人吸烟房间内满是烟味儿
3、如图为某国产品牌冰箱配备的“超导料理盘”。
它采用了超导热管技术,被科技界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好的导热技术。
常温下将冰冻食物放在该料理盘上,其解冻速度是在空气中直接解冻的4倍;若在冰箱冷冻室中使用,食物放在上面的冷冻速度则是普通冰箱的3倍,“滴水成冰”只需几秒钟。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解冻食物时,食物中的冰发生了液化现象
B.解冻食物时,该料理盘可帮助食物快速吸收热量
C.冷冻食物时,食物中的水发生了凝华现象
D.冷冻食物时,该料理盘迅速从空气中吸收热量并传递给食物
4、关于物态变化,下列正确的是()
A.北方的冬天,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听出“白气”——汽化
B.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液化
C.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凝固
D.冰箱冷冻室内壁的霜——凝华
5、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初夏海面上雾气弥漫B.早春河面上冰层消融
C.深秋的草木上结了霜D.寒冬的树上出现雾淞
6、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情况的是()
A.八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20g
B.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C.唐山市冬季平均气温约-15℃
D.全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
7、如图为小军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组装实验器材时应先确定支架A的高度,再确定支架B的高度
B.为节省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适当增加水的质量
C.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沸腾现象也停止,这说明沸腾过程需要不断吸热
D.小军发现所测水的沸点与以往所测的不同,这可能是由于水的质量不同造成的
8、关于我们生活中一此常识数据的估测,最接近实际值的是()
A.冬天洗澡水的温度是60℃
B.我国新一代磁悬浮列车的速度能达到500m/s
C.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0.8m
D.人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约为1g/dm3
9、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B.乙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的过程
C.丙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的过程
D.丁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10、如图所示,在下列各种事例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有()
A.饮料瓶盖上刻有竖条纹B.在积雪的路面上撒盐C.旱冰鞋下装有滚轮D.打球时要握紧球拍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1)如图中用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_cm;
(2)如图中停表的读数是__________s;
(3)如图中寒暑表的读数是__________℃。
2、(1)如图所示的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停表的读数是______s。
(2)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下图所示的常用液体体温计,它是利用液体的______的性质制成,它的量程是______℃,此时的示数是______℃。
3、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4、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
(1)医院内氧气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某氧气瓶内氧气用掉一半后,瓶内氧气的质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密度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医务人员工作时需穿好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工作一段时间后,护目镜会有“起雾”的现
象,这是水蒸气在护目镜上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需要______热,产生的“雾”附着在护目镜的______(选填“内”或“外”)侧。
5、小明在厨房中发现: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如图甲所示。
(1)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______(填“水蒸气”或“小水滴”);
(2)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逝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______(填“高”或“低”),仍然保持______状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发生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形成“白气”;
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3)小明从日常生活中还发现:有时壶嘴上方的“白气”比较多,有时比较少。
如图乙所示,可以判断出______(填“A”或“B”)房间的气温比较高。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为了从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中分离出酒精,小刚同学依据已学过的知识设计了一种方案.他依据水和酒精的凝固点不同,设想可用凝固的方法将水和酒精分开。
为此他利用家中的电冰箱冷冻室做了如下的实验:将配有不同比例的水和酒精的混合液放入冷冻室中,并用温度计监测混合液的温度,定时观察,他所测得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
说明:所用冰箱的冷冻室的最低温度是一8℃.
(1)请你仔细看一看表中的数据和记录的现象,小刚同学是否能把水和酒精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
(2)在水中增加酒精对水的凝固点有什么影响?
(3)这个结论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
(4)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把水和酒精分离开来呢?
2、一支标有0℃~100℃刻度均匀的温度计,将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6℃,放在l标准火气压下沸水中时示数为86℃.则
(1)该温度计每1小格代表的温度值是多少℃;
(2)用该温度计测一杯温水的温度时示数为26℃,则温水的实际温度是多少℃.
(3)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多少℃.
3、小凡同学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他选好一只量程适当的温度计插入热水中后立即拿出来观察温度计的示数,请你指出他在操作中的两项错误之处:
①______;
②______。
(2)纠正错误后,小凡观察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了如表所示实验数据,请你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图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象______。
(3)从记录数据或图象可得出的结论是:水在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_℃,水在沸腾时的特点是
______。
(4)在本次实验中,发现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为了缩短实验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4、夏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上面挂有一层白花花的“粉”;剥去包装纸,冰棍周围冒“白烟”;当把冰棍放在玻璃杯里时,玻璃杯外壁出“汗”,请解释其中的“粉”、“白烟”和“汗”各是怎样形成的?
5、地球半径R=6.4×103千米,原子核半径r=1×10﹣8厘米。
地球半径是原子半径的多少倍。
四、实验探究(3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15分)
1、小红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的过程中,观察水内部的现象并从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其数据如下表所示。
(1)小红观察到两种情况,如图甲、乙所示,可知_______图所示情况水已经沸腾;
(2)根据数据,小红发现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99℃不变,说明此时大气压______(选填“高
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3)根据数据,小红总结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
2、某小组在做“探究海波的熔化”实验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安装实验装置应按______(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而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浸没在水中进行实验是为了让海波______;
(2)图甲温度计示数为______℃;小组成员每隔相等时间记录下温度并绘制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从图像中发现海波的熔化过程共用了______min;
(3)如图乙,在第3min时海波处于______(选填“固”或“液”)态;若在第10min时将装有海波的试管从热水中取出置于空气中,则此时海波______(选填“会”或“不会”)继续熔化。
3、小东进行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过程如下:
(1)他按照图组装实验器材后,还需补充一个测量仪器是______;
(2)补全仪器后,给水加热至90℃时开始计时,读取温度计示数,并根据数据绘制出图所示的图像。
由图像可知,水从t=______min时开始沸腾;水的沸点T=______℃;
(3)根据图像可以推断,在其它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在t=8min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4)小东观察并分别描绘了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的两种图像。
如图所示为水沸腾______(选填“前”或“时”)的图像。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这一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的体积很小,分子的运动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但可以通过气味、颜色的变化来体现。
A.细雨濛濛属于宏观物体的运动,是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雪花飞舞属于宏观物体的运动,是机械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桂花飘香是花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运动到空气中,人们就闻到了香味,故C符合题意;
D.树叶飘落属于宏观物体的运动,是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
A.烟灰四处散落,烟灰的运动是机械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烟雾在阳光下呈蓝色飘散,烟雾的运动是机械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从鼻腔内呼出的烟呈白色,烟颗粒的运动是机械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一人吸烟房间内满是烟味儿,人能闻到烟味儿是烟味分子扩散到空气中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B
【详解】
A.食物解冻时,食物中的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故A错误;
B.解冻食物时,因冰熔化需要吸收热量,该料理盘可帮助食物快速吸收热量从而加快解冻,故B正确;
C.冷冻食物时,食物中的水由液态变为固态,发生了凝固现象,故C错误;
D.冷冻食物时,食物中的水发生凝固现象,向外放出热量,该料理盘可以迅速将热量从食物中释放到空气中,从而加快冷冻,故D错误。
故选B。
4、D
【详解】
A.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薄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故B错误;
C.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是汽化中的蒸发现象,故C错误;
D.霜是水蒸气直接变为了固体,是凝华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5、A
【详解】
A.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早春河面上冰层消融是冰的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D.霜和寒冬的树上出现雾淞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D
【详解】
A.八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300g,故A不符合题意
B.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108m/s,故B不符合题意;
C.唐山市冬季平均气温约-6℃~5℃,故C不符合题意;
D.全新2B铅笔的长度与中学生手掌伸开时大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差不多,约为18cm,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详解】
A.从固定装置的方便考虑,应该先根据酒精灯的位置,固定好最下面的铁圈,然后根据温度计的位置,固定上面的铁夹子,应该采用自下而上的组装方式,先确定支架B的高度,再确定支架A的高度,故A错误;
B.水量越少,加热时间越少,为节省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适当减小水的质量,故B错误;
C.通过实验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说明沸腾过程中水需要继续吸热,故C正确;
D.水沸点的大小与当地的气压有关,与水的质量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8、C
【详解】
A.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不可能达到60℃,故A 不符合题意;
B.我国新一代磁悬浮列车的速度能达到500km/h,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0.8m左右,故C符合题意;
D.水的密度是1.0×103kg/m3,人体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约为1.0×103kg/m3=1.0g/cm3,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B
【详解】
A.甲图的温度随时间升高,是熔化现象,这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故A错误;
B.乙图的温度随时间升高,是熔化现象,这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所以是非晶体,B正确;
C.丙图的温度随时间降低,是凝固现象,这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故C错误;
D.丁图的温度随时间降低,是凝固现象,这种物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所以是非晶体,故D 错误。
故选B。
10、C
【详解】
A.饮料瓶盖上刻有竖条纹,是在压力一定情况下,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故A不符合题意;
B.在积雪路面上撒盐,是为了降低积雪的熔点,使积雪可在较低温度便开始熔化,故B不符合题意;
C.旱冰鞋下装有滚轮,是将滑动摩擦变成滚动摩擦从而减小摩擦,故C符合题意;
D.打球时握紧球拍,是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2.45 335 -14
【详解】
(1)[1]由图中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物体的左端与1.00cm对齐,右端与3.45cm对齐,故可知物体的长度为
l=3.45cm-1.00cm=2.45cm
(2)[2]由图中可知,小表盘的指针位于“5”和“6”之间,且偏向于“6”一侧,故可知小表盘的示数为5min,大表盘的指针指向35刻度,故可知大表盘的示数为35s,故停表的示数为
t=5min35s=5×60s+35s=335s
(3)[3]由图中可知,寒暑表的分度值为1℃,且刻度值从下往上逐渐减小,故可知此时的温度为零下,则由图中可知此时寒暑表的读数为-14℃。
2、1.15 101 热胀冷缩 35~42 38
【详解】
(1)[1] 由图可知,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1mm,即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测量的起始刻度不是零刻度,而是1.00cm的刻线,物体的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2.15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2.15cm-1.00cm=1.15cm
[2]停表中的小表盘是以分钟为单位的,每一格表示0.5分钟,大表盘是以秒为单位的,每一小格表示0.1s,小表盘的指针在1分钟到2分钟之间,且超过1.5分钟,大表盘的指针在41秒处,因此秒表读数为
1min41s=101s
(2)[3]如图所示的常用液体体温计,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由图可知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即该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
[5]由图可知该体温计1℃分成10个小格,一小格代表0.1℃,即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故此时的示数为38℃。
-℃
3、3
【详解】
如图所示,温度计每大格表示10℃,平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为1℃,即分度值为1℃,此时液
-℃。
柱在0℃刻度线以下,故读作3
4、变小变小液化放内
【详解】
(1)[1][2]氧气瓶内氧气用掉一半后,瓶内氧气的质量减少为原来的一半,但氧气仍然充满氧气
瓶,体积不变,根据
m
V
ρ=可得,氧气的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
(2)[3][4][5]护目镜会有“起雾”的现象,是汗液蒸发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护目镜在内侧液化形成的,液化会放出热量。
5、小水珠高气体液化汽化#蒸发 B
【详解】
(1)[1]这“白气”实质上是一些小水珠,因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故看得见的白气是液体的小水珠。
(2)①[2][3]用壶将水烧开,壶的温度高于水蒸气的温度,故在壶嘴附近温度比较高,故此时水还是水蒸气的状态,是保持气态的。
②[4]水蒸气离开壶嘴一段距离以后,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即即我们看到的“白气”。
③[5]“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变为了水蒸气,故是汽化现象。
(3)[6]有时壶嘴上方的“白气”比较多,说明水蒸气遇冷液化的比较多,说明温度比较低,故A房间的温度比较低,B房间的温度比较高。
三、计算题
1、 (1)不能.(2)在水中添加酒精后, 凝固点降低.(3)在冬天,向作为汽车冷却液的水中, 添加一些酒精,降低水的凝固点, 以免水结冰
【解析】
解答:(1)从表格中知水和酒精的混合液从—4-8℃.还没凝固,故不能把水和酒精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2)在水中添加酒精后, 凝固点降低.(3)在冬天,向作为汽车冷却液的水中, 添加一些酒精,降低水的凝固点, 以免水结冰.
2、(1)1.25℃;(2)25℃;(3)-7.5℃~117.5℃。
【详解】
(1)由题意知,当实际温度为0℃时,温度计的示数为6摄氏度,当实际温度为100℃时,温度计的
示数为86摄氏度, 所以每个小格的温度为:100 1.25866
t ==-℃℃; (2)用该温度计测一杯温水的温度时示数为26℃,,相当于比0℃高出26-6=20个小格, 则实际温度为: 1.252025t ℃℃'=⨯=;
(3)当温度计的示数为0摄氏度时,比实际的0℃低了6个小格,
所以实际温度为:10 1.2567.5t =-⨯=-℃℃℃;
当温度计的示数为100℃时,比实际0℃多出了100694-=个小格,
所以实际温度为:2 1.2594117.5t =⨯=℃℃
所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7.5℃~117.5℃.
【点睛】
根据摄氏度的规定计算出此温度计的每1格所代表的实际温度值是关键,注意求实际温度时,此温度计的示数应减去0℃时的示数,再进行计算.
3、温度计示数没有稳定时就读数 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
98 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加入初温较高的水
【详解】
(1)[1][2]把温度计插入热水后立即读数,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正在上升,还没有达到热水的温度;而且他还把温度计水中拿出来读数,温度计的示数会受外界温度影响,也是不对的;即两项错误之处是:温度计示数没有稳定时就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
(2)[3]在坐标上依次描出图表中对应的点,用平滑的线把这些点连线起来,如图
(3)[4][5]由图可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保持98℃不变,所以98℃是水的沸点;水沸腾时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4)[6]要缩短完成实验的时间,也就是缩短沸腾前的加热时间,可以采用的方法有:盖纸盖、加入的水少一些、加入初温较高的水、加大火焰等。
4、“粉”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霜.“白烟”是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解析】
冰棒上粘着白花花的“粉”,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冰棒上冒“白烟”,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凝结而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茶杯外壁出“汗”,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茶杯凝结而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
5、6.4×1016倍
【解析】
【分析】
已知地球半径和原子核半径,两者之比就是倍数关系。
【详解】
地球半径为R=6.4×103km=6.4×106m,原子核半径r=1×10﹣8厘米=1×10﹣10米,地球半径是原子
核半径的。
R
r
=
6
10
6.410
110
m
m
⨯
⨯
=6.4×1016
四、实验探究
1、甲低于继续从外界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详解】
(1)[1]由题意可知,水在沸腾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且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故可知图甲所示情况水已经沸腾。
(2)[2]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温度达到99℃时水温保持不变,故可知水的沸点为99℃,因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故可知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3)[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继续从外界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自下而上受热均匀 41 7 固不会
【详解】
(1)[1]实验中酒精灯要用外焰加热,装有海波的试管要水浴加热,温度计测量海波的温度时玻璃泡要浸没于海波中并且不能与试管底或者侧壁接触,所以要按自下而上顺序进行安装。
[2]装有海波的试管浸没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海波与热水充分接触,让海波受热均匀。
(2)[3]由图甲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41℃。
[4]由图乙可知,海波从第5min开始熔化到第12min全部熔化为液体,共用时7min。
(3)[5]由图乙可知,在第3min时海波的温度还没有到达熔点,处于固态。
[6]由图乙可知,在第10min时海波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正在熔化,当将试管从热水中取出置于空气中时,空气温度低于海波的熔点,海波不能由空气中继续吸热,不会继续熔化。
3、停表 5 99 不变时
【详解】
(1)[1]“探究水沸腾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时,还需要停表,记录水沸腾的时间。
(2)[2][3]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此时的温度为水的沸点,且持续吸热,由图可知,水从第5min开始沸腾,水的沸点为99℃。
(3)[4]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所以在8min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
(4)[5]水在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在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所以此时为沸腾时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