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拷贝型动结式事件结构对句法结构的制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词拷贝型动结式事件结构对句法结构的制约
冯丽娟;冯丽萍
【摘要】文章以动词拷贝型动结式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结构理论,对该类型动结式的深层语义及其到句法结构的映射过程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并得出语义制约句法结构的规则,即:(1)动作的发起者一定映射为主语;(2)受影响角色无论在事件结构中有一个还是两个,在句法结构中只能有一个凸显,且一定映射为动结式宾语;(3)动作对象凸显时必须拷贝动词,映射为动词宾语,连同动词置于动结式之前.当有两个动作对象凸显时,指人的动作对象映射为动词近宾语,指物的动作对象映射为远宾语;(4)ACT 与STATE必须合并构成动结式,如有动作对象凸显,则要求拷贝动词,与宾语一起置于动结式之前.
【期刊名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年(卷),期】2018(016)003
【总页数】8页(P40-47)
【关键词】动词拷贝型动结式;事件结构;深层语义结构;句法结构
【作者】冯丽娟;冯丽萍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2488;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
一、引言
根据冯丽娟*冯丽娟.汉语动结式事件结构加工的实验研究——以“哭湿”和“推倒”类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1).的研究,典型的汉语动结式可以分为11类,
这11类动结式的表层句法结构有6种类型,如表1所示,其中有3种是动词拷贝句(也叫重动句),我们把这3种构式称为动词拷贝型动结式,有的研究也称动结式重动句,如彭国珍* 彭国珍.结果补语小聚理论与现代汉语动结式相关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和刘培玉。
*刘培玉.动结式重动句构造的制约机制
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报,2012,(1).从论元的数量来看,动词拷贝型动结式可带一个或两个论元;从论元的位置来看,如果动词拷贝型动结式只有一个论元,那么这个论元一定位于拷贝动词V之后,即OV,如“洗累”类;如果动结式带了两个论元,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拷贝动词V和动结式VR各带一个论元,即OV和OVR,如“砍钝”“问烦”和“倒赔”类;另一种情况是拷贝动词V自身带两个论元,即OV1和OV2,如“教累”类。
见表1。
由于结构和语义关系复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即使到了高级阶段,动词拷贝型动结式依然是教学和学习的难点,以下是留学生产生的偏误:
1)*妈妈洗累了衣服。
(“洗累”类)
2)*大卫想疯了钱。
(“洗累”类)
3)*妈妈打大卫疼了手。
(“砍钝”类)
4)*爸爸倒电脑赔了5000块钱。
(“倒赔”类)
5)*玛丽问烦了爸爸问题。
(“问烦”类)
6)*王老师考数学学生考怕了。
(“问烦”类)
7)*爸爸教大卫抽烟教坏了大卫。
(“问烦”类)
8)*爸爸等急了妈妈出门。
(“教累”类)
我们认为,要对以上偏误做出合理的解释,单靠句法结构的描写还远远不够,必须从动结式的深层语义进行挖掘,并找出句法结构的实现规则及深层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制约方式。
表1 汉语动结式的分类动结式类型句法结构例句非动词拷贝型动结式“哭累”类
S+VR他哭累了。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哭湿”类、“推倒”类、“忙忘”类、“听懂”类S+VR+OVR张三哭湿了手绢。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教会”类S+VR+OVR1+OVR2拉尔夫神父教会了梅吉骑马。
(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动词拷贝型动结式“洗累”类S+V+OV+VR妈妈洗衣服洗累了。
(施春宏
2008:96)“砍钝”类、“倒赔”类、“问烦”类S+V+OV+VR+OVR孩子问问题问烦了爸爸。
(施春宏2008:101)“教累”类S+V+OV1+OV2+VR老师教学生钢
琴教累了。
二、相关研究
王红旗*王红旗.动结式述补结构在把字句和重动句中的分布[J].语文研究,2001,(1).
和裴晓燕*裴晓燕.动结式重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认为重
动句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主语为施事;二是主语为非施事。
我们只研究主语为施事
的情况,主语为施事的重动句可分为两种:(1)句末无宾语,如“她看书看烦了”,“她想孩子想疯了”;(2)句末有宾语,如“她切菜切破手指头了”“爸爸剁牛肉
剁钝了两把刀”。
如果把这类重动句用我们的表达式表示,则为:
S+V+OV+VR(+OVR)。
补语的语义指向是句子的主语S或者动结式的宾语OVR,而不是述语的宾语OV,如“*他听你的话听懂了”不常见。
王红旗认为若是补语
表示评价时,补语的语义指向述语,则重动句成立,如“他买菜买贵了”。
我们认为,这类动结式属于施春宏*施春宏.汉语动结式的句法语义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所指的评述类动结式,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重动句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第一个阶段没有独立的名称,把动宾和动补分开
来研究,如赵元任*赵元任.中国话的文法[M].台北:学海出版社,1968.、丁声树*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李临定*李临定.带“得”字的补语句[J].中国语文,1963,(5).,到第二个阶段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框架下对重动句进行详细的结构描写,如Huang*Huang,C.-T.J.Wo Pao De Kuai and Chinese Phrase Structure[J].Language,1988,(64).、黄月圆*黄月圆.把/被
结构与动词重复结构的互补分布现象[J].中国语文,1996,(2).和戴浩一*戴浩一.以认
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一)[J].国外语言学,1990,(4).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二)[J].国外语言学,1991,(1).,最后到在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
学的理论体系下对重动句进行解释,如项开喜*项开喜.汉语重动句式的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1997,(4).和杨玉玲*杨玉玲.重动句和“把”字句的使用考察[J].世界汉语
教学,1999,(2).。
孙红玲*孙红玲.致使性重动句的量变图式[J].世界汉语教
学,2004,(4).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专
门对致使性重动句进行了研究,认为致使性重动句的语义特点是拷贝动词所代表的事件导致了动结式所代表的某种结果的产生,即由量变引起了质变。
从方法论上来说,前人的研究大多是单纯地从结构或语义、功能角度出发,而我们认为句法和语义、功能是分不开,两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
施春宏*施春宏.动词拷贝句句式构造和句式意义的互动关系[J].中国语文,2010,(2).指出,“对句式语义、功能特点的概括如果结合结构的分析,就有可能有效避免以个性代替共性的情况;同样,结构的分析如果结合功能特点及其倾向的概括,就有可能避免以可能性代替现实性的情况。
”在强调句法和语义互动的前提下,对动结式的分析存在两个路径:“内容进—形式出”和“形式进—内容出”,熊学亮*熊学亮.基本动结式的“内容进—形式出”分析[J].现代外语,2017,(2).认为“内容进—形式出”的方法更能透彻地揭示动结式内在的规律。
因此,我们将结合句法结构特点,研究动词拷贝型动结式的深层语义,进而考察深层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制约关系。
三、动词拷贝式动结式的事件结构分析
(一)事件结构理论
事件(event)指的是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被观察者感知的动作、活动或变化,它
包括活动、达成和实现3种类型,分别以活动动词、达成动词或实现动词的形式
存储在大脑中。
也就是说,动词是客观事件在大脑中的“表征”(representation)。
事件结构(event structure)指的是事件的内部结构,可以通过分析活动、达成或实现动词的深层语义结构来进行描写。
从操作定义上来说,事件结构可以用事件结构表达式来表示,事件结构表达式不止一种,我们采用的是Hovav & Levin的描写
方法。
根据Hovav & Levin*Hovav,M.R.& Levin,B.Building verb meanings[A].In Butt,M.& Geuder,W.(Eds)The Projection of Arguments:Lexical and Compositional Factors[C].CA:CSLI Publications,1998.的观点,从词汇语义学的角度,动词可大致分为两类:方式动词(manner verb)和结果动词(result verb)。
“方式动词”表示动作以某种方式得以进行,对应于上文的活动动词;“结果动词”指的是具有完结意义的动词,对应于上文的达成和实现动词。
以英语中的实现动词break为例,事件结构表达式可以描写为:
[[x ACT] CAUSE [BECOME [y <BROKEN>]]]
ACT,CAUSE,BECOME为基元谓词,表示的是动词的结构特征,break的结构特
征为致使关系;BROKEN为语义常量,表示的是该动词区别于其他动词的语义特征,break的语义特征为“坏”(BROKEN);x和y是事件的参与者,我们称之为
参与者角色,其中x是事件的发起者,y是位置或状态发生改变的角色,在break 的事件结构中x和y由两个不同的名词担任,即两者是异指的。
汉语动结式表示发起者发起一个动作,从而产生某种状态的改变或位移,其性质跟英语中的实现动词相符。
因此我们尝试用事件结构表达式来描写这类动结式的深层
语义,进而研究深层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制约机制,从而进一步揭示上文例1)——
例8)偏误产生的原因。
(二)动词拷贝型动结式的事件结构
动词拷贝型动结式有“洗累”类、“砍钝”类、“倒赔”类、“问烦”类和“教累”类。
为了描写方便,我们把动结式放在句子中,如下所示:
9)妈妈洗衣服洗累了。
10)爷爷砍这些排骨砍钝了两把刀。
11)孩子问问题问烦了爸爸。
12)哥哥倒电脑倒赔了一万块钱。
13)老师教学生钢琴教累了。
我们在用[[x ACT <MANNER>] CAUSE [BECOME [y <STATE>]]]这个表达式对
上面句子进行描写时发现,汉语的动词拷贝型动结式远比英语的实现动词复杂。
表现之一是此类动结式中的述语都是二价或三价动词,后面可以带一个宾语(如“洗累”中的“洗”、“砍钝”中的“砍”和“倒赔”中的“倒”)甚至两个(如“问烦”中的问、“教累”中的教)。
从深层语义上讲这些动词有一个或两个直接关涉对象,而这些成分在现有的事件结构表达式中是体现不出来的,这是因为现有的事件结构表达式中一般只有两个参与者角色x和y。
*在Hovav & Levin(1998)中也提到了
3个参与者角色的情况,即[[x ACT <MANNER> y] CAUSE
[BECOME[z<PLACE>]]],这里的y指的是动词的隐含宾语,在句法结构中不出现,如:Phil swept the crumbs onto the table,x为Phil,y为the surface,z为the crumbs.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在ACT后面增加一个或两个参与者角色,即:
14)[[x ACT<MANNER>y]CAUSE[BECOME[z<STATE>]]]
15)[[x ACT<MANNER>y1 & y2]CAUSE[BECOME[z<STATE>]]]*指人的为y1,
指物或表动作的为y2。
因此,“洗累”类、“砍钝”类、“问烦”类和“教累”类动结式的事件结构表达式可以描写如下:
16)[[妈妈1 ACT<洗> 衣服]CAUSE[BECOME[妈妈2<累>]]]*表达式中若有参与者角色同指,则用下标1和2区分。
17)[[爷爷ACT<砍> 这些排骨]CAUSE[BECOME[两把刀<钝>]]]
18)[[孩子ACT<问> 爸爸1 & 问题]CAUSE[BECOME[爸爸2<烦>]]]
19)[[老师1ACT<教> 学生 & 钢琴]CAUSE[BECOME[老师2<累>]]]
汉语动结式比英语复杂的表现之二是,在汉语中表示STATE的补语既可以是一价形容词也可以是二价动词,如“哥哥倒电脑倒赔了一万块钱”中的“赔”是可以带宾语的。
从深层语义上讲,这个补语的直接关涉对象也需要在事件结构表达式中得以体现,即:
20)[[x ACT<MANNER>y1 & y2]CAUSE[BECOME[z1<STATE>z2]]]*指人的为z1,指物的为z2。
因此,“倒赔”类动结式的事件结构表达式可以描写为:
21)[[哥哥1 ACT<倒> 电脑]CAUSE[BECOME[哥哥2<赔>一万块钱]]]
根据Croft*Croft,W.Syntactic categories and grammatical relations:The cognitiv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Croft,W.Event structure in argument linking [A].In Butt,M.& Geuder,W.(Eds)The Projection of Arguments:Lexical and Compositional Factors[C].CA:CSLI Publications,1998.的研究,汉语动结式的事件结构中ACT前面的参与者角色叫作事件的“发起者”(causer),如“妈妈”;紧跟在ACT后面的名词性成分叫作“动作对象”(target of activity),即动作的直接作用对象,当动结式中的动词为一价时没有动作对象,当动词为二价或三价时,
分别有一个或两个动作对象,如“这些排骨”“学生、钢琴”;BECOME后面的
所有参与者角色都是“受影响角色”(locus of effect),当动结式中的补语为一价时,有一个受影响角色,如“两把刀”,当补语为二价时,有两个受影响角色,如“哥哥2、一万块钱”。
(三)事件结构到句法结构的映射
1.参与者角色的凸显与隐退
事件结构是深层语义结构,它最终要通过一定的映射规则实现为句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动词拷贝型动结式的映射过程。
观察以上5类汉语动结式的事件结构表达式,有4类中的参与者角色存在同指关系,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不可能有两个
同样的成分都实现到句法中,必须有一个“凸显”一个“隐退”。
Chang*Chang,J.Event structure and argument linking in
Chinese[J].Language and Linguistics,2003,(4).认为,3种参与者角色中“发起者”最重要,“受影响角色”次之,“动作对象”又次之。
因此,在从事件结构到句法结构的映射过程中,“发起者”最容易凸显,“动作对象”最容易隐退,具体的论证过程参见冯丽娟《汉语动结式事件结构加工的实验研究——以“哭湿”和“推倒”类为例》一文。
*冯丽娟.汉语动结式事件结构加工的实验研究——以“哭湿”和“推倒”类为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1).
下面我们对动词拷贝型动结式事件结构表达式中的参与者角色及之间可能出现的关系进行逐项分析:
发起者与其他参与者角色之间的关系有两种:(1)发起者与其他参与者角色异指时,发起者一定凸显,如“砍钝”“问烦”类动结式;(2)发起者与受影响角色同指时,发起者凸显,受影响角色隐退,如“洗累”“教累”“倒赔”类动结式。
也就是说,事件结构中的发起者总是凸显。
当动作对象只有一个且与其他参与者角色异指时,动作对象凸显,如“洗累”“砍
钝”“倒赔”“教累”类动结式;当动作对象有两个且有一个与受影响角色同指时,同指的动作对象隐退,异指的动作对象凸显,如“问烦”类。
当受影响角色有一个时:(1)与其他参与者角色异指时,受影响角色凸显,如“砍钝”类;(2)与发起者同指时,受影响角色隐退,如“洗累”“教累”类;(3)与动
作对象同指时,动作对象隐退,如“问烦”类。
当受影响角色有两个且其中一个与发起者同指时,同指的受影响角色隐退,异指的受影响角色凸显,如“倒赔”类。
述语与其他成分的关系有两种:(1)直接与补语合并,构成动结式;(2)在须凸显动
作对象时拷贝述语,放在动结式之前,如“洗累”“教累”“砍钝”“问烦”“倒赔”类动结式。
我们用括号表示隐退的参与者角色,5类动词拷贝型动结式的事件结构表达式进一步描写为:
22)[[妈妈1ACT<洗>衣服]CAUSE[BECOME[(妈妈2)<累>]]]*表达式中若有参与
者角色同指,则用下标1和2区分。
23)[[爷爷ACT<砍> 这些排骨]CAUSE[BECOME[两把刀<钝>]]]
24)[[孩子ACT<问> (爸爸1) & 问题]CAUSE[BECOME[爸爸2<烦>]]]
25)[[老师1ACT<教> 学生 & 钢琴]CAUSE[BECOME[(老师2)<累>]]]
26)[[哥哥1ACT<倒>电脑]CAUSE[BECOME[(哥哥2)<赔>一万块钱]]]
2.事件结构到句法结构的映射过程
事件结构到句法结构的映射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两个子事件中的基元谓词ACT
与STATE合并构成动结式,以及拷贝ACT的过程;二是事件结构中凸显的参与者
角色在句法结构中寻找语法位置的过程。
两个基元谓词合并形成动结式是汉语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内在动因前人早有研究,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现代汉语VOR到VRO的转变多半与双音化趋势有关,“这种趋势使得V和R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最终使VR形成了类似于一个复
合词汇的单位”。
*熊学亮.基本动结式的“内容进—形式出”分析[J].现代外
语,2017,(2).动结式产生以后,句法结构中只剩下主语和宾语两个语法位置,而“砍钝”“问烦”和“倒赔”类事件结构中却有发起者、动作对象和受影响角色3种成分需要在句法结构中得以实现。
深层语义的内在动因促使表层句法不得不通过拷贝动结式中动词的形式创造出一个新的语法位置,即拷贝动词的宾语。
那么,拷贝动词为什么必须放在动结式之前呢?
从深层语义上来说,动作对象是动作的直接关涉对象,跟动词的关系比较密切,而补语反映的是受影响角色的结果状态,跟受影响角色的关系比较密切。
根据“距离象似性”原则,概念距离决定句法距离,因此,动作对象映射到句法上的位置应该离动词更近,而受影响角色映射到句法上的位置应该离补语更近。
因此我们推断,动作对象映射为拷贝动词的宾语,而受影响角色则为动结式宾语。
根据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原则”(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语法单位的先后顺序跟客观事件的发生顺序有关,因为客观发生的事件会以事件结构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然后又从深层语义映射到句法结构当中,从而形成语言。
动结式的事件结构由两个子事件构成,其基本语义是活动事件的发生对达成事件产生了影响,使达成事件的参与者角色发生了状态的改变,因此,活动事件先于达成事件发生。
映射到句法中,与活动事件相对应的拷贝动词同样应该位于与达成事件相对应的动结式之前。
而动作的发起者始终应该映射为句法结构中的主语。
综上,5类动词拷贝型动结式句法结构的实现过程描述如下:
“洗累”类动结式的事件结构中,发起者“妈妈1”和动作对象“衣服”凸显。
发起者“妈妈1”映射为句法结构中的主语,“洗”和“累”合并构成动结式“洗累”,动作对象“衣服”映射为拷贝动词“洗”的宾语,置于动结式之前。
图1如下:
图1 “洗累”类动结式句法结构的实现过程
“砍钝”类动结式的事件结构中,发起者“爷爷”、动作对象“这些排骨”和受影响角色“两把刀”都凸显。
发起者“爷爷”映射为句法结构中的主语,“砍”和“钝”合并构成动结式“砍钝”,动作对象“这些排骨”映射为拷贝动词“砍”的宾语,置于动结式之前,受影响角色“两把刀”映射为动结式的宾语。
值得注意的是,受影响角色在映射为动结式宾语之后,它与动结式补语的位置发生了变换,在事件结构中受影响角色位于补语之前,在句法结构中由于动词与补语合并的缘故,受影响角色不得不排在补语之后。
图2如下:
图2 “砍钝”类动结式句法结构的实现过程
“问烦”类动结式的事件结构中,发起者“孩子”、动作对象2“问题”和受影响角色“爸爸2”都要凸显。
发起者“孩子”映射为句法结构中的主语,“问”和“烦”合并构成动结式“问烦”,动作对象2 “问题”映射为拷贝动词的宾语,
置于动结式之前,受影响角色“爸爸2”映射为动结式宾语,并与补语的位置发生了位置变换。
图3如下:
图3 “问烦”类动结式句法结构的实现过程
“教累”类动结式的事件结构中,发起者“老师1”、动作对象1“学生”和动作对象2“钢琴”都要凸显。
发起者映射为句法结构中的主语;“教”和“累”合并构成动结式“教累”,动作对象1“学生”和动作对象2“钢琴”映射为拷贝动词的宾语,置于动结式之前,“学生”指人,映射为近宾语,“钢琴”映射为远宾语,图4如下:
图4 “教累”类动结式句法结构的实现过程
“倒赔”类动结式的事件结构中,发起者“哥哥1”、动作对象“电脑”和受影响角色2“一万块钱”都要凸显。
发起者“哥哥1”映射为句法结构中的主语,“倒”和补语“赔”合并构成动结式“倒赔”,动作对象“电脑”映射为拷贝动词的宾语,置于动结式之前,受影响角色2“一万块钱”映射为动结式宾语。
由于动结式补语
由二价动词充当,而凸显的受影响角色恰好是补语的宾语,位于补语之后,映射到句法结构中又充当动结式的宾语,因此补语与受影响角色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图5如下:
图5 “倒赔”类动结式句法结构的实现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将动词拷贝型动结式从事件结构到句法结构的映射规则总结如下,这些规则也反映了深层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制约方式:
(1)发起者一定映射为主语。
(2)受影响角色无论在事件结构中有一个还是两个,在句法结构中只能有一个凸显,且一定映射为动结式宾语。
(3)动作对象凸显时必须拷贝动词,映射为动词宾语,连同动词置于动结式之前。
当有两个动作对象凸显时,指人的动作对象映射为动词近宾语,指物的动作对象映射为远宾语。
(4)ACT与STATE必须合并构成动结式,因有动作对象凸显,则要求拷贝动词,与宾语一起置于动结式之前。
四、结论
本文在事件结构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动词拷贝型动结式的深层语义及其到句法结构的映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深层语义对句法结构的制约方式。
下面我们就对引言中的留学生偏误做出解释,我们把偏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错把动作对象映射为动结式宾语
根据映射规则,只有受影响角色才能映射为动结式宾语,动作对象映射时需要拷贝动词,然后映射为动词宾语,置于动结式之前。
例1)、2)、5)、8)中的“衣
服”“钱”“问题”和“妈妈出门”都是动作对象,而不是受影响角色,应该映射为拷贝动词的宾语。
即:
27)妈妈洗衣服洗累了。
28)大卫想钱想疯了。
29)玛丽问问题问烦了爸爸。
30)爸爸等妈妈出门等急了。
(二)没有合并ACT与STATE
对于汉语来说,事件结构到句法结构映射中合并ACT与STATE是必需的,而英语则没有这个必要,这是由语言的特点决定的,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产出汉语动结式时发生了负迁移,如例3)、例4),应该改为:
31)妈妈打大卫打疼了手。
32)爸爸倒电脑倒赔了5000块钱。
(三)受影响角色与补语没有进行位置变换
当动结式补语为一价形容词时,受影响角色映射到句法结构中时与补语的相对位置需要发生变化,受影响角色必须调整到补语之后。
这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来说有很大的困难,如例6),应该改为:
33)王老师考数学考怕了学生。
(四)同指的参与者角色没有隐退
根据事件结构到句法结构的映射规则,同指的参与者角色必须有一个隐退。
当动作对象与受影响角色同指时,动作对象隐退。
在例7)中,第一个“大卫”为动作对象与受影响角色同指,必须隐退,即:
34)爸爸教抽烟教坏了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