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及对比较教育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及对比较教育学的影响
○冯妍
【摘要】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一种西方哲学思潮。

它为各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开启了新的思考方向。

自20世纪90年代起,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浸入比较教育领域。

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审视现代比较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现代比较教育的重构与发展。

【期刊名称】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3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比较教育发展
【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college-northwest-adult-education_thesis/0201233531165.html
一、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背景和兴起发展
关于后现代主义兴起的时间至今尚无定论。

“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等)的产物,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胎(20世纪30年代),正式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使社会的各个领域发生相应转型。

其一,在经济结构上,后工业社会从产品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专业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一个新的阶级出现;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知识处于社会中心位置;大众化成为文化进程的主旋律,从而挑战现代理念所倚重的精英文化。

其二,信息时代的出现使人类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到极大的解放,从而挑战现代理念里
的人类的中心地位。

大众文化的传播瓦解了现代社会的等级制度。

中心与边缘,事实与真相、现象与本质、自我与非我,时空与距离等等的界限逐渐模糊。

其三,人类生存的危机,如人口爆炸、环境恶化等问题使人类失去了原有的安全感,使人们开始怀疑科学技术的理性,进而对缔造这一幸福家园概念的现代主义产生质疑。

由此,以怀疑和否定为特征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最后,世界政治秩序逐渐从一元或二元转向多元,欧洲中心主义开始松解。

后现代主义以批判否定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也没有统一的理论,但通常后现代主义可以理解为一种社会状况、一种哲学导向和一种研究运动。

它表现为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否定、批判、超越。

后现代主义的矛头直指现代主义的痛疾,其意义在于对现代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进行反思和重构。

20世纪90年代后,后现代主义开始对教育领域形成冲击,引起一大批教育学者的关注,他们运用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思想,对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话语权和话语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进行反思与批判。

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点
(一)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
在思维的内容方面对西方的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是后现代主义众多思潮的共同动机和追求。

从哲学的角度讲,现代性主要指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理性原则和科学精神。

它强调理性、权威、同一性、整体性、确定性和终极价值观。

而后现代主义者们用“后现代性”为工具,对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

哈桑在《后现代转向》一书中,完整地概括了后现代性的特征:不确定性;破碎性;
反传统性;非我性;内在性。

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和批判地继承。

(二)强调非理性思维
正如对现代性的批判,理性主义将人类引到了一个自我威胁的极端。

而非理性主义强调,人应当由存在的冷静观察者、分析者变为存在的关心者、参与者。

也就是说,人的存在,与人的自身有关,人要参与进去,不要去履行那些僵化的、所谓“理性”的信条,不要企图去“理性”地分析自己的人生。

因为,人生本身就不在“理性”的范畴之内。

(三)推崇多视角,强调多元化的标准
后现代主义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二元论”提出了反对。

它主张通过发动一场思维方式上的变革来消除主客体的分离,从而改造由二元论带来的现实世界中价值与事实、伦理与实际需要的分离,并取消二元模式中主体的中心地位。

在思维的方法方面,后现代主义强调世界自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肯定了人认识,提倡对世界的认识应该是多视角、多维度的、差异性的。

如德里达提出的“解构”概念、利奥塔对“元话语”的质疑和提出的“谬误推理”、福柯选择疯癫等反常现象研究人文科学史都体现了差异性与边缘。

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只能是多样的和歧义的,应该从多视角出发认识和理解世界。

三、后现代主义对比较教育学的影响
后现代比较教育思想作为整个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是在人们为了使比较教育适应“后工业社会”,对比较教育的“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展示了与现代比较教育迥然不同的教育理念。

其实质可以归为“非理性”、“非中心”、“多元化”、“批判性”、“交往性”等。

(一)比较教育研究目的的非理性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元叙事的质疑,是对理性主义的击打。

受启蒙主义影响的现代比较教育,事实上包括了下列假定物质的进步可以藉由科学而无限的累积,人类最后可以知道所有的事情它有着一种理性控制的欲望,认为主体可以对于自我、他人与外界事物进行理性的掌握将社会秩序藉由“共识”而合法化。

而这些假定被后现代主义者称之为“理性的迷梦”。

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可以帮助我们从此种比较教育研究目的的“理性迷梦”中惊醒,将过去在启蒙时代形成的、现代比较教育中习以为常的“进步”、“发展”、“解放”与“启蒙”等观念打碎,转而采取一种对自身开放的态度,透过与他人及文本的批判性对话来将理性的传统予以解构。

因此,受后现代主义影响的比较教育研究,其目的是对个人及社会开放、提供一种可以表达的、注重差异的、鼓励批判的分析,如此才不会阻绝思想的开放与创新。

(二)比较教育研究对象的边缘性
后现代主义者提出关注知识和力量的合法化问题,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我们现在对事物的理解与知识已经被男性、欧洲中心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判断所控制。

他们相信,由于力量对比的悬殊,少数利益集团会被轻而易举的剥夺权利,并通过教育把人模式化成某种模样,尽管这永远也不能被清晰地定义。

因此,后现代比较教育关注的是边缘群体、弱势群体、少数利益集体以及当地组织力量,鼓励个体选择,认为力量存在于个体之间。

(三)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小叙事性、多元性和跨学科性
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规则必然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派生出小叙事的研究方法。

从元
叙事走向小叙事,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的颠覆。

元叙事是为制度化的科学研究服务,它保持严格的价值中立,而小叙事则是一种人类体验世界的方式,为揭示行为的意义、价值服务。

在小叙事的研究方法的指引下,不确定性、多元性、差异性逐渐找到了自己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合法性依据。

后现代主义多元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告诉我们我们所探索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未知的,因此必须保持选择的开放性,必须坚持“什么都行”的无政府主义方法论原则,从人道主义角度上看,人只有摆脱唯科学主义,摆脱形式理性的限制,才可能最终摆脱思想被奴役的状态而获得做人的尊严。

(四)比较教育研究结论的批判性
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冲击了我们传统的理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将人们从形形色色的先验的、自明的、绝对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提供了一种看世界的新视角。

比较教育研究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需要这种反思、批判精神。

这种对比较教育研究结论的反思与批判,使现代比较教育研究更具自身的特色。

(五)比较教育研究主客体的交往性
后现代比较教育认为,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必须建立平等的交流对话世界,这样才能使研究得以进行。

“重视对话”就是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从二元对立身份,转换为处于共生关系中的“对话者”身份。

四、从后现代视角思考比较教育研究的意义
正如前文所述,后现代主义以宽容性、多元性、边缘性、不确定性、差异性为标志,一扫现代的同一性、整体性、中心性、元话语,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游戏规则,再没有任何一种权利话语或权力中心可以垄断、控制思想探索和精神自由,也没有任何一种新观点或学说可以独崇一家,而忽视其他观点和学说。

在现代性全球扩张的过程中,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来为比较教育研究把脉,无论是从现实的后现代性征象而言,还是就理论研究的前瞻性而言,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一)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尊重事物的多样性
现代比较教育研究追求教育现象之间的本质性、确定性、同一性,重视教育研究的结果而非过程,忽视或者排斥教育现象之间的异质性、不确定性、多元性。

后现代比较教育学者柯温引用鲍曼的观点认为,“我们不再是立法者,我们应该首先留意于我们对事物的解释。

我赞成作为比较教育者的我们,从看到的事情出发,很好的定位,成为社会的制图者并能解释比较多元的社会和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各种各样的其他观点,以次扩展我们的视角,注重事物的多样性。

(二)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另一种选择
毫无疑问,后现代主义对比较教育的贡献在于,为自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的以“傲慢”的科学主义为特征的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

现代的宏观理论是对社会行为和现象的解释,而在面对细微的、无限的社会现象时便显得力不从心。

后现代比较教育思想提出了开放多种视角以及人的感觉的无限可能性的观点,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另外的一种选择。

(三)有利于比较教育研究中理论性问题的澄清
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考量比较教育,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

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折中的领域,它包含着许多动态的边境,它的轮廓难以确定。

因此,在比较教育中存在许多理论问题尚待解决,如比较教育是否由于边界太广,而使它难以成为一门学科,比较教育大部分算是一个政策导向型的领域还是一个理论型的
领域,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直觉应该起多大的作用在多大程度上,比较教育应该吸取其他理论来洞察、研究问题,这种理论的应用应在研究中占有多大的比例等。

这些问题都是比较教育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理论性问题,借助后现代主义视角有利于为研究者提供思考另辟奚径,有助于比较教育中理论性问题的澄清。

总之,致力于一种差异与不确定性的后现代比较教育研究的确对我们现代的比较教育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但是当现代比较教育不断地被后现代主义所解构的时候,我们也不妨对后现代主义本身进行解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后现代主义对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旭东:《后现代主义与比较教育研究——评柯温的后现代比较教育理论》,《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2.胥永华:《浅谈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影响》,《基础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3.赵小段:《后现代教育思潮的超越与挑战—我国学者关于后现代教育研究综述》,《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1期。

4.于慧慧、刘要悟:《多尔后现代课程观质疑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5.杨秋华、余训爽:《现代教育理念与后现代教育理念的比较研究》,《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6年第11期。

责任编辑:高海峰
文字校对:高海峰
【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college-northwest-adult-education_thesis/0201233531165.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