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教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2.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3.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
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学生讨论。
【明确】“折柳”这首曲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教师点拨:是的。
“折柳”确实寓有惜别怀远意。
这是有原因的,“杨柳”在古曲诗词中多用于写离别的情景,表达离愁别绪。
其原因:一是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二是“柳”与“留”谐音;三是古有歌唱离别之情的(折杨柳)曲。
这些暗示性的如“杨柳”这样的概念,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感染着人们。
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意思的。
二、整体感知
课前已布置预习课文,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全文,勾画出重要句子并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由此能否划分文章的结构?
明确:
①——③“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
④——⑥“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
⑦小结“木叶”、“树叶”的异同。
三、合作探究
1.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呢?请从文中勾画要点,概括回答。
明确:因为“木叶”在形象上具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而“树”则没有。
2.抓住关键语句,筛选信息。
试比较“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的不同。
(将“木”与“树”相比较,突出各自特征。
)
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给人一种饱满感,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则是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3.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不是。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
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
⑤“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
五、课堂小结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如“木叶”等。
但也请同学们注意,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出不同的感情,如“月”等。
诗歌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腹有诗书气自华”,希望大家多读诗、学诗,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有修养的人。
六、布置作业
仿照下面的句式,改变地点和内容,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要有古诗中关于“月”的句子)。
我梦想,坐在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体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