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曰星, 其时日春, 其气日风, 风生干与骨
南方日日, 其时日夏, 其气日阳, 阳生火与气
中央日土, 土德实辅四时, 出入以风, 节土益力
西方曰辰, 其时曰秋, 其气日阴, 阴生金与甲
北方曰月, 其时曰冬, 其气曰寒, 寒生水与血”
阴阳与时令的结合, 体现在《管子·四时篇》序末两段有关阴阳刑德的论述“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 刑德者, 四时之合也, 刑德合于 时则生福, 诡则生病” , “阳为德, 阴为刑……德始干春, 长干夏, 刑始于秋, 流于冬, 刑德不失, 四时合一。”这里中心思想是应依据 自春季产生的阴阳消息, 实施恩赏与诛罚, 以此配合春秋之行事。
五、总结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结晶,这一不朽的结晶不但不随岁月的流逝、科学的突飞猛进淡出人们的视线,相反她的 不曾被人们完全理解的深奥的哲理、随着认识的升华越来越彰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意识到,她非但不是某些人无情扣上的的 朴素认识论,反倒是现代思维哲学的集大成。
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古代思想哲学精神的精华一直指导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摘要:阴阳五行说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已是一个没有争议的公论。本文通过一些具体方面,阐释阴阳 五行学说这一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阴阳五行学说古代科技影响
一、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至今学术界尚未有定论。对“阴阳”和“五行”概念的产生时期及内涵, 曾有众多说法, 各有所当,尚无定论。阴阳 说和五行说,它们从远古各自独立发展,原来并不属于一个理论系统,这也是大家所公知的。在这个意义上, 传统说的“阴阳五行 说”不是把“阴阳”和“五行”概念简单地结合的结果,而是一个与已往的阴阳说及五行说不同的、新的理论模式。
尽管人们对这些概念的起源议论纷纷,但我们从彝族的原始宇宙观中发现,古老的彝族原始先民有发达的“阴阳”、“五行”思 想。十月太阳历的发现为我们寻找“阴阳”、“五行”的起源开辟了新的途径。由于古人的认识常常带有自然朴素的性质,各种理 论的产生大都与各种
具体事物相联系,因此,“阴阳”、“五行”这些概念并不神秘,神秘的是与“阴阳”、“五行”的有关具体事物。
二、阴阳五行学说与农业时令的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很早就进入到农业经济形态, 农业生产活动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经济活动。这就决定了人们必须首先认识与 农业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天象、物候和农事现象, 产生早期的天文、物候和农事知识。
这种时令独立地发生在古代, 仅仅反映当时人们对自然与人事关系的一种直观相互的认识, 与阴阳五行理论无关, 但当它发展到 某一阶段, 便与阴阳五行思想结合了起来。从现存的时令资料看, 《管子·幼官篇》和稍后的《四时篇》反映了这种结合的初始 情况。四时与五行的结合, 从数的角度看比较困难, 在《幼官篇》中, 开头是相当干土德的记事, 与四季结合尚不稳定。但到了 《四时篇》中, 情况发生了改变。《管子·四时》记日:
[11]艾兰《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2]李东生《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13]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国际广播版社,2010年
距今约有四千八百年前,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伏羲氏就则用文以画先天八卦。文是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 左,四九居右。到了夏禹的时候,根据《辞源》记载:“大禹治水,沉香理龟负文列背,有数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 畴;其文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按《汉书·五行志》言,《周书·洪范篇》载:初一曰五 行,以下六十五字皆洛书本文。”根据《协纪》称“六经论五行者,始见于《尚书·洪范》曰:五行者,一水,二火,三木,四 金,五土。”《大禹漠》曰:“水火木金土,谷维修其源,起于河图洛书数。盖河图之一六,水也。二七,火也。三八,木也。 四九,金也。五十,土也。在图则右旋而相克也。”由此观之,阴阳五行到夏禹治水时即已产生了。自伏羲氏画八卦至夏禹为 时二千二百余年。按照《尚书》上记载,为世界最古之史记,至秦始皇焚书坑儒已亡失。后来东汉章帝(公元76—88年) 时,鲁恭王坏孔子旧居,于壁中得竹简《尚书》,皆科斗文。号为古文《尚书》。(科斗文系周代古文)。因此阴阳五行在周 代前已有,是没有问题的。
时令作为古代统治者指导农业生产的政令, 本身也包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中国古代科技走向分化之前通过 直观所获得的笼统知识的总汇, 在中国科学技术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阴阳五行与时令的结合, 是它进入中国古代科技系统的 开端。
三、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
中医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它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也形成 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是由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病机、诊断、辨证、防治、中药、方 剂等理论和学说组成。纵观中医理论及其发展,阴阳五行一直是贯穿其中的两根红线。
在中医看来,“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五行规律是 世界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根本规律,因此认识和治疗人体疾病规律的医学同样也不能违背这一普遍规律。
四、阴阳五行学说天文历法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与“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如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科学从微观到宏观者概括 为“阴”、“阳”两性,“阴阳”成为人们认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本观点。金、木、水、火、土“五行”在古人看来是构成世界万物的 五种基本物质,它充盈天地,无所不在。
并保持着自身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在中医中,五行和身体构造也是对应的。“木曰曲直”,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肝。“金曰从革”,代表 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为肺。“水曰润下”,代表了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为肾。“土爰稼樯”,代 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为脾(约相当于解剖学上之胰脏,而非脾脏)。“火曰炎上”,代表了温热、向上等性 质,在人体为心。
阴阳五行作为一种方法论在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以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结构,有“人生有形,不离阴 阳”;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发病规律,有“生之本,本于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等;说明诊断 和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其阴阳,以别刚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阳 病阴治,阴病阳治”等等。五行学说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人体组织器官等的五行属性,以五行的生克制化来分析五脏之间在生 理上的联系,以五行的相乘反侮和子母相及来阐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判断预后 等。以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硬核,赋予中医研究纲领很强的包容性,使它可以不断地接受、容纳和同化新的知识与经验,
《五星占》一书主要是关于岁星(木星) 、营惑( 火星) 、填星( 土星) 、太白(金星) 、辰星(水星) 等五大行星的叙述和记录, 即一 部与天文、历法、星占有关的数术书。古人对五大行星运行的规律进行系统的观测和记录, 正因为他们相信星象的变化是天命 的表现的缘故。“五星”即“五行”的象征, 《史记·天官书》记载: “察日、月之行以睽岁星顺逆。曰: ‘东方木,主春, 日甲乙。”’、“察 刚气以处荧惑。曰: ‘南方火,主夏, 日丙丁。”’、“历斗之会以定填星之位。日: ‘中央土,主季夏, 日戊己, 黄帝,主德, 女主象也。”’、 “察日行以处位太白。日: ‘西方, 秋, 日庚辛、主杀。”’、“察日辰之会, 以治辰星之位。曰: ‘北方水, 太阴之精, 主冬, 日壬癸。”’
参考文献:
[1]金谷治《五行说的起源》, 《哲学译丛》,1990年第3期。
[2]杜石然等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册, 科学出版社, 1982年版。
[3]《汉书·五行志》
[4]《尚书》
[5]《管子·四时篇》
[6]《内经》
[7]《素问》
[8]《五星占》
[9]《史记·天官书》
[10]谢松龄《阴阳五行与中医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在十月太阳历中,大小两个新年正好将一年分为两季,第一季从最冷到最热,第二季从最热到最冷,这正符合“阴”“阳”消长的 思想。具体地说,十月太阳历用雌雄(阴阳)把五种元素(五行)各“一分为二”,以分别表达一年10个“时段”(即一个月)及 五个季节,代表了太阳一年在东、南、西、北、中的五个运动方位。所以,“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生与十月太阳历有密切关 系。这种宇宙观,反映了我们祖先洞察天地的认识事物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