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培基练习生物试卷(七,解析不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培基练习生物试卷(七,解析不全)
一、选择题
1.以下能够称作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
B.烧杯中的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
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
D.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
2.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是()
A.仅限于绿色植物
B.仅限于自养生物
C.全部植物及细菌和真菌
D.全部自养生物及部分异养生物
3.下列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要紧成分”的明白得,正确的是(
)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②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④生态系统内流淌的能量全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专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
C.因为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可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因此分解者处于捕食链中的最高营养级
D.分解者一定差不多上微生物,但微生物不一定差不多上分解者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差不多、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6.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 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酵母菌②乳酸菌③硝化细菌④蓝藻⑤SARS病毒⑥噬菌体
A.从结构和成分看,③④⑥是原核生物,⑤的遗传物质中不含胸腺嘧啶
B.从新陈代谢类型看,②⑤是厌氧型,①④是兼性厌氧型
C.从生殖方式看,①能进行有性生殖和出芽生殖,②③④⑥能进行分裂生殖
D.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看,①②属于分解者,③④属于生产者
8.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A.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
C.自养生物差不多上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要紧成分
D.细菌和真菌差不多上分解者
10.如图为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①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②H占据3个营养级③G和F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④图中A、E均为生产者⑤一旦G的数量大量减少,该生态系统就专门难坚持相对稳固的状态
A.①④B.③④C.②③D.①⑤
11.下列关于食物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
B.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食物链的起点
C.各种植物都属于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D.假如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逝,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取代
1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七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1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是指()
①能量输入②能量传递③能量储存④能量转化⑤能量散失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
14.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下列哪项?()
A.用于自身生命活动
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他生物获得
C.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被分解者分解
15.如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部分示意图,a、b、c、d、e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①第三营养级流向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d/b]×100%②图中d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③在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生
产者固定的能量确信大于初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④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
16.假设如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类获得的能量为()
A.等于10-2N B.少于10-2N
C.少于10-1N D.多于10-1N
1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示意图[单位:J/(cm2·a)],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差不多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专门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要紧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要,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不管是“博士”“讲师”,依旧“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差不多概念都具有了。
A.甲的数值是1 250 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
18.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猫头鹰体重增加1 kg,至少需要消耗A()
A.100 kg B.312.5 kg C.25 kg D.15 kg
填空题
1.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解表示一个________的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阳光是它的____ ____。
(2)图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类群是________;含能量最少的生物类群是_ _______。
(3)蛇占有________条食物链,占有的营养级有________。
(4)若螳螂全部迁走,则黄雀的数量将会________,缘故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动植物尸体是图中的________,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作用分解的。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专门难做到恰如其分。
什么缘故?依旧没有完全“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那个问题,方法专门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刻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能够写在后黑板的“积存专栏”上每日一换,能够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番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
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如此,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 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宝。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为所欲为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2.下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
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
请据图回答:“教书先生”可能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如何说也确实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显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事实上《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差不多一致。
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
通常情形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样远远少于Ⅲ,要紧缘故是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__ ______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用图中所给字母表示)。
(3)由图乙能够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要紧特点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差不多上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许多名家名篇。
假如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杰出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裂,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干洁净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确实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假如有目的、有打算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能够在读中自然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能够
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制造和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