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南京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和史实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5。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解析】
材料反映了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埋藏着严重的危机,即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经济出现危机而非持续繁荣发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和材料无关联,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仍然是民主政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一方面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给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另一方面制订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来吸收无职业者。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13.苏俄的某一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经济政策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对于国家无法经营的企业采取租赁和租让的方式给资本家经营,故答案为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企业国有化管理,排除A项;C、D项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该时期排斥资本主义经济,均排除。
3.世界工业生产在1860至1913年间增加了七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奴隶贸易的兴盛
C. 工业革命的发展
D。 信息革命的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860年可知,此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因此世界工业生产增加,选项C正确;新航路开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此时奴隶贸易已经被禁止,排除B;信息革命尚未开始,排除D。
【答案】D
【解析】
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较高,这得益于当时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工业建设的发展,故D正确;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1927年到1936年处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不是南京临时政府,故B错误;群众性反帝运动的推动,属于一战时期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故选D。
7.1990年,我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作为开放龙头的是
A。 江西九江
B。 上海浦东
C. 湖北武汉
D. 四川宜宾
【பைடு நூலகம்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改革开放。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放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20世纪初苏俄(苏联)四次经济政策的调整分别是:①1917年,苏俄十月革命胜利之初,把私有银行、铁路、大企业收归国有。垄断对外贸易。②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③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④从1927年起,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
15.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含义,学生应该认识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确立是从经济基础的角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据此再结合三大改造的史实即可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
6。据统计,1980年与1975年相比,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了674亿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 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建设
D。 肯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其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答案为A项。B、C项是斯大林模式在政治方面的表现,排除;斯大林模式没有尊重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排除D项。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了
A。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 男耕女织 小农经济
C.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
材料“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出家庭手工业的状况,但没有反映出规模的扩大,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政策,故D项排除.
【点睛】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通知》,使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从试点开始在全国推广和普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指斥“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强烈要求“断发易服"。这一现象
A. 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成果
B. 有利于中国社会风俗的变革
C。 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终结
D。 直接引发了武昌起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来看,说明在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下,提倡“断发易服”有利于中国社会风俗的变革。故答案为B项。这一现象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排除A项;宣告清朝统治终结的是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排除C项;保路运动直接引发了武昌起义,排除D项。
点睛:本题以苏联经济改革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紧扣设问要求“共同点”,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9。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财富集中在少数人和大企业手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1929年,占美国人口1%的富人拥有的财富超过美国全部国民财富的三分之一。上述现象对美国造成的影响是
A。 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
B. 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
C. 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D。 民主政治转变为富人专制
【答案】B
【点睛】新经济政策“新” 表现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模式,而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政策,其初衷是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都排斥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故C项正确;新中国建立时期,中国属于新民主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制度也尚未建立,故B项错误;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故D项错误。故选C。
14。苏俄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但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但鱼却属于你们。”农民的不满主要针对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
D。 土地私有化
【答案】A
【解析】
苏俄农民不满的地方是因为“面包”、“木材”、“鱼”等农业产品被国家和政府给收走了,自己辛勤劳动却得不到相关的回报,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结束之后继续实行而表达的强烈不满,故选A;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不会引发农民的不满,故排除B;农业集体化政策实施的时候,苏联已经建立了,不再称苏俄了,故排除C;D本身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点睛】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该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做法,实现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斯大林模式在对推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种种弊端,如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教条主义、特权阶层、脱离群众等.
11。1948年,英国宣布要建设“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国家.这指的是
A。 国家保障人民充分的民主
B. 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C。 军队为国民提供安全保障
D. 普遍实施国有化政策
【答案】B
【解析】
“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是指社会福利制度方面的表现,故选B;题干中的保障是指经济方面的,而AC是指政治方面的,故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①刺激了消费和生产
②抑制了通货膨胀
③稳定了社会秩序
④抑制了股票投机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的“以工代赈”的措施一方面增加了就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增加工人的收入,有利于刺激消费和生产,故①③正确;②④是金融方面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所以答案选A。
2.经过不断殖民扩张和争夺,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自诩为“日不落帝国"的国家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荷兰
D。 英国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葡萄牙确立霸权是在新航路开辟初期,故AB错误;荷兰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是在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C项错误;英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殖民霸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故D项正确。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时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掌握.
4.据统计,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1936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 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
C。 群众性反帝运动的推动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A.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 人民公社的建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国有企业的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举措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粮食产量大丰收,故答案为C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是1953—1956年,排除A项;人民公社的建立是1958年,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B项;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始于1984年,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
12。20世纪70年代后,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
A. “凯恩斯主义"
B。 “福利国家制度"
C。 “新经济”
D。 “混合经济"
【答案】D
【解析】
“凯恩斯主义”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且20世纪70年代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弱,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制度”强调的是社会福利保障,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时间和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20世纪70年代”、“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知这是混合经济”的特点,故D项正确。
16。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 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 弊端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D项正确。A项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不是共同点,排除.B项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内容,不是共同点,排除。C项是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内容,不是共同点,排除。
5。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解析】
材料反映了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埋藏着严重的危机,即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经济出现危机而非持续繁荣发展,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和材料无关联,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仍然是民主政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0。在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一方面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给老人、残疾人提供社会救济,另一方面制订了一个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计划来吸收无职业者。这些措施的影响是
13.苏俄的某一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政策是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新经济政策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对于国家无法经营的企业采取租赁和租让的方式给资本家经营,故答案为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企业国有化管理,排除A项;C、D项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内容,该时期排斥资本主义经济,均排除。
3.世界工业生产在1860至1913年间增加了七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奴隶贸易的兴盛
C. 工业革命的发展
D。 信息革命的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860年可知,此时正值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因此世界工业生产增加,选项C正确;新航路开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此时奴隶贸易已经被禁止,排除B;信息革命尚未开始,排除D。
【答案】D
【解析】
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较高,这得益于当时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促进了工业建设的发展,故D正确;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1927年到1936年处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不是南京临时政府,故B错误;群众性反帝运动的推动,属于一战时期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故选D。
7.1990年,我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作为开放龙头的是
A。 江西九江
B。 上海浦东
C. 湖北武汉
D. 四川宜宾
【பைடு நூலகம்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改革开放。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放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20世纪初苏俄(苏联)四次经济政策的调整分别是:①1917年,苏俄十月革命胜利之初,把私有银行、铁路、大企业收归国有。垄断对外贸易。②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③1921~19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④从1927年起,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
15.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含义,学生应该认识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确立是从经济基础的角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据此再结合三大改造的史实即可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
6。据统计,1980年与1975年相比,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了674亿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 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建设
D。 肯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其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答案为A项。B、C项是斯大林模式在政治方面的表现,排除;斯大林模式没有尊重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排除D项。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了
A。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 男耕女织 小农经济
C.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
材料“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出家庭手工业的状况,但没有反映出规模的扩大,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经济政策,故D项排除.
【点睛】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通知》,使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从试点开始在全国推广和普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指斥“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强烈要求“断发易服"。这一现象
A. 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成果
B. 有利于中国社会风俗的变革
C。 宣告了清朝统治的终结
D。 直接引发了武昌起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来看,说明在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下,提倡“断发易服”有利于中国社会风俗的变革。故答案为B项。这一现象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排除A项;宣告清朝统治终结的是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排除C项;保路运动直接引发了武昌起义,排除D项。
点睛:本题以苏联经济改革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紧扣设问要求“共同点”,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9。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财富集中在少数人和大企业手中,贫富差距不断扩大。1929年,占美国人口1%的富人拥有的财富超过美国全部国民财富的三分之一。上述现象对美国造成的影响是
A。 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
B. 埋下经济危机的隐患
C. 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
D。 民主政治转变为富人专制
【答案】B
【点睛】新经济政策“新” 表现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经济模式,而是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政策,其初衷是要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都排斥商品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故C项正确;新中国建立时期,中国属于新民主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故A项错误;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制度也尚未建立,故B项错误;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故D项错误。故选C。
14。苏俄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但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但鱼却属于你们。”农民的不满主要针对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
D。 土地私有化
【答案】A
【解析】
苏俄农民不满的地方是因为“面包”、“木材”、“鱼”等农业产品被国家和政府给收走了,自己辛勤劳动却得不到相关的回报,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结束之后继续实行而表达的强烈不满,故选A;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不会引发农民的不满,故排除B;农业集体化政策实施的时候,苏联已经建立了,不再称苏俄了,故排除C;D本身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点睛】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该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做法,实现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斯大林模式在对推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种种弊端,如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教条主义、特权阶层、脱离群众等.
11。1948年,英国宣布要建设“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国家.这指的是
A。 国家保障人民充分的民主
B. 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
C。 军队为国民提供安全保障
D. 普遍实施国有化政策
【答案】B
【解析】
“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是指社会福利制度方面的表现,故选B;题干中的保障是指经济方面的,而AC是指政治方面的,故不符合题意;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①刺激了消费和生产
②抑制了通货膨胀
③稳定了社会秩序
④抑制了股票投机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的“以工代赈”的措施一方面增加了就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另一方面也增加工人的收入,有利于刺激消费和生产,故①③正确;②④是金融方面的措施,与材料不符.所以答案选A。
2.经过不断殖民扩张和争夺,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自诩为“日不落帝国"的国家
A。 西班牙
B. 葡萄牙
C. 荷兰
D。 英国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班牙、葡萄牙确立霸权是在新航路开辟初期,故AB错误;荷兰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是在17世纪,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故C项错误;英国在18世纪中期确立了殖民霸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故D项正确。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时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掌握.
4.据统计,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19366年,工业产值达到近代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 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B。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
C。 群众性反帝运动的推动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A.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B。 人民公社的建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国有企业的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举措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粮食产量大丰收,故答案为C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是1953—1956年,排除A项;人民公社的建立是1958年,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排除B项;国有企业的改革开始于1984年,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
12。20世纪70年代后,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
A. “凯恩斯主义"
B。 “福利国家制度"
C。 “新经济”
D。 “混合经济"
【答案】D
【解析】
“凯恩斯主义”强调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且20世纪70年代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减弱,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制度”强调的是社会福利保障,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时间和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20世纪70年代”、“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知这是混合经济”的特点,故D项正确。
16。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 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 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 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 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 弊端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故D项正确。A项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不是共同点,排除.B项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内容,不是共同点,排除。C项是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内容,不是共同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