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口市高一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危(高)乎高哉凡六百一十六言(字)
B . 填然鼓(动词,击鼓)之非能水(用做动词,游水)也
C . 合从(通“纵”)缔交赢粮而景(通“影”)从
D . 而耻(以……为耻,意动用法)学于师南(向南,动词)取汉中
2. (2分)判断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 . ①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史记·李将军列传》)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
B . ①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史记·李将军列传》)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C . ①既出塞,出东道。
(《史记·李将军列传》)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贾谊《过秦论》)
D . ①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史记·李将军列传》)②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诸葛亮《出师表》)
3. (2分) (2018高一下·黄陵开学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收藏家的极大兴趣。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
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A . ①②④
B . ①④⑤
C . ②③⑥
D . ③⑤⑥
4.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社区服务中心为孩子们准备了跳舞、羽毛球、球类、卡拉OK等文艺活动,并将活动经费发放到各个社区。
B . 依据意大利法律,贝卢斯科尼在总理任期内不能担任体育俱乐部主席,否则他可能做出有违公众利益的事。
C . 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容量大,满足广大消费者对环保袋需求的优势。
D . 皮影戏的魅力曾使无数热爱它的人们倾倒和征服,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5分)
5. (6分) (2015高二上·邢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唐诗的建筑美
唐诗不仅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而且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
所谓建筑美,不是说唐诗与建筑具有同样的美学特点,而是说唐诗像建筑一样,善于通过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把本来是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转化为具有空间的立体感。
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是化动为静,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
然而,静中又有动,实中又有虚。
建筑看起来,完全是静的、实的,建筑所用的材料,如砖、瓦、木料等,无一不实,无一不静。
然而,建筑师通过对门、窗、房间、走廊等结构的安排,却不仅使建筑内部具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而且外部也与整个宇宙相联系,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
这样,建筑本身也成了一个小宇宙,它把上下四方与古往今来,融合汇通在一起。
唐诗也有这样的特点。
它所描写的多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意象,但它所表现的却是无穷无尽的诗思和感情。
例如司空曙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雨中黄叶树”与“灯下白头人”,这是两组看似各不相关的具体意象;“浮云”与“游子”,“落日”与“故人”,更是看似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诗人只是并列地把它们罗列在一起,不加任何分析性的说明,可是我们一读,却好象蒙太奇一样,不同的镜头组合在一道,自然而然地
产生出了某种深永的感情。
唐诗的建筑美,就来自这种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
这样的建筑美,还和汉字的结构形式有关。
汉字是从象形字产生出来的,象形字的特点是摹拟具体的物象。
唐诗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
例如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里写了凤凰、凤凰台、长江三个具体的物象,然后用三个动词描述它们各自的状态,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道,成为凤去—台空—江自流,这难道不像建筑的门、窗与墙壁,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融贯,从而产生出建筑的美吗?凤去、台空、江自流,我们读着,我们的眼前不仅浮现了它们作为物的形象,像建筑一样竖立在我们的面前,而且从它们的关系中,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并列关系转化成了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江山长在而人事沧桑的感慨,不禁油然而生。
唐诗的建筑美那以具体的物象的描绘来打动我们的感染力,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建筑善于以小见大,在极小的空间中展示出广阔的人生。
唐诗在结构上,也具有建筑的这种特点,在短短的绝句或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
例如王维的《息夫人》,短短二十个字,不仅写了历史,而且写了现实。
在写历史和现实的时候,更重要的,它描写了深厚的令人难以言说的内心的悲哀与感情。
唐诗的建筑美,在绝句当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我们说,绝句的结构,有如中国亭子的四根柱子。
就是这么四根柱子,它一方面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形象,自成一个天地,另一方面却又吞吐着整个宇宙,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选自《唐诗十二讲》,有改动)
(1)下列关于“唐诗的建筑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唐诗的建筑美是指唐诗在结构方面体现出来的美,它是一种让人在诗歌中体会到的具有空间立体感的美。
B . 唐诗的建筑美是通过对具体意象的描写和组合,使得按照时间顺序流逝的时间艺术具有空间的立体美感。
C . 充分利用汉字摹拟具体物象的特点,去塑造富有建筑立体感的诗歌形象是唐诗的建筑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D . 短短的绝句和律诗中包孕着广阔的生活内容,展示出广阔的人生,使唐诗的建筑美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唐代诗人往往通过化动为静、虚实结合的手法,把生生不已的宇宙壮观转化为像建筑一样巍然屹立的立体形象。
B . 建筑通过门窗等结构,使之具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感,而唐诗则通过具体意象的罗列与组合表达某种深永的感情。
C . 唐诗的建筑美体现在把时间艺术转化为空间立体感上,更体现在把空间并列关系转化成前后流逝的时间关系上。
D . 建筑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把宇宙浓缩到房屋之中,唐诗则通过这种手法,用简短的诗展示出广阔的生活内容。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 既然唐诗在语言上具有音乐美,在结构上具有建筑美,那么我们可以对唐诗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品味和解读。
B . 只要诗人并列地把毫不相关的各自独立的意象罗列在一起,不须分析说明,读者就可以领会其中的深永的感情。
C . 唐诗之所以美,与汉字的结构形式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许多唐诗一旦翻译成别的语言,它的美就会被削弱。
D . 唐诗绝句中每一句都好比中国亭子的一根柱子,因而诗的内容犹如亭子的空间,诗的思想情感犹如广阔的宇宙空间。
6. (12分)(2017·海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老人
张炜
在一片山地的边缘,生活着两个老人。
那儿很偏僻,但有山有水,林木蓊郁。
小茅屋就搭在从山地流出的一条小溪边上。
溪水不停地赶路,走向了很遥远的地方;但它在茅屋不远处稍稍歇息了一会儿,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蓝蓝的小湖湾。
老两口无儿无女,却一点也不寂寞。
为什么?因为他们特别喜欢动物,养了猫和狗,还有鸽子、鹌鹑、小羊、鸡、兔子,甚至还有几只刺猬。
这些大大小小的动物给他们做伴,让他们高兴,有时也不免惹他们生气。
两个老人在山下已经生活了很久,虽然头发全白了,但身体非常健康。
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哪一年在此定居的,都认为这样两个老人和这样一座茅屋在山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小茅屋离最近的村子也有十华里远,所以从过去到现在,老两口都负责为那个村子看护山林。
其实他们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他们在坡地上垦了一块地,不大不小,正好用来种植一年里所需的粮食和菜。
他们喝山溪里的水,用溪边的红土做成了盛粮食的泥缸。
夏天,他们在湖湾里洗澡,天冷了就烧热水洗。
两个老人都很爱干净,不仅身上没有灰尘,就连小茅屋内也扫得很光洁;灶口没有积灰,灶前没有草屑。
山上山下都长满了野花,他们最喜欢的是铃兰。
它们长在阴湿的山坡林下,两个老人常常移栽一些到屋前的空
地上。
几年之后,小院四周到处都是铃兰了。
只要是喜爱花的人,就一定有许多的朋友。
那些走迷了路的各种动物在茅屋前停下来,一会儿就能得到老人赐给的食物;有的干脆住下,成为小院中的一员了。
他们的这些动物中,大多都是自己留下来的。
这儿尽管离人们聚居的地方很远,可仍然有不少人特意赶来聊天、玩。
来得最多的是老人们,他们说这儿的溪水甜,这儿的烟叶味道也醇。
客人玩得晚了,就在这儿吃饭。
那时猫、狗,甚至是羊和刺猬也大模大样地走到饭桌前。
没有一个人驱赶它们,大家都习惯了。
人们给所有动物都取上了名字,哪一个嘴馋,哪一个脾气暴,都一清二楚。
它们自己也不想隐瞒自身的弱点,有话直说。
比如这年夏天,正是铃兰开花的季节,老人刚刚割下的蜜被什么动物偷吃了一些,还没等追查,猫儿小花就在它们一伙里嚷:“我知道这事儿会找上我,谁叫我的名声坏了哩!其实我才不愿意吃甜……”
除了在山上和田里忙,老人把所有空余时间都用在它们身上。
它们就像老人的一群孩子,有时孝顺,有时顽皮。
如果它们之间吵起架来,大爷和大娘就出面调解,哪一个不听,就要挨训。
老人希望它们互相帮助,个个讲卫生,勤洗澡,勤漱口,并且要把住处搞得很整洁。
黑狗三虎子不拘小节,鼻子上常常有鼻涕,不像猫儿那样天天洗脸;而且它有一次还迎着大娘打了个长长的哈欠。
“修养,还是修养问题啊!”大公鸡二柱跟在大娘和大爷身后,这样议论三虎子。
老两口对大家嘘寒问暖,体贴备至。
母狗小狸到那个村子里去玩,被负心的雄狗咬伤了前右爪,让大娘多么痛心。
她一天两次催老头子上山采药,亲自为它洗伤口、换药。
小狸疼得一叫,大娘就流眼泪。
玉玉是一只鸽子,白白是一只羊。
它们小时侯都怕冷,冬天都曾被大爷大娘揽进过被窝里,也都不小心在被窝里洒过尿。
两个老人不仅没有呵斥它们,反而以人作比,安慰说:“哪家的小孩儿没尿过床?”
白白把大娘的话回去传达了一下,大家都兴奋,但是沉默着,羞羞的。
猫儿小花红着脸问大家:“你们说,我们真的像他们讲的那样,长得那么好看吗?”小花的漂亮是出了名的,算是美的代表。
不过由它来提出这样敏感的话题,似乎并不适当。
大家都不回答它的话。
从那次以后,它们心里都装了一句话,但并不说出来:“我们是美的。
”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 . 两位老人无儿无女,但是他们生活很充实,并不感到寂寞,因为他们特别喜欢小动物,养了很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从来不惹他们生气。
B . 两位老人在山下已经住了很久,头发都全白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定居下来的,他们负责看护山林,并且开荒种地,自给自足。
C . 两位老人喜爱花,所以他们有很多朋友,很多老人愿意来这里喝水、抽烟、聊天,玩晚了可以在这儿吃饭,表现了两位老人爱热闹的特点。
D . 两位老人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教育小动物,让它们有修养、有礼貌、有爱心,说明了两位老人是有知识、有修养、有道德的隐居者。
E . 小说善于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小动物们人格化的动作、语言、神态,犹如一篇童话故事,但是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蕴,耐人寻味。
(2)小说在刻画两位老人的形象时,突出了他们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作者写这篇小说有多方面的意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本文主题的看法。
7. (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天的儿童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环境之中。
不过,近年来随着儿童用网上网的普及,由于不当使用、缺乏教育引起的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前段时间引爆网上的杭州四年级小学生因玩王者荣耀跳楼事件等,都成社会焦点话题。
为了实地了解当下少年儿童网络使用状况和遇到的安全问题。
今年,来自广州市多所学校的儿童代表组成网络安全调研小分队,去到多家学校进行主题调研。
儿童代表们在调研后,发布《少年儿童网络安全广东倡议》:网络安全你我有责。
让我们全社会共同携手,一起构建更加安全、文明的网络空间。
同时让我们小手拉大手,和爸爸妈妈一起约定好,集聚网上正能量!争做中国好网民,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摘编自“网易新闻”)
材料二:
14岁儿童与家长网络行为的对比
材料三:
在第四届广东省网络安全宣传周上,一份来自广东省儿童网民网络素养状况研究报告揭示不少最新情况。
本次调研显示,有超过23%的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上,5岁时网络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的儿童已达到31.9%。
7岁的儿童中,23.5%每日上网时间超过半个小时。
24.2%曾研究过网络游戏攻略;61.0%在手机或平板上自主下载自己喜欢的游戏、视频和音乐。
8.9%的7岁儿童开始主动加网友、qq群。
儿童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也越来越早。
调研显示:3岁就已经开始使用QQ和微信,到了7岁,9.9%的儿童使用QQ,15%的儿童使用微信。
在12岁拥有QQ(87.9%)、微信(69.7%)的儿童比例超过一半。
引人注意的是低龄儿童微信的接触率,较以往调查有显著提升。
4~9岁微信比QQ拥有更多的接触。
9岁时儿童微信的接触率已达到38.0%,超过QQ的31.2%接触率。
10岁时,QQ接触率达到52.9%,正式超过微信47.1%,自此之后,QQ成为少年儿童第一社交媒体。
(摘编自“腾讯网”)
材料四:
“应对少年儿童网络安全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各界形成合力。
”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在论坛上呼吁,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的课程,积极推动开展网络安全法制教育。
随机的零敲碎打式的灌输或劝阻,效果恐怕不理想。
在儿童“触网”低龄化的新形势下,不妨让网络素养教育正式走进学校、课堂、课本之中,即使在幼儿园、学前班阶段,都该有这种制度安排和教育“标配”。
这不仅是形势和责任所需,更是社会和家庭的呼唤。
“现在孩子对网络的探索意识和自主意识很强,但自控力依然不强,需要家长引导。
”张海波建议,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上网行为状况,清楚孩子的“数字轨迹”,及时教育。
其次,家长要及早培养孩子的网络安全意识,
了解相关知识和法规,并且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辨别力,通过约定的方式和孩子制定上网行为的规则,让孩子养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
此外,家长还要加强自身学习,及时了解潮流文化,改善网络时代的亲子关系。
(摘编自“华龙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今的儿童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环境之中,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B . 材料二的图表信息显示,在8种网络行为上,14岁的孩子在与其父母的对比中,总体来看,超越了家长。
C . 杭州四年级小学生因玩王者荣耀跳楼事件是引起人们极度关注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并使之成为社会焦点话题。
D . 材料三的相关信息显示,9岁时儿童微信的接触率高于QQ的接触率,但10岁时的QQ接触率高于微信的接触率。
(2)我们应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少年儿童网络安全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6分)
8. (6分) (2020高一上·普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妤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徳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
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B .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C .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D .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说王羲之“尤善隶书”,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形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 . 东床就是女婿。
对女婿称“东床”,源于晋代我国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袒腹(也作坦腹)东床的传说。
C . “羲之字逸少”,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 . 本文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 . 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谢安等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集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 . 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 . 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9. (8分) (2017高二下·宁夏期中)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宋】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栏杆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
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
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一种,因为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 .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联点明了“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漂泊无家。
C . 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
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 . 诗歌颔联上句写动静,下句写静景。
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
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 . 颈联写了酒化成了过客之眼泪如愁绪低溅,浪花仿佛卷动归客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2)本诗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5分)
10. (5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批评惯于投机取巧、随意改变规矩的社会风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园田居》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认为,有了大志与力气,而且不轻易地松懈,可是“________”,也不能到达目的地。
说明借助的重要性。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
11. (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谚语有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然而,①________,这样做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给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对健康的好处超过你的想象。
给予不仅能让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正面情绪,而且还能保护心脏,提高免疫力,降低抑郁和自杀风险,延长寿命等,总之,②________。
其实,只要愿意,③________,你可以做慈善,帮助困难之入,你可以常怀感恩之心,谅解和尊重别人,你还可以绽放一个动人的微笑,说出一句由衷的赞美。
12. (5分) (2017高三·曲靖月考) 下面是《2016年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影响力全球调查报告》中“海外受访者眼中的中国国民形象”问卷调查情况统计表,请根据这个调查统计表所反映的情况写出三条结论。
要求内容完整,概括准确,语言连贯,不得出现数字和百分比,每条结论不超过40个字。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3. (5分) (2018高一上·丽水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