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质: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 方先进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 统治之目的。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时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旗号(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第14课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 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 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 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 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材料二 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 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材料三 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 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 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请思考: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 势的发展。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
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双手扯破,又未预备何
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
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
请回答:(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2) “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 洋务派
4.内容(实践活动) 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防、培养人才 5.结果 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6.评价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
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
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
代 表 作:《变法通议》
严复
材料:封建君主是“大盗窃 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 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思考: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 主张.
思想主张:
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代表作:《天演论》
拓展历史思维
材料1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译著数量之巨、 种类之多、范围之广,为所罕见。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和 顽固守旧的社会风气,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参考答案: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民族资产
阶级自身也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拓展历史思维
材料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 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中国通史》 材料二《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 的先师。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
——人教版教材 (1)有人评价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依据材料一、 二说明“造反”和“跪着”的含义。说明了什么?
造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跪着:借助儒家思想 ,宣传维新变法,减少变法的阻力
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自身也没有摆脱封建 思想的束缚。
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 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少切要年其中大国成说,在》变:官制. “少思年考:智请结则合国教智材,和材少料年归富纳其则主张. 梁启超 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 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 思想主张: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 抨击封建专胜制于制欧度洲和则顽国固胜派于欧洲,少年 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2)代表人物:
王韬 、郑观应
(3)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商战救国;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4)评价:
积极: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 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
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中国通史》 材料2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 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 陈独秀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 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地主 阶级
资产 阶级
本课小结
抵抗派:林、魏
“师夷长技以制夷”(未实践)器物
洋务派(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践)
早期维新派:王、郑 君主立宪(未实践) 康梁维新派(戊戌变法)
系统施政纲领(实践)
趋势:渐进深入
制度
拓展历 史思维
这些转变与突破的分别对应的是谁?
●内容:由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 ●活动:从理论主张到付诸实践
康
郑
有
观
为
应
李
林
鸿
则
章
徐
实现了思想由愚昧封闭到学习西方技术的
⑴ 背 景:
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阶级上: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代表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材料:“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 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
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
康有为
可待”
思考:
1、思想主张: 请结合教材思和想材特料归点纳:其把主西张.方资
编写书籍 《海国图志》
主要观点
了解、研究世界 情况
提出“师夷长技 以制夷”
影响 局限性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 有启迪作用。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未能付诸实践;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未涉 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思考题1:
• 林、魏的思想为何未付诸实施?
答: P68历史纵横 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嘲讽和攻击, 进一步说明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根深蒂固。
向西方学习,立宪法,开国会本,主建立义君的主政立治宪制学说与
2、宣传方式:
①办万木草堂讲学; ②著书:
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 合
《新学伪经考》把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斥为伪经; 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孔子是改革之师是民权、平等的倡导者,借助于 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
思考: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 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3) “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失败根本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60——90年代末)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1)背景: ①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②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入 ③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 洋务运动的开展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时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旗号(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重点)
• 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纲五常”是立国 之本,西方的近代技术可以巩固根本的切实 手段,但不得混为一谈。
林则徐 转变
李鸿章 实现了学习西方技术从思想到实践的转变
郑观应 实现了学习西方由“器物”到“制度”的 思想突破
康有为 实现了学习西方制度由“思想”到“实践” 的突破
思考题4:为什么每次西学东渐都会 遇到强大的阻力?
(1)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理 上造成一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 (2)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 发展壮大,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 因而新思想缺乏经济基础(3)清朝统治者的闭关 锁国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得民众思想保守, 愚昧无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4) 封疆顽固势力坚守纲常名教,士大夫阶层思想保 守,很大一部分官僚仇视外洋事物,抵制新思想, 这是新思想传播的直接阻力。
一、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背景: 1、国内:①清朝闭关锁国,愚昧无 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②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强国 御辱之道。 2、国际:欧美发生工业革命,资本 主义迅速发展,加紧对外扩张。
一、开眼看世界—开的—眼第看向一世人西界 方学习
比较项目
林则徐
魏源
活动 代表书籍
设外译国馆书近一、报代部翻中系译国统或第的编译 《各国世律界例地》理志 《四洲志》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时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旗号(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第14课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 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 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 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 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材料二 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 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材料三 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 问英俘,竟提出这样可笑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 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
请思考: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 势的发展。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风小雨,打成几
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双手扯破,又未预备何
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
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
请回答:(1)材料中的“破屋子”指的是什么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2) “裱糊匠”指的是哪些人? 洋务派
4.内容(实践活动) 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防、培养人才 5.结果 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6.评价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
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
时。如一间破屋子,由裱糊匠东贴西补,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
代 表 作:《变法通议》
严复
材料:封建君主是“大盗窃 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 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思考:请结合教材和材料归纳其 主张.
思想主张:
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代表作:《天演论》
拓展历史思维
材料1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译著数量之巨、 种类之多、范围之广,为所罕见。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和 顽固守旧的社会风气,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参考答案: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民族资产
阶级自身也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拓展历史思维
材料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 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中国通史》 材料二《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 的先师。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
——人教版教材 (1)有人评价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依据材料一、 二说明“造反”和“跪着”的含义。说明了什么?
造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跪着:借助儒家思想 ,宣传维新变法,减少变法的阻力
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自身也没有摆脱封建 思想的束缚。
材料: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 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少切要年其中大国成说,在》变:官制. “少思年考:智请结则合国教智材,和材少料年归富纳其则主张. 梁启超 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 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 思想主张: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 抨击封建专胜制于制欧度洲和则顽国固胜派于欧洲,少年 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2)代表人物:
王韬 、郑观应
(3)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工商业,商战救国;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4)评价:
积极: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 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
2、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中国通史》 材料2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 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 陈独秀
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 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地主 阶级
资产 阶级
本课小结
抵抗派:林、魏
“师夷长技以制夷”(未实践)器物
洋务派(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践)
早期维新派:王、郑 君主立宪(未实践) 康梁维新派(戊戌变法)
系统施政纲领(实践)
趋势:渐进深入
制度
拓展历 史思维
这些转变与突破的分别对应的是谁?
●内容:由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 ●活动:从理论主张到付诸实践
康
郑
有
观
为
应
李
林
鸿
则
章
徐
实现了思想由愚昧封闭到学习西方技术的
⑴ 背 景:
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 阶级上: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代表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材料:“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 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
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
康有为
可待”
思考:
1、思想主张: 请结合教材思和想材特料归点纳:其把主西张.方资
编写书籍 《海国图志》
主要观点
了解、研究世界 情况
提出“师夷长技 以制夷”
影响 局限性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 有启迪作用。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未能付诸实践;只停留在技术层面,未涉 及到变革封建制度。
思考题1:
• 林、魏的思想为何未付诸实施?
答: P68历史纵横 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嘲讽和攻击, 进一步说明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根深蒂固。
向西方学习,立宪法,开国会本,主建立义君的主政立治宪制学说与
2、宣传方式:
①办万木草堂讲学; ②著书:
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 合
《新学伪经考》把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斥为伪经; 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孔子是改革之师是民权、平等的倡导者,借助于 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
思考: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 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3) “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洋务运动失败根本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而不变革封建制度。
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60——90年代末)
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1)背景: ①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②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入 ③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 洋务运动的开展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时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旗号(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重点)
• 核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纲五常”是立国 之本,西方的近代技术可以巩固根本的切实 手段,但不得混为一谈。
林则徐 转变
李鸿章 实现了学习西方技术从思想到实践的转变
郑观应 实现了学习西方由“器物”到“制度”的 思想突破
康有为 实现了学习西方制度由“思想”到“实践” 的突破
思考题4:为什么每次西学东渐都会 遇到强大的阻力?
(1)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理 上造成一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 (2)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 发展壮大,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 因而新思想缺乏经济基础(3)清朝统治者的闭关 锁国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得民众思想保守, 愚昧无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4) 封疆顽固势力坚守纲常名教,士大夫阶层思想保 守,很大一部分官僚仇视外洋事物,抵制新思想, 这是新思想传播的直接阻力。
一、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背景: 1、国内:①清朝闭关锁国,愚昧无 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②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强国 御辱之道。 2、国际:欧美发生工业革命,资本 主义迅速发展,加紧对外扩张。
一、开眼看世界—开的—眼第看向一世人西界 方学习
比较项目
林则徐
魏源
活动 代表书籍
设外译国馆书近一、报代部翻中系译国统或第的编译 《各国世律界例地》理志 《四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