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海拔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鲁追劳生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20年第03期
摘要:在高海拔地区推广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玉米单产,从而提高总产量,保证当地粮食可持续发展,为高海拔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鉴于此,本文首先对德钦县的地理条件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重点对高海拔地区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从选种、地块、播种、密植、水肥管理以及田间管理等多个方面对栽培要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日后提高德钦县以及其他高海拔地区的玉米产量,推动当地农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海拔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分析
德钦县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县内最高海拔为卡格博峰,约6740m,最低海拔为燕门乡南部澜沧江边,约1840m,全县平均海拔约4270m。

德钦县属寒温带山地季风性气候,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增大,年平均气温4.7℃,平均降水量为633.7mm,无霜期129天左右。

德钦县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特殊的地貌,既是水系源头,又具有天然的生态屏障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因此具備发展高原农业的优越条件。

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高海拔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高原地区的玉米栽培水平。

一、选用优良玉米品种
经过多年的栽培实践,笔者发现玉米品种是影响最终产量的最关键因素。

因此,在进行选种的过程中,建议选用丰产性比较高且具有较强抗逆性的杂交玉米品种。

与一般品种相比,这类玉米不仅存活率高,而且产量还远远高于一般品种。

在选择玉米品种的时候,通常还需要考虑栽培环境,不同的地块有时需要栽培不同的品种。

一般来说,大多选择产量高且生育期比较长的中晚熟品种,而对于麦茬地块就需要选择适应性较强的早中熟品种。

因此,要想最终实现高产,首先要保证选对品种。

二、地块整理
玉米属于深根系农作物,常常需要深耕才能更好地促进生长,提高产量。

除此以外,深耕还有助于维持土壤的熟化时间,从而提高土壤肥力。

而要实现深耕种植,首先要做的就是地块整理。

一般来说,在冬季农闲阶段,应当对种植地块进行深翻两次或三次,进行充分的晒垡,一方面能够提高土壤的温度,另一方面还可以杀灭害虫,从而避免出现病虫害。

在对麦茬地进行整理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清理前茬,耕作时将耕、耙结合使用。

完成地块的整理以后,要保证土壤细碎,边沟无障碍,从而避免出现旱涝。

三、适时播种
播种时间也会影响玉米的最终产量,对于一般地区来说,应当早进行播种,而对于德钦县这样的高海拔地区,积温比较低,为了实现及时播种,可以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不仅提高了土壤温度,还可以实现土壤的保水,并且还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使玉米能够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如此一来,玉米就会早发苗、早成熟,从而提高玉米的最终产量,这种栽培技术在德钦县这类高海拔地区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四、合理密植
评价玉米产量的高低主要参考三个因素,分别是千粒重、穗粒数以及亩穗数,其中亩穗数是最关键的评价因素。

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玉米的产量,还应当注意合理密植。

一般来说,在选择种植密度时应主要考虑玉米的穗型,比如说,双穗型和大穗型的玉米种植密度应当适当降低,而中穗型和小穗型的玉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对于紧凑型的玉米品种,建议每667m2种植4300株左右,具体栽培时还应当考虑当地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等。

五、做好水肥管理工作
玉米是一种高水肥作物,因此要提高产量还要注意做好水肥管理。

在施基肥时,应当按照1600~2000kg/667m2农家肥的标准进行,若肥料比较充足,可以考虑在施肥以后进行深耕,若不充足,可以直接在坑穴中添肥。

对于后期的追肥,应当按照玉米的生育期分成穗肥、拔节肥、粒肥以及苗肥四种。

出苗后且拔节之前应当施用苗肥,拔节期间适用拔节肥,通常以12~17kg/667m2的标准施用尿素。

在抽雄穗前,应当施用穗肥,建议每667m2施加22~32kg 尿素。

粒肥可以增加玉米籽粒重量,应当在受精之后且籽粒形成之前施用,每667m2施加6kg 尿素。

六、加强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

在完成播种以后,还应当对田间的出苗情况进行及时检查,如果发现有缺苗或者是少苗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补种,可以通过浸种来催芽抢种,同时也可以考虑补栽玉米苗。

间苗期间,应当去除病苗和长势不良的小苗。

间苗时应尽量选择晴朗天气,因为被病虫害侵蚀的玉米苗会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萎蔫的状态,更易识别。

除此以外,还要注意苗期的病虫害防治,比如蟋蟀和蝼蛄等,可以通过化学药物等进行防治。

2.穗期管理。

在拔节期,还要对玉米进行深中耕处理,从而保证新根能够顺利生长,更好地吸收营养物质。

一般在播种后的20天左右,玉米会长出分蘖,影响主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需要及时检查,去除分蘖。

与此同时,同样应注意病虫害的防治,玉米在孕穗阶段很容易受到玉米螟的侵害,可以通过药液灌心叶的方式进行防治。

3.花粒期管理。

到达花粒期以后,玉米逐渐开始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此时的管理重点是创设授粉环境,提高玉米光合作用的效率,防止早衰,增加粒重。

期间,应当做好后期中耕管理,改善土壤板结,通气增温,促进微生物活动。

同时,还要继续加强对玉米螟的防治,保证玉米产量。

除此以外,由于玉米的上部果穗和第二、第三果穗发育较慢,很难结实,所以应当及时去除。

到成熟期以后,根据玉米的发育状况及时收获,若遇阴雨天气,还应当注意进行干燥处理。

七、结束语
笔者以德钦县为例,从多个方面对高海拔地区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然而不同环境下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应当在栽培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结合生产实际和环境条件,不断改良栽培技术,从而使栽培的玉米产量不断增加,不仅要使高海拔地区的农业取得进步,更重要的是推动整个高海拔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宏.高海拔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3(06):116-117.
[2]施军.高海拔地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7(16):28-29.
[3]唐灿喜,和丽琼.香格里拉县沿江河谷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12(02):47-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